查看原文
其他

信仰与热爱|刘代能:从军营走来,他未曾脱下“戎装”

胡梦周 复旦青年 2023-08-20

每天做研究、写实验报告,刘代能好像又回到了军营枯燥单调的生活里。只是,经过军队的磨炼,他知道怎样从单调中找到意义。刘代能退伍已经两年有余,但是军营给他的那件“戎装”,他一直穿在身上。


复旦青年记者 胡梦周 主笔

复旦青年记者 董彦如 谢萌欣 卫雅琪 编辑


2018年9月19日,原2017级、现2019级核科学与技术系本科生刘代能再望了一眼复旦大学正门,转身登上了前往军营的大巴。两天前,他的第一批战友也是从这里离开,赶赴西藏。“敬礼!向左转!向右转!”战友们淋着雨,在武装部老师的口令下,向校门敬了一个军礼,随即登车,消失在雨中。


一颗入伍的“种子”


早在童年时期,一颗名叫“入伍”的种子就在刘代能的心田里扎根。


刘代能的家乡位于革命老区四川安岳。这里有15处中共地下党组织活动的革命历史遗迹遗址。这片土地孕育了罗荣桓元帅的入党介绍人彭明晶烈士,也培养出从事革命活动的邓雍烈士,刘代能经常在宣传墙上读到许多烈士的事迹。村里的邻居有曾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的退伍战士,也有入党七十余年的老党员。刘代能小时候,退伍战士躺在床上,向他讲述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刘代能向往这些年逾八十的老人们的精神状态,他能感受到信念带给他们的力量。“当兵很酷,真的很酷。”刘代能说。


种子不断生长。2017年,这颗种子迎来了破土而出的机会。


这一年,刘代能刚刚进入大学。那时他还没有完全适应大学生活,经常熬夜,生活状态混沌。未来要怎么走,想追求的是什么,这些问题他答不上来。他依然相信“当兵很酷”,但是“对于真实选择当兵还是有很多担心的”。两年不接触专业知识,本就只有2.7的绩点会不会雪上加霜?部队生活高度规律,训练强度大,自己能适应吗?当兵苦、当兵危险、退伍后年龄大......各种质疑的声音一度带给他困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二章第十五条,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年满十八周岁的男性公民,都应当按照兵役机关的安排在当年进行初次兵役登记。完成兵役登记后,刘代能的身体素质达标、政治信仰坚定,人又特别热血,辅导员找他谈话,劝刘代能“去军营试一试”。他用自己身边同学的例子向刘代能证明,离开学校两年归来,一样能把学业完成好。或许入伍会成为刘代能磨练自我、改变现状的契机,辅导员鼓励他,“入伍是给人生多一种选择”。谈话结束,刘代能感到豁然开朗。“反正人生很长,我可以去走走嘛”,最终,刘代能选择入伍。


2018年9月19日,刘代能从学校出发前往军营。那天,他穿着迷彩服,站在复旦大学正门前,对着校门敬了一个军礼。这不是一个成熟的军礼:姿势不够标准,眼神不够坚定。更重要的是,当时他还不明白军队到底意味着什么。带着对离别学校的不舍和对未来的好奇,刘代能最后望了一眼复旦大学的校门,登车出发了。


▲刘代能在欢送参军同学大会/图源:刘代能


单调的生活“有意义”


当刘代能走进军营,过去那些想象的泡泡一个个被戳破,军队生活的真实模样逐渐显露出来。他承认军队的生活是单调的,但这种单调“有意义”。一遍遍练习基本动作,每天重复压退弹、追踪目标,不断擦炮,能锻造一名合格的士兵,使之呈现“军人该有的样子”。


起初,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让刘代能难以适应。他回忆,长时间的军姿站立使他的脚尖完全麻木,眼睛瞪到流眼泪。站着站着,他的全身都开始发抖。体能训练时,他翻滚军用轮胎,蛙跳,跑三公里、五公里。冬天下雪,他在室内做体能训练,只有流下的汗水把报纸完全打湿才能休息。如果报纸拧不出水,他就必须一直练习下去。


训练逐渐显现出成效。刚进军营时,刘代能不会拉单杠。但在日复一日的训练和与自己的“暗暗较劲”中,他渐渐能拉到6个,尽管嘴里全是苦味。


▲刘代能在训练操作武器/图源:刘代能


刘代能在军营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既是因为军营鼓励,也是为了在单调的训练生活中自我排遣。他在军营一点一滴的成长都被记录在一纸日记之中。


“今天单杠训练努力程度还不够,还不够痛苦。”


“上午(站军姿时)瞪眼很成功,能够做到流眼泪。”


瞄准训练时,他需要肩顶着枪托,偏头瞄准,均匀呼吸,身体保持僵硬状态,再用手练习扣扳机。长时间地练习之后,手很酸,肩很疼,但他在日记里留下的文字却是:


“瞄准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均匀呼吸,想象‘I am a stone’。”


▲刘代能的日记/图源:刘代能


“拿得出、顶得上”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刘代能认为平时的这些训练都是为了“在人民或者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拿得出、顶得上”。


2020年7月,长江、淮河流域连续遭遇强降雨袭击,引发严重洪涝灾害。安徽省气象局发布的《安徽省2020年气候公报》显示,受超长梅雨影响,当年7月的气温、降水、日照均打破历史纪录。巢湖流域发生超历史大洪水。新华社报道,7月22日,庐江县巢湖水位突破历史极值达到13.43米(巢湖保证水位为12.50米)。同一天,庐江县同大镇石大圩白石天河连河段堤防发生塌陷。危难当头,刘代能跟随基层连队参与安徽石大圩、巢湖等地的抗洪救灾工作。“当时命令很急,说上咱就上那种感觉。”中午下达通知后,刘代能迅速整理行囊,收拾物资。黄昏时分,整个旅队集结完毕,出发前往石大圩。


刘代能所在的连队是第一批支援部队,到达石大圩的时间是凌晨12点,他们乘坐的大巴停在距离堤坝不远的位置,无法更靠近灾区。一行人打着手电,有的扛着锹,有的扛着镐,有的拿着白布袋子去前方加固作业。刘代能至今都能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水位几乎与周围的房顶高度相同,“(堤坝)感觉薄薄一片,好像要倒”。水不断地往外渗,堤坝塌方了。“不加固的话(水)肯定扩散得更严重。”


战士们迅速开始“流水线”作业。他们踩着临时搭建的桥,两两一组把木桩抬到船上。这些木桩被运到堤坝,扎进河底的淤泥中,用以加固堤坝。他们向堤坝上垒石头,将砂石装填白布袋子,一层层铺叠在堤坝上。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现场,哪里需要人手,刘代能就去哪里填补空缺。他做的最多的事情是搬石头、搬木头。尽管身体疲惫,他心里牵挂着的却始终是人民群众。他在心里给自己打气:“你要加油干,不能输!跟洪灾抗,不能输!”直到第二天早上八点,第二批部队接替了他们的任务,刘代能才走下“战场”休息。此时,他已经连续抗洪八小时。因在任务中表现突出,他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刘代能参与抗洪/图源:刘代能


“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


当主阵地从军营转换到学校,刘代能依然希望在大家需要的时候“拿得出,顶得上”。


重返校园后,刘代能还是习惯从战士的角度思考问题。面对身边普遍比自己年龄小的同学,他说:“我觉得我要作出表率。因为首先我当过兵,然后我也大这么几岁,就应该更刻苦一点,要做出一个当(过)兵的样子来。(我)在他们中间更应该带领同学们,希望能够给同学们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他担任院系学生会执行主席,组织拔河、跑步等运动类活动。


在校园封闭管理时期,刘代能担任宿舍楼内同学们的“Tony老师”。同学有理发需求,他立刻放下自己的事情。对他而言,理发不过是举手之劳,同学们的感谢却是意外之喜。在物资紧张的时期,他们悄悄地把从网上抢购来的小零食放在刘代能寝室门口,“哥们,放你那了,谢谢啊”。收到这样的消息,刘代能觉得“很温馨、很满足”。


▲刘代能为同学理发/图源:刘代能


按照复旦大学相关激励政策,退伍学生可以无限制条件转入其他专业。刘代能在部队站哨时,一个人面对漫长的夜,思维忽然变得很清晰:“我也考虑过转专业。他们会说现在计算机那么好,你为什么不去呢?”


然而思虑再三,刘代能还是选择留在核工程与技术系。“后来想,我跟我们核科学系已经经过一年,是很有感情的。”经过部队的洗礼,他意识到自己与核科学在精神上高度契合。他用“甘于奉献、科研报国”来概括院系精神。“我们的专业跟国家的战略、国防紧密结合。我看见我很多的学长,他们选择到国防单位去从事科研,将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而院系历史上“五八中队”的故事,更是令刘代能钦佩不已。


《博学笃行 福家报国:杨福家传》中记录,由复旦大学原子能系(现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和现代物理研究所)发起的科研队伍“五八中队”,为中国的原子弹试验成功立下奇勋。杨福家老校长曾担任“五八中队”的副组长,为这支队伍付出许多心血。刘代能也想做这样的人,“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所以他没有选择转专业,继续坚持本专业的学习。这一次,他与核工程“双向奔赴”。


在学术方面,刘代能参与了曦源和䇹政两个课题项目。他希望通过课题了解更多前沿问题,在科研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尝试解决一些问题。他参与了马余刚院士的课题团队,进行高能重离子碰撞强磁场中双轻子偏转的模拟研究,依托欧洲核子中心(CERN)提供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基础科研是基石,不容易看见成果。但经过军队的磨炼,刘代能懂得了怎样从单调中寻找意义,“经历过‘花时间-发现问题-将问题解决’这个过程,最后自己会获得一种愉快的感觉”。


▲刘代能操作实验仪器/图源:上海教育电视台


科研是一条很长的路,没有人告诉他方向在哪。在现阶段的科研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的知识存在很多漏洞,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正因如此,他需要做的,是从在科研上花足时间开始,多读,多问,多思考,一步一步慢慢来。


微信编辑丨胡梦周

审核丨徐竞彦


往期精彩


   信仰与热爱 | 杨康绮:从“医疗决策共享”讲起,一名医学生的全球总冠军之路


车座上的人,车轮前的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