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言 | 甲骨文的120年
甲骨文是我国商朝晚期(公元前13—前11世纪)刻(或写)在甲骨上的占卜记事文字。甲是龟腹甲(也有少量龟背甲),骨是牛肩胛骨(也有极少量的虎骨、牛头骨、鹿头骨、人头骨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崇尚神权的商王,经常通过占卜以决定国家大事和自己的行止。占卜完毕后,把所问之事用刀契刻在甲骨之上,所以有学者又称之为“契文”或叫作“卜辞”。
公元前11世纪,商朝灭亡。商王室广泛用于占卜记事的甲骨文被深埋地下,由于文献失载,故三千多年来不复为人知。1899年,近代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并鉴定古董商带来古骨上的刻文“确在篆籀之间”,“乃畀以重金”,成为购藏甲骨文第一人。
甲骨文被学者发现以后至今,已经经历了120多个年头。经过几代海内外学者的追求、探索、研究、开拓,甲骨文的发现和流传已经历了“私人挖掘时期”(1899—1928年)、“科学发掘时期”(1928—1937年)、“继续科学发掘时期”(1949年至今)。随着甲骨文出土的增多和科学发掘的持续进行,甲骨学研究经历了发展道路上的“草创时期”(1899—1928年)、“发展时期”(1928—1937年)、“深入发展时期”(1949—1978年)和“全面深入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自1999年甲骨文发现百年以后,甲骨学研究又进入了新世纪再辉煌时期。
甲骨文是商朝晚期的珍贵历史文物,距今已3000多年。兴起于西方的周族人,在周武王(姬发)的率领下讨伐商王朝。公元前1046年,在商郊牧野与商纣王率领的大军决战。商军“前徒倒戈”,商纣王大败而归,逃回商都,“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史记·周本纪》),昔日繁华的殷都成了一片废墟。自此,“失国埋卜”,甲骨文被深埋殷都废墟的历史泥土之下。由于我国古文献中失载甲骨文,从此再不复为人所知。
甲子朝决战牧野,商纣军倒戈溃逃
周武王灭掉商王朝以后,西周王朝建立。商纣王的“亲戚”箕子投降,“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两年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按:虚即高丘,古人建都于丘虚高地),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
麦秀渐渐掩殷墟,箕子疾首忍涕泣 (文/王宇信;图/薛永亮)
“乃作《麦秀之歌》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史记·宋徽子世家》)昔日繁华的商朝都城已风光不再,成了长满麦黍的农田。
1899年,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古董商带来的这些“古骨”(或传为中药的“龙骨”)上刻有“行列整齐”的文字。文字学造诣极高的他,认为这些文字“确在篆籀之间,乃畀以重金”收买,成为甲骨学史上第一个鉴定并有意识收藏甲骨的人。此后,不少达官贵人和学者也竞相收购,从而使甲骨文身价倍增,直至“每字酬以价银二两五钱。”小屯村民为逐厚利,干脆在地里搭棚埋灶以抢时间多挖甲骨文,甲骨文的“私人挖掘时期”开始了。
王懿荣(1845—1900年)1899年第一个鉴定、购藏甲骨文,奠定了国际性学问甲骨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被海内外学者尊崇为“甲骨文之父”。
基本与王懿荣同时,王襄、孟定生也在天津开始收藏少量甲骨。其后,1901年左右,刘鹗、端方等也收藏有数量不等的甲骨。
(1)王懿荣像;(2)王襄像;(3)刘鹗像;(4)端方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虽然私人挖掘时期(历30余年)挖出了10余万片甲骨文,但与甲骨伴出的其他遗物以及出土环境等科学信息遭到了破坏,而且不少被卖到国外。尽管如此,甲骨文避免了被作为“龙骨”入药“吃掉”的厄运和破坏,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珍品。
殷墟遗址鸟瞰图
为了改变甲骨文的全面科学信息遭到损失的状况,自1928年秋,中央研究院在安阳殷墟开始了科学发掘甲骨文的工作,直到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工作暂停,先后进行了15次大规模发掘,共出土甲骨文28574片(其中有河南地方当局发掘3656片)。在甲骨文的“科学发掘时期”,还发现了殷王陵、宫殿宗庙基址等多处重要遗迹和大批精美铜器、玉器、白陶等珍贵文物,为中国考古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年的洹河北岸(参见《平庐影谱》)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与汉晋木简、敦煌写经、内阁大库档案的大批问世,被誉为中国近代史料的“四大发现”,为中国传统学术向近代学术转型奠定了基础。
敦煌文书
清代内阁大库档案
流沙坠简
甲骨文是我国三千多年前使用的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与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古文字——古埃及纸草文字(公元前4000年)、古苏美尔象形文字(公元前3500—前3100年)、古印度哈拉帕文化的印章图像文字(公元前2300—前1500年)同称为世界四大最早文字,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出于种种原因,其他古文字已经失传,并成为“死文字”,唯有中国的甲骨文“一枝独秀”,经金文、战国文字、籀文、小篆、隶书、楷书的传承衍变,成为今天通行的汉字。虽然从甲骨文到今天的汉字,三千多年来有所变化发展,但其间嬗递之迹可寻,具有无限生命力和蕴含丰富的民族基因。
古埃及象形文字
苏美尔文字
古印度印章图像
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事关中华文化的传承问题。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5月17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重申党重视传统文化的态度,“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了甲骨学界,是走向新世纪甲骨学研究再辉煌新阶段奋进的动员令和前进的号角。
策划:姚成号
编辑:周游
《甲骨学发展120年》
王宇信,(韩)具隆会 著
2019年5月
ISBN:9787520343459
甲骨学发展120周年
中国考古学·夏商卷
夏商社会生活史
商代史12卷
商代史论纲(商代史·卷一)
《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商代史·卷二)
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商代史·卷三)
商代国家与社会(商代史·卷四)
商代都邑(商代史.卷五)
商代经济与科技(商代史·卷六)
商代社会生活与礼俗(商代史.卷七)
商代宗教祭祀·卷八
商代战争与军制(商代史·卷九)
商代地理与方国(商代史·卷十)
殷遗与殷鉴(商代史·卷十一)
殷墟甲骨断代
殷墟甲骨拾遗
殷墟甲骨文编
甲骨文字形演变研究
甲骨文与民族传统体育因素研究
甲骨文与殷商时代神灵崇拜研究
新中国甲骨学六十年(1949-2009)
百年来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
甲骨学通论
甲骨学110年:回顾与展望
董作宾与甲骨学研究编
殷商甲骨文形义关系研究
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上下编共3册)
甲骨文合集释文(1-4卷)
甲骨学通论(增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