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国、爱家、爱战友、爱事业……英雄航天员的家国情怀

2018-01-23 解放军报记者部

真心英雄

——记奋进新时代筑梦写忠诚的英雄航天员群体(下)

军报记者  王通化  邹维荣  段江山  韩阜业 

航天员陈冬给双胞胎儿子取的名字中都包含一个“宇”字。

这个“宇”字,寄托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希望,也饱含着一名航天员对飞天事业的热爱。

陈冬的搭档、神舟十一号指令长景海鹏,给儿子取的名字的中也有一个“宇”字。

跨越十几年,两位航天员父亲,不约而同用“宇”为孩子命名,偶然中蕴含着这样的必然——家与国,扛在他们肩头,是梦想,也是使命。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进行舱内程序训练。黄思予 摄

爱国,爱家,爱战友,爱事业……他们用一颗颗赤子之心,诠释着真心英雄的内涵。

 “梦想无止境。在建设航天强国的道路上,我们会义无反顾地接过接力棒,继续奔向太空,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

品味航天员陈冬的这句话,我们走近英雄航天员群体,感受这些真心英雄的家国情怀。

真爱相随   心魂相伴

“加油,你永远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 

对于航天员张晓光爱人张继来说,这是她听到的真正的“天籁之音”。

“神十”飞天,恰逢张晓光与妻子结婚20周年。那天,在天宫一号上,张晓光用口琴为妻子演奏了一曲婚礼进行曲。张继笑中带泪:“这是我过得最幸福的一个结婚纪念日。”

张晓光与妻子在公园。

一年前,同样是从天上传下来的旋律,把另一位航天员的爱人感动哭了。

“神九”飞天,刘旺用悠扬的口琴声庆祝妻子王玮的生日。当《龙的传人》《在水一方》等美妙的琴声穿越漫漫长空传向地面,王玮顿时热泪奔流!

一曲曲“天籁之音”,传递着航天员对家人浓浓的爱与深深的感激——

景海鹏,曾苦练过《母亲》《妻子》和《父亲》这三首歌,表达自己想成为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的心声。

刘洋与丈夫在一起。

备战“神九”任务时,刘洋母亲住院、父亲手术。他们都对刘洋保密,爱人张华谎称出差,赶回老家照顾双亲。刘洋说:“我的军功章也属于家人。”

一行行热泪,映照着多年来家人们对航天员的理解与支持——

选拔航天员时,翟志刚爱人张淑静听说自己的体检结果可能会影响丈夫的去留,便对翟志刚说:“如果因为我的身体问题耽误了你,我就选择与你离婚!”

一次考核失利,深感压力的张晓光拨通了妻子的电话。妻子张继安慰他:“没事的晓光,咱们还有机会。对于我来说,你飞与不飞都一样。”

真爱相随,心魂相伴。

作为航天员大队唯一还没有飞天的首批现役航天员,邓清明形容家人是“科技工作者、保障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等多种角色的集合”。

“神十一”任务中,航天员邓清明再一次止步于发射塔前,再一次与飞天梦失之交臂。

从酒泉返京,妻子一如既往穿着大红的衣服,捧着一大束鲜花,像迎接凯旋的英雄般迎接他。晚上回来,推开家门,邓清明看到家里收拾得非常整洁,桌上摆着满满一桌丰盛的饭菜和三杯斟满的红酒。妻子端起红酒,望着邓清明深情地说:“不管结果怎样,我们这些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你让我尊敬,你为孩子做出了榜样!”女儿也举起杯说:“爸爸加油,你永远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

航天员邓清明进行肺功能检测。

那一刻,邓清明再也忍不住,冲到洗手间,把水龙头开到最大,任眼泪流淌。回顾20年的备战飞天路,邓清明感叹:“飞天的使命实在太重太重了,如果没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航天员很难坚持下去。”

漫漫天梯,一起守望。

航天员公寓到家属楼,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却如同隔了万水千山,相距天南地北。妻子分娩当天,刘旺还在考试;女儿40℃高烧,聂海胜仍在训练;长时间封闭训练,见不到父亲的儿子打电话给陈冬:“爸爸你是不是不要我了”……

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与家属在返回航天城的车上。朱九通 摄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正如一位航天员所说,他们“缺席了家中太多时刻”。他们的爱人既要当爹又要当妈还要当家,既要照顾好老人又要料理好家务,还要兼顾好工作,人人堪称“女汉子”。

天地九重,一路牵挂。

在“神十”飞天的15天里,航天员王亚平的父母每天只做一件事:盯着电视看直播。看见女儿画面时开心,看不见时揪心。老父亲经常半夜惊醒,一身冷汗,坐在床上自言自语:“我女儿还在天上呢!”

王亚平与丈夫在家学习。

王亚平回家那天,母亲见到她第一句话便是:“你飞了15天,我和你爸能折寿15年。”王亚平当即问:“今后若再有任务,你们还让我上吗?”旁边的父亲不假思索地抢话说:“当然让你上!只要国家需要,我们就支持!”

家人的相伴、守望、牵挂,经年累月地向航天员传递着信心、勇气和力量。他们飞得有多高,歉疚就有多深。

太空行走,英雄凯旋。有人问翟志刚在想些什么,翟志刚笑盈盈的脸上忽然有些沉重:“要是我能搀着老妈到处溜达溜达该多好啊,可惜他老人家再也看不到了!”

三度飞天,世人敬仰。被誉为“超长待机英雄”的景海鹏,提起弟弟时热泪盈眶。在备战“神十一”任务最关键的时期,一直在老家照顾老人的弟弟猝然病逝。因为怕影响景海鹏训练,有一次弟弟瞒着他把母亲带到北京做手术,事后还被他狠狠骂了一顿。如今,景海鹏再也没机会跟这个说“你来尽忠,我来尽孝”的弟弟道声歉。

携手追梦   接力圆梦

“一个人走得快,大家一起走,才走得远”

世人皆知,神舟十一号太空33天,圆满完成了首次中期在轨驻留任务,演绎了中国飞天的又一个精彩华章。

鲜为人知的是,在地面上,他们还度过了魔鬼般的“33天”——

33天里,航天员邓清明和陈冬全程封闭在1:1验证试验的地面组合体舱内,全程模拟太空的工作生活,吃的全部是航天食品,各种噪音如影随形,即便带上耳塞也难以忍受……

普通人坚持一周都很了不起,邓清明却以超常的心理素质、忍耐力和意志力,高质量完成了任务,再一次用自己的默默付出为战友飞天铺路奠基。

有人问邓清明,最终没有飞天,这么拼值得吗?邓清明却说:“战友飞就是我在飞!”

“神十一”任务圆满成功后,任务总指挥长特意把邓清明和另一位备份航天员叫到一起,深情地说:“作为优秀的备份,你们是很光荣的,你们和神十一乘组共同完成了这次任务,任务的成功就是你们的成功,航天员在天上的表现就是你们的表现。”那一刻,邓清明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投身这样一份伟大事业,留名或是不留名,都已收获了人生最大幸福。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组合体模拟器中进行设备操作训练。朱九通 摄

“神九”飞天时,有记者问航天员王亚平:看到刘洋成为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有什么感觉?王亚平回答:“这种感觉就像是打一场战役,所有人都团结一心、勇敢拼杀,只要抢占了高地就算赢,至于是谁插上了旗子,是谁吹响了号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打赢了。”

这位记者不知道的是,“神九”出征的最后时刻,王亚平单独对刘洋说:“我希望你能带着我们俩的梦想一起去飞,我会在地面支持你。”一年之后,“神十”飞天,王亚平出征。刘洋说:“我一样会在地面祝福她、支持她,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

 “我一个人飞,不是单纯我一个人飞,是我们一个乘组一起在飞,是我们航天员大队一起在飞,是我们所有航天人一起在飞。”王亚平的这番话,回应着邓清明的幸福观,折射着这群真心英雄的价值观。

携手追梦,接力圆梦。

说起航天员大队的战友,说起航天员大队这个光荣的集体,邓清明充满感激。他说,这也是他能坚持20年不放弃的原因所在:“一个人走得快,大家一起走,才走得远。”

航天员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在进行飞行操作训练。朱九通 摄

神舟十一号出征前,媒体请景海鹏对亲人们说几句话。景海鹏却把话留给了航天员大队的战友,留给了关心航天事业的祖国人民。

“如果说航天员大队是大海,我永远是里面的一滴水,哪怕飞10次也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说不定比这一滴水还要小。”景海鹏说,“我非常幸运能够生活在这么好的一个团队中。这是一个团结的集体、自律的集体、勤奋的集体、奉献的集体。我们的竞争是‘竞而不争’。之前一块准备、训练,都非常刻苦,一旦进入选拔环节,结果出来了,无论是谁去执行任务,我们都会为他鼓掌,为他加油,24小时为他提供地面支持……”

那天接受采访,景海鹏,这位三度飞天的中国航天员,再一次盛赞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为飞天开拓者、先行者,再一次感激默默支持他的科研团队,感谢所有航天人:“他们都是给我们增添翅膀的人,他们就是我们的飞天翅膀!”

感恩祖国   感谢时代

“这是被祖国需要的幸福,这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幸福”

火箭的巨大轰鸣声中,面罩下,泪水顺着航天员张晓光的脸颊流淌。

这是幸福的泪水。此刻,张晓光不仅前所未有地感受到长征二号火箭发动机的巨大推力,还刻骨铭心地感受到祖国强大的伟力。

“火箭轰鸣声美妙极了,雄壮极了。”一声“点火”,张晓光“听到了梦想的脚步声,感受到了新时代的澎湃心跳”。

飞离地球越远,心与祖国贴得越近。

“每次飞临祖国上空,我的心跳都会加速,会不由自主地凝望祖国的版图,情不自禁地隔着舷窗触摸她、拥抱她。”张晓光说,自己每次都会热泪盈眶。

流下幸福热泪的,还有航天员刘洋。

那天,“神九”乘组离开北京航天城,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听着航天城回荡着的《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的动人旋律,刘洋的泪水夺眶而出。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在进行飞行程序训练。朱九通 摄

“当得知我要代表亿万中国女性出征太空时,我感受到了莫大的幸福。”后来,回忆这一幕,刘洋说,“这是被祖国需要的幸福,这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幸福。”

感恩祖国,感谢时代。

几乎每一位飞天英雄凯旋后的第一句话都是:“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几乎每一位航天员都发自肺腑地表达着这样的心声:“我真幸运,赶上了这样一个伟大时代!”

他曾经是个放牛娃,家境贫寒,几度面临辍学,有一次竟然用一只兔子交了学费。“还在当放牛娃的时候,我就在牛背上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长出一双大大的翅膀,飞上了蓝天。成为空军飞行员后,我以为自己的梦已经实现了。没想到,后来还当上了航天员,飞上了太空。”——他,叫聂海胜。

他的少年生活如他最喜欢的那本《平凡的世界》一样,每天走10里路,带着咸菜和高粱米去上学,常常在上学路上看着飞机拉烟出神。他的励志故事是从父亲奖励他的一支“英雄”金笔开始的。——他,叫张晓光。

要强的“种子”,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种下了。“刚上小学那会,放了学我背着书包就跑到地里帮爸妈干活。种花生,他们在前面挖坑,我跟着后面给他们撒种子。”这个出生在山东烟台一户普通农家的女孩,小时候梦想当医生或老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参加了第七批女飞行员选拔,却意外地被录取,从此越飞越高。——她,叫王亚平……

他们是一支“飞天梦之队”。当我们把视野拉开,进一步打开人类航天时间轴,便会发现,他们的人生成长足迹,映照着“中国梦”,叠印着一个时代的伟大梦想。

中央军委授予航天员大队 “英雄航天员大队”称号大会在北京航天城举行。

中国第一位飞天英雄杨利伟凯旋后,航天员大队曾收到一封特别的来信。

来信者名叫方国俊,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选拔的预备航天员之一。当时,国家首次启动载人航天计划,但因种种原因不到5年即告终止……

飞天,成了方国俊一生无法实现的梦想和难以释怀的遗憾。

方国俊无法实现的飞天梦,在新时代的航天员手中一次又一次地成为现实。这,正是中国航天员心头涌动的最深厚宏大的幸福。

翻阅航天员十九大学习笔记,记者的目光久久停留在这样一段话上——

“我庆幸自己赶上了中国航天由大向强的新时代……我希望,有朝一日我能在中国的空间站上,与外国航天员共同执行任务,共创人类探索太空的新时代。”

这是航天员翟志刚的学习笔记。他把青年马克思曾说的一句话,抄录在那篇笔记的最后:“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作者 | 王通化、邹维荣、段江山、韩阜业

来源 | 装备科技

感觉不错请点赞,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编审:王士彬

责任编辑:徐小龙   曾礼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