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南国海边执勤一线有群“追风”少年

2018-02-02 张海华、许东 解放军报记者部


来自南国海边执勤一线武警中队的报告――

面朝大海,“追风”少年励兵忙

■记者张海华 通讯员许东


  1月31日,记者顶着7级海风走进武警防城港支队二中队时,风吹得人睁开不开眼,撞在脸上有如刀割,人走路都费劲,却看到中队官兵们背着枪在海滩上“追风”疾驰,喊声杀声一片,个个脸庞流汗。

  这个中队担负着防城港核电站守卫勤务,面朝北部湾,背依大山,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里的大风不分昼夜。

  “一年到头风相伴,白天4、5级,晚上7、8级,碰到坏天气,昼夜连着9、10级!”指导员刘俭锋经常向人这样介绍:“海风也在‘迎新年’,前几天夜里给咱们扳倒了3块玻璃门,‘碎碎平安’!”中队时时都在 防护,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海风的力量也在积少成多。

  “4年前台风‘威马逊’在这里登陆,那个风真是大!”入伍12年的上士普伟在组建时从其它单位调到了这个中队,作为队里的“元老”,总能回忆起中队新组建那年见到的场景:大风斜插向云里,搅起的海水铺天盖地。中队居住的临时营房给掀了顶盖,官兵们顾不上修理,顶风冒雨三昼夜,帮助转移了附近被困居民近百人。

  风有多大,“追风”的官兵个个有答案。厂区占地广阔,中队哨位远离营区,哨兵每天乘车上勤。驾驶员张宏明还是中队应急班的战斗员,每天都要开车接送哨兵13趟,他说每到大风大雨天,几趟下来满身都是腥咸味这都不是事,关键是保证安全和怎样在突发情况时快速到位。因为目标守卫区还在建设中,有些驾驶路段只有车身的宽度,调头转向也是个技术活。

  海边风大,一不留神可能被吹翻在地,爱动脑筋的大学生新兵邝城,想出了“追风”巡逻的良策,很快就得到了推广:遇有大风大雾,官兵们就用背包绳把自己和战友绑在一起,确保执勤时自身安全。

  在海边哨位旁,中队设置了三人小组,24小时不间断执勤,遇有情况能快速反应、高效处置。下士王志鹏曾是一名“机关兵”,主动申请调来中队,他说尽管听了1500多个日夜的“海风协奏曲”已成习惯,可每次在前置哨位备勤时,他都会被呼啸的海风吵醒。夜深人静时,听狂风摇撼着大地,王志鹏感觉自己是北部湾畔的一叶扁舟在乘风破浪……

  正值十七、八岁的青春年少,海风让战士们面庞脱皮、手长冻疮,比同龄人多几分沧桑,但记者目之所及,“追风的”少年无不是笑声爽朗着你追我赶,如沐“春风”。

  “真的不冷吗?”

  “习惯了就不冷了!”下士李响自诩为“听风者”,几年的上勤训练,他学会了听风辨音:阳光下是飞沙走石的“嘶嘶”作响,等到夜里就是铺天盖地的“呜呜”吼声。

  排长刘翔说,官兵们迎风长跑,更在身上绑起轮胎、在脚上缠着沙袋,在厂区周围冲圈、在防洪大堤上负重攀爬……

  “追风”训练,让官兵们不仅在支队军事大比武中的战术、五公里越野等多个科目上力拔头筹,更在奋进丈量厂区的步子中,全面细致地熟悉了执勤目标和周边地理,为随时打赢战斗做足了准备。

  “两名‘犯罪嫌疑人’携武器强行冲卡,请求支援!”伴随着厂区、营区联动的警报声,未经准备的官兵不到30秒就分模块完成战斗准备,边请示报告边乘车驶出营区。

  视频情报判读、目标数据流转、现场封控抓捕……两分钟后,两名“犯罪嫌疑人”被成功制服。复盘推演,中队长薛艳威一边翻看着演练时的照片、视频,一边从发现目标、调集火力到实施打击查找出问题20余个,大家纷纷响应把“复盘会”开成了“检讨会”。

  “怎么只讲问题不说成绩?”正在中队检查的该支队政委闫军说:“追风的官兵也像‘风’一样,只有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随时做出调整反应,才能打胜仗”。

  据悉,近两年,中队官兵坚持每月围绕一个实战课题组织一次拉动、总结一次成果、升级一次预案,使新要素、新战法、新数据、新技术及时充实到战备方案中,让日常的训练成果进一步转化为战备能力,他们先后成功处置渔民误闯目标区域、不法分子盗窃厂区建设钢材等险情数十人次,以忠诚坚守为海边的安宁保驾护航。



作者 | 记者 张海华  通讯员 许东

来源 | 解放军报记者部(ID:jfjbjzb)

感觉不错请点赞,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编审:王士彬

责任编辑:徐小龙   张春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