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妈妈咪鸭》排片跌破1%,票房不及《熊出没》20分之1,动画产业何时打破冰火两重天?

2018-03-14 努力向上的 麻辣娱投

撰文 | 达伦糕

编辑 | 蓝


对于动画片,尤其是动画长片,市场的反馈常常是“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类似《疯狂动物城》《寻梦环游记》《你的名字》这样的大热之作,票房动辄接近或者超过10亿——不需要天价片酬的小鲜肉,不需要爱出风头的名导演,扎扎实实地就把票房就拿了。


《你的名字》


另一边是又一个极端,辛辛苦苦做了几年,各种工种的团队成员没日没夜地加班,结果心血凝结而成的作品却票房扑街,一切都成为泡影。


这样的现象在最近的春节档以及春节后的档期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样是中国公司主导的作品,占据春节档多年的《熊出没》系列顺风顺水,再一次吸金成功;而另一边,经过三年以上精心打磨的好莱坞风格中国动画大片《妈妈咪鸭》却折戟沉沙,国内票房刚超过了3000多万,排片也被压低到了小数点,低于1%,已经接近退市。



尤其是《妈妈咪鸭》背后的主出品方还是一家特效公司(原力动画),在试图从特效制作转向自主出品动画之后竟然开门就遭遇这样的重挫,也实在令人惋惜。


联想到曾经因为一部《摇滚藏獒》而落得负债累累的著名歌手郑钧的遭遇,我们不得不感叹:动画长片不是谁都能碰得的,就算是谙熟所有流程的动画特效公司也有可能彻底脆败。


1

动画长片的双刃剑:失败是常态,成功是偶然


一周前上映的《妈妈咪鸭》几经改档与点映,终于等到了大规模院线上映的一天。原本理想化应该是寒假期间上映并且可以吸引大量放假儿童进影院观看的,结果却莫名改弦更张,挪到了春节之后上映。即便如此,电影的首日排片率也仅有6.01%,并且排片持续下降,已经跌破了1%到了小数点级别。


影片的出品方是万达以及原力动画。万达自然不用多说,原力动画其实是一家在国内成名已久的特效公司,曾参与过包括《捉妖记》在内的不少大片的特效镜头制作。


《妈妈咪鸭》


因为出品公司是做特效出身,所以《妈妈咪鸭》的画面和视觉效果绝对不输好莱坞水准,从中国风格的优美场景,再到几只小鸭惟妙惟肖的动作捕捉,完全不逊色于《功夫熊猫》的水平。


只可惜,市场似乎并不买账。


豆瓣6.8分,不算太低,但也绝非好的口碑。从观众的槽点来看,还是中国电影一贯的劣势造成的:美术特效,动画制作均属上乘,无奈情节混乱薄弱,故事的逻辑以及对白等元素让人无法接受。这也是当下中国电影普遍的现象,特效花了钱,可以做的不输好莱坞,但是作为电影讲故事的根本逻辑和情节却经不起推敲。


《战狼2》只有一部,《前任3》只有一部,春节档一年也只有一次,不是每一部电影在没有过硬情节的情况下都可以在中国市场票房大火的。


另一件凑巧而又尴尬的囧事是,题材撞车,同样以鸟类迁徙为主题的法国动画电影《飞鸟历险记》,选择在《妈妈咪鸭》上映前一日上线,这下好了,一个周末出现了两部讲述“鸟儿历险“的故事,观众自然得有取舍。


《飞鸟历险记》


影片的其他槽点包括:不中不洋充满翻译感觉的对白(毕竟本片拍摄的初衷是面向全球观众),英文插曲贯穿始终等等,只能说这一次“好莱坞瓶子装中国白酒“的试验并不成功。


对比两周之前,一部在动画人物设计,美术效果,动画制作水准上都远逊于《妈妈咪鸭》的作品却轻轻松松收获了票房上的又一次成功:《熊出没》。


大多数人,甚至不是儿童观众,都应该知道《熊出没》的画风和水准,3D的视觉效果与《妈妈咪鸭》以及好莱坞动画大片的水准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但是观众就是买帐,少儿频道上铺天盖地的剧集就是接连不断地在重复播出着,年复一年的春节档就是有大量父母带着孩子进去看。


《熊出没》


《熊出没》系列是成功了,但是中国能有多少个《熊出没》呢?更多的是类似《妈妈咪鸭》《大护法》这样的作品,某些方面其实做得很不错,但是票房最后还是不给力。引用一个影视行业人士的名言:


“动画片并不是一个谁都能玩的起的东西。“麻辣娱投(ID:xinyuanwenzhi)在前文提到了《摇滚藏獒》上映票房惨败,幕后的郑钧六年的心血以及3亿以上的成本投入付之东流,还引出了后续万达华谊的”小墙皮“之争,此外还有曾经凭借2014年《龙之谷》而火了一阵的米粒影业在2017年因为《精灵王座》区区几千万票房却背负1亿宣发成本的局面而业务重组。


甚至就算一部动画片的票房相对并不差,还是有可能因为成本太高而入不敷出,最后对制作团队带来了分崩离析的命运。最好的例子就是《功夫熊猫3》之后人员大量流失,不得不改变经营模式,甚至从中外合资彻底转型成为民营的东方梦工厂。


《功夫熊猫3》


《妈妈咪鸭》并不是特例,中国的动画长片要想获得成功实在是一个“实力+偶然+背景“的因素,光有实力可能完全不够,缺乏”偶然性的运气“外加能够在方方面面照应上的“背景”,做得再有诚意恐怕还是无济于事。


这样的现象在一些美国动画大片的遭遇上也是时有出现,观众可能只看到了《疯狂动物城》,《寻梦环游记》《神偷奶爸》这样的爆款,但是有更多类似《海洋奇缘》,《欢乐好声音》,《久保与二弦琴》等在全球范围票房同样收获不错的影片到了中国就是不给力的案例。


总结起来,动画片的成功或许是所有电影中投入产出最有可能出现不均衡的项目,一方面是金钱投资与回报上的入不敷出,另一方面是时间投入与劳动力投资与回报的入不敷出:我们必须告诫所有人,动画长片不是开玩笑的,轻易碰不得。


2

故事讲不好,观众难讨好,资本等不了


在中国一般拍一部电影,少则两个月,多则半年,一部成片差不多就出来了。对外宣称都是“打磨多年的剧本”,“精益求精的后期”,其实花了多少功夫自己心里清楚。


但是一部完整的动画长片可能就没办法几个月就搞定了,短则两年,三年,长则七八年,十几年都有。尤其是好莱坞的动画片,从前期的剧本开发,到中期,后期不同阶段的工序加入,简直就是一项繁复的技术工程。


《疯狂动物城》


动画电影相对真人电影品质要求更高,细节更丰富,资源重复使用率低,而且对于团队的协作以及时间的分配要求更高。前期创作部分时间极长,中间部分会少一些,同时这两个阶段的人力成本却并不比真人电影低(演员因素除外);编剧团队,导演,艺术指导,美术,分镜,特效,配音等等,都需要细致地分配到周期很长的工程环节中。


还有一个非常不确定的“推到重来”因素,花了好大功夫设计的人物,画的背景,以及准备的特效可能随时都有可能返工重做,这样的效率是真人电影无法比拟的:真人片可能一个镜头NG几十次就好了,而动画片也许就可以把所有人的进度倒退到一个月前。


漫长的时间周期以及各式各样反复的工种意味着什么?或许你可能猜到了:钱!高昂的成本。从近些年来看,迪士尼皮克斯动画的成本,平均一部约2亿美元,这样的天价很少有国内企业能够承受,但毕竟人家的发行市场是全球,还可以捞得回来。


中国的动画片从最初的小一两千万,到现在动辄六千万,八千万,直到破亿的价格,已经逐步赶上了好莱坞的动画成本,而且这个成本一般都是精打细算后必须花出去的钱。2015年的《大圣归来》是行业的分水岭,一直到《大圣》之前,中国的动画片只有《喜羊羊》《熊出没》这样的低幼作品可以主宰市场,没有人敢于掏钱砸向动辄几千万,制作周期(意味着回报周期)超长的动画电影。好在当初需要众筹才能拍摄完成的《大圣》终于爆红,直接导致了投资人重新燃起了对于动画片的信心,《大鱼海棠》的出现似乎更加刺激了投资方的“赌性”,一时之间似乎动画长片的春天终于来了。


《大圣归来》


只可惜二八定律在动画片的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在《大圣归来》之后的2016年,无数作品用自己的实例无情打击着投资人的信心:


《小门神》投资1.3亿,票房仅为7867万;《昆塔盒子总动员》投资1亿元,票房仅为1483万;《藏獒多吉》投资6000万,票房148万;《魔比斯环》投资1.3亿,票房92万;前文提到的《摇滚藏獒》投入了3.3亿,最后仅有3947万的票房…….


《小门神》


做过投资的人应该知道,投资还要计算时间成本,如果上述这些失败例子的投入产出比已经看似低的惊人的话,那么如果算上制作过程中数倍于真人电影的周期时间,那无疑动画电影绝对堪称电影投资人的“噩梦”。


截止到3月13日,《妈妈咪鸭》的中国票房是3040万,而被寄予厚望的北美档期将于4月开始,票房最终将会落在多少呢?


暂时没人知道,但麻辣娱投(ID:xinyuanwenzhi)经过测算可以确定:如此规模浩大,做工精细的动画制作,从2015年就开始筹备,又是面向全球的宣发,如果算上制作成本和宣发成本,至少是1亿美金以上的级别。


如果票房爆款了,或许出品方还会透露一个不高的数字来公关一番;现在看来,或许不用抱希望看到有人公布整体的制作和宣发成本了。


3

明知山有虎,也要硬着头皮上,到底图什么?


既然好莱坞的动画片都有可能石沉大海,票房大败,那么《妈妈咪鸭》的市场反映其实并不令人惊奇。


令人好奇的倒是大家明明知道动画长片“费时,费钱,费力”的特点,可为何类似原力这样的特效公司还是要一股脑扎进去呢?


特效行业其实是一个竞争白热化,日复一日辛苦艰辛的行业板块,这一点特效公司的基因其实和动画公司非常类似:都有数百人每天坐在电脑前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在做着,无比细致而又无比重复的流程。区别是,为诸如《捉妖记》这样的大片做了特效收到的只是固定的特效费用,但是用同样的时间和劳动力去做动画片,可能就有望收获远高于特效费用数倍的票房。这是放在类似原力这样的公司面前最大的诱惑。


《捉妖记》


另外,与动画公司一样,特效企业的规模越大,运营成本、风险也越大,竞争也越激烈。《妈妈咪鸭》的出品方原力据称有接近千人的规模,在特效行业面临的是类似Base FX,每日视界,聚光绘影,原力动画,天工异彩,追光动画等一系列日趋相同的竞争对手,如果只是一味靠特效费用来过活,这一千人的团队显然很难长期维持。


于是做动画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出路,就像当初迪士尼,皮克斯,梦工厂一样,几百个人埋头苦干,一幅幅地画,一帧帧地扣,借着一个好莱坞的大脑,中国员工撒开膀子干,看看能出什么成绩……


只可惜,基因的相似并不能保证结果的相似。


动画长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碰的,失败是常态,成功属偶然。

End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违者必究!

转载、合作、投稿请联系

个人微信:niu561961


已进驻平台



深度好文推荐


通知

观看第六届资本大会现场直播

点击 “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