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凡十年!只此青绿!

欢迎关注 蚌埠日报 2023-09-07


版权声明:此条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非凡十年·奋进蚌埠

绿 色 篇

只此青绿


秋意渐浓,层林尽染,蚌埠街头巷尾仍满眼绿色。在这座城市,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也是“幸福蚌埠”的关键一步。国庆节当天,“靓淮河”项目重要组成部分——滨河南路一期正式建成通车。这不仅是交通工程,也是改善淮河沿岸环境、修复优化淮河生态的水利生态工程,更是品质精致、风格别致的景观大道。沿路修建的带状公园,处处体现的海绵城市理念,无不渗透着“绿色”基调。


从去年开始建设的“靓淮河”工程被称为“城市绿轴”,意在打造“河湖清亲两岸绿”的生态样板。对于蚌埠这座伴水而生、因水而兴、治水而荣的城市来说,“靓淮河”工程将全面优化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体系,由此迈入靠水而美的新阶段。


作为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体现在一个项目、一个工程上,更体现在绿色产业发展和绿色城市建设双向发力。在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构建绿色创新体系和绿色产业体系已从共识转化为行动,诸如0.12毫米超薄触控玻璃、8.5代TFT-LCD玻璃基板、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国内首条全产业链聚乳酸生产线实现量产等绿色创新成果犹如雨后春笋,构筑起以硅基“三链一群”、生物基“四聚一素”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老工业城市正焕发绿色生机。



安徽丰原集团凭一己之力完成的聚乳酸全产业链技术尤其可圈可点。将秸秆“变成”绿色可降解的服装、包装袋、餐具,还能制成混合糖、有机肥,被业内誉为“点金之术”。在全国率先打响的禁塑战,蚌埠的勇气和底气也来自于不断突破的“双基”产业。尤其是把能效水平纳入“亩均论英雄”改革,坚持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更是推动产业链条向绿而塑。


发展逐绿、生活向绿,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最有感触:这几年,蚌埠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了。而这一切,靠的是智慧,更是勇气。大洪山林场的“蜕变”最能说明——从几年前满目疮痍的荒山秃岭,经过关闭石料加工厂、拆除违法建筑、整治废弃矿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整治攻坚战,大洪山恢复了鸟语花香、满目葱茏,赢得了老百姓由衷的点赞。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正是因为准确把握“双碳”的内在逻辑,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加之淮河北岸滨河绿地景观项目、湖上升明月项目、黑牛嘴生态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绿满珠城”、城镇园林绿化提升等专项行动,淮畔珍珠的生态之美更加耀眼,渐有出圈之势。


顺应绿色发展的需要、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十年来,蚌埠一手抓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一手抓生态保护环境整治,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等生态改革,夯实生态根基,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描绘出“只此青绿”的生态画卷。



详细内容

请点击图片链接查看

↓↓↓





绿见城市品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蚌埠紧扣城市发展脉搏,着力实施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工程,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景美、人和的美丽珠城,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一栋栋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横穿东西纵贯南北支撑起城市“动脉”,一座座公园一块块绿地绘制出绿色发展的美好希望……十年巨变,尽收眼前。蚌埠,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之城,正大步迈向新征程。


01

这是一座品质之城

十年来,蚌埠市委、市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提升城市品质的努力。


“空中凌乱的‘蜘蛛网’被清理了,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减少了,私搭乱建拆除了,山青了水绿了,生活在这座城幸福感更强了。”看着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蚌埠生活了30多年的徐庆庆不禁感叹。


“三步一景、五步一园,处处见绿、步步见景。要看好风景不必远游,家门口的景色怎么也看不够。”家住绿地中央广场小区的市民张槿文在国庆假期带着家人在市民广场北侧的一处街头鲜花景观处拍照留念。她说,现在公园、街头到处都是好风光,闲暇之余特别喜欢带着孩子到各个街头游园、公园游玩。


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紧盯“增绿、提质、添彩”三大主攻方向,以公园、广场、绿地为“面”,以城市道路绿化为“线”,以街旁绿地、单位庭院和住宅小区绿化为“点”,大力实施绿色攻坚行动。推进城市园林绿化,以城镇绿化提升行动为抓手,推进依法治绿,致力打造“青山、碧水、靓城、明珠”的生态宜居型城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截至2021年底,蚌埠市建成区绿地面积总量为6289.31公顷,建城区绿地率40.06%,绿化覆盖率44.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7平方米,实现城市绿量和品质双提升。2018年以来,全市共完成新增绿地面积1196万平方米,改造绿地面积969万平方米,建设绿道198公里,新建街头绿地(游园)84个。




近年来,我市结合绿化提升等专项行动,先后新建淮河北岸滨河绿地景观项目、湖上升明月项目、大明文化产业园、黑牛嘴水生态公园、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对城区一批核心老旧公园如津浦大塘公园、张公山公园等进行景观和服务设施提升,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


今年10月1日,南山公园焕新归来,公园及周边地块景观提升改造工程顺利完成。目前,我市正积极推进虎山公园改造、“靓淮河”项目滨河北岸堤后生态绿色廊道工程等一批重大园林绿化建设项目实施。

02这是一座宜居之城

在高科花园小区中心的广场上,老年人三五成群散坐在长廊里,下棋、玩扑克、聊天,很是惬意,爽朗的笑声一阵阵传来,年轻人在一旁的乒乓球台前挥拍对阵,朝气蓬勃。这个老旧小区改造后,居民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我们小区环境现在相当好,很满意。”小区居民张女士说,政府部门还给了补贴,单元楼加装了电梯,老年人上下楼也更方便了。


“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再也不用到处租房,担心被迫搬家了。”几年前,吴妍丽搬进了喜迎门小区保障房,实现了安居梦。


安置房建设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我市一直把安置房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持续改善居住条件,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我市坚持安置房建设与商品房建设“三个一样”,即质量一样、配套一样、地段一样。安置房建设以就地、就近为主,异地集中安置的,优先选择在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区域。如,胜利东路安置小区,紧靠龙子湖4A级风景区;湖滨新区安置小区,在市行政办公中心对面;喜迎门和陶山安置小区,分列迎宾大道东西两侧;滨河西片区安置小区,紧邻张公山公园。主管部门积极组织业主开放日活动,让群众代表到建设工地实地查看施工进度,了解建设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全程参与监督。


住房制度改革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近年来,我市服务双招双引人才安居工作,不断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重点将新就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租房货币化保障范围,精准解决环卫工人、公交司机、教师、医护人员住房问题。在我市新就业的大学生、高精尖人才等“新市民”群体,同本地户籍人口一样得到住房保障;公租房基本实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棚改房等安置住房,让原来居住在城镇危旧住房中的困难群众迎来新生活。

03这是一座拔节生长之城

十年间,随着蚌埠城市建设的加快推进,城市框架逐步拉大,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12年的100平方公里增加到2021年年底的154平方公里,涂山路东段、龙华路、虎山东路等一批城市交通枢纽打通,一大批城市主、次干路维修整治,绿化、美化、亮化改造升级,城市路网更趋完善,品质不断提升。


“以前,这是一条断头路,住南湖路边上的市民想去趟吾悦广场,得绕着走,多跑二三公里的路,等南湖路打通了,只要走500米左右就到了。”住在公安新村的居民刘正达告诉记者,如今路路通,出门方便,一家人不论往哪个方向去都很方便,整个人心情都不一样了。



2021年,我市规划部门对中心城区快速路实施规划内容进行发布,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蚌埠市中心城区快速路实施规划(2018-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按照“10分钟到高铁站,20分钟上高速,60分钟到机场”的目标,构建布局合理、功能清晰的骨干道路网络,支撑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


这十年,蚌埠用绣花功夫精雕细琢一座城,倾力增进民生福祉,以大格局、大视野、大气魄深入推进城市建设,让城市更有“气质”,让人民生活更有“品质”。





绿见时代风尚


近年来,蚌埠大力倡导环保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全民节约意识,绿色低碳的文明新风劲吹珠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蚌埠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大力建设生态宜居的幸福蚌埠,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好转,城市生态颜值不断刷新,蓝天白云、河湖亲清的生态画卷正在精彩呈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了亮丽的绿色底色,为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1绿色转型 引领城市蝶变

“一开始这个垃圾分类投放我们很不习惯,觉得太麻烦了。但是一年多下来,现在小区里越来越整洁,下水道口再也没有臭味了,苍蝇蚊子都少了。纸壳子、玻璃瓶这样的东西还能积分换物品。”在蚌山区天桥街道喻义巷小区,正在丢垃圾的居民林文玲这样概括自己对垃圾分类的理解。说着,她把手里拎着的两个蓝、灰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分别投放到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个桶里。


垃圾分类是蚌埠近年来积极培育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2020年7月1日,我市在全省率先施行《蚌埠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规范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全过程管理,落实桶边督导机制,并初步建立起6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升级改造200个分类投放收集点(站),首批先行先试的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参与率95%以上。



在生产端,蚌埠的绿色转型探索也正在加速进行——在安徽丰原集团有限公司,利用聚乳酸全产业链技术生产的服装、包装袋、餐具等可降解绿色制品正走向千家万户。以聚乳酸为代表的生物基新材料正是我市 “双基”(硅基、生物基)产业之一。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十年来,蚌埠依托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平台,加快调整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硅基生物基新材料等绿色产业,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日前,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2022年安徽省绿色工厂企业名单,蚌埠市8户企业入选,居全省第二、皖北第一。


“发展绿色产业,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力支撑,也是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蚌埠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陶广生说。蚌埠的绿色转型发展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正在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革。

02幸福蚌埠 尽享绿水青山

70多岁的席天军走上淮河大堤,走在彩色的景观大道上,望向南侧绿树成荫、波光粼粼的席家沟,老人感慨地说,“现在不仅淮河水质好多了,两岸绿色多了,而且现在每条河、每条沟,都有专门的人管了,你看连这以前没人管的臭水沟都这么漂亮了!”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看去,碧波荡漾的席家沟岸边,垂钓的人们悠然自得。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里,淮河干流蚌埠段五个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均符合Ⅲ类,水质状况良好,呈现稳中向优的态势,蚌埠市域内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合格。


作为淮河流域重要的节点城市,十年来,蚌埠市深入开展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等生态改革,夯实生态根基,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母亲河淮河越来越美,拥河发展的城市也越来越漂亮。



金秋珠城,天朗气清,大洪山上满目苍翠,扑面而来都是绿的气息。大洪山林场里,张传双带着三十多名育林员正忙得热火朝天。5年前的大洪山,虽然名为林场,但是山上是灰尘密布,千疮百孔,寸草不生。经过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花则花,常绿与落叶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结合、观叶赏花与观果赏树相结合、生态公益林与高效经济林相结合的复绿方式,同时建设森林景观,这里打造出了矿山生态环境整治的新样板。


长期以来,林业管护一直是林业部门在“单打独斗”,直到2017年,全市同步推进林长制改革与大洪山国有林场改革,结合建设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立“林长统揽、部门联动、综合施策、分步推进”工作机制,积极构建“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导入”的废弃矿山治理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有效实现,让昔日满目疮痍的大洪山,蝶变成为林木苍翠的绿水青山。


“历经了沧桑巨变,守望出绿水青山。守山护绿,我们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凝聚了绿色生态发展的共识。”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林长制工作科负责人陶有德说。


这十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正在蚌埠落地见效、深入人心。全市上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氛围越发浓厚,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依法排污、科学治污、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意识、主体意识逐步形成。生态文化、绿色消费、共享经济快速发展,全社会关注环保、参与环保、贡献环保的行动更加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日益成为社会主流风尚。




绿见生态文明

生态兴则文化兴。


蚌埠自古一线两源头,地处南北分界。7300年前,双墩文化兴起,点燃大河文化启蒙星火;4200年前,禹会诸侯,劈山导准,赓续大禹文化千古佳话;2200年前,楚汉相争、决战垓下,奠定大汉文化辉煌根基;110年前,津浦铁路全线贯通,推开商贸文化开放之门;70多年前,孙家圩子运筹帷幄决胜渡江战役,彰显红色文化奋进伟力;“东方芭蕾”花鼓灯、五河民歌、泗州戏,民俗文化百花争艳……南北通衢,这片淮畔热土孕育了花鼓灯、泗州戏、五河民歌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汉文化、明文化、淮河文化的繁荣昌盛,发展文旅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聚焦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积极探索文旅经济发展新路径。尤其是近年来,我市按照“文旅融合、核心引领、轴带链接、龙头带动、片区联动、组团崛起、全域美丽”的思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两龙头、三区、三组团”发展新格局。一幅文旅融合的山水画卷徐徐铺开,文旅产业千帆竞进。



01文旅融合渐入佳境

近年来,我市立足市域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迥异多彩的旅游资源,紧紧围绕推动建设创新型文化强市,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主线,精心编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蚌埠市三汊河旅游规划》《关于鼓励优秀人才共建乡村旅游民宿的意见》《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蚌埠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出台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有力促进文旅产业的统筹发展、提升文旅企业竞争力。


大力推动“一核、一带、两龙头、三区、三组团”。“一核”即:蚌埠主城区文旅产业吸引核。“一带”即:蚌埠主城区淮河风情体验带。“两龙头”即:涂山—禾泉农庄、龙子湖—古民居博览园。“三区”即:“荆涂淮河湾”—文旅产业集聚区、“美在龙子湖”—文旅产业集聚区、“古韵三汊河”—文旅产业集聚区。“三组团”即:“禹风鼓韵、榴乡怀远”—怀远文旅产业组团、“民歌之乡、水韵虹城”—五河文旅产业组团、“汉兴之地、胜利之城”—固镇文旅产业组团。


不仅如此,我市还充分利用文化场馆、城市公园、美丽乡村等与旅游资源融合,引导市场主体开发文旅产业,修缮一批历史文物和红色文化旧址,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乘着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描绘出一幅幅“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02打造“拥河发展”新画廊

随着国庆假期第一天“靓淮河”项目滨河南路一期的正式建成通车,一条精心建设、品质精致、风格别致的景观大道呈现在市民面前。


“靓淮河”是蚌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是蚌埠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具体实践。


去年,我市将“靓淮河”作为全市工作主线之一,围绕“一川清、两岸靓、三脉通、四态合”的总体规划和“一河、两岸、四区、五线、十九景”的具体布局,加快推进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景观带综合治理,着力打造“河湖亲清两岸绿”的美丽生态样板,开启城市从“跨河发展”向“拥河发展”的巨大转型,让更多的市民进入滩地游玩,实现水更“亲民”和人更“亲水”。


水清岸绿、草丰林茂,淮河正在逐渐变成一条幸福河。沿着淮河岸线,正在打造骑行慢跑道、体育设施、文化长廊、不同主题的水文化生态公园串联的中央生态公园。同时,我市正在打造一批具有淮河文化特色、体现城市记忆的蚌埠新地标:铁路公园、宝兴面粉厂(历史建筑)、五彩阡陌……将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健身去处,进一步提升蚌埠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03打牢文旅融合发展根基

文化旅游产业要实现大发展,离不开一个个项目支撑。依托蚌埠双墩文化、大禹文化、大汉文化、大明文化、铁路文化、工业文化、民俗文化等厚重的文化资源禀赋,多年来我市积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围绕做好“抓两会、推两基、展新贸、靓淮河、促文旅、创幸福”的工作主线,探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把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狠抓有效投资,着力招引一批文旅项目,重点构筑以项目为支撑的文旅发展新格局。


今年7月1日,龙子湖水上游船项目正式建成运行。开发特色线路,谋划以蚌埠古民居博览园为“引爆点”,整合南北分界线雕塑、栖岩寺、汤和墓古迹园等景点,编制环湖“一日游”“两日游”项目,进一步提升龙子湖景区旅游辐射力。




在建的禹会村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双墩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充分挖掘蚌埠历史文化资源,是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名市,打造旅游城市的重点支撑项目。


除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的实施,还有一批如谷阳城遗址樱花园提升改造项目、怀远县老一中片区文旅项目等历史文化项目,蚌山区红色美丽乡村旅游项目、怀远县杨集红色旅游特色村项目等红色文化;柴油机厂文创园、米厂文创园、蚌船1938、皖酒文化园、卫食园博览园工业旅游等工业文化项目;蚌山区铁路枢纽文化旅游建设工程等铁路文化项目。



坚持重大项目引领,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项目库在库项目共102个,计划开工项目18个,储备项目51个。


青山与绿水交融,自然与人文荟萃。依托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旅资源,乘着文化和旅游相融相促的东风,蚌埠正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扬帆起航。


详细内容

请点击图片链接查看

↓↓↓


2012-2022

珠城影像志——绿  色  


2012年

全长12.97公里、总投资约7.5亿元的淮上大道提升改造工程开工,淮河蚌埠段北岸生态绿化随之升级改造。


2013年

蚌埠市启动小商品批发市场划行归市试点,推进周边环境整治。


2014年

蚌埠市入选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加快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全省首座铁路无水港—蚌埠(皖北)铁路无水港启用。


2015年

首部地方性法规《蚌埠市龙子湖风景区条例》颁布,为保护龙子湖风景区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2016年

蚌埠市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蚌埠三汊河湿地公园获评国家湿地公园。天河、张公湖连通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应急水源保护、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得到巩固和加强。


2017年

龙子湖东公园生态修复项目入选中国人居环境奖,成为蚌埠市首个获此奖项的项目。


2018年

国务院正式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蚌埠市再迎“国字号”区域战略发展平台。


2019年

蚌埠市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


2020年

《安徽省贯彻落实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印发,提出继续支持蚌埠、阜阳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


2021年

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在蚌召开,蚌埠市硅基、生物基产业绿色环保发展模式及多元化绿色产品为生态建设添砖加瓦。“靓淮河”工程——蚌埠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开工,总投资过百亿元。  


2022年

“靓淮河”工程二期开工。我市在全省设区市2018-2022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排名第二,考核结果为优秀。


大庆路淮河公路桥。陈昂 摄


我市入选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陈昂 摄


天河张公湖连通工程。刘晨 摄


小记者畅游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陈昂 摄


大洪山生态修复工程初见成效。张建平 摄


龙子湖东公园生态修复项目入选中国人居环境奖。张建平 摄


市民畅游生态宜居的城市。王新民 摄


“靓淮河”工程施工现场。陈昂 摄


详细内容

请点击图片链接查看

↓↓↓



★感谢中共蚌埠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大力支持

往期推荐

明起申报!最高可获30万元资金支持!

施工封路!涉及蚌埠这些路段路口

“每攻克一项技术,我们都倍感高兴和自豪!”

最新消息!调整!

重磅推出!“非凡十年 奋进蚌埠”创新篇→

宁波经开区“牵手”蚌埠经开区!

恭喜!成功晋级!

快来打卡!蚌埠这些“墙” 会“说故事”!

蚌埠这2条新建道路有名字啦

28.5亿元!同比增长14.2%

蚌埠这些好地方,你打卡了吗?

来源:蚌埠日报社

融媒体记者:靳瑾 陈瑶 何沛 郝玉琳/文  陈昂  刘晨  通讯员:陈永生/图

部分图片来自蚌埠日报社融媒体发布中心图库

编辑:徐捷

校检:司从建

审核:朱素贤


视频推荐

青山与绿水交融

自然与人文荟萃

蚌埠正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扬帆起航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