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这个头条属于我们!

蚌埠日报 2023-12-24



以学促干
融媒发展
庆祝第24个中国记者节特别策划



在市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下,近日,蚌埠日报社派出六位记者编辑赴人民网安徽频道、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安徽、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苏州日报社、无锡日报报业集团等媒体跟班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他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悟回到了工作岗位——


学习期间,他们在与各地同行的交流中,学到了先进的媒体融合新闻理念和报道技巧,为今后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他们不断尝试创新思维,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丰富了媒体融合报道形式,提高了报道效果;他们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在采访、写作、编辑等各个环节,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此次学习之旅,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新闻工作者“四力”的重要举措,为蚌埠打造“三地一区”两中心、建设“七个强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六位记者编辑第一时间将所学所得带回蚌埠,与同事畅谈学习心得体会。今天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我们特意节选部分心得,以飨读者。





党报记者

变局中如何开新局?

蚌埠日报采访二部 赵丽娜


赵丽娜在写稿。  融媒体记者 刘晨 摄


信息传播技术突飞猛进,党报记者一支笔闯天下的时代已经被彻底颠覆。工作将近二十年的我,重新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好记者?在舆论引导方面我们还能做何种尝试和改变?记者,骨子里先天就有应变的基因,又该怎样在变局中开新局?


探索媒体融合的路径,增长融媒体记者的本领,向先进学习、向发达地区学习。在人民网安徽频道和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安徽两家央媒驻皖单位学习一个月,我感受融媒体时代怎样做到精准发力。


移动优先,快字当先。“快”早已是融媒体记者的标配。一个月采访,每一次都有相同感受,就是记者们都在抢时间。每次采访完,大家都现场用笔记本电脑完善稿件,直到发回单位才离去。作为采访部门,我们也早已形成共识,无论在哪,稿件第一时间通过手机传到融媒体采编群,先供新媒体各平台使用,大家深知只有内容生产的快速,才能保证整个线条环环相扣。


无视频不宣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适应新格局,增加应对媒体转型的能力,这两年,我总能看到身边的记者抱着手机去研究视频剪辑软件,感受到原本深耕纸媒的老记者们对新知识新领域学习的渴望。现在,记者们采访都尽量集齐文图视频“三件套”,全力奔跑在全能型记者的路上。


其实,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本质上都是做新闻。因此,做内容才是王道,而这恰恰是传统媒体的优势,因为新闻敏感性、专业度以及文字驾驭能力正是党报记者的长处。所以,作为党媒人一定要坚信传统媒体可以做好新媒体,甚至能做得更好。


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将成为新时代媒体人的使命遵循。报业转型、融合发展,说到底最核心的还是人,融媒记者们观念转变、角色改变,用作品的多样化、精品化、时代感主动拥抱媒体融合的明天。




推进媒体融合 

切实提升“四力”

蚌埠日报编辑一部 陈祺


陈祺编发新闻稿件。  融媒体记者 刘晨 摄


近年来,随着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9月下旬我前往安徽日报报业集团跟班学习,在近一个月的学习中,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纸媒与新媒体联动,推出了“智造世界 创造美好 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特别报道”“第九届中国农民歌会特别报道”“生态优先 百姓园博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特别报道”“绿动未来 智驾世界 2023合肥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特别报道”等一大批融媒体产品,在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对“内容为王”作出了最新注解,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全媒体时代,无论是纸媒还是新媒体已愈发认识到新闻主业的回归、内容建设的强化、主流价值的引领等是增强新闻舆论“四力”的核心要素。未来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内容生态的深度融合,我们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内容和渠道更优融合方式,拓展精品内容在不同渠道的触达效果,实现真正的大流量和大影响,其中以重大主题报道、深度报道为代表的新闻内容生态,更是主流媒体夯实品牌、形成竞争力的关键。


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蚌埠日报》作为蚌埠市委机关报,将积极拥抱新技术,运用新技术,依托精品内容输出,提升主流化传播,不断提升党报党媒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充分发挥塑造主流社会价值、夯实共同思想基础的主渠道作用。




老记者也要“玩转”新媒体

蚌埠日报采访一部 吴媛媛


吴媛媛(右一)深入基层采访。


9月下旬,我与同事一同赴苏州日报社学习。


苏州日报安排了两位记者带我学习,其中邵老师已经50岁出头,却仍然奔忙在采访一线,也在努力学习新媒体技术。邵老师喜欢坐地铁和步行,脚步慢一点就跟不上他的步伐,有时候一上午我们就能走三四公里路。


苏州日报贯彻“移动优先”原则,记者稿件采写好后,全部统一发到采编系统,供纸媒、新媒体各平台采用,其中发稿量最大的是其新闻客户端“引力播”。该报记者外出采访都携带笔记本电脑现场写稿,及时投送到采编系统,邵老师也不例外,而我则帮他制作视频。每次采访结束后,我都会就近找间咖啡店坐下来剪辑视频,稿件也都会当天在“引力播”以“文字+视频”的模式呈现。


苏州日报新媒体考核细则九月份刚刚出台,记者都在努力学习适应。该报对记者视频考核以激励为主,比如在“引力播”刊发的稿件,配有视频、照片的都有相应加分,做的视频采用多了,记者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此外,该报还推出“大号大圈”计划,记者采写的稿件在央媒、今日头条、抖音、微博等平台刊发的,会从内容质量、刊发数量、流量等进行考评,从多个方面激发记者参与媒体融合的积极性。


通过与苏州日报采编流程的比较,我意识到,自己“移动优先”的意识还没有贯彻到底,在新媒体作品拍摄、剪辑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道”和“做到”,虽然40多岁的年纪给我带来了一些困难,但在苏州日报,很多老记者仍然在努力学习新媒体采编技术,我又怎能打退堂鼓呢。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十周年。作为党媒记者,我们既要认识到“用户至上”的传播力量,更要坚守“内容为王”的新闻初心,在“玩转”新媒体的同时着力提升“四力”,让读者爱听、爱看我们的新闻报道。




从平台到细节

蚌埠日报采访二部 郝玉琳


郝玉琳(左)受聘党报社区民情联络员。


9月下旬,我前往苏州日报社跟班学习,在跟班采访和观察中,不仅感受到了苏州日报的融媒体建设架构明晰、实力雄厚,也对他们在日常采访写作中的一些细节印象深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在当前移动互联网跨越发展的时代,苏州日报正在贯彻“移动优先”原则,其实这也是蚌埠日报正在执行的。但与他们相比,在执行的细化到位上,我们还有差距。如,该报所有稿件采写好后统一发到采编系统,供其纸媒、新媒体各平台采用,其中该报的主打平台“引力播”APP采用最多(该APP目前用户已超五百万)。“引力播”制作精良、分类明确、维护细致,成为记者所有稿件的第一刊发平台,承载量更大、刊发更快,“第一刊发平台”的作用十分突出。


作为受众,自己喜好的本地新闻APP时时都能提供新的信息以供阅读,是媒体融合给受众带来的良好体验,这在供给侧就需要我们提升供稿量和刊发速度。个人感觉可以借鉴将“移动优先”贯彻到底的思路,进一步增加APP的稿件承载量,优化刊发流程,突出打造好移动平台。


在跟班工作学习中我也注意到该报一些彰显城市的细节,如记者在参加和报道大型活动时更加注重凸显苏州,全省性、全国性乃至更大规模的活动报道中,尽可能地“无感”加入关于苏州的叙述和细节。如,该报9月22日的一篇“第五届运博会的六大主题展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开馆”的报道中,除了标题,约600字的正文中“苏州”一词就出现了6次,此外还提到了“评弹”“大运河”“宝带桥”“平江路”等与苏州强关联的词汇,“润物细无声”地增强了外宣效果。个人认为这样的细节值得借鉴,而且学起来并不难。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每一篇稿件都有可能通过互联网被蚌埠之外的受众看到,那么我就可以从自己做起,在每一篇稿件的撰写时都努力加入蚌埠元素,从而增强外地受众对蚌埠的印象,提升外宣效率。




坚持全媒体思维 

不断提升竞争合力

蚌埠日报采访一部 李景


李景在企业车间采访。  融媒体记者 刘晨 摄


10月16日至20日,我在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日报》要闻二部进行跟班学习,不仅开阔了眼界,也丰富了对全媒体环境下提升自身能力的思考。


学习期间,对同行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一个笔记本电脑,随时找一处会议室,或者咖啡厅,就可以立即写稿。即便是时政新闻,也要突出一个“快”字,记者是在会议现场乃至会议开始以前,就根据资料提前将稿件完成,定稿后立即将稿件发给报社新媒体部门,进行微信公众号链接制作,将采编环节一再提速。


全媒体时代,“内容”是让报纸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无锡日报》对于“内容”的追求不仅是在广度上,更是在深度上。以该报推出的《“丝路”十年》策划为例,该报以《跬步千里,十年迈出“丝路”新“锡”望》为首篇,从不同区域、不同场景展现了无锡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作为。随后,又先后推出四篇小视角报道,展现了宏大主题下媒体参与的完美样本,可谓有主题、有策划,有宏观、有微观,有分析、有总结,强大的全媒体叙事能力让党媒在“热点”前不仅不缺席,反而发出了党媒最强音。


在对重点稿件的媒体联动推出上,《无锡日报》做出了优质示范。10月17日,《无锡日报》一版刊登《百年医院为停车服务动了“大手术”》,介绍了市二院腾出职工车位供就诊患者停放的内容。随后微信公众号推出头条文章,点击量达2.8万。几天后,该报评论部发出时评,再次叩问就医停车难问题,将这一话题再次拉回来。并且以上文章,都在该报APP《无锡观察》上及时推出,真正体现了全媒体的互联互动。


通过此次学习,我认识到在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下,我们党报记者更要融入环境、融入互联网大潮,将及时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质刻在我们的每一次采访活动中,以更高的标准警醒自己不断进步。




初心不改再出发

蚌埠日报采访二部 周芳林


周芳林(左)在渔民“连家渔船”上采访。


学习不是为了“镀金”,而是为了开阔眼界、学会思考。


此次学习,跟着无锡日报报业集团的老师们学习,不仅感受到他们的业务专业,也深刻感受到他们“爱学习,精益求精”的精气神。“学习每天都可以进行。”“你看,这是我收藏的好作品。”“你们蚌埠日报的视频产量高,有统一的风格,封面也做得好!”


融媒体时代,记者正在向全媒体转型。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传播方式如何更新换代,记者这个职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未变:听从党的召唤,肩负神圣职责,深入基层,走近群众身边,倾听真切呼声,记录伟大时代,留下难忘瞬间。


学习期间,我发现两个报社都有着共同的追求——把坚守人民情怀、践行群众路线作为永恒的价值底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着力生产读者和网民喜爱的内容,弘扬正能量。


短短的几天接触,深刻感受到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记者们特别敬业,“追求精品,深耕细作”仿佛刻在每一个人的脑海里,一条稿子打磨好几天是常有的事。这分“匠心”,让人佩服。


有一次,跟着江南晚报记者们一起出去采访。采访前,老师们不仅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学习,还带了两个摄像机、补光灯、背景板等,准备十分充分。采访结束后,稿子写好后,细细打磨,逐字逐句完善,让我也深刻意识到:“认真”的重要性,将“认真”进行到底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一周的学习,太短!和老师们交流过程中,几年、十几年的工作生涯,每一个人都深有感悟。老师们说,新闻人要钻研,融媒体时代的记者,更要钻研。每天都要学习,与时俱进,做一个有情怀、灵敏嗅觉的新闻人。







不想错过推送

给“蚌埠日报”设个星标🌟

第一时间接收最新最热资讯


往期推荐

最新公示!66人!涉及蚌埠一中、二中、三中…

14日左右,蚌埠快递投递量将达峰值!

“蚌埠制造”的闪亮名片!这家“小巨人”企业领跑“大赛道”!

方敏,涉嫌3罪被公诉

“大圆盘”11月10日开始改造!这段圈堤路全封闭施工!

官宣!降价了!

市委组织部、市公务员局发布公告!

征 稿 启 事

来源:蚌埠日报社

编辑:司从建 校检:袁玉柱

审核:李博

监制:王静 总监制:孟儒存
近期热门视频推荐


以学促干 融媒发展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