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467期】我说太极拳 | 何谓空?

2016-03-08 李光昭 太极养生堂

何 谓 空(1)

 

师云:拳要空。大凡太极拳修炼者都知道,盘拳走架要“手手不空”;而在与人交手时,老师会一再告诫要“四梢空接手”、 要“妙手空空”。李亦畬大师在《走架打手手工要言》中明确提出,太极拳要“引进落空”。如此看来,“空”在太极拳修炼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什么是太极拳所言之空?到底是空还是不空?这个问题就成了每位太极拳修炼者不容回避且必须正确悟懂的关键所在。

何谓空?师曰:虚者,空也。由此可知,虚与空似乎是同体又同义的关联词。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形容有人内心世界极为空虚,这是批评此人生活无目标、无方向,终日无所事事、无所追求。然而,太极拳修炼者却恰恰在苦苦追寻着空虚。正如太极拳前辈孙禄堂大师在论及拳之奥秘时所言:“心中要有空虚之象”。诚然,此空虚非彼空虚。有朋友问:修炼太极拳为什么要有空虚之象呢?回答是: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所言之虚与实,即虚为实之体,实为虚之用,实为虚的外在表现。又因为:虚者,空也。犹如释家所言:虚空为道本。所以太极拳修炼必定要虚而空之、空而虚之。太极拳要以虚空为本、以虚空为主、以虚空为体、以虚空为重。空即虚,虚即空。能空虚则能由此虚空生出实有;这种在虚空中由神、意、气之中和所生出的实在,可以理解为太极拳所言之内劲。也可以说,内劲是太极拳修炼中“由虚空寻有力之真实”的产物。因此可以断言:若无虚空,必无内劲。在此借用禅宗一句真言: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此处得力、省力之力,即太极拳用意不用力之有形有象之本力;无限力即是由虚空所生之无形无象的有力之真实,即太极拳内劲。求得虚而又虚、空而又空,空空荡荡,一片神行,省弃了本力而得到了无限力。这也正是太极拳修炼中追求虚无的真义所在。

太极拳道所言之空,和其他太极元素一样是分阴阳、内外的。我们把有形的人身各部分之空,称之为阳空;把看不见、摸不着,无形的那部分空,称之为阴空。当然,人身有形而具体的阳空,也是太极拳修炼中的首要而必要的重要基础内容。比如,拳论要求修炼者“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这就要修炼者全身各部位,尤其是颈、肩、肘、腕、脊、腰、胯、膝与踝九大关节,能做到节节松空、节节灵动;各个关节空隙处毫无僵滞;有如装上轴承般转动自如;全身之筋骨皮均有隙而分,伸缩随意;人体之孔穴关窍,皆能空通无碍。正如杨澄浦祖师在《太极拳十要》中所言:“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内劲。”此段论述,甚是经典,明确地告诉我们,修炼者人身之关开窍展、孔空穴通,处处虚空无碍,是内劲有得的重要条件。当然,把有形有象之形体,虚空到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则是太极拳道修为所追求的上乘境界。能把有形之体虚空到若有若无、忽有忽无,则在与人交手时就能做到“四梢空接手”而“妙手空空”。对方明明抓住了我的手,要能够做到说没有手马上就没了,让对方抓住的是空手,而我却能劲藏于内;随机将对方的来力引落入自己的一片虚空之中;在这一虚一空之中,将内藏之劲顷刻爆发于敌。

太极拳修练中,有形之阳空固然重要,但太极拳之空,绝不仅体现在有形有象之实体上。太极拳道更崇尚、追寻无形而抽象的阴空。无形之阴空又分身内和身外两种。

太极拳道所言身内之阴空,就是要从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无形而抽象的神、意、气上去寻、去悟、去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为什么要致虚且至极?致虚就是给自己的内心腾出足够的空间,去除心中存留的各种妄欲杂念,留出最大限度的空白。人之初,性本空;然被世间五花八门的私欲所惑,使本来空灵虚明的内心,被妄欲所侵,被私念所占,如同一只本来洁净明亮的空杯子,被污物填满。因此,首先要把杯中的污物逐一清理,杯子才有可能恢复原始的空明,这只杯子才可以放入有用之物。所以,只有“致虚极,守静笃”,才能由虚空而生出有力之真实。比如,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是一个不容质疑的法则。可是,很多练拳多年的人,在与人打手时,依然本能地以力手相接。可见,长期形成的用力习惯顽固地占据了人的内心。如何才能变用力为用意呢?办法只有一个:从自己内心入手,致虚守静,让自己内心空虚清净下来;大胆而坚决地丢弃习惯用力的错误思维,腾出空间,则四梢空接手的正确思维才能在虚空的内心生根。这种心之改变,定会引领自己在不断地修炼中减掉用力的旧习惯,从而“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以此,用意而妙手空空之正确习惯,在自己内心的虚空中真实地生根了。

何 谓 空(2)

 

太极拳道所言之空如前章所述,是分阳空和阴空的。阳空之实质是把有形之体,实而虚之,虚而空之;阴空之实质是把无形之象,空而虚之,虚而实之。太极拳言之阴空又分为身内阴空和身外阴空。身外之阴空因其与己身的关系更加模糊,更加抽象,而往往被修拳者忽视。可是,身外之阴空在太极拳修炼中却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何谓身外之阴空呢?如师曰:天地之间也。究其实质,身外之阴空即人之身外空间。太极拳对于身外之阴空的修为,就是要能做到正确而自如地掌控并调整自己与所处之身外空间的内在关系。好像在海中游泳,无垠的大海即身外之空间。能否在波涛汹涌的海中随波逐浪,除自身的条件外,还必须具有根据海水的温度、海浪的大小与风向的变化等身外空间的具体情况,随时改变和调整自身的动作、节奏与方向,才能与大海融合为一体,乘风破浪,随意畅游。这就是能在池中游泳却不一定能在海中游泳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们知道,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所言之内与外,除指自身的神意气与筋骨皮,更重要的是指自身与身外之空间。人如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在天地空间中孕育而生。离开身外空间,人将无法生存。因此,能做到调控自己,使之与身外之空间相合相融,掌握了自我利用空间与驾驭空间的能力,是太极拳修为的重要内容。《拳论》曰:“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身更为不妥。”此论一语道破太极拳修炼身外之阴空的奥秘。太极拳之真功,既在身内又不在身内,既在身外也不在身外,而是在己身与身外之间矣。

我们知道,身外空间似乎触不到、摸不着,空而无物。而太极拳对身外阴空的修为,恰恰要触得到、摸得着,空而有物,从而真正做到虚而实之,空而不空。如师所云:“身外有物,手手不空。”太极拳前辈明家,在谈及操拳之感悟时,无不形象地把之称作“好似水中荡舟,”比做“犹如空气中游泳”。前辈先贤用荡舟与游泳来阐明身内与身外空间的内在关系,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走拳盘架时,一举手即要与空间空气相鼓荡。如此才能感悟到“处处堋劲”之真义。一投足就要有如立于水中之舟板,似起随浮。这样才能体会到拳中“行舟劲”的滋味。

“身外有物,手手不空”的关键是如师所云:“身外须有意”。《拳论》曰:“全凭心意用功夫。”我们知道太极拳内功的核心是神意气的中和,而意是神意气之枢纽。这个意上能通神,下能运气,因此说太极拳内功是“用意不用力”的功夫。身外有物如庄子云:“在己无居,形物自著。”物即指身外空间之万事万物。我们要与身外之事物接触而产生关系,就要应物自然,就要用自己的意念去感悟外界的变化,与之相合而共鸣。当我们通过太极拳修为能做到把身内之意与身外之物相合一体时,即能进入:明心见性,以物观物,两俩不相伤;如镜映物,了然尽见,物我两忘,浑然一体。人和心尽见,天与意相连。这样在与人打手时,自己与对手相融相和于同一空间,浑然一体,无我无彼,随心所欲,运化自如,以至应物自然。

 

世间万物,形随不同,道理如一。美国NBA篮球名将乔丹在谈及在篮球场上内心的体会时,他是这样说的:“当进入状态时,我感到整个球场是空的,没有了对手,也听不到观众的呐喊,一片空寂无声,只有我和手中的篮球。此时,我可以享受般地随意把球装入筐中。”乔丹在篮球场上的这些感悟,真可谓是暗合道妙!当我们迈入拳场时,如能做到身内身外,意物合一,不空而空,唯我独行,对手深陷于吾身外意的层层包围之中,以意治之,何须用力,其焉有不败之理!

何 谓 空(3)

 

太极拳道所言之空,就身内而言,既是空体之阳空,也是空性之阴空。空体即指有形之体要不空而空;身体处处展关开窍、空通无碍;有形之体如水中月,似镜中象,实而虚之,触而空之,通体虚空。空性即指无形之神意要空而不空;内心世界空空荡荡、空而无牵、空而不挂,空而不藏。然而却万象皆存,无所不在,此乃“真空生妙有也”。就身外而言,即虚空之性体与身外之空间要相合一气。空内有空,空外亦空;空入空出,内外皆空。此乃:“空不空,真空也”。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空在太极拳修炼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不知空、不懂空、不会空、不能空,就无法迈进太极拳的大门。”那么如何修炼太极拳之空呢?当然,从以上论述中已经知道了空有多层不同涵义和内容,为了较为形象而具体地体悟空的内涵,本文仅就空体之修炼简述一二。

太极拳言空,首先是要做到有形之体虚而空之。我们知道人之身体分有上中下三节。空体就要做到:上空手、中空胸、下空脚。如何才能做到手胸脚三空呢?师曰:“提沉含拔、左右散(4)”。即上提下沉,前含后拔,左右散开。比如,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要含胸拔背,而在中节空胸时仅有含胸拔背是不够的。也就是说,除胸部膻中穴有向内虚含之意,背部有后拔之意外,还必须要上提顶与下沉胯,同时自膻中穴向两肩左右散开。如此,胸才有虚空之感。请注意:无论是提沉含拔,还是左右散开,不是肌肉形体的动作,而凡此皆是意。

关于空胸,我想说明一个问题。拳论曰:“其根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里明确地阐明了手腰脚各司其责而总需完整一气的重要。但其中并没有谈及胸。为什么要空胸呢?师曰:“腰主宰必空胸。”也就是说空胸是主宰于腰的必要前提。胸不空则腰不主。

师云:“手要空。”关于空手,杨澄浦先师则要求:“掌宜微伸,指要微曲。”空手关键是手心要空。手心正中是劳宫穴。以劳宫穴为中心画一横一竖成十字型。中指向上有提伸之意;掌腕向下要有沉拉之意;劳宫穴向内有内含之意;手背向后要有外拔之意;沿十字一横要有左右散开之意。如此,手心、手背、手掌、手指竖开横散、对拉拔长。手心虚空似有含球之感;不空而空,空而有意,此乃空手也。

同理,脚要空。空脚关键在于:双足平松落地,切忌趾抓地、脚蹬地。而是脚趾松开,脚背有上拔之意;脚心之涌泉穴须有内含之意;脚趾向前提伸,脚跟向后沉拉;以涌泉穴为十字中心,须有向四周自然而均匀散开之意。脚心则有虚含空吸而亲吻大地之感。此乃空脚也。

太极拳修炼中,真正做到空体虚灵,除空手、空脚与空胸外,还要训练自身各点均能虚而空之。在身上任何一点都能“画”出一横一竖十字型;再由此点沿横竖自内向外,以提沉含拔左右散之意去自然而运化,则此点即为空。这样,在与人打手时,以空手接敌,对方摸到我身上任何一点均能虚而空之;挨着何处何处空,则对手落入我的虚空之中,不知所措,只有拱手认输。这正是拳偐所云:“太极无手处处手,周身无处不空灵,挨着何处何处发,一横一竖打天下。”

我们知道太极拳的修炼是一层功夫一层体悟。当我们初步认知了空体、空性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体悟空的更深层内涵。即空与中、空与定、空与明等内在的关系。从而沿着太极拳道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阶梯拾阶而上,迈进太极拳所言空的更高阶段----中空之势。

关于空与中,太极拳所言之中,我们已经多有论述,简言之:无过不及。当我们进入了空的状态,这是既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也感觉不到别人的存在。此时哪里有过?何有不及?此刻,体似悬球,在静寂的空中随意飘荡。一切皆空,唯有那种无以言表的轻安舒适之感。此安舒之感即为中。由此可知,空而中,中能空,空即中,中即空。空而不空之不空即中也。正如丹书所云:“中者,虚空之性体也。”

关于空与定,我们知道定即虚实变转之瞬间。而空也是在虚实变转之临界点。此点非虚非实、亦虚亦实,非动非静、亦动亦静。此虚实动静变转瞬间之刹那为“零”界,即为空。而此点即是止,也是始。对人而言,别人摸不到我任何东西,此为空,空而无物;对己而言,虚实动静起止变转唯我独控,此为定。由此可知,空中定,定而空,空即定,定即空。空而不空之不空即定也。此乃真空生妙有,妙有空而定。

 

关于空与明,太极拳道所言之明,即拳论:“着熟渐悟懂劲,懂劲后阶及神明”之明。太极拳修炼至以空入拳、以拳入道、拳道通一,才能真正体会到复命归根之意境。此时,空体空性,空而不空,空我忘我,不空而空。这才能进入了太极拳修为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空明虚静、一片神行的最高境界。为此,恐怕我们将要毕生为之奋斗了!


如果你在练习太极拳中有任何心得体会,均可以投稿给太极养生堂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和探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