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连跌5周,A股两年蒸发20万亿元 散户亏的钱都去哪儿了?

2017-05-15 中邮证券

2015年6月12日,深沪股市总市值合计约71.24万亿元。 


2017年5月12日,深沪股市总市值合计约51.13万亿元。


一共减少了20.11万亿元。


这期间,还有472只新股上市,贡献了4万多亿元的市值。


两年时间,股市市值蒸发超过20万亿元。


如果以中登公司的最新股民人数1.24亿计算,岂不是平均每位股民亏损超过16万元?


NO!市值蒸发了,但其实里面没有任何现金的损失。


可我真的亏钱了啊?我亏的钱都去哪了?


钱是什么?


钱是用来量化价值的商品。


按照这个定义,它有两个功能:


1)量化价值:衡量商品等价于多少数量的钱,而不需要实际存在一笔钱(我家有一祖传之宝,专家说值100万,在这里专家并不需要拿出100万把它买下来)。 


2)商品:利用钱的商品属性进行交易,这里必须是实际存在的钱(有人花90万买走了我家的祖传之宝)。


“值多少钱”和“有多少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块表标价1万,我花1万买了块表,前者是描述商品价值,后者是描述资金量。大家经常混淆。


你跟我说这个干什么?股市同理。


大家把“股票市值多少钱”和“股市里流动的资金”搞混了。有人以为股票市值1万亿,股市里就有1万亿的钱。当股票市值缩水20%,就会觉得20%的钱也不见了。


比如大家通常会说这家企业“市值”100亿,其实是标价100亿,真实的价值并没有这么多。


为什么会产生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异?报价机制是主要原因。 


市场把“最高报价”的重要性大大突出了,只要有很小量的高报价成交,就能把“市值”推高。如果真的要把市值100亿的股票全挂高价卖,那肯定无法全部成交。就算有足够的人接盘,那成交价格也会越来越低,最终导致成交总额远远不到100亿。


就如顺丰控股刚更名上市的时候,实际流通盘仅占总股本的3.18%,但就是这小比例股份价格的上涨,没有被交易的超过96%的股份市值随之上涨,推升了顺丰的总市值,王卫以1300多亿的市值身家问鼎A股首富。然而,真要把顺丰100%拿出来卖,肯定卖不到这个“总市值”。


那股市市值缩水20%到底是咋回事?


市值的变化只是纸面上虚拟的数字变化。


我家的传家之宝,昨天专家说值100万,今天说值90万,宝贝还是那个宝贝,但是从价值上来讲,今天我损失了10万,这就是市值“蒸发”。


市值确实是“蒸发”了,但被“蒸发”的市值本来也不是真实存在的财富,而只是数字游戏而已。只有实实在在的资金进出,以及买卖差价造成的盈亏才是真实的。


你说市值是虚拟的,可我的钱是真真切切变少了啊!


你的钱变少了,但有的人钱变多了。真正的钱只会在股市参与者之间再分配,有人变穷了,有人变富了,真正的钱是不会变少的,这个与物理上的能量守恒是一个道理。当然,得扣除掉交易费用。


谁的钱变多了呢?那就是以前卖股票的人。


最早卖股票的,是企业,证券公司,发行投行,他们出让股权,或提供服务,拿走了新股发行的大量申购资金。


然后是交易环节。有人买,有人卖,早卖的人获益拿走了后来者的现金,在泡沫破灭时还持有股票的人,他们是给之前所有人买单的。


假设最后的持股者手里拿着100元一股买来的股票,享受着每年最多1元的分红权,承担着企业经营不善的风险,觉得很不值,想割肉离场却没人接,只能不断挂更低的价格叫卖。

看似股市“总市值”大幅下降了,其实里面没有任何现金的损失,而只是“市价”变低了而已。


现在知道是谁赚走了你赔的钱了吗?


A.上市公司股东(IPO、再融资)


B.国家(印花税)和券商(佣金)


C.部分市场操作者(获利盘)


总的来说,股市不存在钱蒸发的问题,而是资本的重新配置,能蒸发的只有虚拟的“市值”。


附:一个有趣的例子


这是一个网友列举的例子,也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委:


有一个市场,有两个人在卖烧饼,有且只有两个人,我们称他们为烧饼甲、烧饼乙。

他们的烧饼价格没有物价局监管,每个烧饼卖一元钱就可以保本(包括他们的劳动力价值),并且他们的烧饼数量一样多。


这段时间,他们生意很不好,一个买烧饼的人都没有。甲说:“好无聊”,乙说:“我也好无聊”,此时看故事的你们也说:好无聊。


这个时候的市场,我们就称之为不活跃。


为了让大家不无聊,甲、乙决定玩一个游戏。于是,真正的故事开始了。


甲花一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一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甲再花两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两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甲再花三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三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


于是在整个市场的人看来(包括看故事的你)烧饼的价格飞涨,不一会儿就涨到了每个烧饼60元。但只要甲和乙手上的烧饼数一样,那么谁都没有赚钱,谁也没有亏钱,但是他们重估以后的资产“增值”了!甲乙拥有高出过去很多倍的“财富”,他们身家提高了很多,“市值”增加了很多。


这个时候有路人丙,一个小时前路过的时候知道烧饼是一元一个,现在发现是60元一个,他很惊讶。


一个小时后,路人丙发现烧饼已经是100元一个,他更惊讶了。


又过了一个小时,路人丙发现烧饼已经是120元一个了,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个,因为他是个投资兼投机家,他确信烧饼价格还会涨,价格上还有上升空间,并且有人给出了超过200元的“目标价”。


在股票市场中,路人丙就是股民,给出目标价的人被称作研究员。


在烧饼甲、烧饼乙和路人丙“赚钱”的示范效应下,接下来的买烧饼的路人越来越多,参与买卖的人也越来越多,烧饼价格节节攀升,所有的人都非常高兴,但是很奇怪:所有人都没有亏钱。


这个时候,你可以想见,甲和乙谁手上的烧饼少,即谁的资产少,谁就真正赚钱了;参与购买的人,谁手上没烧饼了,谁也就真正赚钱了!而且卖了的人都很后悔——因为烧饼价格还在飞快地涨。


那到底谁亏了钱呢?


答案是:谁也没有亏钱,因为很多出高价购买烧饼的人手上持有大家公认的优质等值资产,也就是烧饼。而烧饼显然比现金好,现金存进银行而获得的利息太少了,根本比不上价格飞涨的烧饼,甚至大家一致认为市场烧饼供不应求,可不可以买烧饼期货啊?于是出现了认购权证。


有人问了:买烧饼永远不会亏钱吗?当然不是。那哪一天大家会亏钱呢?


比如市场上来了物价部门,他们认为烧饼的定价应该是每个一元——监管出现;


也可能是市场出现了很多做烧饼的,而且价格就是每个一元——同样题材的股票出现;


或者市场出现了很多可供玩这种游戏的商品——不同发行商出现;


亦或是大家突然发现这不过是个烧饼——价值发现;也许是没有人再愿意玩互相买卖的游戏了——真相大白。


然而,如果有一天,任何一个假设出现了,那么这一天,有烧饼的人就亏钱了!那谁赚了钱?就是最少占有资产,也就是烧饼买得最少的人。


这个卖烧饼的故事非常简单,人人都觉得高价买烧饼的人是傻瓜,但当我们再回首看看我们所在的证券市场,这个市场的某些所谓资产重估、资产注入何尝不是如此?


市盈率高企,资产在高溢价下的资产注入,和买卖烧饼的原理其实一样,最终谁最少地占有资产,谁就是赚钱的人,谁就是获得高收益的人。


所以,作为一个投资者,应当理性地看待资产重估和资产注入,看到别人的忽悠要理性对待。面对在高市盈率下的资产注入尤其是借壳上市、增发购买大股东的资产等等情况时,一定要把眼睛擦亮再擦亮,投资行为慎重再慎重。 因为,你很可能成为一个持有高价烧饼的路人。

 

股市为什么连跌五周?


最近一个月来,)从接近3300点的两年来高点附近回落下跌,再次逼近3000点整数关口。


虽然大盘只是回落10%不到的技术性调整,可却引来了市场极大的埋怨和责任推脱,毕竟这一轮调整下跌造成了沪深两市近4万亿市值的蒸发,特别是一些之前还吸引普通投资者疯狂追捧的概念类股票,突然拐头向下,甚至与之前的追捧高点相比,已经腰斩。更有超过1200只个股的价格重回2638点下方,弄得市场人心惶惶。


市场的埋怨之声不绝于耳,主攻方向是政府监管部门的严查彻查。


更有一些所谓的财经专业人士,或红们,大谈政府监管部门忽视市场感受,“只讲规则不讲情分”式的监管操作,弄的一些机构和个人不敢再去制造和追捧市场概念,造成交易清淡,投资谨慎。

  

我们对这类不负责的市场埋怨感到吃惊,更对这种“中国A股病因”责任的推脱感到不安。为啥每次A股的下跌都要怪罪于政府监管?可能惟有宣泄于政府监管,才能达成深刻认识中国的共识?

  

中国投资者不太愿意认真反思A股为何缺乏持续稳定的中长线投资者,而是大资金抱团儿、私募基金联合、独立大户暗箱操纵等频频得手,制造着一次又一次的概念炒作,让投机交易一直占据着中国A股市场的主流。


这与刚刚开过股东大会的、芒格给出的,对问题的解释却截然相反。

  

巴菲特直言:“投机是一个不太聪明的做法。中国现在作为一个比较新兴的市场,现在也是有全民参与的股市。中国可能会有更多使得市场变得投机的麻烦,会在这方面变得投机,需要非常多的运气才能做成这件事。”


而芒格更直接:“我们有这样一个机会,但是我们却没有一个约束某一个市场发展的准则。”这就是为啥巴菲特和芒格不愿意参与中国A股的根本原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巴菲特和芒格对中国A股的评价,也代表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A股的看法。在一个规则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管,信息的急时性、准确性、全面性都得不到保障的市场里,谁还敢做中长线的投资者呢?


MSCI(明晟指数)考察中国A股多年,却至今没有将A股纳入其中,究其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同样的中国公司,在香港、在美国、在欧洲的中资虽然也有价格的震荡起伏,但完善的市场管理机制,还是让他们的股价得到了国际投资者的认可。


与在国际市场同样概念的中国A股,以及有着香港、美国、欧洲等多地同时上市的中国企业,在A股中的股价表现要远激烈于其它市场,这就是市场投机氛围太重,投资者自身对市场监管环境和规则漠视造成的。

  

中国央行关于货币流动性的管理,对A股的影响是技术层面上的讨论,是对发展的综合考量,不能简单的理解为A股市场表现低迷的根本原因。


银、证、保三会集中整治金融乱象,规范金融市场资金用途,理顺金融秩序,营造一个更规范、更有效率的中国金融市场,这是中国金融改革的进一步完善。


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国际投资者的认可,才能让更多资金愿意长期驻足A股市场,形成一个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股市。这样的监管操作,不应被市场误解和埋怨。

  

还记得不久前的“鸟巢20万人领钱”骗局吗?全国各地数千人集结北京国家场(鸟巢),即使在警方及时辟谣澄清和现场劝阻的情况下,依然有数百位老人不愿离去。


以此为鉴,中国投资者又有多少人与这些受骗的老人类似呢?他们不愿意相信真相,更愿意停留的美好的设想和骗局之中。哪怕有人揭穿骗局还原真相,他们不但不去反思自己的过失,而是责怪揭露者的“啥事都管”。

  

正如著名所言,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通常是矛盾的。中国古语也有“长痛不如短痛”这说。


所以,中国金融市场的加强监管,中国A股的制度完善,是长期痛苦结束,更是长期利益的开始。我们应正视和支持政府监管工作,更期望能尽快建立一个被全世界都认可和信任的中国资本市场。

 

来源:金融界、证券时报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讯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如何关注我们


微信搜索“cnpsec4008888005

查找微信公众账号“中邮证券

或者扫描下方微信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