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失温不只是冷

2015-01-13 雪线之上

图片来自:Chad Kellog 和 DylanJohnson


先让我们回到2014婆缪峰山难,自由的风滑坠的那一刻。一同攀登的赵四的记录如下(在此对赵四和箩筐的记录表示敬意和感谢):终于,绷紧的绳子嗖的一声弹了下来,我们喜出望外,大叫:好了风,我们可以出发了,起来吧。这时候是8月18日上午十点零2分。风挣扎着用手想把身体撑起来,但一个踉跄,风不仅没站起来反而顺着沙子和雪向下滑到下方一个一米宽2米长的大石上,我和箩筐几乎同时喊了出来:伍鹏别动!但是,风没有任何的停顿,继续挣扎着要起来,但是风永远没有再站起来,他再次向下滑落,就这样,面对着我们背向下,一直向下坠落,一直向下,身体在两侧的岩石上碰撞着向下坠落,我们就这么看着他的脸就这么看着他消失在深处。


一同攀登的箩筐的记录:或许是因为太阳晒了一会,也或许是滑轮系统终于起了作用,又或许是山神给了我们一次机会,绳子突然弹了下来,我大叫:“太好了,可以走了。”这时伍鹏想站起来,但是突然摔倒并滚到离冲刷槽边缘的一块向下微微倾斜的石板上,石板上有融化的雪水和湿泥沙,我们马上意识到不好了,大叫到“不要动!”但是他似乎完全没有听到我们的叫声,继续想挣扎着站起来,但再次摔倒后掉到几米高的下一块更大更斜的光滑石板上,并且翻滚了一圈掉到了冲刷槽下面,快速的向下滑去,我大喊“大哥”!但是他始终没有回答,也没有呼救,我们一直看着他消失在视野中,赵忠军说要下去救他,我拦着他说:我们救不了他,角度这么大,这么光滑,下去最少100米,我们的器材,当前的状态下去了也回不来了。


以上两段文字转载自“盗版岩与酒”论坛。关于自由的风滑坠的原因,有争论,焦点集中在风到底是失温还是脑水肿。我更倾向于是失温,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失温的一些知识,这些知识都是来自美国登山协会编著的《登山圣经》(重庆出版社出版),是登山领域的经典著作。


症状

当体温在35℃以下时,就会发生失温。失温必须立即处理,否则患者可能会丧命。轻微失温(体温在32℃-35℃)的症状是发抖,双手不断摸来摸去,心理功能迟钝,不合作或者封闭自己的行为。严重的失温(体温在32℃以下),身体就不再会发抖,但肌肉组织和神经系统功能会明显变差,有可能导致患者无法行走。患者的症状还包括:肌肉变得僵硬,动作无法协调,有意识模糊或不理性的行为,还可能陷入昏迷。随着患者体温越来越低,甚至连呼吸和脉搏都几乎无法察觉,瞳孔也许会扩大。


判断

如果你看到某人不停的发抖,那么他很可能已经轻微失温。另外,还可以让疑似患者假设前方有条高空绳索,让他脚跟对脚趾的方法走5米,通过判断其是否协调失衡来判断他是否失温。


想象脚下有条钢索,脚跟抵着脚尖走5米以此判断是否平衡失调,图片来自网络


救治

失温要从止住体温散失开始:将伤者移出吹风和湿冷的地方,不再暴露于寒冷的空气中,脱去潮湿的衣物。如果是轻微失温,只需要换上干衣物并挡住风寒吹袭即可。如果伤者可以吃东西,应该尽快让其吃点流质食物(是不是温热的饮料并不重要),然后再吃一点含糖的食物。还可以将热水袋包在手套或者袜子里,然后把它放在伤者的腋窝,颈部和腹沟处(这里的血管最接近身体表层)。如果这些还不能让伤者恢复体温,此时就需要让某个身体温热的队友在睡袋或是其他干爽隔离物的情况下,以身体直接接触的方式让患者缓和过来。


严重失温的患者回暖不可过快,因为大量寒冷的血液回流到心脏会导致心律不齐。身体的快速回温会导致休克,这样很危险。不管患者看起来多么糟糕,如果患者身体没有回暖,都说明他还没有死,不要放弃救治的机会。“人除非身体温热而死亡,否则就是没死”。


预防

失温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下引起的,而不是极端的严寒。10℃的天气下一整天的绵绵细雨加上强风比起明显的危险状况(例如暴露在冰天雪地,时而有-34℃的寒风吹袭)更容易失温。


  • 保持身体干燥,若被打湿,赶紧换上干衣服

  • 不要暴露在寒风中

  • 防止脱水。若开始脱水,及时吃一些流质食物

  • 适当的湿冷隔离措施

  • 保持良好的饮食

  • 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


再回到一开始的讨论中,脱水,疲惫,寒冷,潮湿是当时的情况,这些都是很容易导致失温的因素,再加上他们在那个冲刷槽呆了一个晚上,可以推测导致自由的风滑坠的是因为失温。


上文中提到这么一句:“人除非身体温热而死亡,否则就是没死”。让我想起了2012年12月灵山山难,搜救队员第二天发现遇难者的时候,遇难者上身衣着单薄,已经将一些衣服脱下,也许当时遇难者就是这样才脱下身上的衣服的吧。


(全文完)


专业、有故事的山友公众号,欢迎关注

原创文章,禁止其他媒体抄袭和转载,保留一切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