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自然之美启发孩子心灵的教育者

2015-08-27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首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获得者朱爱朝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1638x03fr&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朱爱朝

Zhu aichao

1989年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1989年-1994年,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小担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1994年-2001年,在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担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2001年-2005年,在芙蓉区育才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兼班主任;1989年,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开始和儿童一起生活,一起成长。前17年,朱爱朝老师自己人生最深刻的印象是参加各级各类的赛课。


2009年-2014年,朱爱朝老师以其长沙市首席名师为平台,以儿童阅读为核心,以建设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为基点,在长沙市十个区县开展了40多次公益的教学研讨活动。从一本教材教语文到带领孩子进行高品位阅读,长沙地区的很多教师在活动启迪之下,成为儿童阅读的点灯人。2014年,长沙市朱爱朝小学语文工作室策划“公益书包”行动,城市和乡村儿童共同读书,城市教师和乡村教师牵手研究。工作室既为乡村学校提供书籍,也对儿童阅读的开展进行教学指导。到目前,她已为乡村学生捐赠图书几百本。


在所有这些光环和“标签”堆叠的背后,那个真实的鲜活生动的朱爱朝老师似乎更吸引人前往探寻……



朱爱朝的个人特质


1让阅读长进生命里


作为一个语文名师,阅读体验与朱爱朝的人生历程从一开始就生长合一。


在青树镇上小学的那段童年时光,至今朱爱朝老师记忆犹新:“早上穿过青石板的小巷去上学,放学后在同学家做作业,玩到天黑再回家。念及自己的童年,朱爱朝老师说,那是一个快乐完美的童年,童年生活里的阅读体验,让她很早地收获了阅读的真正欣喜和快乐。


“小镇上的图书馆,一分钱可以看两本图书。因为喜欢看书又很乖,瘦瘦高高鼓鼓眼睛的“馆长”,总是会奖励我多看几本书。母亲的单位在某一年有了订阅杂志的福利,母亲为我订了《小蜜蜂》。我可以借单位的《收获》来读,好像还有《小说月刊》,那时我读三年级。” 她爱阅读,杂读博览。


“对儿童,对教育,我很认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但还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道路。再后来,结婚,生子。感谢我的儿子让我成为母亲。我是儿子的朗读者。在孩子12岁之前,我除了出差以外,每晚的睡前朗读无一日间断。朗读者培养出阅读者。13岁的儿子,对《新月集》熟读能诵;搜集托尔金所有的作品来阅读,《魔戒》三本从四年级到初二,反复阅读;酷爱读历史,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书反复读,《全球通史》阅读两遍,傅乐成的《中国通史》,陈致平的《中华通史》以及《极简欧洲史》均已阅读。儿子初中前的每个周末、寒暑假,我们一家都会回到乡村的家。儿子说,只有回到乡村,他的心才会完全安静下来。


除了让儿子广博阅览,我们会常带儿子回到乡村,培养儿子对于土地和乡村的情感……”


从儿子3岁到12岁,朱爱朝除了出差从不间断,对阅读的坚持成就了儿子的能说会道和知识渊博,也让朱爱朝开始在生活中真正实践阅读并且体验阅读的带来的快乐和力量。


现在的她,身兼学校党委书记,还要带头进行语文教改。在人妻、母亲的角色中游刃有余的穿梭、她依旧每天坚持用4小时左右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和做读书笔记的,读泰戈尔的《飞鸟集》,读鲁道夫.斯坦纳的《童年的王国》,专研华德福教材体系的精髓,读尼尔的《夏山学校》,读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她坚持通过阅读,一直在探索与自己、与学生、与自然、与世界建立内在的联结。


正如她自己所说:“今日能有的思考和成长,最重要的来自于每一日的阅读。”


不到18岁,朱爱朝成为小学语文教师,从参加工作开始,人生踏上漫长的赛课“生涯”,在各级领导的要求下,每年赛课,赛了17年,直到参加小学语文的“武林大会”获得一等奖。


在全国、省、市、区各级各类获奖累计100多次,有10多堂录像课和讲座出版发行,辅导教师赛课、上观摩课100多次。 她用心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0多篇文章在《中国教育报》《湖南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等报刊发表。仅2013-2014年间,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4篇,其中《日有所诵,童年的温暖陪伴》为占半个版面的大稿。


朱爱朝曾受邀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衡阳师范学院等大学院校为教师授课;曾多次受邀在北京、南京、武汉、成都、合肥、扬州、深圳等全国培训活动中执教观摩课、做讲座,并曾受到国务院侨办邀请,为英国四所城市的教师进行培训。


217年“赛课选手”生涯锻铸深厚语文教学素养


不到18岁,朱爱朝成为小学语文教师,从参加工作开始,人生踏上漫长的赛课“生涯”,在各级领导的要求下,每年赛课,赛了17年,直到参加小学语文的“武林大会”获得一等奖。


在全国、省、市、区各级各类获奖累计100多次,有10多堂录像课和讲座出版发行,辅导教师赛课、上观摩课100多次。 她用心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0多篇文章在《中国教育报》《湖南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等报刊发表。仅2013-2014年间,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4篇,其中《日有所诵,童年的温暖陪伴》为占半个版面的大稿。


朱爱朝曾受邀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衡阳师范学院等大学院校为教师授课;曾多次受邀在北京、南京、武汉、成都、合肥、扬州、深圳等全国培训活动中执教观摩课、做讲座,并曾受到国务院侨办邀请,为英国四所城市的教师进行培训。

3圆融通达,驻扎在一线的“教育哲学家”

似乎相由心生,朱爱朝的“与世界长在一起”、“保持和宇宙的节奏”的“天人合一”的教育理念体现在她的声音中就是一种柔和安静力量,体现在她的面容就是一种安详圆融的豁达之感,好似佛教中所说的“菩萨”的面相,让人心生亲近和信任。从朱爱朝的轨迹中,我们能够看到一种在生活中、工作中和家庭中一以贯之的哲学理念。她对待自己、对待家人儿子、对待学生、工作等等都是用一种温润柔韧的力量去等待、去坚持、去改变、去行动。


朱爱朝的教育哲学观:忠诚地为了儿童的发展


在朱爱朝的教育哲学观里面,“儿童”是她的教育哲学观的中心,“连接”、“自然”、“节奏”、“顺应”、“艺术”,这些词,不仅仅活跃在我们对她的正式访谈话语中,流淌在她的教学研讨会上,在餐桌上、在马路边、在看见某个学生的展示作品时、在提及她曾经和某个学生相处时……

1给孩子以完整的滋养

朱爱朝老师已经有很多的观察与思考:“今天的孩子,一出生就处在声光的刺激当中,电视、电脑、手机……,都成为过度刺激儿童身心稳定的乱源。很多孩子成为机器的俘虏,在虚拟的世界中难以自拔。作为教师,应该努力把孩子带向世界,让孩子与人、与世界产生真实的联系。与世界长在一起的孩子,才会深爱这个世界。”

2让孩子与自然建立健康的关系

“被现代文明物品俘获的城市儿童,对田野和土地已经完全疏离。现代忙碌、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侵犯了儿童安全美好的世界。对于忙碌、压力所产生的毒素,大自然、大地是最好的解药。孩子如何与自然,与世界建立健康的关系?情感是最温柔也最坚固的纽带。”这是朱老师自己一直在践行的。

3顺应孩子的天性

“除了考试还是考试,全天下最重要的事就是读书。我们的教育制度好像是考试机器的制造者,经过了压抑、筛选、机械式的训练,严格的品管控制,就是要找出最会考试的机器,至于那些不适于考试的人,就用一元化的价值观将他们贴上标签,淘汰在一边。”


作为教师,该如何避免“有性格的是要被处理掉”的情况,如何避免“沿着想象的平均直线开掘教育渠道”,如何顺应孩子的天性,帮助孩子慢慢地长入这个世界?——在访谈中,这些都是朱爱朝老师对当下教育现实环境的深深忧虑和思考。

4教师的教学,始终要充满着艺术的成分

“如果教师只是热衷于教给孩子单调的知识,如果教师的教学总是停留在纯智力的范围,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将会逐渐枯萎死亡。


朱爱朝老师曾经表示,自己对信息技术对孩子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曾经非常抵触和排斥,她认同阿斯特丽德•施密特•斯泰格曼在《斯坦纳给教师的实践建议》前言中的观点:“当今技术革命促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随之而来的是伴随着压力的狂躁的生活步伐,以及对智力开发的过分强调,这种情况下,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对未成年人进行和谐的培养。艺术的表达方式以及教育当中其他滋养魂和灵的方面被轻视和忽略。”


朱爱朝母语教学的系统探索


自2009年始,朱爱朝老师坚定了一个信念——“教自己的语文”。在近几年的母语系统教学探索中,她先后把儿童阅读、儿童吟诵、自然笔记、中国故事、童谣、汉字带进教室,让儿童的生命因为母语的润泽而更为丰富、生动,通过这种方式让儿童和世界产生深刻的连接。并以自身的影响力,带领着一批教师开展中国文化体验课程和自然笔记的教学研究。

1以二十四节气为杠杆,撬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语文课程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有机组合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朱爱朝老师认为“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将古老的文字、诗歌、中国老故事、传统游戏带给儿童”是一种契合孩童生命生长和学习过程的良好方式。


在“惊蛰”和“谷雨”天,朱老师会让孩子们听春雷、观春雨,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把雷声、雨声写下来,说出来……在“清明”这一天,组织孩子们放风筝,让孩子们了解清明的来历,了解风筝的故事,自己制作风筝,到户外去放风筝,并让孩子们把清明这一天放风筝的事情画下来,写出来,只有孩子们带入了自己生命体验的东西,他才有可以写的,可以说的,写出来和说出来才是鲜活的。并且在朱老师的课堂上,她总是强调让学生们直接说出自己的最真实的感受,训练孩子的感受力,启发孩子们对自然对世界的敏锐心,要求孩子们说出真情实感而不是“演”给比人看,向别人“炫耀”自己的知识。




2做自然笔记,帮助儿童寻找通往大自然的路

默不作声的大自然,如何与电子产品拔河?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如何珍惜与大地的关联?享受空调和暖气,四季过得有如一季的孩子,如何与季节联系?在阅读了国外的一些有关自然笔记的著作后,在一次次与志同道合的朋友感慨“现在的城市儿童,对田野和土地已经完全疏离”后,终于,朱爱朝老师在 2011年读到的莱斯利的《笔记大自然》给了她启发和灵感:何不让孩子们与她一起在课堂里做自然笔记呢?


有了这个想法后,朱爱朝立马行动:她将学校的植物园作为孩子们观察的场地,每一周孩子们都会在植物园中观察他的植物朋友,并将植物朋友的变化用图画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周复一周的观察使孩子们与植物的连接逐渐地紧密;使孩子们和植物之间建立了深厚的连接,进而和这片土地建立了深厚的连接。朱爱朝说:“自然笔记对于孩子的深层意义在于:孩子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读懂自己,也读懂自然……可以把工业化时代的孩子的体验和感受重新领回大地。一天又一天孩子们在逐渐地恢复,和空气、和水、和自然、和阳光那样的一种感觉,那种相依相随,融为一体的感觉。”


朱爱朝老师也把带学生们做自然笔记当成对孩子们个性的顺应与尊重的一种方式,正如她自己所说:“对植物的观察,让外在的植物吸入孩子内心;画与写,将内心的感受呼出。画与写是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寻路、开路的过程。这个创造的过程,孩子需要的是解除束缚,获取自由。没有了标准答案,在做练习题中形成的被动和依赖,因为连续的读与写,而被撼动。第一次是艰难的,但第二次,第三次,更多次,‘我’的独特,从标准模式的壳中挣脱出来,露出稚嫩的触角。对于大班额群体化的孩子来说,自然笔记成为孩子与自然、孩子与个性化的自我,对话的通道。”





3把吟诵带入教室,让诗的音乐滋润孩子们的心灵

在2012年的3月,朱爱朝正式向孩子们介绍了“吟诵”这种古老的读书方法。在把吟诵带入教室之后,她欣喜地发现:不管是高年级的孩子还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都特别喜欢吟诵,他们会乐此不疲地把一首诗吟诵十几遍甚至二十遍。朱爱朝开始探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她在在朱光潜先生的书里找到了答案:他说音乐是诗的生命。当孩子们在吟诗的时候是有乐调的,像唱歌一样;但孩子们在诵诗的时候是没有乐调的。当孩子依据诗的平长仄短来吟诵的时候,当他们把押韵的尾字拉长的时候,诗当中的音乐就开始流淌出来,滋润着孩子们让他们乐此不疲。吟诵让他们感受到在他们的生活当中几乎无法感受到的一种“慢”,而且发现这种“慢“也带给他们生命如此多的欣喜。


“在相应的季节,我带孩子们吟诵相应的诗歌,让孩子们感受到各种的天气状况下,大自然带给人生命的抚慰,感受人在天地的哺育下,与草木鸟兽的和谐共生,感受我们的祖先诗意的生活。在几年的实践中,我感受到,吟诵对孩子具有治疗的作用。吟诵,让我们的声音与灵魂变得温软,眼神与心灵变得沉静。”

4工作室开发传统文化体验课,让孩子的根扎进中国文化里

朱爱朝小学语文工作室是长沙市首届首批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中小学唯一的一个工作室。工作室成员为来自长沙市十个区县的骨干教师,工作室自2009年成立以来,开展公益研讨活动40余次,工作室的第1期主题是以“打开门窗,将儿童阅读引向开阔”为题,第2期主题以“让中国孩子的根要扎进中国文化里”为题。


在与朱爱朝对话中,她频繁提到“把中国孩子扎进中国文化”,可见,她意识到了让孩子学习、亲近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在今天这样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孩子接收着海量的信息的同时也在被外来的文化侵蚀着。而一个孩子从小对于族群文化的认同是他将来幸福感的源泉以及安全感的根基。因此,为了让中国孩子的根要扎进自己的文化里,朱爱朝在课堂中尝试着把中国的童谣、中国的故事、中国的图画书,还有中国化的读书方法——吟诵等多种传统文化的元素带给孩子们。


于是,朱爱朝想到通过二十四节气这根线将吟诵和自然笔记串起来:在相应的节气中吟诵相应的诗歌;在相应的节气观察大自然并且用自然笔记把它记录下来。“这样,”朱爱朝说,“就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在不同的天气状况下,我们作为人和整个天地、整个宇宙融为一体的那种美好的感觉。这样,当气候变暖、雾霾来的时候,孩子们不会说:“这不是我的错。”他们会自觉的担当起他们在地球上的使命,更好地为这个自然为这个星球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从2009年9月开始,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四上午,长沙市名师工作室之一——朱爱朝语文工作室的全体成员会相聚在一起,围绕一个主题,上两节课,听一


个微型讲座,再进行研讨。工作室稳定的节奏业已形成。工作室的27位教师来自长沙市十个区县。这群热爱语文教育的教师在“同声相应”的氛围中不断被点燃,被唤醒……”谈到与朱爱朝语文工作室成员一路共同开拓与成长,朱爱朝老师也是由衷的欣慰与自豪。


结语


与朱爱朝老师对话,无异于一次心灵的吸氧:她的语调轻柔娴静,语言优美诗意。在她的话语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她在青石巷子中度过的贫穷但有安全感的童年;她在乡下拿着水彩笔画着田间的作物的身影,感受着夏日的炎热或是生命的易逝,一画就是一天;亦或是她的欣喜和成就感:她耐心等待的学生在两个多月后终于愿意释放自己并且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她试着用她自己的方法帮助孩子与自己、与自然、与世界建立联系,并且试着打开束缚,寻找真正的自己。于是她与孩子们一起吟诵,一起做自然笔记,一起观察世界。“她如阳光、温暖心扉;如明灯,指引方向;如号角,催人奋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