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轶超等四位教师获第三届“全人教育奖”
2017年8月15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心和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来自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上海久牵志愿者服务社的张轶超老师获得第三届“全人教育奖”,他获得了由组委会颁发的2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贲友林、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常丽华、杭州市天长小学的蒋军晶三位老师获得“全人教育奖”提名奖,他们分别获得了由组委会颁发的1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
张轶超老师有哲学家的情怀,却行走于大城市的棚户区。不论是面对流动儿童还是准备出国的学生,他都用最好的教育点燃孩子们的自由与梦想。他视负责任的自由为教育核心,鼓励学生唤醒内在的自我,以批判性思维审视人类社会,帮助每一个学生用勇气、宽容与热情,参与社会的改善,进而寻求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贲友林老师以发自内心的热爱,专注于课堂教学改革,专情于学生成长。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他在坚持中思变,在执着中创新,不断为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提供各种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溶解在他每天的设计、讲解和指导中。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尽情生长,蓬勃向上。
常丽华老师那种对孩子的爱是全身心地呵护与陪伴,她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为他们打开人类文明的天窗。她从不墨守成规,从不拘泥于学科,把语文放到历史、文化、生活、自然的宽广视野里,鼓励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自然与社会,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推动学生走向全人发展的道路。
蒋军晶老师钟情于古德曼的“全语言教学”,用18年的时间去验证有温度的教育。面对语文教育出现的问题,他不抱怨也绝不等待,用课程建设去为学生创设最好的学习,用阅读推广去影响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进而影响更多的人。语文只是他的推进书香社会的途径,他要让更多的人因精神的富足而幸福。
据组委会介绍,全人教育也可以称为“健全人的教育”。教育可以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实现他自己,使他成为一个发展和变化的主体,成为一个健全社会的促进者,一个怀有爱心与梦想的世界公民。为了传播全人教育理念,切实支持那些在民间坚守教育理想的教师,彰显他们富有人文情怀,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精神,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心和公益基金会联合设立“全人教育奖”,该项目自2015年开始,每年在全国范围(小学和中学)评选出“全人教育奖”获奖教师,以期重塑教育信心,推动民间教育改善。
▎“全人教育奖”鼓励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
“全人教育奖”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心平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是为发现并奖励中国基础教育界的一批具有“全人教育”思想、推动“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致力于以健全的教育推动社会健全的教师而设置的奖项。该奖项每年评选1次,每届仅有1名“全人教育奖”获得者和3名提名奖获得者。
该奖项有别于传统对教师专业技能和牺牲奉献精神的强调,更加关注教师在人文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该奖项的设立有助于鼓励更多拥有健全人格与一流专业素养的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尊重并关爱每一个学生、注重阅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启发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实践并且推广“全人教育”理念。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指出,“其实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是有一个标准的,做全人教育奖的评价,就是希望树立起这样的榜样、这样的标杆——在我们现实环境中仍然可以有所作为”。“全人教育奖”项目资助方心和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伍松表示,希望通过全国范围的评选,增加那些一线优秀教师的曝光度,让更多人知道并认识他们,然后反过来去激励和鼓励其他普普通通的一线老师,意识到自身可以给学生和教育带来的改变,并且身体力行来改变教育、追求理想。
▎“全人教育”需发现人、立人
“全人教育”理念整合了以往“以社会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有着丰富的内涵。杨东平认为,全人教育认为教育首先是立人,是使之为人的教育,注重开发人的理智、情感、美感、创造力和精神潜能,是培养“全人”或“完人”的教育。全人教育之“全”,不仅仅意味着人的全面素质,同时蕴涵着一种广博的世界观,关心环境、关心和平、关心全人类,培养出理性的、人文的、道德的、精神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全人。“全人教育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通过人文教育达到全人发展的目标。”
独立教育学者翟晋玉认为,中国教育至今仍然缺乏对“人”的发现,而“全人教育”旨在重新发现真正的人,培养学生成为“全人”——独立的、完整的、健全的、幸福的人,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北京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夏青峰说:“我对‘全人教育’的理解,更倾向于它是指“整个人的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关注人作为人的方方面面,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核心是要进行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应聚焦于学生“仁、智、勇、乐”这四个核心素养的形成,让孩子们成长为一个“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乐者不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