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龚瑜:艺术,为儿童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2018-03-15 曹美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龚  瑜

北京新艺动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儿童美术教师,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爱的启蒙”儿童美术课程研发、教学、教师培训项目负责人

(本文根据龚瑜老师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成长计划”第五期培训中的讲课内容整理而成)

艺术课,是不是一定要艺术专业的老师来教呢?非艺术专业的老师可以教艺术课吗?村小师资匮乏的现状下,如何上艺术课?龚老师从课题选择和课题引导不同维度,跟学员们分享了自己的体验。她觉得只要内容与儿童生活经验相关,在课程过程中,积极引导儿童情感和审美体验,儿童会创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作品。


谈到基础艺术教育这个话题,高阶班众多的一线老师感同身受,分享着艺术课上孩子们带给他们的惊喜、感动以及担忧、疑惑。


面带微笑地倾听完学员的发言,龚老师留了个悬念,接着提了一个问题:艺术课可以怎么上?展示了一系列以《爸爸不再辛苦了》为主题的学生作品。在赞叹于孩子们奇思妙想的作品的同时,龚老师说道,想象力的课如果没有想象的支点,便只能胡思乱想,所以老师对孩子想象力的引导十分关键。

龚老师一边讲解儿童的绘画作品,一边分享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没有空大的理论,有的只是扎根课堂,亲近儿童的深刻思考。比如一个学生交了一幅《爸爸不再辛苦了》的作品,画了小偷一靠近爸爸开的小商店就被电死的场景。看完作品之后,老师问,如果小偷也有一个和你一样大的孩子,孩子怎么办?于是第二幅作品诞生:不杀小偷,只是将他永久的关起来。老师接着问:这样孩子还是见不到爸爸呢?于是第三幅作品诞生:在头皮植入黑色的语音重复芯片,植入之后语音循环提示,小偷就再也不会偷东西了。因为老师的提问,孩子从单纯的情绪宣泄变为设身处地的为小偷着想。老师的主导地位不言而喻,通过转换思维,我们便可窥见美术课背后潜藏的德育价值。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不断触发学员们的思考:学生无意识的生成可以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教师要足够敏锐,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开拓美术课程资源;挑选有进步的作品或者描画细致的作品进行全班性甚至全校性的展示交流,充满仪式感的艺术活动可以满足孩子们表现的需求;带着好奇心欣赏学生的作品,作品是了解孩子内心的有效途径;美术课的资源可以从生活中取用……


在这众多可以“落地生根”的措施中,龚老师重点强调了一个词——真实。美术课不是封闭在画室里进行天马星空的想象与创作,而是真实的,这种真实包含作品的真实、教师的真实以及生活的真实。真实,让教育真正的发生。


为什么要上艺术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鉴赏美的能力,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待学员发言完毕,龚老师从美术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回应了学员。从学科性目标的层次来说,美术课堂是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从社会性目标的层次来说,增强了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与责任感,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师资匮乏是很多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共性问题,身兼数科的教师不在少数。基础美术教育是否一定要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或者美术专业的师范生来教?多年来的实践与思考让龚老师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不是专业的艺术教师同样可以教授艺术课,那么该如何上艺术课呢?首先,教师要相信孩子们拥有画画、唱歌的天赋。其次,非专业老师重在积极情感的引导——让课堂主题与孩子的生活发生联结,唤醒孩子的情感以及创作表达的欲望。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为之提供架构思维的框架,帮助其打破思维的局限。


就像龚老师说的那样,如果某天的晚霞很美,就把孩子们拉出来,看晚霞、画晚霞。艺术课,就是这么简单。

本文作者:曹美晨

浙江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21世纪教育研究院志愿者

本文摄影:张金秋

山东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志愿者

编辑整理:伊少波

支教中国2.0教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志愿者


如果您身边有学生人数小于200人的农村学校请将下面二维码转给学校的校长或老师,加入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获得更多支持


如果您的公益项目想服务更多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请扫下面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