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百名辅导员百集党史微课·23】孙浩波:1940——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编者按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到了最艰难的时刻,国际社会将南京国民政府视作抗日的主力,在外交军事上给予了最多的支持。但中国面临的是:国土日益沦丧,日军对重庆实施连续的疲劳轰炸,正面战场败仗不断,亡国灭种迫在眉睫。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希望在何方? 1940年,国共不同的选择已经昭示了答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孙浩波老师,来一起领略“中国的希望之地——延安”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主讲人
理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
孙浩波
本讲内容要点
一
第一个选择,跪着生与站着死。
日军侵华以来,国民党统治集团内的动摇、倒退、投降和分裂活动日益严重。1940年3月30日,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降,正式成立傀儡政权——汪伪国民政府,一批国民党的高层加入,打着救国的旗号干起了卖国的生意。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集团虽然继续抗日,但却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于1940年3月和6月先后两次与日本展开正式谈判。延安的中国共产党率先表明抗日立场、最早提出开展全民族抗战并制定了抗战的方针和路线。1940年8月20日至12月初,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有105个团参加的“百团大战”。这次战役大小战斗1820余次,毙伤日伪军2.58万余人,对坚持抗战、遏制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二
第二个选择,内斗与大义。
1940年国民政府停掉了八路军的军饷,制造军事摩擦。中国共产党以抗日大义为先,坚守初心,沉着应对,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在对国民党以斗争促团结的同时开展了大生产运动。1940年2月10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各部队“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八路军359旅在旅长王震率领下开赴荒无人烟的南泥湾,“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开荒生产。几年后,南泥湾成为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江南”。
三
第三个选择,派系斗争与团结抗日。
蒋介石把国军分为嫡系中央军和非嫡系杂牌军。然而,嫡系部队获蒋特别照顾,武器、弹药、被服、粮饷各方面都得到无限制的补充,杂牌军的军需粮饷则常被克扣。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这种规定进一步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
四
第四个选择,鱼肉百姓与鱼水情深。
1940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回国慰劳抗战将士。他先去了重庆,随后冲破国民党阻碍去了延安。他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质朴廉洁,官民关系的的水乳交融,上上下下饱满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延安,他看到毛泽东所住的窑洞“那样简朴是我意想不到的”;亲耳所闻“ 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50元者革职,500 元者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掩优容”。
第24集预告
生命科学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
李晨
《抗日英雄-狼牙山五壮士》
党史微课收看方式
微信搜索关注:东北林业大学学工部官方微信(nefuxgb)
或扫描以下二维码
【NEFU·XGB】
大学生网络发展中心
投稿邮箱 3567972672@qq.com
编辑|付世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