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刷课”“替课”?要这样处理了
4月1日,教育部网站发布了《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就加强高校用以认定学分的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提出意见。
《意见》在第三部分“高校要严格学生在线学习规范与考试纪律”中强调,严禁出借个人学习账号给他人使用,严禁通过非法软件或委托第三方提供的人工或技术服务等方式获取学习记录和考试成绩的“刷课”“替课”“刷考”“替考”行为,严禁以任何形式传播课程考试内容及答案。
违规违纪行为一经查实,由涉事学生所在高校根据学生管理规定、学生纪律处分管理规定等,取消课程成绩,视情节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相应处分,并记入学生档案。对参与组织“刷课”“替课”“刷考”“替考”并构成违法行为的学生,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此外,《意见》表示,根据高校教学需求,及时准确提供相关高校学生学习数据。发现“刷课”“替课”“刷考”“替考”的学生,应当予以记录并通报学生所在高校,由高校按照学生管理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全文如下(滑动查看):
教育部 中央网信办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 市场监管总局
2022年2月11日
“付费刷课”为什么屡禁不止?
我们问了问专家↓
据教育部官网消息,截至目前,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超过5.2万门,学习人数达8亿人次,在校生获得慕课学分人数3.3亿人次,慕课数量与学习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随着大学生上网课的讨论越来越多,却出现一些 “付费刷课”“宁刷不上”的现象。
据法治日报消息,2021年,辽宁警方侦破一起“付费刷课”案件。警方通报,5家刷课平台数据显示,仅2019年至2020年,全国范围购买刷课服务的学生就超过790万人,刷课数量超过7900万科次。
警方在刷课犯罪嫌疑人住处查获大量银行卡 图片来源:半月谈官网
为何会出现屡禁不止的刷课现象?记者采访多位教育界专家。不少专家表示,一方面要呼吁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强自律意识,同时也应反思大学的网课究竟出了哪些问题,让大学生们“宁刷不上”。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何芳表示,大学生选择“刷”与“不刷”,实际上是在对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进行一种资源配置。
“这些学生经过多年的竞争进入大学,实际上一直处在资源的筛选中。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时间精力、兴趣、特长、人生发展如何安排都会有自己的思考,为什么很多学生不愿将精力放在看网课上,那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不是自己的‘刚需’,它无法为自己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发展带来好处。作为学校,应当重视并且认真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体选择,而不是无差异地统一要求上网课。”陈何芳说。
陈何芳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多是00年以后出生的,他们对于视频这种新兴的授课形式已经非常熟悉,也缺少一定的刚需。“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在‘起点’把好关,在网络课程的设置和选择上做好筛选工作,不能把很多东西都塞给学生。另一方面要强调‘输出’,要检验学生上网课后的知识转化情况,而不是简单地看系统刷没刷够时间。”
不少专家认为,学生“刷课”,更反映出一些大学老师的不负责任,他们不加筛选地把网课任务扔给学生,只要达到观看时长,就认为学生已经学好学会,这种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不可取的。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郭文革表示,“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线上教学而言,老师对学生的第一个服务就是筛选优质内容,而不是笼统地推荐一门慕课课程。”
在一个网络刷课平台,学生可以选择多种课程平台刷课,甚至可以成为代理。叶雨婷/摄
【NEFU·XGB】
大学生网络发展中心
投稿邮箱 nefu_xg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