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又是一年重阳至
我们相约回首
轻叹时光匆匆
但总有一种陪伴
让人无惧韶华流逝 世事变迁
在这个登高望远的时节
让我们走近海大三对退休教师夫妇
聆听他们的人生故事
品味岁月的醇香
爱是年华最好的防腐剂
张炳根、赵玉芝夫妇
张炳根,男,1934年出生。1953年考入山东大学数学系,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数学科学研究,任教近50载,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20余篇,代表作《具有偏差变元微分方程的振动理论》(中译名)(合著)、《时滞偏差分方程和时标上的时滞方程的定性分析》。获得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的“孺子牛金球奖”。
赵玉芝,女,1937年出生。1962年从中科院物理所调入山东海洋学院物理系。曾任山东海洋学院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物理系系主任。在《物理学报》《科学通报》及美国的《Physical Review》《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物理界重要刊物等发表论文20余篇,其科研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重阳秋高,草木飘零,迟暮冉冉。电话那头,赵玉芝的声音很精神,八十五年风霜似乎从未将她的青春消蚀。
她和张炳根的相识源于熟人介绍。那时,赵玉芝刚从中科院物理所调任山东海洋学院物理系,而张炳根也才在数学系工作了三年多。随着两人了解的加深,赵玉芝被张炳根严谨、踏实和勤奋的治学态度所吸引,张炳根也倾慕对方渊博的学识和真诚的品格,爱情就这样悄悄生根发芽。
“我们明年就是六十周年‘钻石婚’了!”朴素无华的爱,始于缘分与志同,续以尊重与相敬,归于平淡与深沉。他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繁忙的工作之余,常常一起打排球,共同参加了很多次学校的对外排球赛。退休后,他们依然保留着一起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一起散步、一起跳交谊舞……这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浪漫。银发飘扬于萧萧秋风中,夕阳斜照下闪烁着静谧的微光,他们挽着胳膊缓步蹒跚而行,化成时光深处永恒不灭的剪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科技亟待发展,他们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科学人才,甘守书房寂寞,不慕繁花琳琅。张炳根被分配到海洋系进行海浪教研,长期致力于海浪课题研究,赵玉芝则深耕物理学。
退休后,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以师者情怀续写人间大爱。1995年,得知一个学生的父亲因车祸去世、家庭经济困难,两人每年拿出1000元,资助其生活费。1995年起,他们每年向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爱华奖教(学)金”基金捐款8000元,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后来每年捐款1万元。2013年,他们为四川雅安灾区捐款5000元。2014年,两人又将伴随二人学术生涯数十年的174册中外文图书及发表于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的100余篇专业论文悉数无偿捐赠给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大爱如海,耄耋之年的他们,纵使仅剩昏黄的烛火,也要将有限的光明和温暖奉献给世界。
九月九秋风起,风儿挟着喃喃私语:爱是年华最好的防腐剂。
以海之名,爱意永存
侍茂崇、赵松鹤夫妇
侍茂崇,男,1935年出生,1955年考入山东大学海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物理海洋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0多篇,多次获得省部级优秀论文成果奖,代表作《海洋调查方法》《海洋调查方法导论》《物理海洋学》等。曾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山东省“科技兴鲁”金质奖章获得者。
赵松鹤,女,1934年出生,1960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系。1960年至1963年,在青岛气象台做预报员;1964年至1975年,在北海分局水文预报中心站做预报员;1976年至1989年,在中国海洋大学任教师、副教授,后退休。
“四十年,出没浪里。追潮逐流,半是烟雨。海水浮空,月迷津渡,万种情趣。想乘风归去,蓦然回首,征帆又起。”海洋奔涌不息,起伏和下落中都蕴藏着无穷的奥秘,给予探索者盛大的惊喜。缘结海洋,情系海洋。以海为名,他们相依相伴,携手而行。
相识于党旗的飘扬中,相知于传道授业的大学。怀有对党虔诚的信念,他们在庄严的党史学习课中认识。那时的侍茂崇和赵松鹤同为海洋系学子,时常一起吃饭,谈论着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日常生活。每日的交谈渐渐成为习惯与期待,性情相和的两人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有一种爱,不求轰轰烈烈,但望灵魂共鸣,细水流长。
海边红日初升,云蒸霞蔚,浪潮豪迈。胸中拥有浩然追求的二人不断奔赴海洋,探求海洋奥秘。1958年,赵松鹤参加了全国海洋普查,在军舰上从事化学分析工作。因为晕船严重,两年后回到陆地的她瘦到只有七八十斤。而1990年56岁的侍茂崇在签署了“生死状”之后,也登上了为期四个月,航程19000多千米南大洋调查的“极地”号。怀着报效祖国的共同理想,他们不断踏上甲板,在海洋的征程中谱写奉献的赞歌,面对过呼啸狂风,迎战过巨浪翻涌,品味过海纳百川,在互相理解与扶持中共同成长。
时光荏苒,他们逐渐成为学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中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材。对于学生,侍茂崇会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我最希望的是他们健康成长,不盲目在现实中追名逐利,要放眼去看这个世界。”而这些学生们也心存感激,不忘师恩,老人家里的电话经常传来关心的叮咛:“侍老师,赵老师,最近可安好?”
在电话这一头,侍茂崇细心照料卧病在床的妻子。暮去朝来,寒来暑往,用时光诉说着最深沉的爱。已经结婚62年的他们仍然记得最初的见面,岁月的海风吹来两人的第一次问候,吹过并肩奋斗的时光,吹过教书育人的年华,轻抚着如今相濡以沫的他们,真情长在。
爱如海大,大爱如海。在海大的这些年,他们由衷地喜爱着这个朝气蓬勃的学校。春华秋实,薪火相传,海大情结如同万顷碧波。相爱于海,以爱赠海,以海之名,爱意永存。
最是夕阳无限好,更有人间重晚晴
刘政士、张永玲夫妇
张永玲,女,1942年出生。1966年毕业于山东工学院(现山东大学)电机工程系,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教授。历任中国海洋大学第二届至第六届教学督导,第七届教学督导团团长。曾任中国海洋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人事处副处长、高教研究室主任。曾荣获青岛市“三八红旗手”称号。退休后于2008年度、2014年度被授予“中国海洋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5年,被授予“山东省模范老人”荣誉称号。
青岛的人间四月天,是樱花盛开的季节。海大园中春风拂过,花瓣飘落,铺在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上。一对老夫妻,步履蹒跚,彼此搀扶着走上花毯,为集体婚礼致辞。在众人的注视下,他们相互支撑,神情幸福而泰然。短短的一段路,他们携手,仿佛走过了这一生。
刘政士和张永玲都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高中毕业后,两人先后考上山东工学院,成为了同专业的师兄妹。本不熟悉的他们,因为对运动的热爱,在赛场上结缘。
“我和他都是学校排球队的主力二传。又因为在同一专业,有很多兴趣爱好都是相同的。”谈起相恋往事,年已八旬的张永玲露出羞涩的笑容,“不太好意思讲这些,都是年轻时候的事情了,现在都80岁了,想起这些20岁左右的事情,都像过电影一样了。”
毕业后的刘政士和张永玲,于1978年来到山东海洋学院物理系任教。张永玲深情地称鱼山校区六二楼为“红色摇篮”。“老物理系不仅仅培养我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更让我在教学能力上得到了提高。尤其是老一辈的科学家,他们的师德风范、科学精神,对我们后来的物理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993年,张永玲进入教务处,开始教学、管理“双肩挑”;后来她担任教学督导工作,多次成为督导团团长。直至2002年,60岁的张永玲在退休后又被返聘回校。这一干,又是15年。
“我常常想,我这一生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我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一线工作了将近50年。它令我感到无限欣慰。”张永玲饱含深情地说,“保持学校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这种信念已经融入到我血液中了。我希望年轻人能够将‘学在海大’的美誉代代传承下去。”
几年前,刘政士患病。在张永玲的陪伴下,他以莫大的勇气和毅力战胜了病魔,虽然如今仍因脑梗行动不便,但夫妻二人住在一家养老院里,生活恬静而美好。
访谈的最后,张永玲写下这样一首诗:
幸逢盛世乐融融,
笑看老妪愚与聪。
最是夕阳无限好,
更有人间重晚晴。
“感恩祖国、感恩母校,敬畏元勋、敬畏健康”是他们对于年轻学子的期望。秋日的夕阳,格外温暖明亮,洒进窗,给夫妻二人慈祥的眉目上镀一层柔光。岁月静好,所爱,仍在身旁。
携手遥望夕阳的背影
是人间晚晴天里最美的景色
在时代的洪流中
在彼此的陪伴里
他们将浪漫进行到底
文字 / 袭靖雯 付香涵 莫然 董雨奇
图片 / 来源于受访者
素材整理 / 汝子菲 李娜 董雨奇
编辑 / 张潇杨
责任编辑 / 刘莅 张慧
投稿邮箱:ouc_guanhaitingt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