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吟啸徐行定风波!他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旭光!

新闻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 2022-12-01





在陈旭光2015年从河海大学来到中国海洋大学之前,他没有想到自己能在短短7年间先后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评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优青和国家杰青


那时,他还在岩土力学领域进退维谷。随着海洋强国建设的提出,他以敏锐的科研直觉看到了广袤海洋里蕴藏着巨大的宝藏,在与李华军院士交流沟通后,他跳出舒适区,转向海洋岩土力学与海底工程,走出了一条稳中求进、吟啸徐行的攀登之路,实现了“想要干出一番事业”的科研初心。


跳出舒适区


今年,国家基金委正式将海洋岩土学与海底工程确立为新学科方向,工程学院陈旭光教授也凭借该项目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此前,陈旭光和团队在一个没有确定名称的领域里勤奋耕耘了7年。



2011年,陈旭光从山东大学岩土工程专业博士毕业,怀揣着“想要干出一番事业”的激情去到了河海大学担任教师,专注于水利方向的岩土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他发现这一领域的科学问题已经被解决得差不多了,“我们这代人已经错过机会了,不可能再修第二个三峡大坝了。”他开始寻找其他创新突破口。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清洁能源和陆地稀缺的关键矿产资源,为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海洋强国建设的号角下,陈旭光意识到海底工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他开始积极关注相关前沿成果和企业需求,发现了很多“亟需解决”和“解决得不够”的问题。


“为什么泥沙专家和岩土专家对于海床特性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海上风电场的冲刷问题如何解决?”陈旭光在思考中关注到在临界状态的海床并不被国内外专家所重视,泥沙专家认为海床是由流动的泥沙组成的,岩土专家认为海床是固态的土,而现有的泥沙和岩土模型并不能解释现实问题。



陈旭光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论证发现,真实的海床是泥沙与岩土相互转化的复杂形态,了解这一特性对近岸、离岸和深海工程的实际问题和需求意义重大。就这样,陈旭光找到了自己的科学问题,那便是在复杂水动力作用下,研究泥、土转化及其与结构、装备的作用机制。


对陈旭光而言,这一基本科学问题的发现不啻于尚方宝剑,这意味着他在解决具体的海洋风电场、深海采矿问题时,有了根本的着力点,剩下的便是以问题为导向见招拆招。在为国家战略和需求服务中,他乘上了前进的东风,而学校则为他提供了海洋工程的科研高地,让他有机会与一众前辈大师同台切磋,也拥有了珍贵的“问题库”,掌握了许多海洋工程平台实际遇到的问题。多方加持,围绕基本科研问题的相关项目的开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2016年,他主持了深海海底土工特性原位长期监测设备研制、海底隧道开挖围岩动-静-渗耦合响应特性和诱发海水突出的机理等项目,2019年他申报的深部岩土体流固耦合机理与工程灾害控制获评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通过不同项目解决现场问题之后,他正专注于海上风电桩基冲刷全过程的预测-监测-探测理论方法与防控新技术和深海多金属结核矿石采集作业车关键技术研究。



在参加国家杰青预答辩时,陈旭光还面临着评审专家关于学科方向划分的质疑,现在他可以自信地说“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并给出了定义:由陆地上的岩土力学与海洋工程中的水力学、泥沙动力学和结构动力学交叉融合形成的新方向。


勇登科研高峰


在海底工程尺度上,有两个词语被频繁提及:近浅海与深远海。离岸与近岸属于近浅海范畴,常见的工程包括港口、码头、防波堤及油气平台;而深海采矿属于深远海的工程实践。这些对海洋空间的探索实践,离不开对海床特性的研究。


在最开始锚定这一方向时,陈旭光也纠结了很长时间,“转移阵地到一个新领域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以后面临的都是未知的东西。”但好在他有一个前进路上的军师及楷模,同村前辈学者李华军院士听了他的想法,指导他将天马行空的想象变成接地气的可行方案。


在解决海上风电冲刷的工程问题时,陈旭光带领团队与研究院、企业合作,在沙-土转换模型基础上对真实的海浪状况进行模拟,将预测准度提高了20-30%,改变了原有国际预测标准与现实不匹配的现状;扭转了现有监测手段对出海的依赖,采用了直接在桩基上安装预置式监测元件的方法,实现全年实时监测。在传统“泥沙加固”的注浆方法以外,他还提出了在冲刷坑养牡蛎和网箱养鱼的治理方案,既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也创造了经济价值,变废为宝。



这一套全过程的预测-监测-评估与治理方案备受青睐。常常是陈旭光和学生的演讲刚结束,就有不少企业代表追着他们希望合作,借此陈旭光也结识了不少合作伙伴,正在与具体企业对接推广工作。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陈旭光于2017年展开了深海采矿相关研究,完成了文献调研和基础科研部署,直到2020年,随着“双碳”战略的明确提出,深海采矿成为大势所趋的科研热点。朝着这一高峰前进着,陈旭光承担了国家深海采矿车相关部件的研制,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开采方法。他希望将来能为海大生产一辆深海采矿车,以哪吒号命名,以哪吒的三种武器风火轮、混天绫和火尖枪呼应具体部件。


这种严谨和活泼之间的“模式转换”在陈旭光的科研生活中并不少见。


尽管陈旭光凝练出了“沙-土转换”基本科学问题,但此前,他并不了解泥沙学前沿知识,只能跟着教材学完后再手把手教学生;尽管实验的整体方向和可行性是确定的,但面对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小问题,他也会和学生“大眼瞪小眼”,边学边做。于是,“攻坚克难”成为课题组家常便饭。每当实验结束时,学生们总会欣喜万分,因为“结果通常跟陈老师预想中的差不多”。


在科研之外,陈旭光会带着学生们登山团建,庆祝难关的攻克;动员学生每周打一次羽毛球,专门为大家空出时间、提供经费;崂山校区停暖时,他还会为学生们购买被褥、暖宝宝……



博士研究生牛小东和刘茜茜说到陈旭光的“严谨与活泼”时,语气里都是敬佩与骄傲,他们相信陈老师长远的科研眼光,也欣赏他身上的浪漫情怀。他们至今还记得硕士刚入学时陈旭光说的话:“我会给每一位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与大家一起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读着喜欢的宋词和古文,陈旭光和志同道合的同伴们并肩攀登在海洋岩土学与海底工程的高峰上,对抗风浪,探险深海。



来源 / 中国海洋大学报

文字 / 王红梅

图片 / 来源于受访者

编辑 / 李唱

责任编辑 / 刘莅 张慧

投稿邮箱:ouc_guanhaitingtao@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