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十大新闻,开始投票!
不平凡的2022年即将过去。在这一年里,全校师生团结奋斗,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再创佳绩!
为了展示成就,振奋精神,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组织开展2022年学校“十大新闻”评选活动。
在统筹考虑学校总体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全年的新闻报道情况,现整理形成17条候选新闻。欢迎广大师生、校友及关注中国海洋大学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踊跃投票。
投票时,选取的新闻不能超过10条。投票于12月28日12时截止。投票结果将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提交学校研究评议,最终评选结果将通过《中国海洋大学报》、校园网主页、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媒体平台发布。
感谢您的积极参与!
01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
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了解海洋观测设备与信息服务系统研发应用情况。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全校师生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学校三亚海洋研究院反响热烈。4月12日,学校党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三亚海洋研究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出台《中共中国海洋大学委员会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三亚海洋研究院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定》。
学校三亚海洋研究院围绕“深海”和“热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海南地域特色,在南海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空-天-地-海”一体化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南海立体观测网”,牵头建设了“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在服务国家海洋安全、资源开发、防灾减灾、海洋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02
学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6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海洋大学师生员工热切关注大会盛况。当日上午,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在图书馆第一会议室收看大会开幕会实况,全校各级党组织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收听收看大会开幕会实况,反响热烈。
11月17日,省委书记李干杰来到中国海洋大学,面向学校师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贡献青春力量。11月24日,学校党委书记田辉在海洋科技楼国际报告厅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加快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为题,向学校干部师生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校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各二级党组织精心部署、周密组织,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求实效,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03
学校成功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扎实推进新一期“四方共建”
经专家委员会认定,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三部委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三部委于2022年2月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学校成功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海洋科学和水产两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在此基础上,学校扎实推进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山东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人民政府继续重点共建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共建经费已到校。共建期与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期同步(2021-2025年),旨在支持学校加快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引领带动国家海洋科教创新发展,更好地融入并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发展,以及山东省和青岛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04
西海岸校区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办学条件持续提升
9月,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5个学院整体搬迁至学校海洋科教创新园区(西海岸校区),7000余名师生进驻西海岸校区,开启崭新的校园生活,标志着西海岸校区一期建成投入使用。
西海岸校区一期已建成校舍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包括1个学习综合体、5个学院楼、2个学生社区、1个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中心以及室外工程等。学校建立健全校区运行管理机制,推出“一站一号一平台”一体化服务模式,全力做好师生服务保障,实现平稳运行。
12月19日,鱼山校区生命科技中心项目完成主体封顶。该项目是学校“十三五”“十四五”基本建设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是改善鱼山校区办学条件、生命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冲击世界一流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也是学校提升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重大载体。
05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支撑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8月13日,中国海洋大学服务山东重点建设项目专题会召开。本年度,学校承担的驻鲁部属高校“十四五”服务山东重点建设项目“山东省海水高效种质创新与蓝色种业中心”继续获得支持,2022年度获批项目经费8642万元,学校依托该项目与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等牵头举办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引领我国蓝色种业发展。学校组织制定了《中国海洋大学主动服务黄河国家战略行动计划》,完善服务山东顶层设计。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学校获批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项(含1个青年科学家项目,1个国际合作项目),主持其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下设课题23个,合同额共计近2.3亿元。与海尔集团在共建联合实验室、互聘高层次人才等方面达成校企全面合作协议,获得首批支持资金近3000万。
本年度学校到账科研经费预计超过9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立项首次突破200项,获批202项,创历史新高,项目经费超1.8亿元。林霄沛教授领衔的“第二次黑潮及周边海域国际合作研究”(CSK-2计划)被正式接受为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大科学计划。人文社科高层次项目新立项3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至此,学校承担的国家级社科重大项目已达22项。
学校与崂山实验室耦合协同发展持续深化。海洋、农业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筹建稳步推进。海洋物理高端科学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立项建设。牵头建设“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海南省热带水产种质重点实验室、海洋立体观测与信息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申报的“经略海洋研究基地”成功入选首批“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智能资本配置与产业互联网运营”和“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两个文科实验室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文科实验室建设名单。
06
认真落实帮扶目标,有序推进绿春县乡村振兴
截至12月1日,学校已直接向定点帮扶的云南省绿春县投入无偿帮扶资金218万元,引进无偿帮扶资金339万元,培训基层干部2701人次,培训乡村振兴带头人及专业技术人员708人次,购买脱贫地区农产品297万元,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257万元,提前超额高质量完成“6个200”任务目标。
2022年,学校通过优化工作机制、保障体系、督导方式和帮扶模式,强化定点帮扶的组织领导,发挥挂职干部重要作用,精准指导特色产业发展,助力绿春乡村全面振兴。学校结合绿春茶产业现状和特点,在教育部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支持下,围绕茶叶种植加工、品牌塑造、市场培育、基地建设、茶叶人才振兴和产业链条延伸发展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帮扶举措,有效解决了茶叶种植管理粗放、加工工艺低、资源利用率低、产业链延伸难等问题,推动绿春县茶产业向品牌化稳步发展,夯实增收富民基础。
学校将“支持绿春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中央部署建立定点帮扶机制”作为社会服务合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学校与云南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中。根据省校战略合作协议精神,积极推进学校与红河学院对口帮扶工作。
07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人才项目多点开花,科技奖励成绩优异
2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学校工程学院史宏达教授带领的“绿色与智慧海岸工程教师团队”成功入选,是学校第二支入选团队。
学校坚持人才第一资源,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引进培养了一批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本年度,学校修订完成“筑峰”“繁荣”“名师”“英才”等7个人才工程文件,独具中国海大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工程体系更加完善。共引进“筑峰”“繁荣”“英才”“海川”“蓝药”,以及预聘青年教师等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173人,人才引进的旋涡效应持续显现。
包振民院士荣获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吴立新院士荣获齐鲁杰出人才奖,崔洪芝教授荣获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刘勇教授荣获“科学探索奖”,毛相朝教授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杨连瑞教授入选“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高珊教授获评“齐鲁巾帼十大科技创新之星”。
2位海外专家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领军人才,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入选国家级国防科技人才,1人入选农业部首批神农英才领军人才,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5人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含海外)资助,2人入选农业部首批神农英才青年人才,4人入选泰山学者特聘专家,33人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学校获评青岛市人才引育突出贡献单位。
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得2021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4项,首次获得山东省专利奖一等奖1项,并首次斩获海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各1项。学校成果共入选1项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3项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和1项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08
系统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能力显著增强
6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布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22〕14号),中国海洋大学16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校以一流本科建设为引领,系统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内涵建设、一流课程建设。5个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建成中国新农科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完善以实践为核心、立足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细化美育教育、劳动教育目标与实施路径,落实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要求。扎实完成思政体系工作台账目标任务,成功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22项本科生教学成果获评第九届山东省教学成果奖。
学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深化,推进学术学位“3+1+1+4”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牵头建设海洋科学、水产等4个山东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专业学位研究教育改革成果丰硕,入选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首批试点高校,新增土木水利、电子信息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主题案例5个、国家级科技小院9个。
打通本科生选修研究生课程的堵点,146名本科生顺利选修361门次研究生课程。开设国内首门“全球海洋公开课”。获评山东省第九届省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8项,其中特等奖2项(占全省40%);获评2022年海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最高奖)。
09
学校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
9月8日,根据科睿唯安公布的最新一期ESI数据(论文统计时间为2012.1.1-2022.6.30),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成为继植物学与动物学、地球科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微生物学之后,学校第11个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的学科。
11月10日,根据科睿唯安公布的最新一期ESI数据(论文统计时间为2012.1.1-2022.8.31),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GENERAL)学科排名首次进入全球ESI全球前1%,成为学校第12个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的学科,同时也是2022年以来学校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之后,第二个新增进入国际高水平行列的学科。
10
海大学子及团队屡创佳绩
5月4日,教育部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平台同步发布了2020-2021学年度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中国海洋大学2018级海洋技术专业本科生于书萌入选。这是学校自2017-2018学年度以来,连续四年有优秀学生典型入选名录。
11月15日,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苏海鹏负责的“‘智’糖先锋 ——全球海洋寡糖精准制造商”项目脱颖而出,获得高教主赛道金奖,为学校拿下大赛全国总决赛首金,取得突破性成绩。
11月16日,在第十三届全国海洋知识竞赛大学生组总决赛中,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学生李徐辉获南极奖、全国一等奖,苏占朋获大洋奖、全国一等奖,这是近十年来中国海大学子取得的最好成绩。
此外,学校鱼山科普志愿者协会获评“2022年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示范团队”,2019级水产养殖专业博士研究生朱柏杉获评“2022年度齐鲁最美大学生”“中国电信奖学金·天翼奖”。2022级MBA王国庆同学获评“山东优秀大学生创业者”称号。
11
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11月14日至16日,由中国-挪威海洋大学联盟主办的“中国-挪威海洋大学联盟2022年度学术会议”于线上召开。学校积极推动中国—挪威海洋大学联盟建设,联盟影响力快速提升。
本年度,学校与汉堡大学等1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签署合作协议;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举办合作十周年系列会议和交流活动;加快中国—东盟渔业学院建设,面向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拓点持续推进;拓展与南非、巴西等金砖国家涉海院所合作;开拓和实施京都大学、牛津大学奥利尔学院等一批线上海外名校交流项目;东盟科教合作案例入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全国首批“一带一路”教育交流优秀案例。
举办中国-东盟“蓝色转型战略下渔业和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等16项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际月”等系列活动;新增国家引智项目立项资助9项,持续推进6个“111计划”引智基地建设;聘请海外知名学者522人次来校或线上讲学或学术交流;举办“海外名师讲堂”和“国(境)外文教专家系列讲座”75场。1位外国专家荣获山东省“齐鲁友谊奖”。
推进董氏国际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建设;深化与澳门大学务实合作,加盟中国与葡语国家海洋研究联盟;联合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加强港澳台侨学生国情教育;不断扩大“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海洋岛国的优秀生源。
12
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9月16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在崂山校区召开。本年度,全校各单位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严格落实上级和属地要求,健全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和工作机制,分层分类制定防控措施、细化应急处置方案,科学精准做好人员摸排、校门管理、核酸检测、物资保障、督导检查,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
织牢织密五级学生安全管理网络,构建科学有效的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体系,依托新生入学教育、开学安全第一课、学生工作会、主题班会等形式把安全教育抓在经常、落在日常,确保安全教育入脑入心。健全实验室风险评估、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加强危险化学品、生物、辐射、特种设备等重点风险领域管控。统筹做好应急维稳、总值班、信访处置和保密管理。
推进四校区高校警务室建设,加强校园及周边安全综合治理,常态化开展校园交通专项治理,筑牢消防安全体系。对四校区开展安全稳定工作“机动式”巡察、专项监督、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加强整改督查,平安校园建设扎实推进。
13
海洋领域免疫抗肿瘤一类新药BG136成功获得临床试验批准
12月20日,由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正大制药(青岛)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免疫抗肿瘤候选新药“注射用BG136”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即可启动临床实验,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抗肿瘤海洋药物,标志着“蓝色药库”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该药物是以极地海藻为原料获得的一种结构新颖、活性独特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糖类化合物,拟应用于晚期实体瘤患者的治疗。该项目研究历经10余年,在原料药和制剂的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以及相关物质等药学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奠定了开发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围绕免疫抗肿瘤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系统反映了该药物作用的特点和优势。
研究表明,BG136通过与免疫细胞表面糖受体结合,靶向激活机体先天免疫系统功能,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BG136不仅在抑制肿瘤生长、抗肿瘤转移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具有减少放化疗药物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下降这一副作用的特点,特别是对免疫检查点类药物(PD-1/PD-L1抑制剂)不敏感的“冷肿瘤”效果显著。
14
学校培育的多个水产新品种获农业农村部公告推广
7月14日,农业农村部第578号公告公布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26个水产新品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包振民院士团队胡晓丽教授领衔培育的栉孔扇贝“蓬莱红3号”(品种登记号GS-01-011-2022)、邢强副教授领衔培育的海湾扇贝“海益丰11”(品种登记号GS-01-012-2022)和水产学院李琪教授领衔培育的长牡蛎“海大4号”(品种登记号GS-02-008-2022)位列其中。
中国海洋大学是此次通过水产新品种审定数量最多的培育高校,彰显了学校在水产养殖领域突出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
15
学校学术期刊Marine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进入世界一流期刊行列
6月28日,在国际权威机构科睿唯安最新发布的2022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由中国海洋大学与崂山实验室共同主办的英文期刊Marine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MLST,《海洋生命科学与技术》)以高达5.000的影响因子创造了学校学术期刊新的历史纪录,这是该刊去年被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收录后的首个影响因子,位于Marine & Freshwater Biology(海洋与淡水生物学)领域Q1区前10行列,成为中国大陆在该领域唯一一本国际化Top期刊。
12月21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本年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最新的期刊分区信息,Marine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进入生物大类分区2区、海洋与淡水生物学小类分区1区。
该刊旨在反映国内外海洋生命相关学科研究成果,重点刊载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生物技术领域最新成果、热点领域研究进展和前沿性综述,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提升中国海洋生命科学的国际话语权和学术影响力。
16
百年校庆筹备工作正式启动
10月24日,中国海洋大学百年校庆筹备工作委员会发文成立,筹备工作会议在崂山校区图书馆第一会议室召开,百年校庆筹备工作正式启动。
建校百年是学校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节点,是总结经验、谋划未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契机,是学校建设发展的新起点。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学校迈向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搞好百年校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7
民生工程取得突破,有力服务师生需求
9月14日,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签署合作协议,附属学校建设加快推进。建设并完成浮山校区教师公寓、西海岸校区教师公寓的选房工作和崂山区产权型、租赁型人才住房配售配租工作。推进浮山校区人才公寓升级改造和部分楼宇加装电梯。崂山校区学生宿舍中海苑建成使用,改善了学生住宿条件。
推进学生宿舍空调安装,做好校园安全防护设施加装及崂山校区食堂等基础设施改造修缮。“爱心一日捐”“困难职工帮扶”活动、关心下一代和妇女工作扎实开展。实现教职工到校外专业机构体检。精准化做好离退休人员的服务保障。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条件进一步优化改善。
本年度,学校节水工作入选全国节水型高校典型案例;被评为首批“山东省绿色学校”“2021年山东省高校物业管理先进单位”“2021年山东省高校绿化与景观建设管理先进单位”;后勤保障处饮食服务中心被评为“山东省2021年度伙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学校积极探索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的消费帮扶模式,确保食品安全和消费帮扶工作的长久有序开展,助农消费再创新高。
快来投票选出你心目中的年度十大新闻吧!
(选取新闻不超过10条)
编辑 / 汝子菲
责任编辑 / 刘莅 张慧
投稿邮箱:GUANHAIweixin202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