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5名海大学子,斩获国家级大奖!

新闻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 2024-03-25


“参赛时,我们不过是一群初出茅庐的大一新生,带着试试看的心态就踏上了这条道路。”然而,正是这一次无畏的尝试,让他们最终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茅庐初出 勇夺全国铜奖



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本科院校总决赛中,由医药学院刘云章、卢玲老师指导,2022级药学专业本科生央乾拉姆、姚晓璠、刘浩葳、施陈帅、王海萍组成的团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荣获全国铜奖,这也是学校首次在该项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奖项。


他们直面挑战,锐意进取,不仅彰显了自身实力,为学校赢得了荣誉,更激励着大家勇敢迈出第一步,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从左至右:施陈帅、刘浩葳、王海萍、姚晓璠、央乾拉姆和指导老师刘云章



勇做点灯人,无惧风雨



“在组队的过程中,成员一直在变动,最后留下的都是大一的了。”队长央乾拉姆笑道,“我们中间换了很多次队员,到最后其实是拼凑出来的队伍。”队员王海萍是由队长邀请最后加入的。“‘要找认真做事的人’是大家的基本共识。”团队中五名成员皆来自于药学专业,彼此知根知底,相互信任,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怀揣着一颗想要做好这个课题的决心。


关于课题的选择,团队成员也有着自己的考量。参赛课题“以斑马鱼为模型研究红景天苷对缺氧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既融合了海大的风格,又兼具民族特色。据团队成员介绍,选择红景天苷既因为它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疲劳和抗缺氧等诸多药理功效,还因为它是我国民族传统藏药红景天的主要药效成分之一,具有民族特色。


斑马鱼


实验依托学校斑马鱼实验技术平台和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利用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缺氧响应研究“利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稳定表达细胞系786-O(5×HRE-Luc)和转基因斑马鱼Tg(HRE-sv40mp:GFP),从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两条途径,来研究红景天苷对缺氧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转基因斑马鱼


在谈到为什么选择斑马鱼作为模型,而不是国内通用的小白鼠时,队员施陈帅解释道:“斑马鱼是我们实验室本来就有的,是咱们海大的特色。它的基因组序列和我们人类重合度很大,相比于小白鼠这类的哺乳动物,它们养殖方便、繁殖周期短、产卵量大,经济价值更高。所以在药物初筛上,斑马鱼具有一定优势。”队长央乾拉姆还提到,其实国内对于斑马鱼实验还不太了解,也有偏见,所以他们想要努力证明用斑马鱼作为模型也是可以的。


在整个备赛期间,团队成员密切配合,并肩作战。队长央乾拉姆是团队的“大家长”,统筹推进比赛进度,也负责最后的汇报;姚晓璠负责解释斑马鱼的特点和专利,这极具挑战性,但是她颇具信心;王海萍负责研究转基因斑马鱼和三类斑马鱼的不同;刘浩葳负责研究斑马鱼基因缺氧响应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施陈帅则负责动物模型体内研究红景天苷对缺氧信号通路的调控。“我非常相信我的队员,他们各司其职,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队长央乾拉姆说道。


备赛过程中,团队尝试站在评委的角度来看自己的实验和理论,提出质疑,再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始终以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实验研究,最终使成果越来越完善,这也是令他们感到最有成就感的地方,“能够学以致用,真正把知识弄透又能够落到实处,这种感觉很好。”


相关实验场景


他们也常常就实验中的问题与指导老师深入探讨,“在比赛期间,我们都不知道询问了指导老师多少次,但老师每次都会耐心地解答。如果没有老师和学院的支持,我们肯定没有办法走那么远,更别说获奖了。”



终成提灯人,隐入人海



时间来到去年八月,全国总决赛的日子越来越近。“前期的比赛我们很顺利,真正有挫败感的是决赛。”八月底,团队一行人奔赴重庆参加全国总决赛,热浪滚滚的天气也掩盖不了成员们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但大家互相加油打气,“我们已经走到了这里,这本身就足够了,享受过程就好。”在评委提问环节,一位胰腺方面的专家提问了一个专业跨度大的“刁钻”问题,成员们一听就愣住了,好在大家头脑风暴,用打比方的方式回答了问题,闯过了这一难关。


比赛结束后,大家多次复盘这次化险为夷的经历,收获了宝贵的参赛经验。“我们证明了即使是大一学生去参加比赛也是可以获奖的,可能刚进入大一的同学会有畏难心理,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不敢参赛。但其实能不能做出成绩还是要参与过才知道。”


姚晓璠为团队给大一新生们所起的榜样作用感到非常开心,她说:“目前已经有两位新生来询问我们关于比赛的事宜了。”队长央乾拉姆也说:“基础医学创新研究大赛是为数不多的对口医药专业的大赛,希望大家勇于尝试,抓住机会,毕竟大学是一个崭新的平台,无数的可能正等待同学们去探索和挖掘。”








尽管成员们已在敞开大门的科研世界中“登堂入室”,但当时的辛苦也历历在目。医药学院新生统一住在崂山校区,而实验场地却在鱼山校区,所以大家经常需要在崂山校区和鱼山校区间来回奔波,来回通勤将近3小时,耗时又耗力,经常很晚才能回寝室休息,甚至连饭都来不及吃。但是这阻断不了他们对于实验的热情,磨灭不掉他们参加比赛的决心。从初赛到复赛,团队一路披荆斩棘,顺利晋级。


卸下光环,团队成员仍然继续深耕课题。“我们目前主要研究的是抗缺氧,未来我们还想试试抗肿瘤的方向。”队员姚晓璠满怀憧憬地说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能够为中国医学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字 / 刘麒 于睿涵 秦若仪 何世伟

编辑 / 张小月

责任编辑 / 刘莅 张慧

投稿邮箱:GUANHAIweixin2022@126.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