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学校2023年秋季学期的课程教学评估过程中
参评教师们深耕课堂 精心设计
呈现了一次次优质的课堂教学
小海邀请了五位获评优秀等级的教师
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体会
外国语学院 陈颖教授··
点击图片查看她的教学“秘籍”
应用语言学这门课程理论性强、内容丰富、信息量庞大,是语言学方向高阶课程。在这门课中,我探索实施了“价值引领—内容重构—能力提升”课程建设之术,以实现“两性一度”的课程建设目标。
一、立足课程育人,打好中国底色
本课程的价值目标是帮学生掌握基本的应用语言学理论及研究方法,扎根中国大地,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我在讲授外语教学法时,除了介绍西方外语教学理论经典与最新发展,还系统梳理了中国外语教学发展历史,并着重分析了“续”论、产出导向法等中国学派的探索及时代价值。这种系统梳理使得学生深刻了解外语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性。
二、瞄准国际前沿,重构课程内容
“国际性”和“前沿性”是本课程授课内容的定位。为此,我综合对比了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相关课程,构建了以应用语言学基本理论和当前国内外研究成果为载体的课程体系。本课程的一大亮点是通过引入国际期刊论文、学术著作、在线资源等,让学生了解国际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思想。在课程设计阶段,我有意选取了ChatGPT、大语言模型、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话题,融入国际前沿理论、方法和案例。通过与国际前沿研究的亲密接触,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专业兴趣。
三、开展项目研究,培养创新能力
《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规定“英语类专业人才在高等教育中应逐步具备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以及思辨、创新和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因而,本课程的能力目标是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语言现象并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课程设计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理论密切联系实践”以及“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深度阅读国内外应用语言学研究前沿期刊,追踪研究热点。针对学生普遍面临的“没有学过如何写学术论文但经常被要求写课程论文”的尴尬处境,我精心挑选了学术写作系列微视频讲座,并讲解学术写作重点和难点。她们撰写的读书报告远远超出预期,对论文的点评像模像样,对今后研究的思考亦是有板有眼,完全想象不到是出自科研纯“小白”之手。
课程论文选题一览表
本课程设计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理论密切联系实践”以及“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深度阅读国内外应用语言学研究前沿期刊,追踪研究热点。针对学生普遍面临的“没有学过如何写学术论文但经常被要求写课程论文”的尴尬处境,我精心挑选了学术写作系列微视频讲座,并讲解学术写作重点和难点。他们撰写的读书报告远远超出预期,对论文的点评像模像样,对今后研究的思考亦是有条有理,完全想象不到是出自科研“小白”之手。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 王姗姗副教授
·
·
·
·
点击图片查看她的教学“秘籍”
一、调研找准课程立足点,围绕课程理念展开课程设计
课程理念是一门课程的灵魂。要想打动学生,能够吸引学生愿意主动学习大学物理,就要让课程既要有有趣的灵魂又要有有血有肉的躯体。我把课程理念定位在“成果导向教育”,即不但要思考“我们教给了学生什么”,更要关注“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
二、基于多元产出数据,准确分类评估,助力“分层次教学”
周末组织的线下辅导
为了把“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我在教学中以“分层次教学”“分组学习”为两个抓手。在“分层次教学”中,基于与学生学习产出密切相关的多元数据,对学生产出进行准确评估:如采用雨课堂教学工具,记录每个学生的出勤以及课上互动答题情况;采用分组的课上抢答,评估学生讨论的质量;通过课下分组作业,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进行随堂测试,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对产出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准确分层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竞赛;对学习困难群体,加强上课考勤和每两周一次的线下辅导。
三、尝试探索“分组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提升学生合作意识
为学生准备的惊喜盲盒
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
“分组学习”主要是为了鼓励学生之间发挥朋辈互助作用。我把班级分成16到17个小组,每个组可以通过一些小奖励的方式增加小组荣誉感。在课上,通过讨论、抢答并给予贴纸鼓励的方式让大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课下,组织学生完成分组预习报告和分章思维导图,通过分工合作,发挥各自优势。
数学科学学院 孙建青教授
·
·
点击图片查看她的教学“秘籍”
如今越来越多传统行业正在借助信息化的力量进行创新和升级。课堂教学也迎来了信息化的升级和改革,涌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这对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作为主要工具的传统高等数学课堂,同样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于是在教学中,我尝试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于以传统讲授为主的高数课堂。
一、课前
通过雨课堂推送预习任务,更好地进行学情分析。预习课件中有明确的预习任务,并布置1至2道题目考查学生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备课和课堂讲解。
二、课上
坚持板书讲解为主,借助雨课堂穿插随堂练习,增加教与学的互动。板书讲解是高等数学的灵魂,信息化教学手段只是辅助而不能喧宾夺主。为此,我制作了一套配合课堂板书讲授使用的PPT,内容只包含课堂讲授框架、重要公式定理与注意事项、重要的几何图形和二维三维动画演示,以及可以让学生即时回答的题目。
板书
课件
三、课后
借助线上平台和通讯工具,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课后学习环节。对于数学类课程,学生在课后需要花很多时间做题来巩固复习。我在课后提供了3种可以及时答疑的途径:
(1)给学生在线直播讲解习题;
(2)针对一些重要题型或知识点录制短视频;
(3)通过QQ群与雨课堂讨论区随时进行线上答疑。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们的表现和反馈让我十分欣喜。学生课前预习完成率基本维持90%以上,课上题目作答正确率也大多在80%以上。学生对这些学习环节的设置评价也很高,认为这对他们的学习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工程学院 宋宪仓副教授·
·
·
·
点击图片查看他的教学“秘籍”
海洋工程波浪力学是一门研究波浪理论及其与海工结构相互作用的课程,对学生未来从事海工领域科学研究和结构设计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程应用能力是本课程的关键。自2019年起,我从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素质培养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逐步形成知识—能力—素养多元融合的教学方法。
一、融入最新研究成果,重构立体化课程内容,夯实理论知识基础
海洋工程波浪力学衔接海洋环境与结构设计,对学生建立基本力学概念、认知工程问题、开展结构设计至关重要,为夯实理论基础,我采取了三方面措施:
(1)引入层析内波理论、细长柔性结构荷载计算及浮式结构耦合分析等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
(2)将课程划分为“波浪理论”“波浪荷载”两大模块,横向维度分为“线性波浪、非线性波浪、随机波浪”三大知识点集,纵向维度分为“小尺度固定、大尺度固定、浮式结构”三类工程问题,竖向维度按照“认知、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对知识点进行类聚,构建了“234”立体化波浪力学知识体系。
(3)对核心知识点涉及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计算方法等进行详细讲解,做到核心知识点“细讲、慢讲、反复讲”,不断地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构建典型工程案例,借助编程语言,强化工程应用能力
为强化工程应用能力,我采取了两方面措施 :
(1)构建了实测波面统计、单桩风机结构、四桩导管架、重力式平台和浮式平台波浪荷载计算 5 个典型工程案例,培养学生波浪资料获取、波浪数据分析、工程结构荷载计算的基本能力。
(2)打 造 了 弥 散 关 系 迭 代 求 解、Stokes 波浪超越方程计算、二维/三维波浪场模拟、单立柱/多桩结构波浪荷载计算、浮体结构波浪荷载计算等基于Matlab语言的工程问题求解程序集,打通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之间的堵点,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融入工程思维,深挖思政元素,提升工程素养水平
为培育学生科技强国和向海图强的理想信念,我设置了文圣常院士—普遍风浪谱、刘德辅教授—复合极值分布、“海基一号”—亚洲最大导管架平台等6个课程思政案例,引导学生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态度以及大国重器中的工程智慧。
学生课堂展示
此外,结合工程设计规范和海工结构失效案例,对海工结构设计过程中波浪参数的选择、荷载计算理论、安全判别标准等进行介绍,强调依规范设计的重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基于以上三方面措施,初步实现了海洋工程波浪力学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融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凯讲师
·
·
点击图片查看他的教学“秘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一门系统而全面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公共基础课。课程侧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介绍,具有概念抽象、逻辑隐晦、理论深奥的特点。这一特点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百思莫解”和“兴味索然”的双重问题。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三清晰+两鲜活”的“3+2”教学理念,来增进学生对原理的理解与兴趣。
课程课件
“三清晰”是指问题清晰、概念清晰、逻辑清晰:
一是以问题为始。在每个专题各部分的讲解之初,还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进行理论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帮助同学们快速把握原理的论题范围和问题意识。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因何说。
二是以概念为基。梳理出各专题的主概念和子概念,形成不同层级的概念群和普遍联系的概念系统,厘清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同学们准确把握原理的科学含义。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以何说。
三是以逻辑为纲。在概念内涵分析基础上,以问题推进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同学们清晰把握问题的演进逻辑。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如何说。
“两鲜活”是指案例鲜活和形式鲜活:
一是要运用鲜活的案例来打动人。在概念分析后,自然引申出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智慧的时代事例的讲解,及其对现实的意义和方法论启示。
二是要运用鲜活的形式来吸引人。公共基础课选课学生专业不同,需要综合考虑采用多元学习形式来解决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的兴趣难题。对此我主要采用任务教学、划分小组、个别化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讲授环节,有意识区分理工、人文、社科、艺术四类设置案例与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与讨论;在原著研读环节,指导学生开展小组研读、汇报展示与全班集体学习。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
多学多研 多思多磨
砺精湛技能 提教学质量
为优秀的他们点赞!
来源 / 中国海洋大学报 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
编辑 / 李虹亨
责任编辑 / 刘莅 张慧投稿邮箱:GUANHAIweixin202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