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到中年,职场半坡,一波又一波!

2017-10-29 周密金融

密金融官网:www.zmjinrong.com 公众号:tanko_zhou


版权:综合36氪 ID:wow36kr 作者  王海璐、今日话题 ID:todaytopic  作者 刘文昭



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年危机那么严重?



01 甩中年人包袱


“我们可以接管团队,但不可能接管一个老大。”新部门的负责人开门见山地对方勇说。


方勇是高德地图一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他1年前被空降到高德的高管叫到了会议室,告诉他由于公司组织架构调整,他所负责的团队将要合并到另一个部门,并委婉地告诉他,可以跟着一块过去。但新部门的负责人并不欢迎他。


双方踢皮球。真实的情况是,他被架空了。他前下属们的工位依然围绕在他四周,只是再也不向他汇报了。他也不敢再主动亲近他们。作为一个“成熟的职场人士”,他认 28 38434 28 10761 0 0 1897 0 0:00:20 0:00:05 0:00:15 2407这个时候有必要与他们保持距离。新的老板可能会对团队的忠诚度持有怀疑,“你做为老板,不能给人挖坑。”方勇说。


方勇成了孤家寡人。“混”了一个月后,他主动辞职了。


39岁那年,他成为了职场中失意的中年人。



太错愕了。此前五年,他顺风顺水。在他34岁那年,公司的年会上,老板成从武喝了点酒,雄心勃勃地举杯宣誓:“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四维图新,是百度,干掉百度。”那几年移动互联网快速兴起,高德传统的车载导航业务正在被手机蚕食。成从武是看到了手机地图的市场。


百度和高德在手机地图市场交火时,两家公司互相挖人,作为经验丰富的业务人才,方勇成了这场战争的受益者。不断有猎头找他,开出高薪、高title。在两边的拉扯中,方勇的职级和待遇也水涨船高。


到了2014年,高德地图开年的战略会上,成从武讲话讲了一半,突然出去接了个电话。回来的时候,他通知所有人:我们被阿里巴巴收购了。


“大家都很高兴,阿里是大盘子,互联网顶级了。我们成为阿里一员,每个人都觉得挺好的。”方勇说。他也在这次并购中尝到了甜头。当时高德在纳斯达克的股价15、16美金,阿里按照21美金收购。高德私有化退市,持有高德股票的管理层个人财富大涨。


但并购带来的兴奋感还没持续多久,整合引发的人事震荡就来了。


收购高德的4个月之后,阿里巴巴又收购了手机浏览器UC,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战争储备军火。随后,成从武退居特别顾问,2015年3月,陆兆禧正式“传位”给原UC CEO俞永福。方勇还记得,交接的那天,成从武说自己要撤了,俞永福穿着大短裤,站在一旁,精神奕奕。


俞永福执掌高德之后,对高德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业务整合。阿里对于高德没有盈利诉求,因此一些传统的业务部门被解散掉,或是与其他部门合并。工作量不饱和的被压缩,各部门都开始减员。


方勇原本以为凭他的资历,离开高德找下一份工作应该毫不费力,但这段失业的时间整整持续了8个月。


期间有一些总监级的工作找到他,但方勇不愿意接受降职减薪,“我说总监就不要跟我谈。”这加剧了他找工作的难度。一方面,他已经超过了职场的黄金年龄,另一方面,越是高端的职位越不好找,“坑比较少了。”方勇说。


在职场的跑道转换中,这是中年人的尴尬。


“这种人(中年人)是最容易被清洗出去的。你的性价比是下降的。”戴尔亚太区前销售总监张思宏对36氪回忆,在他离开戴尔前一年,IT行业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整体开始不景气,本土电脑品牌崛起,分割了老牌外企的蛋糕。双重夹击下,戴尔公司在中国开始走下坡路。为了控制成本,他们组织了一次裁员。


被裁掉的大部分是中年人。带领着一个规模不等的团队。他们的精力、学习能力已经不如年轻人,却是公司最昂贵的人事资产。


一个40出头、在戴尔呆了8年的中层管理者,在被通知裁员后面无表情地询问赔偿金。为了体面,刻意表演着镇定。最后,这名员工还是没忍住,质问张思宏:你今天做的这些事,就没想到有一天也会发生在你身上吗?


“我能懂,但我也觉得很遗憾,他还没有参透这个游戏。”张思宏说。他被委派了5%的裁员任务,而这位员工所在的部门中,他年龄最大,拿着除了经理外最高的薪酬。“我也挣扎了半天,实在没办法。我不干掉他,我就会被干掉。”张思宏说。


在张思宏看来,大部分人到了中年,处境就会比较尴尬。一旦在行业下沉、公司业务收缩,或是发生重大变动的时候,他们很容易被“甩包袱”出去。    


与十年前戴尔那个时代相比,如今职场里中年人的尴尬如出一辙。但不同的是,这个时代的行业更迭、风口变换要快得多。



方勇感到后悔,2015年,滴滴曾经找过他,开出不错的职位和薪水,被他拒绝了。“(当时)我没有任何离开的理由,我们做得蒸蒸日上,我怎么可能跑。搞得我非常被动。”方勇说。


这个时代,个人的职场沉浮,会随着新公司新行业新业务的缺人风口而上升,但这个时代的变化超出以往,指不定什么时候就风口停了、寒冬来了、公司合并了、业务转型了。


即使你目前一切顺利,但隐隐的,你不感到焦虑吗?


关于“中年危机”调查的回答


02 职业倦怠、焦虑和转型


当我们在这个时代谈论中年危机,我们在谈论什么?


京东金融风控负责人张翀第一次感到中年危机,也是35岁前夕。那个时候,他已经在银行工作了9年,职位只升了1级半。他发现很多公司的招聘都截止到35岁,过了这个年龄,在一些岗位上的竞争力就下降了。他想离开银行,去互联网公司拼一拼,却又担心无法适应体制外的工作节奏。


他知道,“体制外”的工作节奏有多快。在银行之前,张翀还曾在华为工作过2年。他还记得入职第一天,一位老员工带着他,去小卖部买了一个床垫。小时候坐仰卧起坐用的那一种,可以折成三折,加班的时候在工位下面铺开,躺倒就睡。张翀身高180,脚会露在垫子外面。


IT行业不景气之后,张思宏从戴尔跳槽到了亚马逊,担任亚马逊(中国)负责客户维护的副总裁。这是张思宏外企职业生涯的巅峰。但不久张思宏认识到,在本土公司的夹击下,外企整体在中国市场都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包括亚马逊。


乐视危机爆发之前,46岁的张思宏从亚马逊跳到了乐视控股。那个时候,亚马逊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份额已经下降到1%,张思宏认为外企真的不行了,他想去民企看一看其中的原因。


张翀则跳槽到了京东金融。一些行业在下沉,另一些被催化成为新的行业风口,张翀是幸运的那个。就在张翀犹豫换工作的那两年,AI及大数据兴起,他的研究领域数据分析,一夜间成为了整个互联网都在搭建的基础能力。张翀自己也被这个大潮托起来,成了猎头抢夺的紧俏人才。


毫无疑问,转换跑道会给人带来新的刺激和活力。


跳到京东后,张翀感觉自己进入了职场的上升期。他管理着一个12个人的团队,每天的日程里排满了大大小小的会。只从是业务岗到管理者的角色转换,让他稍微感到有些不适应。“你会觉得,我这一天除了开会,没干什么事啊。”


与银行相比,张翀认为互联网公司的竞争更加摆在明面上。在银行的时候,大家平时其乐融融,一到晋升,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互联网公司,大家机会更多,虽然看起来竞争也更频繁,冲突更多。


进入了互联网这种新行业、本土企业,焦虑并不会停止,并不等于happy ending。


阿里巴巴的HR曾在公开课里讲过一个例子。一个曾经优秀的“阿里铁军”,在阿里巴巴上市之后,手里股权套现、财务自由了。之后,工作不再上心,表现大不如前,关心的事情,变成了喝茶玩玉。即使经过了跟HR谈话、转岗之后,也没有进展。


这对部分互联网业中层是个共通问题:人到中年,财务自由或者至少有车有房,为什么还要拼搏?


人到中年的倦怠感,可能都是类似的。张思宏35岁刚刚“中年危机”时,大概有半年的时间,他每周都要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医生劝他不要再来了,“把他也搞郁闷了。”张思宏说。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变故发生。他一路升迁,从可口可乐销售市场部经理,一直做到戴尔亚太区销售运作业务部总监。但忽然之间,工作无法让他获得成就感了,加薪变成了一种数字游戏。


“你爬那座山,突然要接近山顶,回头看,不知道为什么爬山了。”张思宏说。


这个时代的公司,其实很难容忍种倦怠。


最终,那个财务自由、变得爱喝茶玩玉的阿里中层,被请出了阿里。


今年上半年,华为因裁撤34岁以上老员工受到质疑,张翀认为,很多人曲解了华为的“狼性”文化。加班虽然辛苦,但华为那个时候还有个口号,“3年买房,5年买车。”那是2000年左右,房价还没涨上来,张翀就在华为期间买的房。他省吃俭用,基本拿得出首付。


他离开华为的时候26岁,认为有些老员工确实像任正非说的,“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总要调整人员配比,给年轻人机会。


进入京东金融后,张翀的知识更新焦虑加剧了。


在华为的时候,一位同时兼有管理和专业职级的老领导曾经告诫张翀:一定要专业傍身。管理者的身份随时有可能被撤换,但业务尖子,是不愁没有出路的。张翀的职业理想,就是成为业务顶级的管理者。


但现在,张翀有点担心自己的知识过时。毕业10年,张翀接触到的计算机语言换了十几种。20多岁的时候,他曾经一周时间学会了一门语言。而现在,他的记忆力不比从前,也没有那么高的学习新语言的热情了。“我觉得这个跟我之前学的语言,可能是一个下场。”


“向年轻人学习。”最近回母校演讲、给师弟师妹们人生建议时,美团王兴也这么说。


与此同时,技术进步也让张翀感到忧虑。不久前,他设计了一个智能化数据分析工具,把原本需要人工花费大半天时间去做的一些计算,由机器按照流程跑一遍就能完成了。这个工具减轻了分析师的工作负担,他的下属们都很开心。但张翀没有告诉他们的是,“这个东西是后面跑着的一只狼,他们如果跑的不快就被吃掉了。”



最近几年,有太多的岗位已经被技术“吃掉”了,张翀说。互联网金融“吃掉”了银行,电商“吃掉”了商场。不久前,京东开发无人车送货,目前在封闭环境内已经可以实现。成本测算后,每单比人工还要低25%。而现在,他们自己开发的金融产品,也正在取代分析师的工作。张翀不禁想,会不会有一天,他们“自己被自己的技术取代”。


03 健康、家庭和人生,哪有什么一劳永逸


Linkedin中国的CEO沈博阳也在今年离职。他这样谈论这段经历:“曾经沧海,对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发展不看好。搞清楚定位,踏踏实实做做进出口生意,其实挺好。”并且建议:“但凡有能力的中国职场人,有机会多创业,自己说了算,海阔天空。”


但创业是把双刃剑。


张磊创业三次,前后8年,没有感到倦怠,没有感到被年轻人为业,没有感到后悔过,直到他39岁的今年。


张磊的第三次创业,做的是玩家交易虚拟游戏工具的平台,今年7月份开始ICO。ICO市场相当疯狂,到了今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公告,认定ICO为非法集资。    


当天,张磊和三位合伙人关在会议室,整整一天,什么都没吃,相互指责。情绪平静后,他们又开始互相道歉,商讨方案。最后他们决定,尽快办理清退,以后再也不碰ICO了。在此之前的2天,他们为了“托市”投了1000多万进去,也权当交学费了。


开完会已经是凌晨3、4点,张磊铺开睡袋,在会议室的地板上躺了几个小时。


第二天,基本世界开始发公告、办清退。十几个投资群瞬间爆了,骂声载道。客服招架不住,张磊亲自上阵,安抚“散户”们的情绪。最多的时候,他1个小时内要回复2000条留言。


因为过度的疲劳和紧张,张磊开始出现头晕、心跳的症状。他去医院检查,甲状腺激素超标19倍,心跳、血压都高出正常值。他原本打算回公司输液,但医生不让他走,“你要走我叫保安。”


病房外临时加了一张床,张磊躺着上面,大大小小的药液,输了14袋。值班医生半夜来看他,撂下一句话,“命都不要了。”那个时候,张磊躺在病床上,第一次对创业感到后悔。


30多岁的时候,张磊认为创业乐趣无穷,“与天斗、与人斗,尤其与自己斗。”


经历了这次危机,他才觉得,创业其实不适合中年人。当初他创业的时候,全家人集体反对。女儿5岁了,他基本没怎么尽过义务。现在生病住院,也不敢跟妻子讲,“家里快给我开除了。”


“折腾家庭,折腾自己,最后可能把命也搭进去。如果现在再让我选择,我一定不会创业。”张磊说。



在医院呆了12个小时后,张磊输完液,又回到了公司。项目还有一堆事情等着他处理。此外,他与36氪的采访也约在了这一天。就在我来之前的大约半个小时,张磊说,他趴在桌子上,迷迷糊糊晕过去了,不知道过了多久,最后是电话叫醒了他。    


39岁生日之前,张磊去了一趟雍和宫。父母年纪大了,身体都不好,这一点无法用钱解决,他甚至都没有时间陪他们。为此张磊常常感到自责,却无能为力。“钱解决不了,就烧香拜佛,觉得自己年龄真大了。”张磊说。


办理完基本世界的清退之后,张磊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回家好好睡上一觉,然后陪妻子看一场电影。他已经两周没回过家了。


张磊身边的很多中年夫妻,因为缺乏沟通,感情变得十分凉薄。而中年的创业者,矛盾就更加突出。“赚钱争吵、亏钱争吵,因为时间会争吵,因为孩子会争吵,因为所有的事情都会争吵。”张磊说。


这种长期的紧张关系,导致的一个可能性的结果就是婚内出轨。一段不正常的关系持续几个月,最长2、3年,然后用一笔钱解决所有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张磊认为这也是一些中年人排解危机的方式,虽然这种关系本身也会为他们带来烦恼。“这个一旦解决问题之后,人就正常了。”张磊说。


当然,钱仍然是很多中年人焦虑的原因。张磊曾经在海淀一所小学的环廊里,亲眼目睹一位父亲为了孩子升学给校长下跪。这个父亲一定没有用钱来解决问题,张磊心想,没有钱的中年人太难了。    


这个时代与之前的不同之处,也在于,在城镇化、小城居民涌向大城市时,没有房产,周围没有亲人熟人帮衬,一切都要靠自己挣得。而大城市里,无论是教育,还是房产,都不便宜,甚至堪称昂贵。


到了中年,负担更加一层。


离开高德的前一年,方勇买了学区房。7万一平米的老房子,“又小又破”。他花光了他的积蓄,每个月还有2万多元的按揭。离开高德后,这笔钱成了问题。方勇认为,这是中国中产阶级面临的一个普遍困境,“一旦出现一些变故,一下就跌倒底层。”


不久前,方勇刚刚过了40岁生日。岳父岳母做了一桌菜,全家人一起吃了个团圆饭。这并没能让方勇的情绪好一点,他知道年长一岁,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又下降了一格。而这不仅仅关系到他自己,还关系到整个家庭。“失业了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20多失业大不了啃老去。现在不是你啃老,是老来啃你。”方勇说。


索性,他手里还有一些阿里的股票。刚离开高德的时候,阿里因为“假货”风波,股价正值洼地。他等到价格稍微回升了一些,一股脑儿全卖了。如今,这些股票比他卖的时候溢价了70%。    


“这时候你就得认命,特别寸。”方勇对36氪说。


方勇最终也接受了薪酬的下降。离开高德8个月后,他找到了一份工作。新东家是他从前的一个客户,热情相邀,但开出的薪水是高德时期的一半。


方勇接受了这份工作。他实在太需要稳定的收入来提供一些安全感了。但与赋闲在家相比,接受这份工作是另外一种焦虑:“你接受你不再上升,接受你下降,发现你人生的顶点已经走完了,开始走下坡路了。这非常可怕。”方勇说,“我希望我永远在上坡。到了顶点,第二天我就死了。”


钱、薪水,对中年人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这在这个时代之所以看起来如此重要,是不是因为社会剧变、行业剧变带来的不安全感,造成的对钱和职业前景的恐慌?


张思宏的心态可能更气定神闲一些。从35岁开始,他已经陆陆续续十多年,到几所大学代MBA课程。他写了一篇对比乐视和亚马逊的稿子,阴差阳错成了半个职场“网红”,这让更多人的人来邀约他分享。


他从北京搬到厦门,在几所大学的MBA中心做客座教授,同时做咨询,写文章,去全国各地分享。今年上半年,张思宏总共出差140多次,比他在亚马逊期间还频繁。


讲课获得的收入还不错,但很难同亚马逊期间相比。“你要有成熟心态,选择这种生活,意味着必将失去一些东西。”    


张思宏活到46岁的人生经验是:职场中最大的谎言就是财务自由。“一定要在你的文章里驳斥这个观点——”他提醒我,“钱永远都不会满足。因为欲望是随时上升的。”而焦虑与欲望相伴,中年人的危机永远不会解除。


创业者张磊看来,这一代中年人的危机,与上一代已经全然不同。上一代中年人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物质不够丰裕。而这一代的中年人,很多人的危机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实现。“难度太大了,大多数人选择沉默、憋着,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激烈爆发。”张磊说。


中国的这一代人,在剧烈的社会财富增长带来了强自我期待下,在孤身从小城镇来到大城市、脱离原有亲友乡邻带来的心理支持时,中年危机的强烈程度,相较此前,是成倍的。这也是为什么,抑郁症成了这个时代的流行病。


你只能想法调试。转行也好,创业折腾也好,寻求帮助也好,自我疏解也好,你别无他法。



为何中国人的“中年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一些人突然发现,未来40岁失业比实现财务自由的可能性高。


2、“中年危机”不仅是心理问题,也是社会进步的副产品。


中年危机,一直是今年的热门话题。从“1988的中年女子”,“34岁老来得子”到“保温杯泡枸杞”,再到“人到中年 职场半坡”,中年危机弥漫网络。如果说关于“1988年的中年女子”和“保温杯”的讨论更多是调侃、自嘲和不甘,那么关于职场中年危机的讨论则显得悲情而严肃。


与职场危机相伴的中年危机,让人笑不出来


“分析心理学”的奠基者荣格,把人类35岁-40岁之后的阶段定义为“中年时期”,不过“中年危机”作为一个社会心理学上的概念,年龄的划分从来不是机械、固定的。它描述的是一种状态——“你所拥有的一切,家庭、工作、财富,看似美好坚固,但你已有些力不从心;你怀疑人生前半场的意义,却得不到答案,你感到虚无。”


为了逃离这种虚无感,一些中年男人会选择换种活法——植发、买车、出轨、找初恋,人们在影视剧中看到这些桥段时,也常常会心一笑。


不过,《人到中年 职场半坡》这篇爆款文却让人们发现,现在的中年危机竟不是事业有成后的虚无感,而是“原本一手好牌,转眼就业困难”的中年焦虑:部门整合时,“可以接管团队,但不可能接管一个老大”;裁人时,先想到的是你,毕竟雇你的成本可以雇好几个有活力的年轻人;再就业时的处境也十分尴尬,自己不愿意接受降职降薪,企业对40岁以上的应聘者格外挑剔……


当中年危机以“34岁老来得子”的面目出现时,80后、90后还能笑着调侃,甚至还会有些不落俗套的傲娇,但面对“70后”再就业困难的中年危机,80后、90后却笑不出——热文中的管理者都是职场中的优胜者,有家庭、有房产、有积蓄,一旦失业依然非常窘迫;大多数“80后”“90后”注定是普通人,自己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履历没他们好,积蓄没他们多,上有老下有小——失业,真是一件不敢想的事。


“中年危机”是心理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过去,人们常从心理角度分析中年危机。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奥特·贾克斯发表《死亡与中年危机》一文,他指出到了中年,人开始清醒认识到死亡的存在与不可回避性,死亡意识让生活变得无意义,并激发了一种强烈的内在焦虑与恐慌,进而引发中年危机。

还有学者认为,中年危机是人生的必经阶段——人的幸福感是一条U型曲线,年轻时过度乐观,中年时总有遗憾,老了心境平和。2014年的一项研究结果也显示,中年人的幸福感——或者说是经济学家所称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下降一般发生在40岁到42岁之间。

然而,“中年危机”不仅是心理问题,也是社会进步的副产品。在农业和手工业占主导的社会,年龄大意味着有经验和技术,中老年人会受到尊重,生活也非常有意义;但到了讲究效率和速度的工业社会,年轻则成为优势。



几十年前,社会学家潘光旦就发现了这一趋势,“医学的发达与工业机械化是近代文明进步的两大柱石。但从劳动界老人的角度看,它们却是一副夹棍,把老人们夹在中间。一边,医学把他们的寿命延长了20岁;另一边,到了40岁光景,工业已经硬把他们当作老者,要他们退休。”


现在,中老年人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大。首先,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跨行转岗越来越难,过去一个手工业者经过简单培训就能成为一个纺织工人,但一个卡车司机经过怎么样的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程序员呢?


其次,传统教育是面向过去知识的总结,而IT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的知识、产品迭代速度加快,有科技人士指出,从一项新技术被引入到它对社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大概只需要5-7年,靠大学教育就能保终生就业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美国招聘平台“Hired”的调查显示,高新技术行业的从业者到了45岁,就会发现自己的工作机会急剧减少,越来越多的薪酬报告表明,45岁后他们的收入会走下坡路,等到了五六十岁,他们的薪酬将和“千禧一代”相差无几。


更重要的是,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不仅是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也开始被机器人所取代。麦肯锡2016年的报告,由人类完成的45%的工作,未来将可能实现自动化。如果某个行业开始大规模普及机器人,不仅是中年人,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也可能离开校园即失业。


自动驾驶的长途运载交通工具已然出现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上了


应对职场里的中年焦虑,不能光靠个人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都应该不断学习,图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不过,如前文所说,中年危机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问题,危机的背后还有社会因素,应对职场里的中年危机不能光靠个人。

失业保险制度,是解决失业劳动者基本生活,为他们再就业提供帮助的一项制度。好的失业保险制度,能有效缓解职场人士对失业的焦虑。我国当然也有失业保险制度,存下的钱还在不断增长(截止到2016年,失业保险累计结存5333亿元),但领取率却很低——失业保险领取率仅1.3%(近五年一直保持在1.2%-1.3%之间)。

领取比例这么低,除了手续繁琐,还因为支付标准太低。在中国,不管你交了多少失业保险,领取一般以当地最低工资为参照系(90%左右),而对于失业前收入较高的白领来说,当地的最低工资根本无法满足家庭正常开支,这相当于没有失业保障,普通就业者自然一想到失业就焦虑,一旦失业就要马不停蹄的找新的工作,无暇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而在发达国家,个人领取的失业金一般与个人的工资水平挂钩和职业培训挂钩,失业保险一般能达到失业前月工资的60%左右,如果失业者有孩子,拿到的失业保险金还能更多;如果接受职业培训,拿保险的期限也会延长,在这种情况下,失业者自然没那么焦虑。


我国失业保险对失业者的帮助效果有限


此外,在制定税收政策时,政府也应该考虑到中产阶层的负担。社科院2015年对中产人士的一项调查显示,16%的中产人士声称他们的缴税“很大幅度增加”,54.9%是“较大幅度增加”,对上有老下有小的中产人士减免部分税收,让他们多积累一些财富,也缓解他们的中年焦虑。

除了政府,公司也能有所作为。有美国学者认为,高新技术企业应认识到老中青三代员工结合的价值,老员工的经验不会那么快落伍,对老员工进行技能培训的收益可能会更大,当然老员工也要积极向年轻人学习,不要倚老卖老……

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缓解中年焦虑,不仅要靠自己,也需要制度不断完善。


【版权声明:本平台致力于寻找金融行业至关重要的文章,以提高全民金融意识,促进金融交流,如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或附上稿费。联系方式:13751745460 微信号:zmjinrong】


@正版图书,低至六折!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密融书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