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10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ofo死了,留下一座20亿美金打造的坟墓!

密金融官网:www.zmjinrong.com 公众号:tanko_zhou


版权:来源 综合 80生人 ID:Born_in_1980、爱范儿 ID:ifanr 作者 李超凡


在否认了一连串被并购的传闻之后,今天ofo终于传出了新的信息,戴威不再担任ofo运营主体东峡大通(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也退出了公司的董事会。虽然公司声明戴威依然是实际控制人,并不存在“让位”一说,这恐怕是戴威最后一丝骄傲了。


有的人天生骄傲,如罗永浩,还有ofo创始人戴威。戴威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校期间曾经担任学生会主席,他的前辈Jianhua Xiao也曾经担任此职务,此后打造了资产上万亿的金融帝国。


2014年,还在北大读硕士的戴威,创办了ofo,致力于“以共享经济+智能硬件,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ofo和他的创始人一样,含着金钥匙出身,一路上得到了金沙江、真格、滴滴、小米、经纬、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知名基金和企业的加持,短短4年的时间,拿到了约20亿美金的投资。


戴威和他的ofo


2017年,在几番烧钱大战之后,ofo投资人朱啸虎在呼吁“ofo和摩拜只有合并才能盈利”,毕竟他是过来人,经历过滴滴和快的两军对垒死伤惨重的战争。对此好意,戴威婉言谢绝,“非常感谢资本,资本助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资本也要理解创业者的理想和决心。”2017年12月,见过世面的朱啸虎以30亿美金估值套现走人,2018年4月,摩拜以27亿美金估值被美团并购。之后ofo还有被并购的机会,但都被戴威拒绝了。5月15日,在拒绝了滴滴的潜在收购要约后,戴威号召大家战斗到底,“如果不想战斗到底,现在就可以离开,公司未来将保持独立……”


年轻人的骄傲,终敌不过现实的残酷,中年人也一样。罗永浩吹了一路的牛逼,把锤子吹成了锤子,口气越来越大,公司奄奄一息。


ofo已经死了,只是他的死讯被人掩藏,秘而不发罢了。他的坟墓,早已修筑完成,花20亿美金打造,黄色的,金光灿灿。


ofo的陪葬品,首先是上千万辆的单车,这些小黄车在资本的推动下侵袭了大街小巷,可大多数在不久后,就被废弃在单车坟场。今年,吴国勇的作品《无处安放》震撼了国人。在厦门同安,35万辆单车堆放在一起,“堆叠成山,车架扭曲变形,车链脱落,车把等零件碎散一地。”这样的坟场,吴国勇找到20个。



20个单车坟场让人触目惊心


ofo的另一个陪葬品,就是城市街头的美好和人心的良善。拿杭州来说,街头本来很干净,共享单车来了之后,开始变得乱糟糟,到处都是七扭八歪随意停放的单车,那种干净清爽的美好不见了。与街头的混乱相比,人心的丑陋更让人失望,很多人对单车恶意破坏,失去车座、把手,轮胎扭曲,车身断裂的随处可见,让人心塞。


ofo的第三个陪葬品,是整个单车产业。8月31日,上海凤凰公告称,ofo拖欠货款达6815.11万元,天津飞鸽、富士达、雷克斯等自行车生产商,都遇到了类似情况。截至5月中旬的ofo财务数据显示:ofo对供应商欠款约12亿元,城市运维欠款近3亿元,合计欠款15亿元。中国的自行车产业,本来应该向消费升级发展,用更好的材料、更好的设计来制造更优质、更多元化的产品。由于共享单车的野蛮扩张,自行车生产企业不得不把产能都给了共享单车,制造最劣质的单车。上海凤凰为ofo生产的单车,每辆车的利润只有不到10元。等这些自行车厂商发现共享单车需求量急速下滑后,不仅要面对巨额的欠款,也失去了最好的发展机遇。


过去10年,是中国风险投资最疯狂的10年。中国不仅有2b模式,2c模式,还创造了2vc的模式,疯狂烧钱→挤死竞争对手→垄断市场→不断融资→估值越来越高。创业者都想靠模式快速发展,很少有人关心公司的经营管理,只要能快速扩大规模,就能拿到更多的融资,只要能拿到更多的融资,就能把规模做的更大,创业者急功近利,投资人也乐见其成,反正总是有接盘侠。朱啸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2vc模式下疯狂的融资与扩张


2vc的模式,催生了一大批独角兽,估值高高在上,可是永远都不赚钱。根据美团招股书披露,4月4日起26天内,摩拜亏损约4.07亿元。2018年上半年,摩拜营收26.6亿元,亏损30.6亿元。在退出ofo之后,朱啸虎感慨,“烧钱起来的都是伪需求,以后不会再投这样的项目”。


这两天,一篇题为《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文章被刷屏,作者称在线旅游平台马蜂窝宣称的2100万条“真实点评”中,有1800万条数据是通过机器人从竞争对手抄过来的。马蜂窝发表声明,称文章“扭曲事实”,并起诉自媒体作者。同时,马蜂窝也承认部分点评造假,已对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进行清理。


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这也是中国资本的真实写照。长期的放任和野蛮发展,最终自食其果,股市跌跌不休,千百家上市公司控制人股票质押爆仓;P2P频频爆雷,无数投资人血本无归;股权投资也进入真正的寒冬,募资难,资本荒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样的形势下,只有规模和估值,没有营收和利润的独角兽们,是时候把重心回归于企业的经营,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了,这也是一件好事。


2015年6月17日,ofo在微信发布文章《这2000名北大人要干一票大的!》,文中,戴威宣布ofo将为北大校园提供超过10000辆自行车,同时也呼吁2000名北大师生贡献出自己的单车。末尾写道“100多年来,有很多北大人改变北大,也改变了世界,这次轮到你了!”


遗憾的是,ofo的确干了一票大的,却没有改变世界,如同戴威的师兄Jianhua Xiao一样。


ofo 浮沉史:小黄车是怎么黄掉的?


快点给我退押金吧,老百姓不容易 。


在 ofo 官方微博下面,有一半以上的评论都是关于退押金的质疑和吐槽。最近关于 ofo 资金链短缺的消息异常密集,就在周末,再次传出 ofo 将被收购的消息。

据《第一财经》报道,滴滴准备在今年第四季度低价接盘 ofo,ofo 正准备大幅裁员,ofo 惯例般否认了传闻。


不过据《每日经济新闻》从知情人士获取的消息,这次收购「一度只剩下签字的问题」,但最终另一大股东阿里没有同意,此前阿里转向扶持哈罗单车,被视为阿里可能放弃 ofo。


最着急的可能还是 ofo,ofo 的债务危机可能比想象中严重。8 月 31 日,上海凤凰起诉 ofo 欠自行车货款 6815.11 万元。此外据财经网报道,ofo 还拖欠了云鸟、德邦等多家物流供应商数亿的欠款。

这一系列消息很难不让人怀疑:小黄车可能真的快黄了。

ofo 和摩拜,可以说是作为近年来中国崛起最快、是最受资本追捧,融资速度最快的互联网企业, 不到 3 年就获得了超过 20 亿美元的融资,但都在今年迎来了各自的至暗时刻,不得不寻求卖身。

从最炙手可热的独角兽,到无人接盘的烫手山芋,ofo 这三年到底经历什么?

ofo 狂奔之前

在 ofo 和一众共享单车在全国多个城市留下数以吨计的废铁之前,ofo 也是有过岁月静好的时光,没有疯狂铺量、没有烧钱补贴,ofo 还是个小而美的校园创业项目。

▲ 杭州的共享单车「坟墓」. 图自:Wired

2015 年 6 月,北大研究生戴威自掏腰包采购 200 辆小黄车投放在北大校园,并在校园推出「共享计划」,向学生回收单车作为共享单车。这样用户共享了一辆车,就能获得所有小黄车的使用权。

当时戴威宣称要在北大内推出 10000 辆共享单车,并面向北大师生招募 2000 位共享车主,这时候的共享单车还算是是名副其实的共享经济。


ofo 这一共享单车模式也很快得到认可,10 月份在北大校园日均订单已经有 4000 单,并获得了第一笔 900 万的融资。

不过刚刚获得获得融资的 ofo 的扩张速度依旧不是太快,主要还是集中在校园, 2016 年 ofo 逐渐向全国 20 多个城市的 200 多所高校推广,在校园里积累了 80 万用户,日均订单达到 20 万。

直到 2016 年10 月,ofo 正式走出校园 ,进军城市市场。背后是大量资本的急速推动,仅在 2016 年几个月时间里,ofo 就经历了 5 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了 2 亿美元。


这样的融资速度背后,承载的已经不是戴威自己的梦想,大学校园的几十万用户让投资者看到了 ofo 的潜力,但却满足不了他们对财务回报的期望。

2017 年开始,ofo 和摩拜等共享单车开始了蒙眼狂奔,尽管还没有哪一家能找到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但似乎只要敢入局就有资本敢接盘,于是开始了无止境的融资、烧钱、补贴、扩张……

据统计,2017 年共享单车投放量高达 2300 万辆。ofo 在这一年还曾表示计划在年底投放 2000 万辆小黄车,日订单量也超过了 1000 万,与摩拜瓜分了共享单车超过 90% 的市场份额。


这样的资本参与密度和业务扩张速度,在互联网创业领域极为罕见,用疯狂来形容都不为过,同时也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正应了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中那句名言:

上帝欲其死亡,必先令其疯狂。人造风口掩盖了风险

业务运营不是为了盈利,是为了融资,为了拖死对方,这不是真的商业模式。
一位共享单车投资人在接受《财新周刊》采访的时候,一针见地血戳破了这一人造风口的真相。

为了吹起这样的人造风口,共享单车已经偏离了正常的商业逻辑,变成了融资的工具。小蓝单车 CEO 就曾在一场发布会上公开表示:
有多少烧多少,这种项目是几年一遇的机遇。
共享单车企业之所以这样有恃无恐,主要还是资本市场的「纵容」。共享单车的投资机构中虽然也有像滴滴腾讯这样为了自身布局的战略投资者,但更多的是以经济回报为目的的财务投资人。

随着前几年互联网行业几场大并购结束后,被视为互联网上半场的终结。手握大量现金的投资机构一时间难以找到高回报的风口项目,这时候共享单车出现了,既有共享环保的美好故事,又能在线上流量红利枯竭的情况下,开辟一个新的线下流量入口。


不过资本的大量涌入也让共享单车不再考虑如何通过精细化运营来与对手竞争,甚至不用考虑盈利,要做的只有不断投放和补贴,反正总会有投资机构兜底。

ofo 和摩拜的烧钱速度也在 2017 年达到顶峰,这些钱大都用在投放新车和补贴用户上,除了投放不能停,ofo 还经常推出 1 块钱的月卡促销,这导致 ofo 基本入不敷出。


2017 年 7 月 ofo 获得了 7 亿美元的 E 轮融资,后来有投资机构高层透露实际金额为 6 亿美元,但不到两个月 ofo 就烧光了 6 亿美元。

融资速度跟不上烧钱的速度,不少共享单车开始打起了用押金的主意,挪用押金来造车。小蓝单车和酷骑单车等都一度身陷押金挤兑风波。

▲ 急着退押金的用户围堵在酷骑单车总部. 图片来自:见水印

共享单车的两大龙头 ofo 和摩拜也不例外,据看过两家公司财务报告的知情人士透露,到了 2017 年 12 月,ofo 账面包括押金在内可动用的现金仅剩下 3.5 亿元,还将 30 亿元押金用于支付供应链欠款,摩拜也同样挪用了 40 亿押金。


硅谷著名投资人 Roelof Botha 曾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充裕的市场资金让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得以生存下去。尤其在互联网行业里,很多企业整个生命周期都在向外界寻求资本,主动迎合投资者对于回报率的期

市场上有那么多钱,这就像考试的日期被推迟了一样,你根本不需要更努力地学习,只需要晚些再用功。
不过考试的日期不会无限期推迟,这样的烧钱速度让不少投资机构开始转变态度。ofo 早期投资人朱啸虎很快从此前「三个月结束战争」、「没有合并可能」的强硬口气,改口为「惟有合并才有出路」,并主动撮合 ofo 和摩拜合并。


原因很简单,背负高额债务的 ofo 和摩拜已经很难找到新的投资者,共享单车的泡沫开始破裂,投资机构为了自身利益也不会再加大投入,而是需要尽早套现离场,于是只能寻求合并或者收购。

2017 年 12 月,朱啸虎悄悄将 ofo 的股份全数卖给了阿里巴巴,据称套现 30 多亿美元。而 ofo 和摩拜最终也没有走向合并,今年 4 月份,摩拜以 27 亿美元被美团收购,只剩下 ofo 还没有「归宿」,在这几个月里艰难挣扎。

谁杀死了共享单车

自从自从摩拜被美团收购后,ofo 资金链告急的消息更一个接一个,先后多个海外市场「大撤退」,并取消了免押金服务。

还有各种变着法创新的车身广告,也看出 ofo 急需变现的迫切。上个月 ofo 还宣布在官方 App 上线短视频广告业务,用户在扫码开锁时可观赏到 5 秒钟的品牌广告视频。

▲ 图片来自:虎嗅

不少人预计,ofo 多半会面临跟摩拜同样的命运,卖身只是时间问题。能接盘的,也基本只有 ofo 两大机构股东,滴滴和阿里。

▲ ofo 创始人戴威.

但 ofo 创始人戴威依旧希望掌握公司控制权,先后与滴滴和阿里撕破脸,将滴滴派驻的高管扫地出门,阿里则转而扶持哈罗单车,ofo 看起来已经成了强弩之末。


在这样的背景下,ofo 寻求收购可能是唯一的出路,但显然主动权已经不在 ofo 手上。

7 月底,36 氪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滴滴在 7 月已经派人来 ofo 做过尽调。据悉 ofo 曾获得一个 30 亿美元的出价,但「滴滴在不断降价,每谈一次价格就要折损一次」。


报道还指出,滴滴创始人程维对 ofo 的预期收购价格只有 15 亿美元左右,约为美团收购摩拜金额的一半。

到了 8 月 3 日,凤凰科技从共享单车知情人士处获悉,ofo 被收购的价格已经降到了 14 亿美元,由滴滴与蚂蚁金服联合出资收购。


随着共享单车行业的衰落,共享经济也不再备受追捧,但共享经济本身或许不是一门坏生意,而是资本的大举进入打乱了共享单车行业正常的发展脚步,就像摩拜投资人龙宇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说的:

共享单车是个单边市场,行业属性决定了他们不必发动激烈的烧钱补贴战,摩拜和 ofo 短期内在增量市场和平共存本毫无问题。
即使没有数以亿计的资本进入,ofo 还是摩拜其实也有活下去,甚至是盈利的可能。

曾有业内人士计算,一台经典款摩拜单车只需要约 2 年时间就可以收回成本,而这台自行车的设计寿命为 4 年,同时押金也能为摩拜构建一个稳定的押金池,只要不过度扩张亏本补贴,也是一门利润微薄但可持续的生意。


但在投资人眼里并不是这样,朱啸虎曾把 ofo 描绘成一个低成本高利润的生意,有意无意忽略了建厂、运输、物流、研发、损耗等成本。
每天每辆车的使用频率是 8 次,每辆车成本 200 元,骑一次 0.5 元,两个月回本,同时车辆不出校园,易管理。他计算,校园一天可到 200 万单,一年收入 3 亿多元人民币,利润 3000 万-4000 万元。在 A 股上市没问题。

于是本来可以好好修炼内功的共享单车企业,在资本助推下走上了疯狂铺量、烧钱铺贴、狙击对手的老路。原本有价值的项目被快速榨干后,资本轻松套现离场,而这些企业大都已经错失了扎扎实实运营的时机。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在摩拜被收购后就曾感叹:
资本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后,其实你都得还回去。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无论是摩拜的胡玮炜,ofo 的戴威,还是特斯拉的马斯克,都不能例外。


为防失联,请扫码关注备用号:密金融!

【版权声明:本平台致力于寻找金融行业至关重要的文章,以提高全民金融意识,促进金融交流,如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或附上稿费。联系方式:13751745460 微信号:zmjinrong】


@正版图书,低至六折!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密融书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