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笔记上的医者情怀
近日,偶得一本20年前的医学笔记,打开已经泛黄的内页,整齐隽秀的字迹,描绘入微的解剖图映入眼帘,让人赞叹不已。这本笔记本的主人,是我院东院耳鼻喉科专家——郭朝斌。
据郭朝斌主任介绍,笔记写于2000年。当时,已经三十多岁的他来到北京同仁医院进修鼻内镜技术。那时,鼻内镜技术在我国刚刚开始普及,相关书籍少之又少。一本由王荣光、许庚、郭宝煌所著的《鼻内镜手术图解》,由于深入浅出并配有大量的解剖图,被专业人士们奉为书中典范,即便是在北京,也特别的紧俏。
要学技术,连书都没有,这可如何是好!郭朝斌下定决心,就是抄也要把书抄下来。
“进修时,我住的宿舍是个地下室,没有空调、暖气,冬如冰窖,夏如蒸笼。所以下了班,我就在医生办公室里抄书、画解剖图。”郭朝斌回忆道:“一年的进修时间里,包括周六周日,我几乎每天都是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宿舍,就这样抄写了两本子。”
翻看手中这本50页的笔记,仅鼻腔解剖图就画了29幅,文字约2.6万字,内容从鼻腔解剖位置到鼻内窥镜手术器械、术式选择,记录详细,通篇明显的修改只有两处,可想而知郭朝斌主任抄写时的认真专注。
据郭朝斌回忆说,除了书上的内容,他还把进修时老师的讲课内容也进行了整理摘抄,当时科里的一位老师——现南京同仁医院院长的于振坤先生看了他的笔记,曾鼓励道:“小郭,你的笔记记得好、画的也好,只要坚持,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将来就一定会有所成就。”
郭朝斌坦言,当时自己根本不曾奢望于老师说的“成就”,只想扎扎实实学好技术,在医院把鼻内窥镜手术开展起来。抄书、记笔记、手绘解剖图看似费时费力,实际却是把专业知识和具体操作步骤一遍一遍的入眼入脑入心,加深记忆。
原来,当时我院只有两位主任能操作鼻内镜,由于没有配套的显示器,操作医生要趴在镜子上进行操作。郭朝斌作为助手很少有机会能去亲手操作,因此在进修的时候,有一天跟着韩德民院士出门诊,让他为患者行鼻内镜检查,由于操作特别手生,韩院士说了一句“镜子都拿不好不应该呀!”让他如芒在背,立志要一定要练好技术。
2001年,郭朝斌进修结束回医院后,我院引进了鼻内镜监视器,他和当时的科主任一起率先在我市开展了一些鼻内镜手术,如经鼻内镜脑脊液漏修补术,鼻内镜鼻腔良恶性肿瘤切除术等。2005年,他与神经外科王厚中主任联合尝试行鼻内镜下经鼻垂体瘤切除术,充分发挥了鼻内镜术野清,无须开颅及切除中鼻甲,术后恢复快,鼻功能保留好,副作用少,痛苦少等优点,为岛城百姓带来了福音,填补了我市医疗技术的空白。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手术如战场,怎样减少损伤、清除病灶,需要外科医生排兵布阵、研判敌情、组织火力,手绘解剖图为很多手术提供了参考和更加清晰的手术思路,这一习惯郭朝斌坚持了十余年。
一位医者在工作上始终对患者报以高度的责任心、对职业报以敬畏心,发扬“工匠精神”努力将工作做到极致,才能配得上“医生”这个称谓。
文 / 文化宣传部 张瑄
排版校对 / 文化宣传部 张小青 张雪茹
更多精彩
⑤延伸服务 市立“爱血管 走基层 下社区”活动起航 ——首站来到市南区惠康老年公寓
点一下好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