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50万字!老船长写海员自己的传奇,请支持《踏浪者》!

2016-12-30 海大航运视界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海大航运视界关注我们! 


有这么一位老船长,曾经信德海事有幸发表过好几首他写的诗歌及文章,博得了大家一片点赞。


比如,献礼2016中国航海日特别作品《我的名字叫水手!》;比如,感动万千海员及海嫂,为中国海嫂正名海洋文学作品《等你》;再比如老船长对中国航运事业、为中国海员担忧的《航海日,海员在思考什么》。


对的,这位老船长的名字就是,汪满明船长。




汪船长“漂泊”一生,经历过无数的“惊涛与海浪”。后在生了一场几乎致命的大病之后,转到了深圳远洋公司安监部任职,虽然回归陆地多年,但对大海的归属感已深入汪船长的骨髓。


离开海洋这几年,汪船长他一直在陆地写字:写书,写自己的经历,写大海的精彩浪漫与枯燥无情,海员的激情与无奈,海嫂的伟大和艰辛;也写各种各样与海、海员有关的文章,发到他认为优秀的媒体上。


用老船长自己的话说,“我为什么要写这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员曾经是一个拥有与军人同等自豪感和社会地位的职业。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压倒一切,这个长年远离陆地和人群的群体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中国现在有近百万海员,我们一切生活必需品包括进口的水果、汽车等都离不开远洋。海员不希望继续被边缘化,我想透过文艺作品和媒体的传播,使他们的生活重新为人们所关注。”


老船长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海嫂》,获奖短片小说《海娘》、获奖诗歌代表作《轩辕十四》、获奖散文代表作《感动那片海》、《彼岸飞鸿》等。




今天我们要向大家推荐的是汪船长前年出版的一本大约50万字的长篇小说,一向和蔼谦逊的汪船长自信的表示,“不谦虚的讲,《踏浪者》是建国以来表现海员题材的鸿篇。”汪船长也表示,“如果不是退休了,我真想将他拍成电影或电视剧。


下文是北大才子韩海泉为本小说所做序,可以大概了解汪船长的小说展示出了中国海员怎样英勇顽强的生命力,又是怎样给中国文坛吹来了一袭扑面而来的清新海风。




献给未来的礼物

文/韩海泉

“我打开一本书/一个灵魂就苏醒”,借西川的这句诗来表达此次阅读《踏浪者》的体验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从开卷之初的期冀,捧卷之时的痛惜,到掩卷之后的释然,《踏浪者》一页页地打碎了我阅读之前自恃而武断的“大胆的假设”。这种假设来自于像我这样刁钻刻薄的读者对人物传记体小说由最初的新奇流于最后的索然的阅读经验,以及对作者满明船长的身世由最初的悲怆归于最后的淡然的认知。对于人物传记体小说,我们阅读之初往往心存这样的一些期冀和假设:探幽个人私密、甄辨细节虚实、评骘事功得失、唏嘘命运无常。倘以此种先验的心态展开此次阅读之旅的话,如此前读过的其他传记体小说一样,我们仍将能够从作品主人公江雨宸身上捕获一些亦真亦假的细节,获得一丝指点是非的快感以及一些告诫和指引自我的经验,而且收获更多。诚如张大春谈及其《聆听父亲》一书时所吐露的:“当一个作家想要写自传又忍不住为自己的人生撒点儿小谎的时候,最后他往往就写成了另一部小说。”但值得注意的是,《踏浪者》是拙于撒谎的。换言之,读者一旦被某些程式化的阅读经验禁锢,再一次收获同类的快感和经验的同时,恐怕就会在不经意间与这部小说最珍贵的质素擦肩而过了。




一、生命的铁链哗哗作响



于挑剔的读者而言,邂逅一部赏心悦目的小说实属不易。人们往往首先沉迷于其扑朔迷离的情节、精妙绝伦的文字、瑰丽奇崛的意象以及缤纷沓复的结构等技术和艺术层面的感官冲击。有时候,对这种一见钟情式的冲击感的寻找,迫不及待地判定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姻缘。随之而来的,有两情相悦的欣喜,也不乏始乱终弃的幽恨。很多优秀的作家深谙此道,往往借助感官冲击以巧取胜,《白鹿原》开篇“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只此一句,斩获无数。


然而,在这部十年一剑的泣血之作里,满明船长毅然摒弃了繁缛的结构,减少了故意撩拨读者阅读欲望的纹饰,回避了刻意附会拔高的象征意象,没有《红楼梦》式的草蛇灰线,没有《盗梦空间》式的层叠交错,直取最简明的单线纵向结构模式,以最诚恳的文字楔下主人公江雨宸对时事与命运不卑不亢的承诺,以最优雅的风度完成了对生命和尊严的升华——“在风口浪尖竖起一座永恒的航标”(第17章090节,江雨宸/满明船长病中所作《断桅》诗)。如果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采取象征手法,将人生的磨难浓缩为一场与马林鱼斗争,近似荒诞,却是纯以气势取胜,行文一气呵成,读罢荡气回肠。那么,《踏浪者》则采取了纪实这种最朴质方式,做到了“每一个故事都有生活原型可依”(作者自话),返璞归真,直以血性取胜,读来字字是血。在时间的横轴上,《踏浪者》将人生的磨难残酷却不夸张地一一掰开,赤条条铺展在读者面前;在人性的纵轴上,江雨宸诚恳率真的人格魅力和“至情、至性、至爱”精神气质随着“比斯开湾挥刀断缆、海上婚礼、摩加迪沙千里驰援、层流舱兄弟过命”等主要情节的展开渐次丰满起来。


洪应明论文,追求“无有他奇,只是恰好”。在江雨宸/满明船长这个真实版的桑迪亚哥面前,除了质朴得恰到好处的纪实风格,一切其他的文字技术层面的因素都显得缭乱而矫情,都会减少细节的专业性、情节真实性和场面的震撼力。满明船长“只是恰好”地拿捏了文本形式与内容的尺度,他曾告诉笔者:“倘要自我评估《踏浪者》尚不满意的地方的话,我觉得,它的纯文学味儿欠浓。也就是说,如果把“喋血荒蛮”这一类的章节扩展成书的话,抑或书会更趋好看。但,我的初衷是中国远洋运输事业半个世纪背景下的主人公江雨宸的人物命运。仅仅一个航次不足以表达海员的人生历程。而要表达航次的递进,人物的成长,叙事情节便不经意地削弱了纯小说的味道。”如不是坚持专业的、纪实的风格,读者无论如何都难以相信海浪将水手杜晓齐卷入海里又卷上甲板这一情节(第八章《喋血荒蛮》)竟是作者船长生涯中的真实所见。也正是因为纪实风格,才使得江雨宸“一身铮骨/宁折不弯”(《断桅》)的人生态度与桑迪亚哥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人生信条相契合。更重要的是,由于采用了纪实风格,江雨宸比存于镜像意义上的桑迪亚哥更丰腴。或者说,桑迪亚哥让我们看到的是“硬汉”的传奇背影,江雨宸则让我们近距离交往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情有义的“硬汉”本人。尤其是读至《踏浪者·断肠遗书》一章,我仿佛看到江雨宸/满明船长这位老朋友在死神缓缓逼近的时候,大喊着“放马过来”,把生命的铁链摇得哗哗作响。


不难看出,江雨宸/满明船长逐渐跨越了最初对桑迪亚哥无意识的、镜像阶段的他者认同和膜拜,最终决绝地引入自我血肉淋漓的现实生活,并艰难地完成了双重涅槃——不仅从精神气质也从肉体上完成了对《老人与海》的敬礼。




二、走不出的风景



除了对生命、苦难和情义的思索之外,对梦想的坚守也是浸透《踏浪者》全篇的重要命题。不同于此前着墨于中国海员群体在特殊职业环境下迸发出的人性张力的《海嫂》,《踏浪者》则将整个故事演绎于文革、上山下乡、改革开放等共和国历史的重要节点与首航南非、索马里政变驻外使节大营救等国家航运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系列更加宏阔的历史背景之中,赋予了故事更稳重、更加厚实的质感,也赋予了主人公的苦难与梦想以更深刻、更决绝的硬度。在时代的宏阔背景中,《踏浪者》通过对主人公江雨宸这位50一代老航海人坎坷遭逢的追忆,将个人命运的坎坷、中国海员群体的阵痛和时代精神的变迁交织成一幅勾勒出半个多世纪来中国海员生存景象的动态的《清明上河图》。


有关七八十年代异域风物的描写引起了笔者额外的关注。曾几何时,海员在国人心中是一个可以与士兵相提并论的光荣而难以高攀的职业。在物质极度匮乏的七八十年代,海员拥有着其巅峰的荣耀:在船上,他们可以享用LUX香皂、“美白”洗衣粉和“三花”炼乳,可以偷听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公休时,他们从国外带来令邻居咋舌的物品,小到秦昌布庄的“的确良”大到“四大件”。可以说,这种优越感盛极一时,却并未保持太久。时代的洪流和改革开放的浪潮义无反顾地夹裹着懵懵懂懂的人们滚滚向前,以创新的名义,人们重新审视着技术产业与知识产业的分野,界定着传统和现代的领地。有鉴于此,《踏浪者》以少量笔墨引领我们进入到了七八十年代海员的内心世界,偷窥江雨宸、严克禄、马小宏等各色人物对彼时异邦物质文明与市井文化最私密而可爱的遐想,以及对巅峰时期海员生活的甜蜜而遥远的追忆。这让读者不禁为江雨宸等50一代的老海员惋惜:过去的荣光与秦昌布庄的招牌一起逐渐失去重量成为他们回忆中最轻盈的部分,成为他们心中一道走不出的旖旎风景。


对消失的风景的怀念,折射出的恰是对现时存在的不满。近年来,受航海专业性强、危险系数高、海员培养周期较长、船岸待遇差距收缩、陆上就业渠道多元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级海员后备储备不足已成为困扰全球远洋航运企业的行业性难题。满明船长也曾忧心忡忡地对采访他的记者说:“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孩子都不愿意当海员,各个远洋公司只好到西北农村地区办航校、培训基地。现在要招普通水手很容易,贫穷家庭的孩子都愿意来,但只要他们干上三四年、四五年,脱贫了,还上债了,马上就甩手下船不干了。而培养一名船长、轮机长,差不多需要10年的过渡。干部船员的青黄不接,令中国航运业堪忧。”笔者也曾有机会接触过不少年轻海员,他们有的跑几年船,待攒下了一笔钱便真的上岸另谋生计去了。无疑,时代衍进和产业转移升级带来的海员社会地位的变迁,造成了当下海员的群体性自卑与自弃。


然而,江雨宸却始终不变地保持着海员的自豪感,与时下的群体性自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踏浪者》一书的结尾部分,涅槃重生的船长江雨宸带着邀请函出席海员总工会90周年的纪念活动,并向与会者深情地朗诵了自己的诗作《沃土》:“在阡陌般的甲板机舱间耕耘/年复一年,任沧浪之水/把我的血染蓝”。读者不妨由结尾溯回到小说的各个章节:第一次踏上轮船的水手江雨宸对他新领的海员服爱不释手,懵懂地开始了对远洋梦想的追随,初到秦昌布庄的欣喜、挥刀断缆的壮烈、千里驰援的豪迈、智斗海盗的英勇,江雨宸这个角色始终将个人的梦想维系于集体/国家的需要之下。也正是这颇具50一代人群体命运特色的质素催促着江雨宸每每临危受命、义无反顾。他对海员职业的热爱和个人梦想的坚守,与对集体/国家尊严的维护融为一体,这从另一个维度丰富了他桑迪亚哥式的硬汉形象——面对生命的苦难无常,他“宁折不弯”;一任职业/梦想的冷暖变换,他从一而终。苦难与梦想,二者共同构成了江雨宸最具风度的人格魅力。在笔者看来,对于作者满明船长而言,这道走不出的风景与首航南非有着同等的分量。





三、持灯的使者


作为海员作家,满明船长先后发表和出版过长篇小说《远洋船长手记》、《海嫂》和短篇小说《弗里敦纪事》、《海娘》、《水头阿初》,及报告文学《大伡》、《金牌船长》,和诗歌《轩辕十四》、《致海鹰》、《比斯开湾断想》、《我的名字叫水手》、《断桅》、《沃土无泥》,其中还包括散文《风从海上来》、《永恒的莫尔斯》、《灯塔随想》与微电影剧本《从狮子山跨过深圳河》等多文学体裁代表作品,并倾注十年心血创作了这部人物传记体长篇小说《踏浪者》。从第一部作品《远洋船长手记》到现在的《踏浪者》,我们看到了满明船长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的不懈追求和他的精神品质上的始终坚守。就笔者目力所见,海员题材的作品中,满明船长的《踏浪者》是最为独特的。船长身份赋予了作者无可替代的独特视角,这也是满明船长特别珍惜的:“所有的名词术语,包括港口人文,都必须专业……读完《踏浪者》,就可以当一名水手了。”这是其他海员作品无法做到的。即便是船长作家——我所知道的海员作家里,船长身份的不多——能有满明船长这样传奇经历的少之又少;即便是有这样传奇经历的船长,能像满明船长这样一直将目光投向“最底层的一线船员兄弟们”的寥寥无几,这是《踏浪者》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满明船长曾告诉笔者:“正是我对他们深厚的情谊,促使我毕生笔耕不辍。我的最大的期待,是让全中国善良的人们知道,是海员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是海员改善了我们的衣食住行,海员应该受到尊崇!他们才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伟大男人。”“我写《海嫂》、《踏浪者》便是为中国海员提底气,让他们充满自信,斗志昂扬地在深海迎击风暴。他们对祖国的忠诚,大海作证,天地可鉴。通过写作,讴歌善良淳朴的中国海员的真实的精神风貌,是我应尽的责任。”我们在欣赏《踏浪者》独特的视角和题材同时,更应感动于满明船长的责任意识,他像是一个持灯的使者,从寒冷和夜色中走来,燃文字的微弱之火执著地前行,去温暖一个个被夜色蒙蔽的角落。

 

优秀的小说,可以让读者汲取改变未来的力量。正是从上述层面,我们才真正触碰到《踏浪者》一书最为核心的一些质素:坚韧、坚守、真挚、担当,我们才察觉到了灵魂的苏醒。这些质素,与《踏浪者》荡气回肠的情节、作者曲折离奇的人生经历一起,成为这位持灯的使者给船员兄弟,给正在金融危机的漫漫寒路上砥砺航行的中远海运轮船的礼物,也是给诚挚的读者唤醒灵魂、改变未来的礼物。


(THE END)



经小编与汪船长了解,目前该小说暂未在书店销售,也仅仅是赠予各海事大学收藏,现船长手上大约还有100本左右留存,如果有朋友想购买该书,可以通过邮箱地址:“214922682@QQ.COM"亲自与汪船长联系购买。价格大约是包邮50元人民币。



觉得不错,欢迎将文章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哦,分享创造价值!


来源:信德海事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第一时间与本公众号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