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国画大师霍春阳
此次画展由市文联、市文广新局主办,秦皇岛美术家协会、秦皇岛画院、秦皇岛古玩收藏商会协办,画展期间广大市民可以免费观展。
霍春阳
美术教育家、著名书画家。1946年出生于河北清苑,196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长期担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现为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理事。同时承担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国家画院、荣宝斋等高校和重点艺术机构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4年前,有缘采访了国画花鸟大师霍春阳,大约一两个小时的交谈,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大师艺术高深造诣,体味更深的,是霍先生言谈举止流露的谦逊平和,传递出来的是安静、亲切。
今天,有幸和大师再次相见,大师话语言谈流出来的,依旧是安静、亲切。
2003年7月29日,当代水墨画邀请展在秦皇岛市秦发假日酒店启帷,展出荟萃了霍春阳、梅墨生等当代名家的丹青画作。画展之后,我接到时任秦皇岛晚报执行总编辑李守森的通知,专访参展画家霍春阳。
虽然那时候不识丹青,但是霍春阳的大名还是久仰的。为了采访的顺利,我按照自己的采访惯例,事先搜集霍先生的相关资料。
霍春阳祖籍河北保定,1965年考取河北艺术师范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前身)美术系,后转至工艺系。
次年文革爆发。黑云压城,学校停课。全院230名教职员工73名被关进牛棚,年仅53岁的国画大师张其翼被迫害致死。霍春阳悲痛万分,在友人家中,面对张其翼的遗作《蛇与红叶图》,他跪拜磕头以志景仰和怀念。
1972年,霍春阳拜师孙其峰。1977年2月,31岁的霍春阳与恩师合作完成的中国画《山花烂漫》,参加了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庆祝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全国美术展览会”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山花烂漫》宣泄出因为文革人们被压抑许久的集体审美情愫,成为记录时代变革的一个标志——霍春阳由此声名鹊起。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已过天命之年的霍春阳已经是功成名就。1997年霍春阳被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评定为“中国画坛百杰”之一。然而面对书画界和公众,霍春阳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尚未成熟”。
这些资料的阅读让我心生敬畏,虽然当时已经有近十年的记者经历,但是在扬州饭店大堂等待霍春阳先生的时候,还是有些许紧张。
当霍先生出现在我面前,我内心的惴惴一扫而空。大师的眼神是澄澈的,面孔平和淡然,说话间总带着笑意。因为霍先生传递出的气场轻松平静,我们很快进入了愉快的交谈。
当年霍春阳任天津美院国画系主任,绘画风格自成一体,简淡冲和、虚静空灵。
霍春阳和我这样诠释自己的画作:多取材于传统的兰竹梅荷等题材,很少涉及宏大、壮观的场景,很多时候向隅的一枝白梅、池边茕茕独立的残荷——这些清幽的小景致总会让自己内心冲动,通过笔端把这份情愫写在纸上,这些小品令霍春阳感怀于自然、体悟到前所未有的意象,画作也有了澄净与空明的情味。
谈到艺术创作,霍春阳的看法是,作画不能随波逐流,从事国画创作的人应该静下心来,做到“无一言而生清净心”;霍先生推崇老庄思想,顺应自然、少求私欲、朴实无为。
当年写到霍先生所说的“无一言而生清净心”,几年前读报了解到霍先生在自己的画室墙上挂上“一得楼”三个大字,他在《春阳九辨》中这样思索艺术的真谛——
“抱常而守一”是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理念,是无可改变的一种永恒真理。古人说“天不变,道亦不变”是言道即天道,道与天地同在,所谓“始终如一”者是也。一是本来状态,朴素、博大、无边,非今日、明日之士所能企及或变革,从此意义上讲,我们应以毕生精力投入到修炼这个“一”上,即传统文化永久不变的精神内涵,以期修行到与万物同体。
当年,虽然是老记者,但是丹青领域尚未涉足。采访的过程中,多是霍先生说,我记,准备的素材和问题也在迅速的笔记过程中湮没。
告别霍先生,回来整理笔记、写稿,那时候,不过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者,理解不深;多年后的今天再拿出来翻看,却体会到别样的意味。
倾情丹青的路途上,与大师的对话、对大师的感受,将浸润于我的笔墨中,由此书写出国画的别样意象。
1月6日,霍春阳先生莅临在秦皇岛市举办的“君子同心——陆福林、张法东书画展”开幕式,有幸再见霍先生,并能捕捉到一些珍贵的瞬间。
记者:李蔷
编辑:周静
责编:王勍 李蔷
终审:张晓阳
热点回顾
②到底谁来管??海怡学府西门口路面“污水泛滥”成灾,居民拎着砖头搭桥“过河”!
③暴击!最难熬的一个月来了,秦皇岛人一定要做好准备,否则……还有7个消息!
④重磅发布!秦皇岛两小学、两中学实质合并,一小学对口中学调整!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