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村采风】茶塘土豪先人白手起家,盖起气势恢宏的“鹤”型古建筑代代相传

今日花都 2022-01-15
点击「今日花都」关注花都最权威的一手资讯


       从2008年起,花都已有10条村入选 “广东省古村落”,这是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主干项目。由民俗、历史、民间文艺古建筑专家构成的专家组,历时半年深入村落实地考察评定。

       古村落,在现代城市里,是难得的心灵净土。

      每条古村都有它的韵味与古史!

        6月8日,本公众号推送的文章《花都600年来有多牛,这个村庄告诉你》,讲述了花都首条入选“广东省古村落”的炭步镇塱头村数百年的历史变迁。

        接下来,小编将陆续带你到花都的广东古村落探访,穿越时空隧道,寻找如烟的记忆。

        本期,小编带你走进茶塘村,翻开这本浓郁的“古书”,细赏茶塘村的“古往今来”。



茶塘

古村

传世大宅气势恢宏

不违祖训“仙鹤”长存


花都古村落众多,但像茶塘村这样,数百年来建筑布局比较完整保留下来的,却是不多。

从立村到现在,茶塘村的古建筑布局都是呈“鹤”型:背东朝西,自北向南,村北为头,村中为胸,村南为臀,呈鹤立之势;后代子孙一直严守祖训,按照定下来的布局发展。



那么,为什么立村的祖先要定下“鹤”型的布局呢?


茶塘村汤氏远祖原居河南开封府,靖难之役金人南侵后,就远迁到南雄府珠玑巷,之后迁到新会、南海石湖,最后落籍茶塘,一直到现在。


《诗经》中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鹤形貌出众,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村中老人告诉记者,定下布局的茶塘村先人借鹤的长寿之意,希望族人、子孙后代健康长寿,开枝散叶,时代昌盛。


世代以来,后代子孙都严格遵守祖先的布局,比较完整地把这支“仙鹤”传承下来。据了解,茶塘村多年来还有一堵围墙,把这支“仙鹤”围了起来。但是随着年久失修以及村的发展,这堵围墙已经全部消失了。但茶塘村古建筑的布局,依然经历数百年风雨,基本不变。


定局“仙鹤”,这跟茶塘村的书香传统和尊学重教的风气有关;此外,茶塘村古建筑排列整齐,规模宏大,没有雄厚的财力难以做到。



那么,崇尚书香的茶塘村先人又是如何有此能力盖起这些气势恢宏的庙宇宗祠的呢?


小编从族谱了解到,茶塘村先人从河南移居到花县后,村中很多人都做起买卖生意,一点一滴白手起家;茶塘距离炭步墟很近,村民有地缘优势,从贩卖农副产品开始,到经营杂货等,逐渐在当时的炭步墟形成气候,积累了财富。村里保留至今的足征里、财主巷,从名字上就看出当时茶塘村村民艰苦奋斗,生活富裕的历程。


有财力物力的支撑,有书香传统和尊学重教的风尚,茶塘村先人雄伟规划,逐渐建立起了保存至今的气势宏伟的庙宇宗祠和书舍,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茶塘村,相传汤字水旁,茶亦为水,塘能容水,故名茶塘。




茶塘

古村

书舍书塾遍布

尊学重教七百年


每条古村落都有书舍书塾,但茶塘村的书舍特别多。光可以查证的就有十多个,还没包括很多残旧难以考证的。茶塘村从先人立村开始就飘起了浓浓书香。




走在村前大道上,古建筑整齐错落。行走当中,小编不时发现,多间书塾并排坐落,而且规模都不小;一些书舍还一直用到上个世纪。


驻足同风书舍前,据村民介绍,这间书舍上个世纪曾经是巴江中学的一个课室。书舍硬山顶,碌灰筒瓦,青砖墙,蓝天下,它静静地坐落在古建筑群中。

想起它数百年来回荡着读书声,怀抱多少学子,经历几个朝代的风雨,一直到上个世纪,还用作中学课室。如今成为古迹,静坐在绿野田前。


在茶塘村,许多书舍书塾都是如此,在尊学重教的传统中,在岁月流逝中,听着世世代代的学子读书、成才。




“这条是白石路,必须村里有人考到功名才可以修建的。”村里人都喜欢称呼他为“四公”。“四公”的曾祖父就是茶塘村大名鼎鼎的汤雨时,晚清举人。“四公”介绍,脚下的位置,以前是一片水田;为了行走方便,村民会在水田中间修筑道路。但是,村里没有考到功名的人,是不允许修筑白石路的,只能修筑泥路。因此,小编脚下这条白石路在当时可是茶塘村的荣誉。




茶塘村写入文物普查的书舍书塾有十多间,但据村委书记和村里的老人介绍,茶塘村的书舍书塾并不止这些;一些比较小的书塾书舍由于雨水灾害,或者由于丢空被改用,现在都难以很确凿认定就是书塾,但从外观布局,例如门两边的灰塑、雕刻等,都跟书塾的风格很相似。


茶塘

古村

古庙依旧在

风采犹当年


花都有句话,“茶塘庙,朗头桥”,说的是茶塘的洪圣古庙和朗头的青云桥。

  

茶塘村立村七百多年,由于地势原因,经常受水淹灾害。绵绵雨季,暴雨的时候水深曾经不止一次达到1.5米深。农民靠天吃饭,祈求的就是风调雨顺。洪圣古庙供奉的是洪圣公,南海之神;相传他是唐代人,通晓天文地理,能预测天气,为老百姓拯救厄难,死后被皇帝封为洪圣大王,成为南海神。


洪圣古庙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从清朝光绪开始,重修数次,直到现在古庙的陶瓷物象、雕刻画像,依然光彩夺目。




从明朝开始,人们才被允许立宗祠。茶塘村现存十座宗祠,基本上都是清朝时期的;唯有敬止汤公祠的建筑风格是明朝的。据有关专家介绍,敬止汤公祠采用的明朝特色的“龙凤脊”;这种“龙凤脊”是明朝才有的独特风格,即使在整个花都的古村落也不多见。




在古村落当中,茶塘村的巷不算最多,但很多巷子的名字都有一段故事。门楼巷名话当年。茶塘村现在依然保留了很多古时的小巷,每个小巷都有一个门楼,门楼多刻有巷名。很多巷名都代表了古时茶塘村先人的生活故事。例如足征里。据村中老人介绍,足征的意思就是一步一步白手起家致富,反映了茶塘村先人勤劳致富的历史。而财主巷,顾名思义,当时住的都是大富大贵人家。


古色古香,千年留存。在茶塘村,不只是这些光彩照人人尽皆知的古庙、宗祠、书舍,还有许许多多掩藏在古旧小巷里的古民宅。




在村中老人和区民间文艺研究会有关专家的带领下,走在古老的小巷中,小编看到了许许多多建于明朝的古建筑。明朝建筑其中的一个特色,就是普遍采用了所谓的“红麻石”,而清朝用的是“白麻石”。在足征里、财主巷,记者站在巷口门楼下望进去,小巷深幽,一排民宅墙根都露出了褐红的石头。


  “这些就是明朝建筑用的‘红麻石’。”村民自豪地说。


  相比村前大道宏伟的古庙、宗祠等建筑群,这些破旧、藏身于简陋小巷的明朝古民居,同样包含了数百年的历史沉淀。




茶塘

古村

抢救遗产

寻找如烟故事


位于茶塘村南社的南寿家塾已经有一百三十年左右的历史了;家塾内的有一个建立的碑记,是汤雨时中举前写的。世代以来多少学子在这里读书过;现在,岁月侵蚀,风雨消磨,家塾已经是“风烛残年”。


小编看到,家塾两边的柱子已经开始倾斜了,柱子结合的部位的裂缝也很明显。但据了解,里面的墙也有不同程度的倾斜和破裂。



除此之外,由于茶塘村地势的原因,受雨水灾害频繁,不少碑石由于年久残破,加上暴雨冲刷,倒塌被泥水掩埋。近年来,专家学者致力于茶塘村碑石的寻找和修复工作,努力让这些埋藏在地下的碑石重见光明。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林锡泰认为,茶塘村几百年来都有尊学重教的风尚,除了汤雨时中了举人之外,考上生员、秀才的人也不少;而现在找到的纪念考上生员和秀才的碑石才寥寥几个,相信还有不少这类的碑石是由于大雨水灾被冲到掩埋了。



在村人的带领下,小编找到了一堵“见证”了一场特大暴雨水灾的“证人”。


“民国二十年五月大雨成灾,雨水都涨到这里了!”老村民指着墙上刻下的一行字。虽然字迹有些模糊,但记载的内容非常清楚,说的是那年一场大雨淹到了这行字的位置。小编所在的小巷地势已经比村前大道要高,而这堵墙所处的位置又是这条小巷地势比较高的;水淹没墙的深度有半人那么高,可想而知当时雨势之大。


“那年很多碑石都被冲毁淹没了。有些被泥土埋起来了。”一些老人可惜地说。

  


可喜的是,近年在专家学者的努力下,不断有碑石重见天日。此外,在外做生意、开企业的茶塘村民,富裕之后都陆续回来资助重修古建筑。小编从村委会了解到,近年来,村委会和村民共花了将近一百万来重修所有的古建筑。像南寿书塾这些急待修葺的对象,村委会已经加紧和有关部门研究重修方案。




古村落茶塘村的内涵不只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还有很多宝贵的文物遗产有待我们去发掘去寻找。茶塘村的古韵与故事,依然有待我们继续寻找。


图文/花都新闻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