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隐居花都深山里的范仲淹后人,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

今日花都 2022-01-14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花都区梯面镇王子山下的

西坑村汶塘经济社

一众范仲淹后人

仍旧吟唱着先祖的名句

如今留在大山深处的

仍旧是老宅、老人

还有范氏家训


王子山下汶塘经济社的地理环境

范家大宅深藏山中

驱车沿着乐广高速

在王子山出口下

顺着山间的小路

来到王子山

在道路一旁

一间水磨青砖大屋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仍旧留守的范家老宅的范伯介绍:

这是宋朝名相范仲淹的二十七世孙的祖屋,是范氏族人的骄傲,老屋主人范镇杨属最小房,用茅草搭建了一间简陋的茅寮(茅草棚),然后出走清远市源潭镇经营木炭生意,赚了第一桶金后回来,在原搭茅寮的地方建了现在的老屋,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兄弟俩坚守老宅

这个范家大宅建筑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

宽约20米,深约15米

走近范家大宅,青砖、黑瓦片

花岗岩门夹,人字封火山墙

天井花岗岩条石铺地

这些都彰显着老屋曾经的繁华、犹存之古韵



听说这里要搞旅游开发

村里的房子都拆迁了

许多村民都搬走了

只剩老屋一个孤独的身影

与岿然不动的王子山遥相呼应

而与老屋一起坚守的是

70岁和68岁的范玉池、范锡权兄弟俩

坚守从来不需要理由

兄弟俩选择了留下


兄弟俩介绍:

大宅始建年份不详,推敲有200多年,因有5间房并列排序(中间一厅,两边双房),名曰“五龙过脊”,建房时有两个儿子,设两个厨房,所以也叫“二字屋”或“二嗣屋”。

镇杨公分家 不取一根纱

北宋名相范仲淹的第二十一世孙

范镇杨分家时留下一段众人传颂的佳话:


  相传他为人谨遵祖训,一生行善积德,品德清高,义气公道,他有八兄弟,排行第八,是幺儿,等轮到他成家立业时,几个哥哥早已有家有室了,为不影响哥哥的正常生活,也为了不影响兄弟间的感情,他选择净身出户,没有从分家中分得任何家产,真正白手兴家。“镇杨公分家,不取一根纱(纱:用于织布的线)”被传为佳话,并在当地广为流传。



  根据范家后人介绍,来到王子山汶塘经济社的始祖廷选公为范仲淹的第十八世孙。他从程邑(今梅县)乔迁花邑(花县)汶塘,之后,十六岁的胞弟廷拔公到花邑探兄,也在此成家立业。从此范氏族人世代在花都(梯面,花山,芙蓉)、清远两地勤劳耕读,生息繁衍,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如今廷选公、廷拔公的子孙达三千多人。


青钱世泽  范氏家风

汶塘经济社现有30多户村民

最繁盛时期这里曾居住上百户范氏后裔

汶塘范氏现有两间祠堂

分别是花都区文物保护登记单位的

范氏宗祠和镇杨范公祠


  范仲淹的高平学派是他诗词中人格人品的展示,为记此高贵品质,故有“高平门第,将相家声”的楹联,祠堂里“青钱世泽,范氏家风”的祖训更是随处可见,以示子孙不忘先祖范仲淹之《范仲淹家训百字铭》、《范仲淹告诫儿孙十要则》、《家戒十条》、《家训十则》等家规。


  范氏宗祠整个旧古祠堂坐巽向乾,总面阔11.4米,总进深11.2米,建筑占地138平方米。青砖石脚,人字封火山墙,博古灰塑脊,碌灰筒瓦。天井以花岗岩条石铺地。前檐次间设花岗岩石虾公梁、异形斗拱、雀替。青石挑头雕戏曲人物图案。梁架斗栱、柁墩、雀替及封檐板均雕有卷草、人物图案。明间中门现仅余右侧木柱。花岗岩石脚,台基高0.5米,前设三级石阶。



  中堂前设四架轩廊。石前檐柱,坤甸木柱。前柱间木雕“松鹤延年”图案,精致细腻。台基前设三级石阶。中堂前带两廊,面阔三间,六架卷棚顶。右廊壁画有“竹林七贤”等。进入旧祖古祠,虽然残旧但是还能够隐约看到一块古匾“高平堂”悬挂正中。


  镇杨范公祠祠堂内还保留有“进士”、“武魁”的牌匾。两个祠堂与范氏大屋三者之间关系密切,互相映衬,不但相传有一段佳话,还是汶塘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镇杨范公祠

后人崇尚孝德


汶塘范氏当时已成名门望族

至范廷选主持家政时

已经九世没有分家拆产

居家数百人同灶共饮

长幼有序,和睦融合

从未因家事发生过矛盾与争执

州县多有褒奖

常有其他姓氏族人造访

问及治家之道


  代代传承的祖训、家训,被范氏家族视为家庭建设之本,族中尤其看重和睦家风的培养。正如范仲淹所云:“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不为良相,只为良医。”在花都的《范氏族谱》中,便对“孝德”格外推崇,内写有“范仲淹家训百字铭”:除“弘扬祖德、世代传承”外,“孝敬双亲、友爱兄弟、训诲子侄、和睦乡里、尊敬长者、惗惜孤贫”均在其中,更明确指出族中“子孙众多,无甚亲疏”、“同乡共井,缓急相依”等具体做法。



汶塘的风俗

十五的元宵十六过


汶塘是著名的人文景区,传说开山祖范廷选来到汶塘,看到这里四面环山,地形像临沧。范氏祖先之所以选择汶塘村繁衍生息,是因为村的正中间有一条河流穿过,河水湍急,河流呈S形把山村一分为二,S形的转弯位有两块巨圆石,就像一个大珍珠,而延伸下来的山脉形成众龙戏珠之态。


这条河水流湍急,把村子一分为二,村民来往诸多不便。一河两岸只靠一条木桥通过,一发大水就会冲跨木桥、淹没庄稼、冲走牲畜,村民对它真是既爱又恨。


  传说有一年春节,连日的大雨,河水的水位持续上涨,两岸村民整个春节都不能礼尚往来,眼看到了元宵,水位才下降了。元宵节这天,村民都来到河边杀鹅杀鸡,一河两岸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正当村民都在享受着节日的气氛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倾盆大雨,河水一下子就上涨了,村民还没来得及反应,杀好的鸡和鹅一下子被水冲走了。村头一户村民家的一个小男孩正在桥上玩耍,也被突如其来的洪水连人带桥给冲走了,喜庆的节日一下子被悲伤笼罩。



  族长召集全族议事,决定节后再开一条河道,把河流分成两条支流,为河流减速泄洪。因破坏了风水,为表虔诚祈求平安,以后汶塘村每年的大年初一都吃素,元宵节从正月十五改为正月十六,这一习俗一直沿用至今。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回溯几百年的历史时光

广州还出现了不少“名门望族”

有的仍兴盛不衰

有的已渐渐没落

而饱经风霜古痕犹存的宅邸

孤独又沉默地矗立在原地

只有靠近它、触摸它、聆听它

才能从中获悉只言片语

说不定你的家族故事

也是它见证过的一部分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花小圆

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今日花都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