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露天电影、电台“讲古”、溜冰场……带你看花都40年来文化巨变!

今日花都 2022-01-14



改革开放40年

记录下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

记录下花都蒸蒸日上的发展

也记录了花都文化事业

从无到有、从点到面、

从粗到精、从弱到强的拔节式成长

跟小编一起来看看花都文化大变化~

你还记得以前的文化生活有哪些吗?


破除单一 文化场所日渐增加


改革开放前

群众文化生活匮乏

当时花县城区只有一座影剧院

城里人看电影还算便捷

于村民而言,文化娱乐活动着实不多


家住在马溪村的姚伯回忆:

40年前,花都还是一座农业县城,大多数群众还在为家庭生计奔波,而那时候搬着小板凳到广场看露天电影成为当时最大的乐趣,尽管所放影片不是‘三战’就是‘三队’,却能吸引几千群众观看,场面非常热闹。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看电影是百姓娱乐的主要方式。如今送电影下乡活动仍在继续,但放映设备和方式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电影事业有了新发展


1983年,全县电影放映队从原来的7个增至36个,影剧院也增加至9个。而原来的新华影剧院拆建改装,设座位1860个,增加通风设备,1985年增设立体声设备并开设录像投影。


80年代后期,电视机走进家庭,美国、香港的电视剧开始引进,同时盒式磁带录音机的发展,使得大量的港台流行歌曲在内地盛行,电台“讲古”风靡一时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看电影是百姓娱乐的主要方式。如今送电影下乡活动仍在继续,但放映设备和方式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改革开放这阵春风

拨动着电影电视广播文化事业

同时也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花县兴起办刊物的风潮,《花县文艺》、《花县文史》、《花县乡音》陆续创刊,《花县报》复刊。


●同时期,花县广播站扩建并改用调频广播,报纸杂志电视等文化阅读刊物或视听节目日渐丰富


1990年12月,花县正式办有线电视,居民从此可以收视香港电视节目。1992年底,全县报装有线电视23000户,至1993年增至33631户,当时全县有8个镇建立了有线电视网络,群众接受信息来源的手段更加多样。


过去,人们通过读书看报了解外面的世界


80年代末90年代初

花县的文化体育场所开始完善


●花县体育馆落成剪彩


●县文化局与文化馆办公楼、图书馆及溜冰场新建


●县青少年文化宫落成


●新华书店扩建,各镇设新华书店分销点


●工人文化宫改建为文化宫大楼,并设图书阅览厅、录像厅、歌舞厅、象棋、麻将、乒乓球、电子游戏室、溜冰场等


溜冰也是早年民众一大娱乐消遣方式


那时候

体育文化活动异常活跃


●县体委开设的体育馆、武术馆开展群众性的各项体育活动和比赛


●县文化馆、新华书店、图书馆、博物馆、洪秀全纪念馆(包括洪秀全故居)、秀全公园、新华影剧院等,不仅为本县人民群众服务,而且还接待国内外大批宾客


拥抱多元 文化氛围越发浓厚


到了90年代

花县撤县建市前后

文化市场进入鼎盛时期


1991年,县文化局筹资220万元,兴建了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的“文化影都”,这是县办首家综合性群众娱乐场所,经营影视、饮食、电子游戏、健身、美容等服务项目。

1993年初,花都市影剧院筹资150万元,建成影剧院招待所及新增设有空调的“豪华影厅”、“红宝石影厅”,提高影院档次。

“三厅一室”(即歌舞厅、卡拉OK厅、影视厅、电子游戏室)流行,皇宫、青晖和文化宫卡拉OK歌舞厅形成三足鼎立局面,而后金凤凰夜总会,影视录像厅也应运而生,全县有二三十家,多放映港产片。

歌舞厅的流行带动了交谊舞的发展,文化馆长期举办交谊舞培训班,交谊舞的活动场所主要在各大歌舞厅、文化公园和文化馆的溜冰场。

县文化馆将“新城演出队”改建成“新城粤乐社”,粤曲“私伙局”开始在花县流行,后发展到有近30家。

当时送文化下乡工程已开始实施,其中农村电影“2131工程”指在21世纪每月每村至少放映一场电影。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看电影是百姓娱乐的主要方式。如今送电影下乡活动仍在继续,但放映设备和方式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踏入千禧之年后

花都的文化呈现出

百花齐放、歌舞升平的景象


这个时期,以区图书馆、文化馆、洪秀全故居纪念馆、广州民俗博物馆、美术馆、花都广场为龙头,以镇(街道)文化站为支撑,以村(社区)文化室和文体广场为依托,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体育设施网络逐步健全,实现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10里文化圈”的目标。

图书馆、文化馆均为国家一级馆,区图书馆藏书从原来的43234册增至现有馆藏总量823894册/件,2018年累计到馆读者达100多万人次,图书流通160多万册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6%),比原来增加了50多倍,日平均入馆读者3000多人次。

洪秀全故居纪念馆成为省、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广州民俗博物馆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农村文化室实现了全覆盖、全开放。

这个时期,传统文化市场受网络影响,除了网吧外,其余的如电子游戏、书报摊、录像厅、卡拉OK等日渐式微。


听粤曲曾是当时人们的一大消遣


创新供给 文化活动扩容提质


如今,在花都,无论城市还是乡村

群众在家门口都能“品尝”到

既优质又便捷的“文化惠民套餐”

随着文化阵地的提档升级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我区相继开展

一幕幕文化剪影精彩不断



为给辖区群众呈现更加丰富的文化盛宴

近年来,我区群众性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实行“菜单式”供给、“超市式”配送、互动式配送的服务模式;

广泛开展以文化“六送”为代表的一系列送文化下乡活动,每年送文化下乡1000场次,形成了“日日有活动,周周有节目,月月有演出,季季有高潮,年年有创新”的局面;

创办花都合唱团,合唱团先后10多次获国际国内大奖,并形成帮扶力量,指导各镇街分别组建各类业余文艺队伍;

每年轮流举办文化欢乐节、街镇文化节、花都合唱节、春节文化系列活动、盘古王民宿文化节、“书香花都”全民阅读节等,为群众定期奉上“文化大餐”,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注重文艺精品的创作与培育,不断提升文化品味。原创好歌曲、原创舞蹈、情景表演唱、创编戏剧小品以及创作的山歌对唱作品在国内、省、市各项比赛中均有出色发挥并斩获大奖。

盘古王诞、瑞岭盆景、客家山歌、灰塑、珐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为区政府的重视,如今在花都重新“流行”起来。花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无到有,至今国家、省、市、区非遗项目达22项。



顺应潮流 科技赋能文化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

花都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增强了很多

文化事业取得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


徒步活动成为花都群众体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花都摇滚马拉松盛大开跑


拜盘古 祈福天下太平


互联网的发展影响着

群众文化内容、信息接收的方式


如今,人们已用上了智能电子设备


文化旅游已成为花都群众休闲时尚

越来越多的花都人体会到

“说走就走”的潇洒与诗意

也领略到花都文旅产业正慢慢渗透


浩浩荡荡的徒步队伍


全民健身设施建在家门口,方便群众参与日常锻炼 


共创健康生活


改革开放40年

你的文化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

你还记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吗?

快留言跟大家聊聊吧~




来源:今日花都

图文:日文 洪敏 通讯员 毕旖旎

编辑:花小萌

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今日花都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