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花都18个古村落!它们的风水、建筑、民间艺术…你都了解吗?

今日花都 2022-01-14


古村落

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时代遗留下来的

聚落景观和民俗景观的结合体

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产物

是一个庞大的民俗博物馆


▲高溪村是广东省内保存相对完整的古建筑群


花都古村落

以其特有的村落布局、建筑特色、

风水理论以及雕刻、灰塑艺术

为粤中广府文化和岭南民居地域文化

的研究提供了范本


  花都区一地,竟然有18个古村落,其中还有塱头、茶塘、藏书院、三华、高溪、缠岗、洛场等11个广东省古村落,这在经济发达的广州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尚属罕见。


  花都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这些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有着人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之誉。


▲古村落建筑群


今天

小编带领大家

从以下几个方面

对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疏理

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花都古村落~

↓↓↓

风水文化


  风水,实乃人们生活所必须的空气和水源。中国风水学认为,山不能无水,无水则气散,无水则地不能养万物。


花都18个古村落

在选址、建筑与居住环境营造方面

运用了古代堪舆学的理论

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是花都古村落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文化符号


▲莲塘村村容


  花都的古村落多为聚居形态,沿山势、水势,布局灵活多样,整个村落的整体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取得和谐统一,体现了广府古村落特有的风貌;也反映了当时的先民受农耕文化的影响,“人丁兴旺,财源茂盛、人文发达为追求目标,于是在农业聚落建筑文化方面,力图与风水学说所标榜的如何适应自然,以期保证人的好运气这一原理相吻合,风水也就成了聚落选址的依据和空间模式。即村落讲究“枕山、环水、面屏”,就是说,村落所倚靠之山,被视为龙脉,有生气,会发达;而无山之平原地区,则视水为龙脉,作为村落保护神,四面环水,乃村落外部空间的另一种模式,故曰“山地观脉,脉气重于水;平地观脉,水神旺于脉”。岭南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大多按照这套模式进行,山水成为古村落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莲塘村村景


  对于不理想的地形,采取“引水成塘”(或挖塘蓄水),以“荫地脉,养真气”。池塘呈月牙形,人称“风水塘”。花都所有的古村落都有这种的“风水塘”。


▲马溪村


  花都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光热、雨水充沛,平原、丘陵、山地交错分布,总体上依山建屋、傍水结村,远山近村,粉墙黛瓦,蓝天白云,小溪池塘,古榕芭林,广阔的田野,古香古色的民居古巷与风光旖旎的湖光田野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临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如画。村庄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无一不是最佳的人居环境。还真有点“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的感觉。


▲环境优美的古村落


建筑艺术


体现人性


花都区的古村落

大多为天井式民居

天井,在民居平面和空间中

都处于核心部位

由过厅壁、堂屋、厨房与外墙壁围合而成

一般约2.5至3.5米见方

这种天井式民居最能体现人性

它有五大好处:


●其一解决用水问题。那时候,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没有自来水,几乎每家都凿有一口水井,用于洗涤、沐浴。


●其二解决气流问题。因为珠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气候,太阳辐射强烈,炎热的季节持续时间较长。而夏季,居室内的热空气顺着天井垂直上升并散发到空中,透过“横趟拢”自外而进的自然气流也通过天井浸润到整个宅子。所以,闷热时节,觉得凉爽、舒适;阴雨天气,由于通风,不觉得潮湿;如逢大雨,雨水不会往家里灌。


●其三解决采光问题。厨房、堂屋和部分卧室只能通过天井,解决采光问题。


●其四解决隐私问题。因为天井与堂屋,构成了各私密空间的过渡与媒介,从而保证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生活秘密性。


●其五解决情趣问题。本来居室不大,但天井的出现,无疑为家庭的生活增添了几分情趣。


▲塱头村


灰塑工艺


  灰塑,又叫灰批,俗称墙身画,是岭南独具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之一。灰塑的材料以石灰为主,有耐酸、耐碱、耐温等特点,适合广州炎热、潮湿的气候,被广泛应用于岭南建筑的门额窗框、山墙顶端、屋檐瓦脊、亭台牌坊之上,内容多是山水、花卉、鸟兽、人物、书法等。除民居外,花都等地还非常注重祠堂、寺庙的灰塑工艺,常以神话、历史或戏曲故事、人物、动物为题材,也有以鸟兽为题材的“五麟”,如凤、孔雀、雉、虎、狮、麒麟等等。民间灰塑和墙身画工艺,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祈求吉祥纳福的朴素感情,成为花都一带民居民间建筑艺术风格和十分富有特色的民间民俗


▲旧宅墙上的灰塑作品


园林特色


  在建筑形式上较为鲜明,追求自然化、艺术化园居生活,孕育了岭南园林的独特风格:求实兼蓄,精巧秀丽。广府农村的民居,园林特色比较鲜明,表现在体型轻盈、通透、朴实和体量较小。花都古村落大多具有这些特点。这是远儒文化对岭南园林文化最精辟的解释。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儒家意味较浓,而岭南园林的儒家意味较淡,因为岭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忤逆和反叛表现于古典园林建筑梁架不规范和现代园林文联匾对的不重视。


▲港头古村落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座古旧的门楼


实用美观


  主要体现在实用与艺术的结合,结构与审美的结合。如镬耳屋,即我们所说的“镬耳风火墙”。这种像瓦顶的龙船脊和镬耳,上面不仅装饰了花草虫鱼寓意吉祥的图案,而且在屋两边墙上用青砖垒起两个像镬耳一样的挡风墙而得名。


▲茶塘村至今保留着众多具有岭南建筑特色的锅耳顶民居


  镬耳墙呈锅耳形,讲究对称,象征古代的官帽,取意前程远大,有“独占鳌头”之意,是古代官宦世家追求达观显赫的象征。所以,有钱人家就会建造一座镬耳屋,来显示其富有和气量。不仅较之一般的瓦屋墙要坚固,而且其优点在于既可以阻止火灾时火势的蔓延和侵入,又能遮阳、调节风流进入屋子。


▲茶塘村


  还有天井、屏风,这既有利于遮阳避雨,吸收阳光,净化空气,吸纳好的气体,使住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还具有防震、防灾的意识。这种镬耳屋,成了岭南民居(广府民居)的表现特征之一。


▲塱头古巷


民间艺术


花都古村落文化景观

可谓丰富多彩

有祠堂文化、建筑文化、雕塑文化、

科举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儒家文化等

其要素则为宗法、亲缘、政治、经济、

宗教、音乐、民俗、民性、道德观和价值观等

 

宗祠文化

宗祠是整个村落的精神核心

为村落重要的民间文化传播场所


▲茶塘村洪圣古庙


  社祭庙会类的非物质文化,一般属于群体记忆或民间记忆, 是以群体传承(族群传承)而构成传承链,得以传承的。一旦形成,便对社会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传承与约束是相辅相成的。禁忌也是一种在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的民俗制度,其延续也靠群体传承。


▲藏书院村洪圣王古庙


  茶塘、三华村的宗教文化最为突出。茶塘村、三东村、藏书院村有洪圣古庙,三华村有水仙古庙,黄沙塘村有北帝古庙。民间信仰有洪圣诞、御史大夫诞、观音诞,藏书院村、茶塘村信仰洪圣诞,三华村信仰御史大夫诞,而花都城乡大多数家庭都有供奉观音菩萨的习惯,因为中国有“户户观音”的古话,中国民众自古以来都崇敬观音。


▲缠岗村祠堂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是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由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涉及国家民族的大事、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文化创造、杰出人物的贡献,以及家庭、婚姻、民间的风俗习惯等方面。


  ●人物传说,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他们的事迹和遭遇,也表达了人民的评价和愿望。如《奉旨放木鹅》、《黄皞与“青云桥”》、《“铁汉公”的来历》、《武举姚大凌》、《武举欧阳清》等传说。


  ●史事传说,以叙述历史事件为主。各类立村传说都叙说了历史事件。地方风物传说,叙述地方的山川古迹、花鸟虫鱼、风俗习惯和乡土特产的由来和命名。如《朗头村立村的传说》、《三华立村的传说》等传说,几乎所有的古村落都有这样的传说。往往赋予叙述的对象以富有意义的或富有情趣的说明,表现了人们热爱乡土的感情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理想和信念。


▲资政大夫祠


  许多传说都把比较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通过艺术概括而依托在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某一自然物、人造物之上,达到历史的因素和历史的方式与文学创作的有机融合,使它成为艺术化的历史,或者是历史化的艺术。这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并由人们口头传承、代代相袭而得以传承延续。    


民俗风情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如结婚典礼(仪式)、生活禁忌、礼俗仪式、岁时节令等就。


▲洪拳展示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

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


  如藏书院村、茶塘村、塱头村的习武文化,茶塘村、塱头村的抢炮会、舞狮、游灯,塱头村的做寿等等风习民俗。 


▲洪拳武馆


  如游灯,又叫投灯,是元宵节流传于岭南地区的民间传统习俗,也是人们新年祈福的一种形式。游灯的起源可谓历史悠久,最远可推至汉代。旧时,花县的元宵节游灯活动十分盛行,大多数乡村都举行活动,场面热闹。游行结束后,人们开始进行投灯。“灯”与“丁”广州话谐音,投灯主要希望增添男丁,后来延伸到祈求光宗耀祖、虔诚孝顺、新年顺利、五谷丰登等新年愿望。解放后,游灯习俗停止。改革开放后,炭步镇水口、石湖、塱头、华岭等村,逐渐恢复游灯习俗。


▲灯会现场


这一习俗有三个程序:

●首先,上届灯主交纳投灯款后,与亲戚朋友、村中长者(称“千岁宴”,即一桌12人岁数相加超千岁)在庙前聚餐。

●其次,饭后进行投灯活动。先由“赞灯先生”赞唱灯笼,随后群众根据自己的愿望需求报价竞投,价高者得,灯价从几千到几万不等。

●最后,凌晨12点前投灯活动结束,随即进行游灯活动。村中醒狮队和群众宾客聚集康公庙前,从庙内抬出康宝裔元帅、文昌帝、北帝、关帝、大王爷等5尊菩萨依次排列。游灯时大锣开道,菩萨随后,醒狮队与今届投灯获得者、手提火把和灯笼的群众组成连绵不断的游灯队伍,在村内、村外固定的范围内游行。这一富有影响力的民俗活动,具有历史、文化、民俗等研究价值。

▲藏书院投灯现场


民间工艺


民众传承的建筑造型艺术等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的文化遗存

花都古村落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

主要体现在民居、宗祠、古庙、牌坊、

书院(舍)天井、屏风、雕楼等建筑实物中


▲洛场村


  它集广府山川风水之灵气,融民俗文化之精华,布局得体,风格独特,结构严谨,工艺精湛,不论是村落的谋篇布局,还是民居的规划处理,还有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那就是岭南的痕迹,广府的印象。这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相处,使之成为当今世界文化遗产一大奇迹。


民间艺术

民众传承的表演艺术(民间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民间美术、传统体育和竞技、民间知识等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狮  如南狮,亦称“广东醒狮”,是从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百姓的南迁,舞狮文化也传入岭南地区。南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喜庆等于一体的体育竞技活动。由舞狮头、狮尾两人合作表演。

▲广东首届传统醒狮表演赛在花都炭步镇塱头村举行


  醒狮舞法主要有:佛引狮、狮子采灵芝、狮子出洞等。采青是醒狮的高潮,所谓“青”是一小捆生菜、扎上“利市”、香烟等,其舞法极其丰富多彩,有地青、水青、蟹青等。采青的过程有起、承、转、合,借助道具的设计来演绎狮子出山、岭、岩、谷、溪、涧、水、桥等意念,包括寻青、见青、惊青等形态。醒狮的发展大致是从传统的地狮,发展到高台、高竿、桩狮。


▲醒狮表演


  南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祥瑞之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南狮助兴,而且南狮习俗长盛不衰,历代相传。现在流行于广东、广西、港澳等地、东南亚侨乡,是地道的广东民间狮舞。现在是花都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人们喜爱的体育活动,逢年过节和开张庆典,各村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茶塘、塱头、藏书院、三华等村都有舞狮的习俗。


粤剧

  又如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地区最大的剧种。粤剧“本地班”于明末清初吸纳“外江班”的昆、弋、梆、黄诸腔,在清末民初由唱官话改唱粤语方言,演唱由假嗓改真嗓,并吸收了当地木鱼、南音、龙舟、粤讴等广东民间说唱音乐。粤剧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一种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戏班男、女分班改为男女合班。行当出现独特的“文武生”,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属皮黄系统。


▲第四届“粤韵升平”粤剧粤曲大赛


  粤剧流行于两广、港澳等粤语地区和上海、天津、台湾等以及东南亚、美洲、欧洲、大洋洲等粤籍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粤剧在花县盛行。粤剧名演员白玉堂、黄种美、黄君武、苏州女、白云龙、袁准、刘美卿和粤乐演奏家骆津等都是花县人。前辈艺海扬名,给人羡慕、敬仰、仿效,在花县地区颇有影响,带动了花县粤剧、粤曲的发展。现在当红的花旦崔玉梅、文武生彭庆华均出生、成长在花县。三华等村盛行粤剧,还出过名演员白玉堂。早期粤剧演出大量的提纲戏,多为口传身授,用固定的“排场”串演,多用大锣大鼓伴奏。


▲由于靠近新白云机场,时不时有飞机穿过高溪村的上空


花都区的古村落

除了具有丰富的历史、艺术

和科学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外

还保留着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留了珍贵的口传文学资料

和罕见的原生态民俗文化事象

表达了民众生产生活的欢乐与追求

反映了民众节庆活动的丰富多彩

花都古村落,简直就是一座民间文化富矿

你去过几个呢?



猜你喜欢

重磅丨2019年十件民生实事最新进度!包括石岗安置区、仁济医院、广雅中学……

【好嗨】花都这场徒步盛宴5月18日开走!3000名额等你抢!

【最新指引】2019年广州公办小学招生看这里,网上报名10日截止!

【城事】广州北站竟有人冒充工作人员行骗,结果惨了!

【重磅】花都今年新开办5所公办中小学,快看在你家附近不~



来源:今日花都

文:李远 图:黄柱

编辑:花小萌

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今日花都


觉得不错,请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