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点赞花都“布衣院士”卢永根,赤诚抒写“我和我的祖国”
他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走了,留下一片赤诚、无限感动
“卢永根……”
追思中,一声轻唤,让人泪流滚烫、心潮难平
有一种信仰,叫赤诚报国
有一种大爱,叫“布衣院士”
唯物主义者“最后的贡献”
“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卢永根
2019年8月12日凌晨
89岁的卢永根院士因病辞世
按照他和家属意见
不举行任何遗体告别仪式
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
这是他作为院士的“最后一次科普”
这是他作为唯物主义者的“最后的一次贡献”
这是卢永根院士(资料照片)
卢永根在病房里与学校师生交流(2018年5月4日摄)
科学家的爱与奉献
“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要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
——卢永根
双休日和假期照常工作,早已成为卢永根实验室的不成文规矩。卢永根表示,既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无怨无悔,从来没有想过改行。1987年,上级拟将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的卢永根调到北京,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党组书记,享受副部级待遇。但卢永根恳切推辞,因为他舍不得离开水稻研究事业。
年轻时的卢永根在试验田里(资料照片)
卢永根一生从事稻种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创新利用以及水稻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基础性研究工作。他曾协助中国科学院院士丁颖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丁颖去世后,卢永根主持总结该项工作并参加撰写《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他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卢永根(中)在水稻试验地指导博士研究生(资料照片)
卢永根还带着学生,悉心保护着1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并加以研究。如今,华南农业大学已成为我国稻种资源的宝库。2001年,听说在广东佛冈县的一处山顶上长有野生稻。卢永根不顾年迈,带学生去寻找。山上没有路,布满荆棘。到了半山腰,卢永根已经体力不支,但他坚持要去现场,学生们只好架着他爬到山顶。直到70多岁,卢永根还带着学生翻山越岭,到处寻找野生稻种。
近些年,卢永根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其中水稻25个,大豆5个,甜玉米3个;培育水稻不育系3个。这些品种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新增产值15亿多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央视新闻)
“布衣院士”的“穷”与慷慨
“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卢永根
2017年3月,卢永根以夫妻的名义将毕生积蓄88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华南农大,成立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及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邀请农业领域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来校讲座。这是当时华南农大建校以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就在2014年,他还说服哥哥,将老家两间兄弟共有的祖屋,以他们父母的名义捐给了广州花都区罗洞村的小学。
卢永根到罗洞小学进行捐赠
在卢永根夫妇慷慨捐赠的背后,是无法想象的节俭。退休后,夫妻俩出行坐公交,吃饭在食堂。平日里,人们总能见到这位老校长、老院士端着一个半旧饭盒,静静地与学生们一起排队打饭。院士家中的摆设,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帐子用的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几张还在使用的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
华南农大农学院原党委书记张展基一直记得,一次,他打着雨伞走出校门,突然看到卢永根校长一手拎着包、一手提着皮鞋冒雨往学校里跑。后来才知道,卢永根的皮鞋是出国或特殊场合才穿的,那天他在省里开完会回校,正赶上下雨,他生怕皮鞋沾水弄坏,于是有了拎着鞋赤脚奔跑的一幕。
“公家的钱,能省就省。”华南农大农学院教授刘向东回忆,卢永根特别严于律己。2003年,卢永根参加在南昌举行的全国野生稻大会,会后继续去沈阳出差。为了节省住宿费和时间,已是70多岁的他选择坐夜行火车到北京,再换乘飞机到沈阳……
卢永根(后排右一)在室内指导学生(资料照片)
“香港仔”的“中国心”
“日本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使我觉醒到当亡国奴的悲惨。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复兴效力。”
——卢永根
1982年3月,同Dr.J.Neil Rutger(右)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校区(University ofCalifornia,Davis)的水稻试验
猜你喜欢
别去广州挤灯光节!18日的花都,炫美灯光+吃喝玩乐一网打尽!
抢救历史 | 揭开花都古村落尘封的“盖头”,《全粤村情·花都卷》出版!
来源:新华社、华农党建、广州日报、《今日花都》往期内容
编辑:花小萌
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花都区融媒体中心
觉得不错,请点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