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青年|哈佛博士《奇葩说》詹青云:多一些不被世界改变的原则|世青News

世青News 世青创新中心 2022-04-24

与“世青创新中心” 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看到更大的世界

“全球最新发展前沿+青年成长”智库和行动网络(Think+Do Tank)

世青News

世青News是世青创新中心旗下的一个青年访问栏目。我们通过采访杰出青年代表向大众,特别是新一代青年传递"全球化视野,青年化视角"的理念,从而鼓励青年参与可持续发展,培养国际视野,推动跨代际对话和行动的创新型项目。

詹青云,本科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之后在香港中文大学继续攻读政治学博士,2015年到哈佛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2014年代表香港中文大学参加第二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夺取冠军,并获最佳辩手。2015年参加《精彩中国说》获得节目总冠军。2018年代表哈佛耶鲁大学联队参加“2018华语辩论世界杯”获得总冠军,并且荣获总决赛“最佳辩手”。2018年9月参加语言类网综《奇葩说第五季》,更为大家熟知。 她是很多人眼中的“女博士”、“女神”,是粉丝、朋友口中的“阿詹”,而她,更是詹青云


“对于成为我现在这样一个人,是很重要的”


高中毕业之后,选择去香港中文大学求学的詹青云其实跟很多中国的学生一样,小时候都有一个上北大的梦想,她的愿望是能够上北大考古系。但是因为各专业在各省配额不同的问题,当年作为贵州考生的她不能够选择考古系。“我就觉得非常地不高兴。因为我想读考古,是一个非常冷门的专业,在北大所有专业当中是录取分数最低的专业。我觉得我又不是要读光华管理学院,为什么因为我是贵州考生我就不可以读这个专业。”


之后詹青云接到了来自香港的电话,因为在香港中文大学第一年可以先不选择专业,自由地选课,“于是我就冲动地去了。”她笑得很爽朗,就像当时的那个决定,清脆利落。


在港中文第一年的学习中,“因为都去了香港,也不可能在香港考古啊,也考不出什么来”,她也就没有选择继续她的考古梦。在把社科院的课都上遍了之后,她选择了自己认为有趣而且在香港就业中更有竞争力的经济学。


“但其实在社科院到处上课的那一年,我就很喜欢政治学了。”詹青云谈到自己后来选择读政治学的博士时表示,这并不是偶然。“我一开始选经济是因为所有这些去了香港的人都有对现实的紧张感,就是怎么在这个城市存活下来的问题。所以被这种文化影响,大家都学类似经济、金融之类的专业。但是我后来发现,政治学是我很喜欢的东西,到本科毕业的时候我就已经无所谓那些问题了。我就是觉得我还是要去学我喜欢的东西。


大三的时候,她曾经到贵州的一个县政府实习,“我觉得是有很多政策性的东西可以研究的,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的。” 读了一段时间的政治学之后,发现这个学术领域跟她想象得有些差距。恰好这时辩论队的一个朋友推荐她去考美国法学院的入学考试,认为她应该会很擅长这个考试。“我当时完全只是因为想要试一试”,但是第一次的好成绩给了詹青云新的思考。“我就觉得这也是一个好像还不错的选择,因为读法律就跟辩论联系起来了嘛,而且对做学术研究有些失望和迷茫了以后,我觉得还是做一些比较实在的事情,才是我喜欢的。


第二年,她认真地准备了这个考试,考到了一个很高的成绩。“因为法学院的申请相对于其他专业是比较直接的,就基本上你有一个很高的分数和还不错的GPA,你填一个表格就可以申请了,所以我就把美国好的法学院都填了一个表格,然后我就被哈佛录取了。我就没有什么理由不去。



到哈佛大学法学院重新开始博士生涯,詹青云身边有些同学比她小好几岁,也有些同学比她大好几岁,大家的专业背景也各不相同。“我觉得我读博的那几年时光是非常美好的,和同学有很多的辩论跟讨论,有读很多书,挺快乐的。”法学院的学生在本科的时候学的都是跟法律不一样的东西,有的人学的是艺术、音乐,“尽管他们的人生有一个更大的转变,大家都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所以,这个环境会让你觉得无所谓,就是第一开始那条路走不下去了,或者并不喜欢了,就换一条走,并不是什么大事。


从经济学到政治学再到法学,2008年高中毕业,不久前詹青云的朋友圈晒出自己的毕业照,“高中毕业之后我又读了10年书,终于毕业了。”


“我觉得选择这个事情就是如果你选了一个东西,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喜欢、并不适合、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没有必要用坚定这种美德来绑架自己,然后非得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我觉得这个时候,坚定不是一个美德。”


谈到自己人生路上的这些改变,詹青云坦诚地说:“我觉得我是相对蛮幸运的人,就是我在做这些选择的时候,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我的家庭不需要我去养活,我的爸妈会很支持我做各种各样的改变,所以我没有这方面的压力。但是我觉得很多人是有这方面的压力的,所以不能怪他们没有魄力,但如果说有的人不愿意做改变,是因为他告诉自己选的路就是哭着也要走完,那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偏执了。”


现如今,当年那个想要四处去考古的女孩兜兜转转,成为美国律所的一名新晋律师。但是詹青云回首过去的那些时光,她说,“就是很现实的说,就是对我现在做律师有没有很大的帮助呢,可能不一定有。但是对于我成为现在这样一个人,是很重要的。


“我觉得也太夸张了,我一共就举了三本书的例子”


今年9月,詹青云参加了当下火热的语言类综艺节目《奇葩说》第五季。刚刚获得2018华语国际辩论邀请赛的冠军,中央电视台语言类节目《世界听你说》的冠军,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她一出场就自带闪瞎人的标签。


但是詹青云坦言:“我一开始非常地没有自信,我觉得,如果在正式的辩论场上遇到颜如晶,我是可以和她打的,我觉得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在奇葩说上遇到她,我就天然地觉得我肯定打不过她,我基本上在开杠之前就放弃了。”


即使是这样,还是因为她的“学识”、“学历”给她带来了不少“麻烦”


首先是“不接地气”、“偷换概念”的质疑。面对负面评价,她也不是能处理得很自如。在三年前参加《精彩中国说》的时候,收到内部的一些负面评价,她的心情会非常的不好,还会找当时她在《精彩中国说》的导师曾宝仪投诉。


但是尽管这次参加《奇葩说》给她在舆论场中带来更大的风朝,她表示并没有那么受困扰了。“首先是因为我没有那么红,专门发私信来骂我的很少,到后面几乎没有。”詹青云笑笑说。“我觉得逐渐长大就是明白了一些现实,然后可以用比较好的心态去面对这些事情。”


对比于几年前参加节目,詹青云的表现也更加成熟了。“无论是想问题,还是在这个节目当中,有多大程度上说自己想说的话,而不是节目组建议你说的话。我那个时候参加这个节目还比较忐忑,所以我会更在意这个节目组给我的建议。然后我现在再参加什么节目,我觉得都是说话的机会,我会更在意我自己想说什么。


她表示现在的她完全是以一个学社会科学的学生的眼光在冷眼旁观这个舆论场,“就是我也很好奇。我发现这个互联网有很多的风朝,有的人骂你并不是因为他真的讨厌你,有的人追捧你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很欣赏你,我可能有一批粉丝可能是他们是真的很欣赏我,但是这个风朝转变地很快。我觉得这个事情很有趣,我就是在旁观这件事情而已。


节目播出到中期,“看了詹青云之后要多读书”的话题上了微博热搜榜。关于詹青云学识深厚的评价铺天盖地而来。


“我也看了,我觉得也太夸张了,我一共就举了三本书的例子。”詹青云表示她看到的时候,感觉啼笑皆非。“因为我在那个热搜之前,我的热搜都是什么偷换概念之类的,然后那个时候突然大家对我的评论都变成了比较正面的评论,不管怎么说,其实我还是挺开心的。


詹青云,从《精彩中国说》时第一次进入观众的视线,就带着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的介绍,之后在节目进行中,又宣布了即将成为哈佛博士生的消息,在节目效果的包装下,她学识深厚这个形象更是在大家心中扎根。“我非常紧张被塑造这种形象。因为,特别是我去了哈佛以后,我遇到太多学识比我深厚的人了。我是挺喜欢读书的,但是我读的范围其实蛮限缩的,就是我是一个偏科比较严重的人。我这种学识深厚的形象挺容易被戳穿的。可是,这又不是我自己想要给自己塑造的形象,所以我还蛮委屈的。我不觉得这个东西是我最为自己感到骄傲的东西。


参加奇葩说对于詹青云来说,是一次短暂的历程。奇葩说带来最大的改变,是她现在拥有了一个在社交媒体上的形象,“一个人在互联网上的形象也是一个人很重要的社会资产,那个东西如果我愿意放弃的话我可以不让它影响到我的现实生活。” 现实中的她在美国的一个律所工作,“如果我把微博卸载掉,我可以跟那个荧幕上的我完全无关。我是可以把我的兴趣生活跟那个生活完全割裂开的。她依然可以正常过她的生活。


但是她表示互联网带给她的改变是积极多于消极的。“所以我还是很珍惜这个形象。”詹青云表示,“这个时代的现实就是没有这个群体,没有一群人愿意听你说话,愿意跟你一起去做事情,基本上一个人是不可能有作为的。有一群支持我的人,所以我可以借由这个平台去做一些事情。就是正式的辩论赛是没有人看的,就算我说了想说的话,可能意义也不大,但是奇葩说是很火的节目,我觉得就是它给了一个很好的说话的机会。所以它本身是一个机会,它也因此给了我很多社会财富。”


“我们就觉得好玩就一起做了”


詹青云还是甘肃夏河“呼叫旱懒”青年旅社的合伙人,这是她大三暑假和当地的藏民一起创建的一个环保公益项目,通过旅社的宣传来倡导当地人和来当地旅游的人一起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当时做这个完全是一时兴起,我们一群人坐在一起,讨论当地的环境问题,我就跳出来提出了这么一个想法,大家都同意,就一起做了。”


詹青云还邀请了很多自己的同学一起加入,青年旅社的图标还是她请邱晨帮忙设计的。那个暑假她和同学就留在甘肃一起布置那个旅社。现在有空的话,她表示还经常会回去,“感觉那里就像家一样。”


 “其实做这个事情,真的是很偶然。我们就觉得好玩就一起做了。”


当时大三的她,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拥有许多的焦虑和浮躁。“就是壮志未酬,不知道自己能为社会做点什么的浮躁,总是想要出人头地的浮躁。”但是她说,那一次去甘肃,认识了一些很淳朴的当地的朋友,然后大家做这一件其实挺小的事,但是非常努力。年轻的浮躁似乎就在苍茫的雪山中找到了抚慰。“我觉得是做了一些实在的事情。就是以前那么多年总是用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大志啊,演讲啊什么的,都是很虚的事情。他们都比不上你真的到一个地方很认真地做一件小事。然后我那个时候从做这件小事中获得极大的成就感,觉得我为社会做了一点贡献。我突然发现,这种感觉原来是这么容易被满足的,很开心。”在这之后她还参与了保护妇女权益、支教等公益项目。


现如今她已经正式踏上工作岗位,“我做的工作是为客户服务,也不是什么为社会服务啦。”詹青云笑着纠正,“我现在觉得说,人只能尽可能地做你能做到的事情就是小的时候看世界的方法是总是幻想我能做什么,现在是认真地看你有什么,然后能做什么。比如说我在网上发起知识小站(微博账号@法律知识小帮手),就是我觉得OK,我有了一定的名,我确实接到很多人发来的咨询,所以我试着去招募一批志愿者,结果有很多人报名。我觉得这就是我检测了一下我在这个阶段能做到什么,然后我们就把这个事情做起来。看能做什么,不要看想做什么。


法律知识小站是詹青云在微博发起的免费提供法律咨询以及法律知识分享的平台,目前由詹青云和一群志愿者共同运营。


詹青云还发起了“知所云读书会”的活动,目的是与大家一起读书及讨论。詹青云每月会给大家推荐一个话题和相关书目,网友们会一起读书,在微博上发布自己的见解,一起读书的伙伴可以通过群聊或者超级话题参与讨论,鼓励大家在思考和表达中获得读书真正的收获


“如果没有辩论,应该是很不一样吧”


詹青云最为大家熟知的还是在辩论场上的才能。从进入香港中文大学伊始,她就加入了香港中文大学辩论队,成为邱晨的徒弟,从此开始了和“辩论”十年的故事。一开始只是听说参加辩论队可以去很多地方旅游才加入辩论队的她,也从未设想过,如果这十年没有辩论,会是怎样的她。


她说,辩论让她结识了最好的朋友,辩论让她走南闯北地去了许多国家,辩论让她走上了一个个说话的舞台,辩论让她迈向了成为律师的道路,成为哈佛法学院的一名学生。最重要的是,在辩论中,“经历过很多很多的思索,我觉得它塑造了我整个人的三观,补充了很多的知识。”


“但是如果真的没有辩论,会是怎么样,恩,这应该是个哲学问题。”詹青云回答说。


在2018华语国际辩论赛决赛上,詹青云所在的哈佛耶鲁联队与中国人民大学代表队在水立方就“当代青年人应该做加法/做减法”的问题展开了辩论,最终,哈佛耶鲁联队获得胜利。詹青云在结辩发言中的一句“越是年轻,偏要勉强”更是获得了当场观众和其他通过网络视频观看了这场比赛的青年人的共鸣和掌声。因此网上出现了这样对詹青云的评价“也请你继续做那个脱离社会范式,为一代青年人把道路越走越宽,趁着年轻偏要勉强的阿詹,继续闪闪发光。”“我脱离了社会范式吗?哈哈哈。”阿詹笑说,“这句话当然不是说为了勉强而勉强,非要去做一些非主流的事情。我是一个比较随心所欲的人,想做就会坚定地去做。


选择放弃港中文的博士学位,从一个新的领域重新开始,她也面对着纠结。但是她也想到了宽慰自己的方法,“我觉得读法学院这件事情是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做的,因为它比较辛苦,反过来,政治学的博士是上了年纪再去读可能会更好,因为我那个时候就是一个学生,对政治这样一个话题的看法非常幼稚,非常理想主义,我不觉得我可以通过读书就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如果我将来保留这样一个兴趣的话,过几年我可以重新去读这个学位,所以我放弃它并不觉得难过,只是时候未到。


 “我的结辩都是很真诚的。就是我相信什么,才会说什么。”回忆起这场辩论赛,詹青云说,“我本身就是对这句话是很有信念感。我也在努力实践当中。


“我不觉得女博士能完全概括我”


“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处寻,唯有少年心”。这个在辩论场上被詹青云行云流水地念出来的句子出自章良能的词《小重山·柳暗花明春事深》。在詹青云眼中这首词写的其实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状态。


 “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馀风软碎鸣禽。迟迟日,犹带一分阴。往事莫沉吟。身间时序好,且登临。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那工作了几年之后,还会说出这些很酷的话吗?詹青云只回答说:“酷跟年龄没有关系,张曼玉也很酷啊。”


詹青云说,她对少年心的理解就是多一些不被世界改变的原则。


辩手出身的她,在很多人看来相较他人拥有着更强的反驳欲。但是,生活中的詹青云,在很多时候,都是一个“合群得不能再合群的人。”在对于吃什么、玩什么这些问题她对于朋友们都是完全服从的。她说对于她妈妈,“我完全是言听计从的”,语气中就像一个小孩在声讨母亲的霸道同时也在炫耀母爱的浸润。


但是她说,人都是有天然的反驳欲,辩论只是给了一个实现的舞台,辩论让人学会更加有理有据地去反驳。而在生活当中,她一定会反驳的,是她心中坚守的原则。


刚刚走出象牙塔的詹青云,也会委屈地表示“工作之后没有这么多旅游的时间了。”但是读书和旅行依然是她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读书这件事情被说的太严肃了,我觉得对我来说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但你说有没有很多志向是从读书当中来,是有的。旅游是一样的,旅游是以开心为首要目的的,不是说要去遍历大江大河树立高远的志向,这个没有。但是你说有没有在旅行中看到这个世界很多不同的样子,看到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看到很多很糟糕的事情,觉得这个社会应该被改变,也看到很多在自己的环境里自得其乐的人,觉得我们以前看这个世界的方法会不会太单纯幼稚,我觉得都是有的。就是去的地方越多,就会对这个世界的体验更真实、更具体,然后对它的看法,对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会有很具体的修正。这个跟读书的时候,那些很抽象的想要改变世界的想法就会很不一样。” 


在演讲、辩论舞台上一本正经的“女博士”,在团队玩乐或旅行中扮演的是一个“挑事”、活跃气氛的人。詹青云是家里最小的小孩,从小就受到了大家的宠爱,她常常还会很调皮地去“戳”一下比自己大的哥哥姐姐。而热爱金庸小说的她,私下里过的是一个女文青的生活,吃饭一定要摆好看的盘子,喜欢好看的杯子,要泡香香的澡,闲暇时就拿起毛笔写写字。


对于女博士的标签,詹青云从来没有抗拒过,但是她说“我不觉得她能够完全概括我。我能做的只有这么多。”


“我特别怕生活只有一面,无论这一面是工作,是辩论,是奇葩说。”2018年,詹青云从哈佛走到工作岗位,从辩论走到奇葩说,从甘肃青旅走到法律知识小站,她在与社会摩擦愈大的过程中,也在维护着自己心中的少年心,为自己、为当代青年人不断拓宽界限。


青年寄语


对其他人的寄语也是对我自己的寄语:无论被现实怎么样无情地打击,心中都保留一些不改变的原则。


蒋丰蔓,世青News storyteller,现就读于苏州大学中文系。不想当裁缝的厨师不是好司机。酸奶都不能将就,更何况人生。


世青News 专注分享青年成长的故事,报道有趣斜杠好青年。从而鼓励青年看到自己的榜样,成就更好的自己,并且去努力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投稿与合作:media@youthink.org.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