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阆中的“旅游+”时代与政府旅游新思维构建丨文旅新时代

2015-07-14 宋海全 方塘智库

文丨宋海全(方塘智库学术委员、阆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一 从“互联网+”到“旅游+”


互联网对人们思维和行为模式的改变已经发生很多年,她由最初的信息传播到主动融入、改造、发展着各行各业,一步一步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变化有时来得悄无声息。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产业和市场基于对互联网作为一种变革力量的敏锐洞察,与其进行了深入对接。总体来看,这是互联网主动+其他行业的过程,这应该是马化腾的"互联网+"概念本意。


一个存在了许久的现象和事实,因为“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和时代变革总体性理念之一被提出,因为李克强总理的推动,各行各业与互联网的对接开始成为风潮,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思考,更加积极地融入互联网,创新和发展新的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形成了一个各行各业+互联网和互联网+各行各业的齐头并进的景象。


在由此而产生的行业裂变并给社会带来整体性进步的同时,“互联网+”这个热词的背后,也派生出各种关于“+”的思考和运用,这必将全面推动各行各业之间的行业融合、跨界发展新时代的来临,而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的范畴。


“互联网+”的提出,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一一人口大量集聚在互联网上。当人能在某一个互联网平台最大限度聚集的时候,各种“互联网+”的条件才基本成熟。


互联网因为技术的成熟以及为人类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而实现了这个能够最大限度聚集人群的虚拟平台的搭建。纵观当今的行业和技术,能够让人们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高度聚集,互联网之外,或许旅游是最具这一性质的行业了,景区则是其具体的承载平台。


一个成熟的景区,一天聚积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景象已不鲜见,每年的游客量更是可以动辄千万级以上。而且,随着互联网、交通基础设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旅游对人群的集聚功能将进一步爆发。由此而产生的巨大消费市场已经成为政府和旅游行业高度关注的热点。因此,我们提出“旅游+"的概念。


应该说,对人口的动态集聚是旅游业的天然属性,这种现象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相伴而来,渐成气候。基于此,市场开发者和行业管理者已经进行了其本能的对接。但这种对接类似于“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提出之前的状态,并没有形成公开的、广泛的、主动的共识,整个行业也缺乏一种强大的社会层面和思维方式层面的推动能力。


所以,当一个景区形成一定规模,旅游成为常态,各行各业主动+旅游的环境也即随之形成。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即使在一些很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和已经将旅游作为支柱性产业的旅游重镇,很多人对于旅游的发展,就像站在岸边观看别人游泳,看别人抓鱼,主动参与度极为不够,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旅游对区域和城市的影响等,认识不够。没有充分挖掘游客的消费潜力。


事实上,中国旅游发展到今天,存量的行业总产值已经很大,在中国经济深度转型的背景下,旅游经济增长可谓一枝独秀,每年旅游人次将近40亿,各路资本开始进军旅游业,国家也已经将旅游发展纳入到重要的国家战略当中,在此背景下,“旅游+”的概念,不但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和价值,对于整体的区域经济、城市治理、社会变革等都有积极意义。中国旅游需要一场类似于“互联网+”的整体性行业共识的构造。


我们认为,“旅游+各行各业”是旅游行业的本质属性决定的,需要各行各业在产品的构造、服务的完善等各方面为其提供功能支撑。尤其是在旅游目的和旅游重镇,在旅游市场形成一定规模后,各行业主动对接,依靠旅游市场来提升各自领域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销量、增加产品附加值等,因旅游市场的繁荣而带动自身行业的繁荣,这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二 “旅游+”与政府旅游新思维


基于旅游对人口大量集聚的平台搭建的判断,我们认为,“旅游+”的新思维不但适用于区域旅游目的地,特别是以旅游发展为龙头产业的区域政府,而且,会对区域旅游目的地包括政府转型在内的综合性区域和城市现代治理产生深刻影响。


在我国所有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无一例外地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只有当掌握各种文化和自然资源、服务和准入职能的政府部门,主动对接旅游市场,树立互联网时代的旅游新思维,一切以游客为中心,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才能切实推动旅游品质提升以及与其它产业经济的发展互动发展,用政府的有形之手推动市场的无形之手,形成良性互动,进而实现区域和城市的综合发展。


但我们遗憾地看到,在很多地方,人们在思维习惯上无一例外地认为,旅游都是旅游部门的事,包括产业建设、营销宣传、行业管理等等。这种思维的后果,一方面造成旅游部门不堪重负,更大的弊端在于其它部门的作用发挥极其有限。


任何一个有旅游经历的人,都对旅游有其主观评价,都会利用自己对旅游的主观认知对任何一个旅游产品提出不同的意见建议。应该说,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像旅游这样具有不确定性和创造性空间。


这种对旅游主观性的认知反映在政府管理部门上与,就会给旅游业发展带来致命的伤害,所谓七爷子当家、八爷子做主以及九龙治水的局面在行业发展中已经司空见惯。


其实,很多政府部门一方面站在行业本位思考旅游,一方面对旅游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造成其对于旅游行业的很多认识是浅层次的,片面的,并没有把握其本质的规律,其与旅游有关的决策操作性存在一定局限。这就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具备以游客为中心优化服务、以旅游市场为导向推动产业发展的“旅游+”的新思维,从深层次再思考自己所直接管辖的行业怎么主动对接旅游市场的问题。这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重镇而言尤其重要,也是非常复杂并需要更多具有前瞻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的研究指导的领域。


当前对于旅游的理论研究,大部分局限于所谓专家层次。而由于专家的从业特点,很少有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部门的工作经历,对政府部门的行政思维、行政逻辑和行政行为了解较少,缺乏深入研究,导致很多好的创意、很多有益的主张难以落地,一些没有实际操作空间的理论就更多了。


因此,笔者试图站在旅游行政管理者的视角,站在政府管理者的角度,探讨政府的旅游新思维构建和“旅游+”与政府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问题及对策,以期与其他旅游相关理论研究形成互补。


1,旅游+组织


这里的组织指的是涉及政府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目标任务、考核奖惩、提拔任用、职务培训等范畴。


在我们看来,政府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旅游新思维的构建过程中,应要求所有部门根据其行业特点、职能职责权限主动与旅游对接,从产品塑造、服务质量、宣传营销等各方面找到结合点,形成清晰的任务责任清单,通过政府强制的考核体系进行考核评比,并将考核结果运用到提拔任用,评先评优,绩效使用等方面,才能促成各方面人员对旅游的关注、思考并积极作为,从而推动相关市场良性互动,形成合力。


同时,在职务培训过程中加入旅游行业培训,或者举办旅游主题培训班,针对不同专题进行专业化训练,充分提升各行业管理者对旅游规律的把握和认识。


比如,重庆市武隆县在旅游宣传营销上,要求每个县级下属部门、企事业单位必须有一名负责人兼任旅游局副局长,专门负责一个区域的宣传营销工作。并于年初下达目标任务,将任务完成情况与部门评优定级、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结合起来,很快形成了全员抓宣传营销的局面,使武隆的宣传营销工作短时间内取得突破。


因为对宣传营销工作的积极参与,各部门对于旅游的思考和对接机会增多,其旅游意识和旅游思维得到强化,服务质量也得到相应提升。


当然,阆中古城的产品业态与武隆的天生三桥、仙女山、芙蓉江溶洞等三大品牌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是阆中古城是大开放、小封闭,而武隆景区都是全封闭;二是阆中古城是历史文化类景区,而武隆是自然风光类景区。


阆中古城的景区管理、服务形式相较于武隆难度更大,依赖各部门协调配合,特别是主动作为的程度更高。阆中古城的历史文化属性也为各部门、各行业创新创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艰难的挑战。因此,对于阆中的政府旅游思维的构建,应该是涵盖产品、服务、宣传三个方面。


当各部门、企事业单位把旅游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站在为游客服务的角度思考、安排,落实好相关工作,旅游业的龙头地位、主导地位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旅游+组织”的实施,需要目标督查办、人社局、组织部、编办、党校等部门的对接。


2,旅游+园林:


古城旅游,是以古建筑群为主体景观呈现。比较而言,阆中古城的建筑风格单一,既缺乏北方建筑的古朴大气,又缺乏南方建筑的小巧细腻。


古朴大气不可再造,但小巧细腻可以弥补,弥补的方式可概括为园林再造。


关于阆中古城的园林元素,目前尚是空白,只有阆中中学和张飞庙之间的银杏在冬天蔚然成景,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欣赏、留影;院落的园林景观,李家大院的四时花卉、花间堂的穿堂布局确实值得圈点。除此之外,实难找出供游客养眼之处。


丽江古城在每年秋季,沿着纵贯古城的几条溪\流,精心布置五颜六色的菊花,花香与倒影相映成趣,快门与丽影顾盼生情。还有其每一间门店和每一栋院落都经过精心的装饰,旅客游走其间,可谓一步一景,反复走过多次,都会有不同的发现。


如果我们的林业、园林部门,具有强烈的旅游思维,把每一条街道,每一个门店,每一个院落,每一个公共区域,都用心地加以设计,以游客观感为中心,以花卉为主题,辅之以苗木造型,配以石缸、石磨等自然元素,我们就完全有理由相信,游客游走其间,会心旷神怡,毫不犹豫地拿起相机、举起自拍杆,留下他们和古城最美的瞬间,分享给他们的朋友,去获得评论和点赞,从而进行免费的品牌传播。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游客游走其间,浮躁的心会瞬间安静下来,匆忙的脚步也因此而伫立,阆中古城留不住客人的怪圈将因此而打破。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种景观的塑造是否与我们推进的休闲旅游方向不相符合?我们一定要走出一个认识误区,要明白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关系,那就是观光旅游不一定可转型为休闲旅游,但休闲旅游一定是建立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或者是建立在景观舒适的基础上。


现有的海滨度假、温泉度假、阳光度假等主流度假产品,哪一个地方缺少了景观的基础?养眼才能养神,养神才能养生,养生才能养心,可见景观之于休闲旅游的重要性。


3,旅游+规划建设


建筑是历史文化类景区的重要载体。


阆中古城发展旅游的过程,是贯穿了拆除现代不协调建筑,恢复历史文化建筑的过程。先后恢复、新建了中天楼、贡院、澄清门、南城门及城墙、春节文化主题公园等景点,单从建筑的角度来讲,无疑都是精品。


但是,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一个核心的问题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没有考虑游客的观感行为特点,过多了强调了历史文化的呈现,而没有考虑游客生理本能的需求,空间布局完美,时间组织缺失。


在卢浮宫和凡尔赛宫,管理者专门在适当的地点设置了游客休息区,为游客提供咖啡、茶饮服务及纪念品销售,宫外的草坪游客可以任意或躺或坐在上面休息。他们更多地关注了游客的生理需求,规划和建设更人性化。


我们往往过于相信规划设计单位的专业水平,在园林、建筑及布展上,他们的专业水准值得信赖。但他们在规划设计时很难考虑到游客的感受和需求,因为他们照样缺乏深层次的旅游思维。


按照这个思维逻辑,阆中目前体量比较大的天宫院景区、熊猫乐园、春节文化主题公园、滕王阁以及滨江路、张飞庙、贡院等景区景点的细致服务功能较弱,我们期待正建和待建的游客中心、道台衙门、大佛寺、玉台观会有一些新的改观。(未完待续)

(方塘智库在“文旅新时代”的主题之下,正在通过系列分析文章、研究报告、沙龙和论坛等形式,展开对这一时代命题的持续、深入、系统、建设性的关注和研究,对中国文旅产业进行新的综合价值发现。)

(注:本文为方塘智库原创内容,转载请获得授权,授权请联系:xufengchao@ftzhiku.com)


关于我们方塘智库秉承 “东方智慧,全球价值”的理念,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库平台.研究领域:区域发展战略、文旅产业投资、城市现代治理、新型城镇化等。可搜索微信官方账号ftzhiku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