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的营造:杭州特色小镇的“嵌入式”实践 | 大国小城
文丨文孟君(方塘智库文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特色小镇的建设,在时下可谓是一个适应与引领经济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的一项创新性的探索与实践。
在各地众多特色小镇建设中,杭州市“梦想小镇”,是浙江省特色小镇中的一个典范,它被别具一格地称之为“众创高地、禅意栖居”。“众创高地”,言其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优秀众创空间;“禅意栖居”,却是颇为感性地形容其充满禅意文化的居住空间。“众创高地”、“禅意栖居”二者并列,体现了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兼顾产业和文化、旅游、社区多功能于一体的创新思路,也彰显了这一特色小镇独具匠心的规划设计理念。
“梦想小镇”的规划和设计运用了“嵌入式开发”理念,在保留原有自然风貌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山水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对道路、绿化、水体进行综合整治,营造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的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空间。为“梦想镇民”提供优质的创业环境,以及完善的教育、医疗、商业、交通配套。
所以,无论是特色小镇的营造,还是城市街区的改造,都不应以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历史人文的断裂为代价,而应嵌入式地融入社会和生态的共生系统中,营造彼此渗透、共同进化的社区生态。
1嵌入式的“共生”生态营造
关于城镇建设规划和设计,当下新的更高要求是“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梦想小镇”所运用的这种嵌入式开发理念,是实现这种要求的一种适用理念。
嵌入式开发设计,是一种源于欧洲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在对老城市街区改造复兴设计过程中,为了保护城市肌理、延续城市文脉,不再采取大拆大建、生硬切割的传统改造方式,而是通过对老街区、旧建筑精心策划和改造。在原有城市所需改造空间之中渐进式地嵌入一个或几个“插件”,这些“插件”的设计要与这个城市街区及建筑的历史文化氛围相吻合,并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相和谐,不割裂现有城市的机理,传承了城市街区的文脉,延续原有城市特色风貌与环境风格。最终,在保持既有城市街区的整体风格特色的基础上,通过逐步“嵌入”,激活老旧街区的内生潜力,使之重新焕发新的风采。
嵌入式开发设计理念,更多地体现了规划设计对于规划对象——城市街区、建筑形态、文化民俗、生活方式、环境氛围、自然生态等的整体性关注,敬畏自然、尊重人文,崇尚“共生关系”的营造。
丨杭州梦想小镇丨
“共生”(symbiosis)本是一个生态学概念,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ery)于1879年提出。德贝里指出,“共生是一种自然现象,生物体之间出于生存的需要必然按照某种方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
后来,“共生”的生态学内涵,逐渐扩延至社会、经济、哲学、文化等领域。从一般意义上说,“共生”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自然之间、人类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关系。在同一共生环境下,每个共生单元与其他共生单元之间发生一种共生关系,进行能量生产和交换,所有共生单元最终构成一个共同体。
共生现象和关系是自然、社会领域中普遍的存在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存在只能是共生的存在,存在即共生。共生单元按其各自的内在必然要求,形成在同一时空下共生共享的存在方式,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认同、依赖,同时还相互激活、促进,共同适应、共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共生单元之间互为主体,任何共生单元的存在,都是以尊重其他共生单元的存在为前提的。共生是异质间的共存,大家均为主体,只是共生于一个时空而已,它们之间的关系更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平等交往关系。
依据共生理论来看,作为规划设计对象的城市街区、建筑形态、文化民俗、生活方式、环境氛围、自然生态等都可以作为一个个的共生单元来看待。所有这些共生单元共存于历史发展延续下来的共生环境之中,彼此独立,各为主体,又相互依存,交往、互换着物质、信息、能量等,共同结构而成一个共同体,街区、建筑、历史文化、生活民俗、自然环境等互相影响、彼此渗透,互为资源,互相服务,共同进化,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或者“共生模式”,最终营造出一道独特的风景。
以共生理念来观照城市老旧街区的复兴改造,就不能简单地将处于共生关系情境下的老旧街区的构成单元割裂开来、分别对待,粗暴地对待和改造空间内的任一单元,而应在保护城市肌理、文脉的基础上,逐渐将一些单元“嵌入”到这一共同体中,使其与其他产生有机的共生、共享关系,和谐共融,循环再生,唤醒和点化街区功能,实现老旧街区的整体活化。
丨位于美国旧金山的“渔人码头”丨
2从旧金山到杭州的“共生”样本
嵌入式开发规划设计在城市街区复兴改造中的典型案例有很多,如美国旧金山“渔人码头”的改造就颇为典型。
旧金山“渔人码头”原本是工业厂区和渔业码头,在失去了码头功能以后,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对其改造,如今成为城市中一个独特的文化地段。改造过程中保留了传统渔业和码头特色,延续历史码头的构造,以原有历史码头为分界,依据码头的历史基础配置开发海洋博物馆、机械博物馆、蜡像馆、海豹观光、潜水艇观光等,形成码头区、旧金山海洋国家历史公园区、哥拉德利广场区等分区,经常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来吸引人气。
在改造过程中,通过对老旧建筑的翻新,在保留建筑原有形态特征的基础上,形成一些独具特色的餐饮店、零售店等多元休闲业态。同时,嵌入城市公共空间,新建一些步行道、小型露天剧场,来改善码头区的空间形态,使其符合旅游、休闲、度假的功能定位,激活周边区域经济,整个外在的商业氛围和内在的经济复苏逐渐延伸至整个渔人码头片区。最终,这个特色区域得到了复兴,成为旧金山著名的旅游休闲地。
旧金山渔人码头成功的关键是,良好地保持了传统渔业码头风貌,从而形成核心旅游吸引力,再有机地融入现代休闲娱乐业,打造复合型的旅游服务体系,涵盖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多元业态,保证游客在观光传统渔业作业、码头风情之余满足多元的需求。
目前,“渔人码头”已不仅仅是一个世界旅游品牌,更是一种生活模式的打造。这种生活模式是:依水而建的码头;建立在码头基础之上形成的海滨观光带的消费环境;以这种海滨自然环境来集成的休闲、观光、娱乐、购物的循环消费情景。“渔人码头”的生活模式,其后在世界各地城市陆续出现,如中国广州番禺的广州渔人码头等。
而杭州南宋御街的改造,则是嵌入式开发规划设计的一个中国样本。
丨杭州南宋御街中山中路丨
南宋御街是南宋临安都城铺设的一条主要街道,是历史临安城的中轴线,全长4.3公里。御街两侧店铺林立,当时临安城一半的百姓都住在附近,是历史繁华之地。
南宋御街的改造规划,是实现“宜居、宜商、宜游”的“中国生活品质第一街”。其设计者王澍,获得2012年普利兹克奖,他认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应具备连续性,原住民是维系历史的重要载体,在不动迁一户居民的基础上,原地改造所有老建筑。
在建筑形式方面,从最早的南宋、明清和民国历史遗存到现代建筑,从传统建筑到西式建筑,展示了御街800年文化发展历程,俨如一座“建筑历史博物馆”。老建筑的立面整改,在风格统一的前提下,将欧式、现代等多种元素统一于中式风格下,采用百叶、铜钱纹饰、雨棚等构件和建材自然原色达到“修旧如旧”的整体和谐效果。而新建的仿古建筑,填补了已经被拆除的部分,使整体协调完整连贯,不至于缺失或突兀。
在空间格局方面,还原御街的传统风貌,保留原有格局,即御道、御沟、御廊、民居的空间层次,同时,嵌入了一些驻足空间、景观空间,如地雕、景墙、花池等,丰富了街道的空间形态。
在传统人文气息的营造与维护上,注意了御街传统经营特色的继承,“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等老字号发掘自身文化内涵,展示个性化商业经营特色;同时,由于原住民及其生活的留存,传统的社区关系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维护。
其实,这里御街的建筑形式、空间格局和传统人文气息等,无论是历史传统的还是现代西方的,无论是原有遗存的还是新增嵌入的,无论是文化蕴藉还是时尚创新,都被整合进一个古色古香的南宋御街生态系统中,共享统一的特质和内涵精神。
这种嵌入式设计开发,在乡村景观营造上也不乏成功的案列。如著名的泰国清迈四季酒店(Four Seasons Resort Chiang Mai),就是一个以乡村田园风情为主题的旅游度假村,其度假设施嵌入、散落在稻田的边缘,巧妙地将农田作为核心景观区保留了下来。栖居其中,周围环绕着绿油油的稻田,水牛耕作于稻米梯田之间,曲径通幽的园林花园,远离尘嚣、恬静闲适,一幅田园悠然图景。
3杭州梦想小镇的共生实践
杭州“梦想小镇”的设计者是荷兰NITA设计集团。这个2010年上海世博园区景观设计及绿化工程总体管理单位,一直关注自然、城市与人的关系,致力研究并建立一种“经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模式,积极倡导并实践GREEN CITY(绿色城市)理想。
NITA实现绿色城市的途径是“回归设计”和“科学设计”。“回归设计”倡导敬畏自然和尊重人文,设计本身回归到场地原本的自然风貌,回归到场地承载的文化精神。“科学设计”倡导将“科技”与“艺术”应用到场地中,重建“自然与人”的平等价值观。
在“梦想小镇”中,NITA设计集团充分实践了其“绿色城市”的设计理念。展开梦想小镇规划设计图,整个小镇被一个基本呈环形的稻田地带围绕,和既有的湿地味道的天然池塘、水面一起成为一条真正的田园生态带。远眺梦想小镇的建筑,呈现的是“种植”在金黄稻谷中的视觉效应。
梦想小镇延续了江南水乡的环境肌理,农田、林地和水系,成为最具特色的符号,水网、绿网组合建构了一个有机清新的生态环境,低碳空间、水上巴士、园林小火车、轻轨系统等又提供了生态保障。
丨“梦想小镇”——“都市里的乡村、城市边的花园”丨
小镇还将当地章太炎国学文化、运河文化、蚕桑稻作文化、古建筑等文化元素融入建筑与公共空间。历史遗留下的12幢粮仓,又被“再创造”为上下分层、连廊贯通的创新创业的“种子仓”,普通的粮仓摇身一变,成为创客们开启梦想的新舞台,充满了现代感。如此种种营造,接续了小镇的文脉,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
还有那些点式嵌入的现代建筑,在不改变小镇整体风格、文脉的基础上,则增添了小镇的时代风采。
整个小镇的设计,以小镇自然生态肌理、历史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运用为设计核心,通过绿网、路网、水网及街区之间的互通,街区和建筑、以及建筑之间的联通,营造了一个互联互通的有机生态世界,传统和现代,历史和时尚交相辉映、完美融合,生态、生活、生产和创意、创新、创业和谐共生,将生活家园、创业家园和禅意家园融为一体。
“梦想小镇”规划建设的最高理念和指导思想,是小镇要“在出世与入世间自由徜徉”,做“都市里的乡村、城市边的花园”。
如此一来,“梦想小镇”可谓既是创业者实现梦想、入世的“创业田园”,也是创业者寄托乡愁、出世的“禅意家乡”!
可见,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上,尊重自然、崇尚人文、关注共生、营造和谐,才能使新兴的特色小镇,成为一个包容开放、永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大国小城
“中国之美,小城发现”。兼具公共属性和商业属性的特色小镇,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亦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实践的主战场之一。在此背景下,方塘智库将针对特色小镇的发展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挖掘已有小城镇的多元价值,探索新的小城镇的发展模式,深度介入中国特色小镇发展进程。
注:本文作者首发于方塘智库,版权所有,转载请获得授权。授权请联系:xufengchao@ftzhiku.com
相关阅读
从农村电商到特色小镇:浙江遂昌既有产业化模式的价值与局限︱大国小城
无“分享”不“小镇”:中国特色小镇的“分享经济”基因︱大国小城
特色小镇的互联网基因:让每一个特色小镇都与世界紧紧相连︱大国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