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变革︱内蒙古绿色发展战略考:需从建设中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的高度构建全方位的生态保护体系
文丨韦文英(方塘智库学术委员)
内蒙古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其担负的区域生态责任很重大。既要避免因过度荒漠化而成为“沙尘源地”,保证“不起沙”;又要保证北风肆虐时“沙不过境”,发挥屏障的功能。加之其资源开发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恶化趋势,生态保护任务重,责任大,意义深远。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放牧、不适当的开垦和耕作、森林过度采伐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原因,致使内蒙古的资源与环境在开发中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低,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明显加剧。
在此背景下,方塘智库认为,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已经形成的环境破坏,并基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探索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不仅直接体现出内蒙古对国家生态屏障的义务担当,而且,也将是内蒙古获取更多来自国家战略层面的支持的重要依托。
更重要的是,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无论是从发展理念转变还是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现实迫切性来讲,都是内蒙古“十三五”期间所必需要做出的战略抉择,而且,越早越好,在本来就面临更大的转型压力背景下,转型成功的机会窗口不会一直打开。此为我们提出内蒙古生态保护战略的直接背景之一。
1四大生态环境恶化图景
基于此前我们对内蒙古地区的调研,对区内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大概梳理总结如下四个方面:
首先,土地退化严重。由于土地资源自身构成和所处的自然环境的限制,以及开发利用不合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内蒙古土地盐渍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现象非常严重,并已成为内蒙古生态环境恶化的核心问题。
其次,草原生态退化加快。草原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可靠的绿色生态屏障。但调研发现,内蒙古草场退化比较严重,放牧半径0.5km范围内几乎成为裸地,放牧半径2.5km内的草原植被被牲畜不喜食的杂草类或有毒有害草占据优势。
丨内蒙古地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丨
草原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沙尘暴频发,威胁国家的生态安全,直接影响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多年来,对呼伦贝尔草原草场退化和沙化的讨论一直不断,有关专家指出,长此以往,呼伦贝尔草原将可能会变成“呼伦贝尔沙漠”。
第三,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在上一轮经济周期期间,内蒙古采矿业发展迅猛。在矿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压力。矿山用地中近91%的占地面积一度受到破坏,小型矿山企业对土地和矿山生态破坏尤甚。更为严重的是,采矿造成大面积地表塌陷,而选矿加入的松油、黄药、硫化钠等药剂渗透到地下,致使周围大片草原和农田无法耕种。此外,采矿还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下水涵养问题严重。
第四,水资源严重短缺,水体质量明显下降。近年来,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也随之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京包铁路以北地区,人畜饮水极为困难。为了缓解日益紧张的水资源供求关系,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利用,从而又引起地下水位大范围下降,继而导致地面沉降日趋严重。与此同时,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近乎无限制排放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等,造成内蒙古水体含盐量增加,水体富营养化趋于严重,水系生态平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体恶化已成为内蒙古水资源存在的又一严重问题。
2亟需全方位生态保护体系构建
基于生态屏障价值思路,我们提出立足“生态屏障”工程的内蒙古生态保护战略。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讲,生态屏障工程是立足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的现状,运用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由众多类型的生态工程项目构成的一个复合带状生态系统,该系统可以保障区域乃至更大范围的生态安全,促进本区域及更大范围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具体建设思路上还是围绕建设中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这个总体目标,进行全社会动员,实行全方位保障。
蒙古族的传统思想观念中,历来崇尚“天人合一”和“回归自然”的大生态哲学。这种哲学思想既包括深层次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包括表层次的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的生活习惯和婚嫁、丧葬的习俗。蒙古族正是在传统的大生态伦理观念指导下,形成了一整套生态保护的行为取向,并体现在蒙古族的全部生产、生活过程中。
当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关注的时候,我们有理由重新检视和领会由蒙古民族创造、传承的这些优秀的大生态哲学思想,并结合现实生态环境状况,加强对公民进行生态保护知识教育和生态保护道德教育。将“保护环境”作为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使生态道德意识转化为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尺度,作为衡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以期逐步形成保护生态的全民共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态道德水准,提升民众践行生态保护的行为标准。
此外,可以尝试对部分荒漠地、草原、林地的使用进行永久性确权,以恒产激发生态保护的恒心。草原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衣食源泉,这个道理农牧民是清楚的。调研结果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发农牧民的生态意识,调动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仅靠加强生态道德教导,作用还是非常有限的。关键还是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则,保证农牧民在履行保护生态的义务与责任的同时,能够得到相应的甚至是超出履行义务付出的成本的权益,实现义务和权利的可持续统一。
生态保护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贯穿于农牧民生产和再生产的全过程,没有所谓的起始时间表。当因生态保护和应得到的权益相匹配时,农牧民的保护行动是自觉的、主动的,也是不停息的。
但现实是,生态保护需要长期的、可持续的行动,应得的权益却可能因为承包权的到期而存在不确定性,甚至化为乌有。责任与义务和预期权益在承包期满时出现了分裂。责任和权利分裂的直接后果是,短期经济行为盛行,滥牧滥垦滥采现象屡禁不绝。
所以,我们主张尝试性地对部分荒漠地、草原、林地的使用进行永久性确权。明确生态恢复任务要求的同时,保障收益的可持续性。以拥有恒产的权利激发生态保护的恒心,调动农牧民保护生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调节好极其宝贵的黄河水资源
生态承载力是指在不削弱某一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情形下,该区域所能持续支持某一种群的最大生物数量。用生态足迹来衡量时,指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总面积。
在方塘智库看来,应该对包括内蒙古在内的生态敏感地区,尤其是对全国生态环境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地区进行生态承载力的评估分级。就内蒙古而言,就是要对全境范围的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估、分级,有序地推进生态屏障工程。
生态承载力可运用公式计算,这使生态承载力评估、分级有了可行性。只要采集到充分的数据,每个特定区域的生态承载力都能计算出来,为生态分级提供可靠依据。
推进内蒙古的生态屏障工程,其首要任务应该是实施全境范围的生态承载力评估分级子工程,确定各区域的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并以此为根据,进行生态区划,区分出生态保护核心区、过渡区和缓冲区。
其次是在评估分级的基础上,实施生态规划子工程,拿出生态规划详控图,明确资源开发的生态蓝线和红线。最后是实施生态保护行动子工程,根据生态蓝线和红线,拟定行动计划,依照区域的生态等级采取不同的开发和保护手段,科学地进行全区生态保护。
此外,我们是站在国家的角度来谈生态屏障价值的,因此,内蒙古的生态屏障工程有理由变为国家行为,成为利在千秋的国家战略工程。
内蒙古生态屏障工程的构建是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统一的具体体现,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完成这样的工程必须有全方位保障条件来支持。具体包括政策法制保障、管理保障、资金保障、技术保障和监测保障五大方面。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内蒙古谈生态保护战略,与治水的关系尤其密切,由此,我们务实的提出要择机分期实施“四渠两库”生态补水工程。
在方塘智库看来,确保生态持续发展,水是根本。实施生态保护战略,既要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建立生态保护长效机制,还要调节好极其宝贵的黄河水资源,千方百计地开发新的水源。在节约生活用水、节制生产用水前提下,尽可能地保障生态用水,把每一滴水的效用都发挥到极致。
根据内蒙古的自然条件和水源分布情况来看,在条件成熟时,可在最急需解决生态用水问题的蒙西地区和蒙中地区,分期实施“四渠两库”生态补水工程。
“四渠”指在蒙西地区仿坎儿井模式建一条生态暗渠,其水源为雨水丰沛期之黄河水和黄河灌区之农业富余水等;第二条是南起赤峰地区,先北进再西行,进入浑善达克沙地,主要水源为处理后的渤海水;第三条是从包头地区取黄河水,沿大青山东行,进入浑善达克沙地,与第二条共同连接新建的水库;第四条是西起临河一带,南行经库布齐沙漠,进入鄂尔多斯地区毛乌素沙地,连接巴图湾水库。
“两库”一是指整治并扩大巴图湾水库容量。二是在浑善达克沙地一带建设一座生态水库,接纳第二、第三条渠的来水。
渠、库周边视地质条件和实际用水需要,可建设不同的生态分渠,用于生态维护和植树造林之需。每一条渠道都有若干分渠连接沙地中的湖泊和海子。干渠、分渠周围可视具体情况,打出若干水井,以备非常时期的救急之用。
这样,在空间格局上,主干渠就像树干,分渠及其连接的湖泊、海子就像树枝和树叶团,而渠边打出的水井则象深插地下的树根,整个空间构造就像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我们称之为树形生态补水工程(如下图所示)。通过植树造林,树形渠周围的植被可以由点连成片,再连成面,逐步改善沙地的生态。
注:
(1)本图为内蒙古补水工程示意图不设比例尺,地图底图来源于“中华地图 网”
(2)图中水渠线和水库为示意位置
区域大变革
方塘智库区域战略研究中心年度出品,察区域发展之大势,谋区域转型之战略,策区域发展之道路,关心区域新图景,关注中国大变局。
注:本文作者首发于方塘智库,版权所有,转载请获得授权。授权请联系:
区域大变革︱向水而生,因水而兴:内蒙古巴彦淖尔“十三五”转型发展战略选择的首要逻辑
区域大变革︱学习型区域创建战略的逻辑:人才是内蒙古“十三五”转型发展的根本依托
区域大变革︱内蒙古“十三五”空间开放大势已成:可依托三条国际通道建设融通国内国外开放大局
区域大变革︱超越“资源诅咒”:内蒙古面向“十三五”的资源适度开发战略思考
区域大变革︱超越“呼包鄂”发展金三角:内蒙古“十三五”经济区划战略的新可能
区域大变革丨内蒙古区域价值再评估:从生态屏障到能源保障到国际大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