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动态丨叶一剑:回到故乡
念念不忘的乡愁
再次回到故乡
回到那最熟悉的土地、河流、器物、传说……
通过对在地文化的挖掘和表述
来一场与世界的对话
欢迎收看第二期《乡愁里的中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3635u3djf&width=500&height=375&auto=0
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专栏作家、独立书评人。曾通过十年阅读思考,七年田野考察,致力于对区域经济、城市、建筑、商业与公共价值等领域进行持续的深入研究,以完成对国家变革的记录和思考。
附文字版:
4年前的时候,当时我可能提炼出了“乡愁里的中国”,叫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一旦我们明白了,说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在地的文化符号的挖掘,来进行全球表达的时候,其实我把这个在乡愁的概念之下呢,我又把它重新做了一个再次表述的话,就用到了回到故乡的概念。
我觉得有些事情啊,就是我们在做这个《乡愁里的中国》这个节目的时候,我觉得我今天就该说明,就是它不再是表达一种哀愁的概念,我们是要反思,但是不应该再陷入到一种愁苦或者是陷入到一种迷茫的状态,我们应该带有一种非常明确的方向性,就是一方面我们不能回避新的全球化,我们应该找到一种中国和中国很多地方与全球对话的新的一种对话的方式。
那么这个新的方式,我们就应该回到我们的故乡去寻找,回到我们的土地,回到我们自己的最熟悉的河流,回到我们伴随着一个地区,或者我们成长的每一个器物里面去,甚至说每一个传说里面去,然后用这些东西重新与世界对话,那么我们最近去西安比较多,我觉得在西安谈文化,包括在全球的文化地理,就是文化格局里面,那么长安文化都可能是回避不了的一个符号,所以我们今年开始专门在方塘智库成立了长安文化研究中心,那么为什么选择长安呢?
首先我是建立在东方的维度上去看,所以当时叫“重回东方,秩序再造”,因为西方的很多的人对于东方的想象,我觉得有两个词是不能回避的,一个词是长安,另外一个词就是乡村,比如莫言的小说能在诺奖的这个西方话语氛围里获奖,其实在我看来是与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想象一直停留在乡村层面是有关系的。
另外一个就是长安,所以你会发现很多老外,甚至说是一些国家的总统,到中国的第一站都会选择在西安,其实他选择的不是西安,他选择的是长安,这是一个中国最强势的,最能代表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所以我们开始对它的一个研究。
但是对它的研究,不是一个纯粹的历史性的回顾,我们觉得,我们一方面应该对长安文化的形成渊源,甚至是包括它的一些载体、物质的文献,包括这种民间传说,去进行系统的梳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是带着几个意识的。
第一是就是全球化的意识,这就是在这一轮对于长安文化的挖掘中,我们应该是在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去思考长安文化到底是什么,它能给今天的世界的文化秩序,甚至是说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带来什么样的一个新的启示,第二个就是说,它是历史的,但我们认为在今天这种中国的改革,中国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重新去思考,那么一脉相承的长安文化,包括那片土地对于中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甚至,我们希望我们通过长安文化的研究,来去推动长安这样一个符号再次成为整个中国的文化自信建设,所以它一定是现代化的东西,它不应该是断裂的,它应该是和今天的关中地区发展密切相关,不仅长安文化,其他文化同样是需要进行这样的思考的。
比如说中原文化,还有甚至于说更小的木兰文化,但是它的逻辑都是一样的,就是我们认为这种在地文化的挖掘,它应该是一个区域的现代化进程当中必须要面对的,而且应该成为它这个地区的精神文化重塑或者文化重建过程中必须要依托的一个基因和文脉,正是因为这一个个在地的文化的基因和文脉共同构成了今天的中国的基因和文脉,中国文化的谱系,中国才能在新一轮的全球化的过程中找到中国是谁,你的文化基因是什么,你的文化的传承是什么,你的文明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想方塘愿意成为在这种在地文化挖掘当中的一股力量,我们不是全部,但是我想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这种敬畏,这种真诚,包括我们团队的这种活力,来去实现这种地区的在地文化的挖掘,以及我们称之为“发现和讲述”,然后他讲述的途径和讲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研讨,比如说图书出版,甚至于说今天我们用这种所谓的乡愁里的中国这种视频方式,可能都是我们接下来要去讲述这个世界的表达手法。
乡愁里的中国
“我们行走世界,只为找一条回家的路”。《乡愁里的中国》致力于打造最具时代意识、家国情怀和变革精神的原创人文纪实类视频栏目。方塘传媒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