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与城市营造:农业现代化视角下的西咸新区新型城镇化之路|新区新城的逻辑
托斯卡纳式城堡的淡褐外墙,阳光好时像被镀上一层薄薄的金色。城堡周围,七百多亩的葡萄园整齐如阅兵。
这里不是欧洲,而是西咸新区的一个城堡酒庄。在这里,人们可以进行葡萄园观光、主题餐饮宴会、葡萄酒酿制工序和酒文化的参观等等。从现代农业的角度看,这里实现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制、酒庄主题文化旅游的三产融合,因而它是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一个样本。
全球范围内,城市周边的都市农业发展可谓方兴未艾。通过对农业新价值的不断挖掘,以及农业与其它资源要素的跨界整合,都市农业大大延伸了农业的产业链条,它不仅使农业不再是低效益和低产出的代名词,还催生了一系列适应于都市新消费时代的产品与体验,在空间和生态上为都市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想象。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都市农业的发展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解决农民就业提供了独特的思路与出路。因而我们看到,很多地方都把都市农业写进发展规划,并着手相关的探索实践。但都市农业要实现的是城市和农业的有机互动,它不是产业的简单相加就能达成的,而需要对农业新价值的持续挖掘,以及对都市的新消费需求的精准洞察。
西咸新区在城市营造过程中,亦在多维度上探索都市农业的价值。一方面,都市农业是实现其“紧凑城市、开敞田园”的城市格局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借助都市农业,实现城市与农业的多种对接,促进农地价值的最大化。还有,通过社会资本投入、整体性业态规划、基于农业的体验性项目打造、文化创意的融合等方式,逐步摸索依托于都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在方塘智库看来,都市农业的发展背后,是农民组织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居住方式的巨大变革,其意义远超越于产业本身。城镇化是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场社会变迁,而都市农业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路径,更是这场变迁中的重要一环。这正是我们审视西咸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价值维度之一。
都市农业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
1“城在田中、城田相融”的空间营造
从土地用途变化的角度来看,城镇化是一个土地从种植庄稼,变成“种”高楼建筑的过程。什么值钱种什么,城镇化当中,种楼房比种小麦玉米更划算,更多土地用来盖房,似乎是当然的。
在中国大多数城市,城市以内及周边,土地多半已经“种”上建筑,或等着“种”上建筑。在土地财政的驱动之下,地方政府也有动力致力于将农田不断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
长久以来,这就形成一个预期:城市的周边土地在将来都会种上“楼房”。而重金砸下的一个农业项目,说不定哪天说拆就拆了。这种预期下,也就很少有资本愿意对农业进行长期的投入了。
应该让城市的归城市,农田的归农田。西咸新区发展都市农业,首要做的就是打破这种农田终会被侵占的预期,形成一种发展都市农业的新预期。这样一来,工商资本才有信心长期投资搞都市农业。
具体的做法中,最要紧的应是严守城市发展的边界。在西咸新区的规划图中,农田以红线标出,它和保护文物的紫线、保护生态的绿线一起,框定了城市建设的边界。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说,“法规明确城市边界,城镇周边就是农田,而且是法定不得侵占的农田。”他相信,这种预期将“鼓励城市资本、消费流向农村和农业,农民也会对农业进行长期投资”。
那么这些城市周边的农田还种小麦、苞谷吗?显然又不是。由于这些农田靠近都市,而农业的价值又是多元的,如果能充分挖掘这些价值,并和城市的需求相结合,就形成了都市农业。如王军所说,“民俗文化、休闲旅游、绿色有机等要素与农业相结合,依托服务城市功能,使农业成为复合型的高附加值产业,达到或接近城市产业平均收益水平”。
怎么看待都市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区别呢?王军认为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都市农业是有组织的农业生产,这不同于传统农业的以户为单元;二是,都市农业必须是一、二、三产业的复合发展。所以,都市农业既是农业,又不全是农业。
“都市农业既不是以户为经营单位的小农经济,也不是以规模经济为特征的大田农业,而是集一、二、三产特色于一体的复合农业。小集中、大分散;高就业、高附加值。”王军说。
都市农业和城郊农业也有明显不同。虽说两者都主要在城郊,但城郊农业主要为城市提供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是较低水平的农业;而都市农业则以满足城市的多种需求为目标,表现为三产的融合,和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
对西咸新区而言,都市农业是其践行“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田园城市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在西咸新区,相当大面积的农田会保留下来,成为城市周边的开敞田园的一部分。
西咸新区致力于构建一个“城在田中、城田相融”的新型城市。农田既为城市提供了绿色基底,也是城市鲜明的区隔和边界。
都市农业的发展表明了,城市化不会必然消灭农业,也不必然消灭农村。城乡可以有效互动,城市资本在农业找到机会,反过来都市农业又为城市提供产品和服务,都市农业不仅是城市农产品的生产地,也是催生和承载多种城市功能的载体。
都市农业是一种复合型农业
2多方面满足和回应都市新消费需求
西咸新区所发展的复合型的都市农业,如果能实现三产的融合,就是“第六产业”。
上世纪90年代,日本东京大学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针对日本农业的困境提出了这一概念。因是第一、二、三产的融合,且一二三的加总或乘积都是六,故将这种融合命名为第六产业。
放眼全国,虽然农业经历了“十一连增”,但是长期粗放经营带来的中国农业的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生产力与生产方式落后、规模不经济、地少人多、生态破坏等,共同制约着中国农业的升级发展。而其解决之道,第六产业是出路之一。201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在西咸新区,文章开头提到的城堡酒庄,是很典型的第六产业样本。但都市农业是否一定要成为第六产业,并不是最重要的。第六产业这一概念的最重要价值在于,它对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启示。
农业若仅从种植、养殖环节来看,效益是不高的。但把生产、加工、销售连起来,延长产业链,扩充价值链,就实现了叠加乃至乘数效应。这便是都市农业或“第六产业”的魅力。
前文的城堡酒庄,在2010年动工,5年后其年产高档葡萄酒3000吨,产值6亿元,直接间接带动就业上千人。这个葡萄酒庄占地只有1000多亩,在同样面积的土地上,传统农业产值只能望洋兴叹。
在西咸新区的沣东新城,一个叫农业博览园的项目也展现了让人吃惊的效益。农博园总面积1000余亩,集种植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加工业、服务业于一体。它已然成为西安及周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体验农业生活的好去处,2015年清明小长假的游客量达5万人次。
这一农博园所在的堰下张村的农民,通过土地的流转,获得每亩每年2000元的流转收入。此外,农民也可在园里得到一定就业机会。类似的,在泾河新城团庄村的农民,也有部分在家门口的创意农业园就业,每月能领取一份稳定的工资收入。
方塘智库认为,都市农业或第六产业,其本质都是通过“农业+”来实现更高的附加价值,从而立体化回应社会消费需要,这也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思路。
“农业+”的前提是,农业具有多重的价值,除了生产功能之外,还有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休闲旅游等多重价值,每一项都能衍生出很多产品创意和新的产业化空间。比如,“农业+”,可以加餐饮、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等。
当然,这些附加值的实现,需要有庞大的都市人群来买单,这是都市农业实现更大产业价值变现和融入完整商业价值闭环的条件。
2014年,西安有城镇人口626万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100元。同一年,咸阳的城镇人口为236万人次,人均可支配收入31530元。在未来,随着西咸新区城市人口的增加——预计到2020年城市人口多达200多万人,更是一个巨大而就近的周末、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的大增量。而西安作为国际旅游城市,大量游客在对核心景点的旅游之余,也存在对都市农业的一定需求。西安2014年接待游客多达1.2亿人次,如此巨量的游客,只要构建足够快捷的交通,也能够“溢出”一部分到西咸新区。
正是考虑到这样的消费取向,我们看到,西咸新区比较常见的模式是“农业+观光休闲+餐饮”。这种相加,带来了附加值提升,但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在方塘智库看来,未来都市农业更大的想象空间是实现“农业+产业+文化”的进一步延伸,在更高层次上多方面满足和回应都市人群的新消费需求。只有注入文化,才能赋予都市农业更丰富的主题和内涵,给消费者或游客带来文化体验,满足都市人群情感、精神层面的需求,从而创造更大的附加价值。
例如,在台湾一些地方,菠萝园可以旅游,制作的凤梨酥是旅游商品,而这些凤梨酥又寄托了当地人所特有的习俗和情感。这将给包括西咸新区在内的大陆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西咸新区的沣东农博园
3城市营造中的现实选择
都市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其最核心的一个区分是,都市农业是有组织的生产方式。“组织起来的农业,才有可能成为现代农业,才有可能成为复合农业。”
农民被组织起来,可能是“公司+农户”,也可能是其它形式。但无论是哪种方式,一定不同于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都市农业表面上是产业的现代化,背后却是人的组织的现代化。
葡萄酒庄或农业博览园,不是几个农民大户就能干成的。它们需要有大量资本投入——可能动辄数千万、上亿的资金规模,同时也必须匹配以更高效的企业组织与管理方式,来安排农民、产业工人进行生产和服务等等。
可以预见,随着都市农业的发展,传统以农户为单元的乡村社会结构,也注定会随之发生变化。西咸新区提出,随着都市农业的发展,“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这既意味着,农民需要获得和市民逐步均等的公共服务;也意味着,农民参与到城市的劳动分工体系当中。如此一来,乡村的社会结构、组织方式也势必发生巨大改变。
在发展都市农业的过程中,不仅农业发生了变化,农村和农民也发生了变化。农村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改善,公共服务体系也得以逐步发展。农民从散居变为群居,离土离农不离乡,不仅具有稳定住所、稳定经济来源,而且逐渐掌握更先进的技术,逐渐成为懂得市场和运营,乃至善用互联网等现代工具的现代产业工人。
这样来看,在西咸新区的都市农业所促进的“三农”现代化,其本质上是和新型城镇化殊途同归的。李克强总理早先曾在考察中强调,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指出,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西咸新区在推动都市农业的发展进程中,也着意推动新型城镇化与都市农业的相互促进。最典型的是用“优美小镇”的模式,来推动都市农业的发展。例如,葡萄酒庄的周边正致力于构建一个酒庄小镇。在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常务副主任王军看来,优美小镇其实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的一种方式。
当然,在方塘智库看来,发展都市农业不仅是西咸新区城市营造的锦上添花,更是现实的选择。
早在2011年6月,陕西省省委书 62 25323 62 15759 0 0 2508 0 0:00:10 0:00:06 0:00:04 3461记(时任省长)赵正永就表示,“在西咸新区还有68万农民,政府要改变他们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都市农业和相应的产业园区将充分的吸纳他们。都市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吸纳农民就业很好的途径”。
概括而言,农业现代化是“兴业”,新型城镇化是“聚人”。城镇化需要都市农业来以业聚人,都市农业又借助新型城镇化实现以人兴业。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都市农业也是西咸新区实现“四化同步”目标的重要路径。党的十八大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要“四化同步发展”。就西咸新区而言,“四化同步”更为现实和迫切。一个新城市的营造,是牵涉到诸多层面领域的、系统性极强的综合工程,单独的“一化”突破,既不经济,也不可能。西咸新区必须致力于“四化”同步,而发展都市农业又是重要的路径选择。
都市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就业增收,美化了环境、保育了生态,也科普和传承了农业知识与农业文化,更让“把城市融入大自然中,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型城镇化成为可能。
相关阅读
西咸新区的城市价值:大西安城市营造的新变量和中国城市化的新想象
新区新城的逻辑
新区新城,其命维新。以国家级新区为代表的中国新区新城的开发和建设,不但承载着对中国美好城市空间增量的想象,亦承载着中国新型城镇化制度变革的想象,在此背景下,方塘智库正以样本切入,秉承全球化、信息化、文明化等多重视角,深度关注这一城市中国时代的多维变革。
注:本文作者首发于方塘智库,版权所有,转载请获得授权。授权请联系:xufengchao@ftzhi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