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大西安到新长安:一条城市轴线的多元价值激荡︱新区新城的逻辑

2016-02-02 叶一剑 方塘智库



文丨叶一剑 (方塘智库创始人)


从历史上来看,古典对称美学一直是很多伟大城市营造的共同选择,也是近现代以来,成功的都市营造和改造计划中所秉承的基本原则,可以说是一个世界城市的标配。


这一规划手法和审美尺度的应用,不但成就了世界著名的几条城市轴线,这些城市轴线更是为所在城市带来了整体秩序、尺度依归,确保了都市结构的长期稳定和动态平衡,轴线地区亦成为这些城市最精华的部分,成为这些城市历史记忆与现代文明互相激荡的空间载体,通过一条城市轴线便可洞悉一个城市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整个城市发展的“主心骨”。


在关于中国城市轴线的讨论中,除了北京之外,西安恐怕是被着墨最多的了。无论是对古代长安的研究还是对现代西安的研究,轴线都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课题,甚至渗透着传统风水理论的痕迹,一条城市轴线的提出经常会引发学术争论。


但不管怎样,最近以陕西省西咸新区为主提出的“新长安大轴线”,注定会成为西安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事件,就像建筑大师张锦秋先生说的,“是大西安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


考虑到该轴线背后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城市规划和建设问题,在对这一轴线进行思考的时候,在方塘智库看来,也就有了更多元的价值维度。


比如,除了轴线所反应出来的对城市空间认知外,在产城人融合发展成为增量城市营造的共识的时候,城市发展理论在之前有些僵化的功能主义与有些浪漫的有机生长理论之间,显然开始进入了新的思考。在社会、经济、产业、政治、地理、文化等多重要素动态化、碎片化、隐性化塑造城市生长过程中,城市轴线的价值也需要被重新认识,而不是像有人提出的,轴线是都城的选择,代表了城市发展的野心。


此外,在方塘智库看来,“新长安大轴线”的提出,不仅代表了西咸新区的决策者对城市空间的美学认知,同时也代表了对大西安城市发展未来的思考和主张,对关中城市群也将产生影响。尤其是对“新长安”概念的提出,使得这条轴线具有更广泛的解释空间。


丨“新长安中轴线”贯穿古今丨


1“新长安大轴线”的提出


“中轴线”是中国城市规划的传统手法,体现了中国的礼制秩序和“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在最近召开的“新长安大轴线”的研讨会上,陕西省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对该轴线的提出过程和基本逻辑给出了解释,摘录主要内容如下:


在研究落实西咸新区现代田园城市规划中,西咸新区提出了“遵循历史文脉、遵循山水格局、遵循现代规划理念”的原则要求,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新长安大轴线的思路,以期成为关中城市群核心区的发展脊梁。


从历史文脉上看,奠定中华文明基础的周秦汉唐均定都于沣渭之滨。西周文王、武王以沣河为轴,在沣河两岸建立丰京、镐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都城;秦在渭河北岸建咸阳宫,南岸建阿房宫,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渭水贯都”的秦咸阳城格局;汉在渭河南岸建长乐宫、未央宫,在渭河北岸建五陵邑,形成汉长安城的格局;唐长安城几度兴衰,逐步形成了今天西安城的现状。研究周秦汉唐都城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长安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总的规律是沿沣河、渭河两岸次第展开。


从山水格局上看,关中地区建都依托特有的地理形势,“因天材,就地利”,“以山为势、以水为脉;依山为障、依水而建”。关中平原“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在我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关中历代都城南依秦岭、北望嵯峨、渭水横贯、八水滋润。秦岭是我国南北方的分水岭;渭河横贯东西,是关中的母亲河;它们与嵯峨山所在九嵕山脉一起,历史上就是关中的生态屏障和军事屏障。沣河正南正北走向,入渭口正对着九嵕山脉主峰嵯峨山,山水形胜构成了与渭河交叉的南北轴线。


从现代规划理念来看,长安的城市格局一直延续“中轴+方城”的“中”字格局。当今提出西咸一体化,启动西咸新区建设,定位于现代田园城市,强调城市组团格局,建立由特大城市、中等组团城市、镇、村落形成的市镇体系,正好为恢复大长安历史格局提供了重要契机。


丨”新长安中轴线”与关中城市群核心区的关系丨


历朝历代都城均以渭河或沣河为主轴,在沣渭两河四岸次第展开。这是历史文脉的选择,也是山水格局的选择。未来大长安的轴线应以沣河、渭河交汇处为原点,以秦岭为南缘,以九嵕山为北缘,以渭河为东西轴,以沣河至九嵕山主峰嵯峨山为南北轴。此南北轴向西65公里是咸阳宝鸡市界,向东65公里是西安渭南界,这个范围正好是关中平原最宽的地方,包括西安、咸阳、西咸新区,同时纳入杨凌、富平形成23个城市组团,东西长约130公里,南北宽约80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与已通车的关中大环线范围基本一致。


2013年夏天,王军就沣河、渭河作为新长安大轴线与张锦秋、韩骥先生进行探讨,并手绘草图,得到了高度认同,他们称此轴线为“天星大十字”。据此,王军和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总规划师李肇娥对沣河-嵯峨山轴线重要节点实地踏勘。在此基础上,按照省政府要求,李肇娥主持制订了《关中城市群核心区规划(西咸新区方案)》。


之后,在省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关中城市群核心区总体规划中,整合吸收了此意见,将其纳入规划的双轴线之一。


2014年,受西咸新区委托,新加坡规划专家刘太格编制的西咸新区丝路能源金贸区规划,按西咸新区要求对此轴线进行了详细研究,采纳并命名为“周秦汉唐大轴线”,与巴黎、华盛顿、北京大轴线进行对比,认为其历史意义和城市景观功能更具震撼效果。


此后,西咸新区委托规划专家刘克成对该轴线进一步论证和深化,提出了三大片区、九大节点的设计方案。经比较研究,陕西省西咸新区将该轴线初步定名为“新长安大轴线”,确定“一轴、三区、五星连珠”的空间格局,并作为近期实施的重点。


丨“新长安大轴线”规划图,“一轴”、“三区”丨


2超越城市轴线的多元价值讨论 


如果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轴线进行统计分析的话,大概呈现出几个共同的特点:一般都是都城才会有气势宏大的城市中轴线,而且轴线建设基本上是有国家投入,在功能上有彰显权力或发扬国威的意思;轴线的建设和完善一般都是历经数年甚至是百年以上,所以,轴线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实现,这也就意味着对轴线的认定和延续成为必须,这也是为什么轴线原则可以成为很多城市规划的共识,但并非所有城市都能在一个轴线上一以贯之。


这构成了对“新长安大轴线”进行点评的主要背景。在研讨会上我也代表方塘智库对该轴线的价值进行点评。就目前西咸新区提出的“新长安轴线”,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价值维度给出思考,并希望能够对下一步轴线地区的具象化打造带来启示:


第一,人文轴线,寻找大西安和关中地区时空交错下的秩序感。所谓“先造秩序后造城”,应该将这一轴线放在宏大的历史时空下来进行审视和文脉发掘,将其放在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未来维度下综合考虑,用空间与时间对话。这对这一点判断,目前关于轴线所做出的“回到原点、再造秩序”的提法,以及目前提出的五个节点建筑的设计方案,显然已经有了考虑,可以进一步挖掘和完善。


第二,自然轴线,将关中山川形胜整体性纳入新长安城市格局中。一方面,在此轴线思维统筹之下,使得关中地区的城市化整体体现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


另外,作为一条南北80公里长的轴线,可谓一提出就风华正茂,注定在世界城市营造史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一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统筹考虑“历史文脉、山水格局、现代规划理念”抽象出一条超级城市轴线,在我们看来,这既有现实的偶然,又有历史的必然,可谓大西安之幸事,接下来针对轴线地区空间重塑的需要进行适当存量项目的清理腾退,宜早不宜迟。


第三,视觉轴线,让古典主义的对称美学贯穿于大西安的整个城市空间里。这一轴线的提出,从更大空间内实现了对现有西安、咸阳和西咸新区地区城市视觉秩序的再思考,这条跨时代的直线延伸的城市轴线给这一地区带来清晰、明快的视觉感,将成为作为国际历史文化名城的大西安一个新的城市视觉形象。


丨“新长安大轴线”规划图丨


第四,城市群轴线,用一座新兴的城市来回应全球政经秩序的重构。考虑到空间的包容性,这一轴线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轴线,其实是关中城市群的轴线。关中城市群作为国家层面所规划的中国城市群之一,对外开放和对内维新成为必然,在全球政经秩序重构中越来越变现为以城市和城市群为平台的背景下,包括关中城市群在内的中国主要城市群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核心支撑点,并打通国家整体战略以参与全球对话。


那么,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关中城市群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价值值得关注,在沣渭交点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能源金融贸易区,关键词选择是非常有想象力的。在这一地理、文脉原点上,通过一座新兴城市的营造,将成为大西安和关中城市群连接东西对话世界的窗口。


第五,产业轴线,重新触发大西安地区产业集群布局的整体性思考。除了已经启动大规模新建的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区,对于大西安这个素有中国“文化首都”之称的都市而言,我们认为其文化产业和文化影响力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高度。现有城墙及城墙内部地区的发展,虽然之前进行了战略性功能调整和资源疏解,但我们认为依然不够,这一地区可以基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更纯粹的发展战略定位和产业深耕。


不仅如此,这一新长安轴线的提出,我们认为更具价值的是这一轴线背后所代表的对大西安乃至关中地区的发展定位的协同意识,基于此,可以系统性梳理区域内产业集聚,对包括西安高新区、曲江新区、西安经开区、古城区、三星城片区、咸阳,以及西咸新区内形成几大片区进行整体思考,从不同城市功能定位的角度对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进行思考和规划。这样才能从产业上对接这一世界级的城市轴线规划。


第六,东方轴线,见证东方文明在全球城市时代的价值回归。脉贯天地中,古今长安城,在历史上,长安城曾以一个整体的城市形象反复出现并流传于西方文化对东方的表达中,并有被整体模仿的案例出现。那么,在新的中国复兴的历史背景下,大西安应该找到其在中国与世界新一轮对话中独特的角色扮演,显然,单靠现有西安的城市存量是不够的,必须要统筹考虑增量和存量的融合发展问题,这时候,“新长安轴线”以超越一城一地的视野,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为大西安和关中地区城市发展提出了一套有形和无形协同思维和规则,这为大西安整体性参与全球对话提供了新支撑。再加上轴线空间内对包括“五星连珠”在内的充满东方哲学式思考的规划设计,接下来就是如何从多元价值角度真正的用好这一轴线了。


城市和轴线的关系正在变得越发复杂但有趣,尤其是在关中地区,都城多次迁移,且基本上都遵循了轴线营造法则,发展到今天如果完全立足于历史和现实找出一个该地区的整体轴线,不但困难而且可能因为缺少未来感使得价值不大。这次西咸新区尝试面向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时间维度以及关中地区总体山川形胜的空间维度,以地区整体复兴和重回东方的自信发布新长安大轴线,值得激赏。


当然,争论和分歧在所难免,下一步需要做多维度的系统诠释。

新区新城的逻辑

新区新城,其命维新。以国家级新区为代表的中国新区新城的开发和建设,不但承载着对中国美好城市空间增量的想象,亦承载着中国新型城镇化制度变革的想象,在此背景下,方塘智库正以样本切入,秉承全球化、信息化、文明化等多重视角,深度关注这一城市中国时代的多维变革。

注:本文作者首发于方塘智库,版权所有,转载请获得授权。授权请联系:

相关阅读

谁的“一带一路”:中国的新开放时代与西咸新区的港城互动逻辑|新区新城的逻辑

“田园城市”在中国:不仅是城市空间重构更是一场社会变革|新区新城的逻辑

超越土地财政:中国城镇化的鬼城之殇与西咸新区的向人而城 | 新区新城的逻辑

让历史照进现实:西咸新区的现代城市营造与文化遗产保护|新区新城的逻辑

“海绵城市”在中国:西咸新区的实践与新型水城和谐关系的构建|新区新城的逻辑

关于我们方塘智库秉承 “东方智慧,全球价值”的理念,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库平台。研究领域包括:区域发展战略、文旅产业投资、城市现代治理、新型城镇化等。可搜索微信官方账号 ftzhiku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