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要不是林肯大大,我还以为诱导性发问都拿不出手

2017-12-15 法律读品

本文来源:听见庭立方


在法庭调查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法庭发问环节中的某一方,(并不)深情款款的对另一方说了三个字:我反对。

在一系列“我反对”中,诱导性发问是占比最高的原因之一。然而,当你在因为诱导性发问而遭到对方“辩友”反对的时候,林肯大大在大约160年前就凭借着诱导性发问创造了一场“经典之辩”。


亚伯拉罕·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在成为美国总统前,他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律师。当年,林肯在担任一起谋杀案的辩护律师时,利用诱导式发问的方式,扭转了整个案件的走向,不仅帮当事人洗脱了嫌疑,还找出了真凶。



在该案中,控方证人说,他亲眼目击了被告开枪和开枪后逃离现场的情景。该证人的证词是被告杀人的直接证据,如果不能把它推翻,则对被告十分不利。


在法庭上,林肯对这位证人进行了连续的发问:




“在看到枪击之前你与拉克伍在一起吗?”

“你站得非常靠近他们?”

“在宽阔的草地上?”

“在8月,树上的叶子相当密实吧?”

“你认为这把手枪是当时所用的那把吗?”

“你能看到被告开枪射击,能看到枪管等等情形?”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林肯将该证人的证词一步步锁定如下:


1、证人亲眼看到被告开枪射击被害人;

2、枪击发生在榉木林里,离周围居民点的灯光0.75英里远;

3、虽然当时是晚上10点,但是证人借助于当晚的月光还是看清楚了当晚发生的谋杀案过程,并清楚的看到了枪管。


一系列发问结束后,林肯从大衣口袋里抽出一本蓝色封面的天文历念道:那天晚上案发的时间根本看不见月亮,因为当天的月亮要到次日凌晨一点才升起。


林肯通过发问证明了证人证言的矛盾性,帮助当事人洗清了谋杀嫌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397b0b80g&width=500&height=375&auto=0
电影《青年林肯》片段 还原了该场经典之辩


在林肯提出的一系列发问里,显然大都是诱导性的问题,但为什么此次法庭发问不但没有遭到批评,却成了经典战例?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一概的禁止诱导性发问,是否就真的合理呢,哪些情况可以用诱导式的发问呢?


禁止诱导性发问的原因无非是担心发问者诱导证人说出发问者自己想要的回答,从而影响案件事实的查明。但是,什么时候证人才会积极配合发问者,当然是当证人是己方证人的时候。比如,庭上的是控方的证人,他必然对律师的问题会有戒备之心,不可能往律师准备好的套路里钻。所以,这种情形下,用诱导式的发问方法是不会发生所担心的妨害作证的问题的。


所以,在英美法系国家,诱导性询问不是一律不能适用,只要是在向对方证人进行发问,就完全可以适用。


在林肯代理的这起著名的谋杀案中,林肯虽然采用了诱导式的发问,但针对的是控方证人,且通过这种发问,让证人说出了与事实互相矛盾的地方。所以,在询问对方证人的时候可以使用诱导方式,这是禁止诱导发问的例外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情况是可以采用诱导式的发问方式呢?少文老师会给你答案。


课程特色

▲实战演习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陈老师将为您细致讲解刑事司法的那些事儿。


▲实用有效

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实用有效的训练方法,即使是零基础,也能听懂学会。科学的干货课堂针对性的刑事司法讲解,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确保每一节课都能让学员有满满的收获感。


▲随时观看

所有内容均有整理,学员可以不限时反复回听,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报名须知


上课形式:在直播间内,以语音& 社群互动形式上课。报名后课程可永久回听,听无限次。


上课时间:每周更新3期


报名费用:399元


今日为粉丝争取到福利,只要两个好友加入拼团,每人仅268元即可享受96节课,一节课就2块多 ,不能更实惠!


报名方式

①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Tips:报名后添加小智君微信【zhiyuanwk01】进群,加入学习群后按照提示等待开课即可。)


戳下面的原文阅读,立即报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