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些国难面前喊打的人,国难临头却卖了国

2017-08-11 精典悅讀周刊

本期编辑:董倩


作者:张嵚

来源:《我们爱历史》



历朝历代,只要边防有警,都是群情激昂。


但有些“热血”行动,却“热”得冒冷汗,比如黄晓明演的一个电影桥段,中国大使馆被美国人炸了,老实巴交的英语老师黄晓明,就因为是英语老师而被人骂汉奸揍得鼻青脸肿,真的惊倒观众朋友了。


每当如此天雷滚滚场面袭来,也总少不了有人说好话:这些人的行为固然偏激,但爱国心总是好的嘛!


可只要参考下历史,这样的“好话”,就常被打脸:好些在国难临头时摇身一变,鞍前马后积极卖国的可耻小人,恰恰都是这类之前爱国心表演到泛滥的同胞。爱国表演的雷人程度,常和变节的速度成正比。


1改变明末史的张若麒


说到国难,大家通常会想起明末。而国难当头的大明王朝,最后一场拼尽全力的决战,当属明清松锦大战。



当时清军兵围锦州,明军集中最后主力西进,双方数十万人惨烈鏖战,辽西走廊打成绞肉机。最终明军松山锦州沦陷,十三万大军报废,三百年大明王朝,近乎被放干最后的血。


如此悲情结局,古往今来的军事爱好者们,看法也通常一致:明朝崇祯皇帝花样作死!


有多作死?战场开打时,明军表现极好,照着既定战略一步步碾压,反而是号称无敌的清军八旗,连番被打闷棍。清军此战的参战王爷,几年后拉队伍入关的摄政王多尔衮,晚年还心有余悸,说这是自己人生里最生死考验的一战,简直是“实为凶险”。


至于此战的清军主帅,赫赫有名的清太宗皇太极,当时更急的吐血。而且是流鼻血,也就是双眼喷火的看着战局,两鼻孔哗哗流血,足足接了几十碗。


照清军医生的哭诉说:这么流下去,不用明军打来,怕都要驾崩了。


为啥流鼻血?照这战局发展下去,清军的倾国之兵,不给打的全军覆没,也至少是个惨败而归。多年对明战争打来的大好局面,妥妥都要化成水。搁谁当主帅,都要流鼻血。


可就在这节骨眼,明朝崇祯皇帝的自作死大招来了:连续诏书死催,逼明军改变作战计划,赶紧加速进攻。如此瞎指挥,明军只能硬着头皮听,结果自乱阵脚栽跟头,生生撞进清军的套路里,十三万明军大败亏输,还捎带主帅洪承畴事后变节投敌,结结实实给入关前的清军送好礼。


可这严重后果,若只怪崇祯皇帝,却也不妥。之所以有此作死招数,还因有位热血青年,好多天如一日的鼓噪:明军监军张若麒。


说到这张若麒,那可真是晚明政坛上,赫赫有名的热血人物。出身山东曹州张家名门,为官清正廉洁,更有一大强烈脾性:敢骂!



在骂人这条上,入仕时间极短的张若麒,很快就凶猛的朝野知名,此君常年标榜忠君,举手投足一身正气,骂起人来更杀伤力极强,最擅长杀招就是扣帽子,只要意见不合,立刻“奸臣”之类的帽子,炸弹一般给你砸过来。


就连明末清流领袖黄道周,跟他对骂都吃了大亏。没错,就是那位多年后募兵抗清,英勇就义的大英雄黄道周,当时遭他一顿痛骂,硬给黄先生扣了个“假托道学以把持朝政”的大帽子,真个就默默的罢官了。


如此彪悍人物,也成了崇祯皇帝当时极为宠信的近臣,待到意义重大的松锦大战开打,更被委以重任,担当了监军职务。走马上任的他,跟随明军出征后,就长期来精神,奏折写的十分勤奋,军中事无巨细,全都认真汇报。大小将官见了他,都是唯恐避之不及。


但最风光的,却是他一封又一封的战报,那才是崇祯皇帝最爱,满篇写的热血激昂,全是明军将士精神抖擞,痛打八旗落水狗的精彩场面。其文笔之生动传神,放今天做个神剧编剧,百分百高片酬。


这些激动人心的奏折里,洋洋洒洒就表达一个中心思想:清军八旗已是纸老虎,是大明人就要赶快打,不打不是大明人!



也正是在他卖力的鼓噪下,崇祯眼里的前线形势,已然是一片高歌猛进,这才下了严厉诏书,勒令大军即刻决战。


但崇祯皇帝不知道,好好这一仗,就是被这热血青年带跑偏。满腔热情的张若麒,军事工作就是个门外汉,看到一两个胜仗,就敢往夸张了想,敢想就敢乱鼓噪。明明是个明军刚占主动,形势却还犬牙交错的场面,他就敢说已经把敌人踩在脚下。终于鼓噪得崇祯皇帝犯下昏招,“帮助”清军拿下这空前大捷!


虽说闯下这塌天大祸,可狼狈逃回的张若麒,也只是被关押进牢里,直到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崇祯帝煤山上吊,都没来得及处理他。大明对他,真是仁至义尽。


但就是这特殊年代,长期标榜忠诚的张若麒,终于露了本相:以前还只是能力有限,胡乱添乱,这下却是彻底骨头软。先卖身投靠了李自成,给李自成当了兵部尚书,还忙活着劝降过吴三桂。等着清军入关,又摇身成了清王朝的顺天府丞,一直干到太常寺卿,最后以大清官员的身份低调退休。


骂别人“变节”起劲,喊打坑死十万大军的张若麒,自己变起节来,就是这么毫无压力!


2要了崇祯命的光时亨


在崇祯年间出尽风头的张若麒,论起出风头的水平,比起另一位来,却还是差距明显:光时亨!


因为这二人的技术含量截然不同:张若麒靠的是骂人,光时亨靠的是讲理,在崇祯年间的政坛上,这位光时亨,就是著名的“常有理”。


他的讲理水平,一开始就把崇祯惊了,崇祯七年,他作为地方官进京,觐见崇祯皇帝时,竟也毫无压力,开口就讲治国道理,竟真把崇祯皇帝讲入了迷,当场就站起身来仔细端详他,从此就信任有加。


为啥一下就惊到?因为这位安徽才子,一直以来就名气极好。以《桐旧记》里的说法,就是“性刚直”,今天安徽当地的史料里,还有他不少嫉恶如仇的故事,光辉名号长期流传。


而且这位热血人物,不但出名脾气直,还很会标榜脾气直,比起张若麒的骂人来,他的宣传工作更到位,遇到各种大事,就喜欢写诗,逢到不同场合,更爱发豪言壮语,每一句都精心设计,出口就成流行语。因此短短几年就爆红。


火到啥程度?后来清军南下,南方义师大起,好些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慷慨奔赴抗清前线。一句热血豪言,也在战场上迅速传遍:沥血矢神明,弹剑听龙吼!字字铿锵壮烈,支撑了多少男儿抛头颅洒热血!


这首壮烈诗句,正是出自崇祯年间的光时亨之手。


与他这文采一起火的,自然也有慷慨忠义的形象,特别是深受信任的光时亨,成了崇祯年间的言官后,好些朝臣眼里,他就是大明言官的良心代表,于是要给崇祯提点意见,说点逆龙鳞的话,经常就是光时亨大人出马。


而光时亨大人的表现,更是名不虚传,不像张若麒那样爱扣帽子,相反最爱讲理,不管啥样事情,都能拿大道理撑场面,讲话的时候一句硬话不说,绕来绕去都能把道理绕到自己这边,好多次明明和崇祯顶牛,还都能说的崇祯心悦诚服的接受!



事实是,如果仔细看看光时亨的奏折就知道,虽然他一直标榜讲理,可他每篇奏折,基本都是脱离实情,专讲空的道理,甚至喊口号表忠心,实际情形就这么抛到九霄云外。最后巧妙偷换概念,最后变成他有理。如此不讲理,堪称明朝言官的最高境界。


长期以来,这样的“讲道理”,不知耽误了大明朝多少事。而最后一次,却终于要了崇祯皇帝的命:不能南迁!



南迁,即末路上的明王朝,要不要迁都的问题。那已是崇祯十七年,大明精锐已经全报废,李自成正高歌东进,关外清军也正磨刀霍霍,大明唯一的活路,就是暂时南迁陪都南京:江南经济富庶,兵力充足。


如此节骨眼上,抓紧迁都才是十万火急大事,可就这十万火急间,光时亨跳出来了:跪在大殿上哭的稀里哗啦,边哭边和群臣讲道理,说你们深受国恩,这下却置江山社稷不顾,忽悠皇上迁都,就算死了有脸见列祖列宗吗?

如此声泪俱下,当场满朝文武都羞愧了!


他为啥有此一闹?要知道光时亨大人长期以来最擅长的,就是抓住机会树自家形象,眼前这个表现机会怎能错过?而且效果极好,连崇祯皇帝都羞愧了,当场表示不迁都了,发出一个热血宣言:朕志已定,死社稷!


死社稷!很壮烈!但苦了多少百姓?几百年社稷毁于一旦!



两个月以后,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悲情煤山上吊,真个是与京城共存亡,兑现了对光时亨的承诺!


那光时亨呢?是不是也该铁骨铮铮,怒斥农民军一番,再来个从容殉难,光辉形象从此流芳?


没想到他接下来的表现,却是严重大跌眼镜:李自成前脚刚进北京,他就慌不迭的上街,加入到欢迎人群里,欢天喜地迎接农民军,还主动卖身投靠。如此雷人行为,他还给儿子的信里解释:父子奉侍两朝,古已有之。恩,他依然“常有理”。


这位常年形象光辉的人物,也在这场国难临头时,彻底现了原形。


而且比起低调为清王朝打工的张若麒,光时亨却是运气更差,李自成被清军打出北京后,光时亨慌不迭逃到南明,气还没喘匀就给抓起来,绕是故伎重演,搬了一堆道理给自己辩白,还是被南明王朝送上刑场,罪名也板上钉钉:力阻南迁,致先帝身殒社稷!


虽然这罪名,算是南明独创,但以所作所为说,他不冤!


3民族需要警惕一种人


张若麒和光时亨,实事求是说,都是远去年代的小人物。


他们所作不同,归宿不同,但相同点很多:很爱表现,很会表现,满嘴大道理,说话势不可挡,最爱旁征博引,形象慷慨热血。


他们的言谈,简单三两句,常叫人热血沸腾,但事后一回味,却发现不是谈感情,就是讲道理,反复对照,却与事实十万八千里。


他们的行动,更是十分激烈,动不动就愤怒指数升高,甚至格外“惊悚”,比如光时亨跪在大殿上嚎啕,当场很拉风,事后却闹剧。


这样的人与事,重新审视,其实只当得两字:警惕!


正如战国先贤韩非子那句名言:言战者多,被甲者少!这样的人物,就是韩非子所说的“五蠹”之一!


一个民族的强大,必须警惕甚至远离的,就是这种“蠹虫”。


延伸阅读


他,卖国求荣,连皇帝都忽悠,62岁纳妾,被儿子戴上了绿帽子


徐悲鸿绘制《康南海六十行乐图》

作者|顾景言  

出处|世界华人周刊(ID: wcweekly)



 导读 :在历史上,像康有为这样的大忽悠又何止一个?民众的蒙昧无知,君主的浮躁轻信,都给了这类大忽悠生存的空间




在中国近代史上,康有为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在我们熟知的教科书上,他是公车上书的发起人,维新变法的干将,深得光绪皇帝的倚重和信任,俨然是一位进步人物。


康有为自己也大言不惭,自称“南海圣人”。


然而,胡适先生说得好,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仔细研读了近代的许多史料之后,我们会惊讶地发现——


这位自吹自擂的“南海圣人”,竟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卖国贼”、“大忽悠”。



01


1858年,康有为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县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在祖父康赞修的教导下,他自幼苦读儒家经典,成年之后又拜大学者朱次琦先生为师,年轻时的康有为算是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


但是,康有为并不满足于儒学的学习,因为当时的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巨变当中,孔夫子的那一套已经没办法拯救中国了。


什么能救中国?孔夫子不行,程朱理学也不行,清代腐儒的训诂考证之学就更不行了。


康有为决意离开自己的老师朱次琦,前往西樵山白云洞读书,接触到了许多新思想。在游览了香港之后,康有为更是惊叹天外有天,开始由传统的儒学转向西学。


平心而论,在那个人心思变的时代,康有为称得上是时代的弄潮儿,他在儒学和西学上的多年研习,对西方制度的借鉴推崇,都足以看出此人能懂得识时务顺大势而为之。


可是,值得叹息的是,康有为才华虽有,人品却是硬伤。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提倡做人应当“知行合一”,康有为却一生都没有做到。



02


大忽悠的能力很差。


先从他最拿得出手的公车上书这件事来说。


公车上书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是这样的: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康有为领导上千名举人向皇帝上书请愿,反对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史称”公车上书“。


这种说法,大部分来自康有为的自述。事实上,康有为只不过是组织了一场在松筠庵的集会,收集了1300名士子的签名。


但是康有为鸡贼得很,他这一年已经37岁了,好不容易中了个进士,生怕自己的功名有什么闪失,因此这份多名士子签字的“万言书”他根本就没有呈递上去。



康有为


虽然自己并没有领导公车上书,但是康先生精明着呢,在后来的流亡岁月里一直宣称自己是公车上书的领导人,按照康有为的逻辑估计就是:我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在万言书上签字,这就算是我领导了这场运动,至于我有没有把大家的万言书递上去给朝廷,大家就不要管不要问啦!


这份万言书,就此夭折。


不过,康有为虽然为人虚妄,但还是很有一番雄心壮志的,他认为自己能够改变晚清积贫积弱的乱象。既然中了进士,那就方便私下向光绪皇帝进言了。但是皇帝毕竟是万金之体,也不是康有为说见就能见的,康有为只有一个办法:给光绪皇帝私下上书。


在给光绪皇帝的上书里,康有为慷慨陈词,极力陈述国家贫弱,变法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振兴大清。光绪皇帝毕竟是个年轻人,不甘心受制于慈禧太后坐视大清衰败,看康有为三番两次上书,心里也难免跃跃欲试,就下旨宣康有为进宫面圣。


这次面圣,是康有为一生中唯一一次见到光绪皇帝,也成为他后来招摇撞骗的重要资本。


著名的康有为(右)、梁启超(左)与光绪皇帝合影,后被证明是修改底片PS而成的


据康有为自己的说法,光绪皇帝足足和自己聊了九刻钟,也就是两个多小时,非常信任倚重自己。


然而,这是康有为撒的一个弥天大谎,所谓的两个多小时的君臣谈话,大多都是这位大忽悠胡编乱造的。


03


同是光绪年间进士的张元济在那一天也被光绪皇帝召见,臣子们在一起等候皇帝召见,张元济恰恰排在康有为的后面,据张元济的回忆:


“二十八日(即1898年6月16日)天还没有亮,我们就到西苑门外,坐在朝房里等候。当日在朝房的有五人:荣禄,二位放到外省去做知府的,康有为和我,荣禄架子十足,摆出很尊严的样子。康有为在朝房里和他大谈变法,历时甚久.荣禄只是唯唯诺诺,不置可否.召见时,二位新知府先依次进去。出来后,太监唤康有为进去。大约一刻钟光景,康先生出来我第四个进去……当时屋子里没有第三个人,只有一君一臣相对……。”


最重要的是,康有为说的是广东话,而光绪皇帝则是在北京城长大的满族人,两个人语言交流都很成问题,好比鸡同鸭讲,又怎么可能谈两个多小时?


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在这场召见结束后给康有为的官职也很能说明问题,不过是一个六品的章京,与杨锐等深受信赖的军机四卿是没办法相提并论的。


然而咱们的康大忽悠可不管这些:反正我就是见过光绪爷,我说聊多久就是聊多久。


如果仅仅是编几句瞎话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也就罢了,康有为却不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忽悠,结结实实坑了光绪帝一把。


在维新变法开始之后,康有为不断上书,要求皇帝下猛药,迅速清除守旧势力。光绪帝裁撤了大量官员,一时间朝野人心不稳。


康有为跑去找光绪帝的老师孙家鼐商议:英国一直垂涎西藏地区,那地方荒远偏僻,要不让朝廷把西藏卖给英国吧,卖个高价钱给维新变法用?


孙家鼐


孙家鼐觉得康有为简直不可理喻,没有搭理他。


康大忽悠不久后又去面见日本公使,倡导“中日合邦”,这成为日本侵华的野心来源之一。幸好康有为只是个大忽悠,不然我国危在旦夕。


康有为不满足于此,想出了一个更荒谬的计划,直接导致了维新变法的失败。


他的计划是:围园杀后。


04


在维新变法的全过程中,慈禧太后并未顽固地反对。如果慈禧太后从一开始就不同意,光绪皇帝根本就没有能力将整个变法维持103天,所以慈禧太后对变法最起码是默认的。


但是在康有为的忽悠下,光绪帝把变法想得太简单了。这位年轻的君主太过于急切,改革措施过于激进,想要在三个月里把十年的改革都完成,甚至曾经在一天里下了一百多道政令。其中贸然宣布废科举更是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天下的读书人一夜之间失去了向上的途径,读了那么多年的书瞬间都白费了,很容易转向革命。


慈禧太后虽然对这些激进措施不满,但是并未立刻采取行动,她心里也知道只有改革才能为大清续命,所以暂且忍耐了康党的肆意胡为。直到康有为彻底激怒了她。


康有为指使杨深秀上书光绪帝,谎称颐和园里藏有秘密金库,可以开掘秘密金库为变法提供充足的资金。真实目的是让会党成员伪装成掘金工人,进入颐和园杀死慈禧太后,以便光绪皇帝独掌大权。


慈禧太后


康有为这个计划实在是荒谬至极,完全不顾及大局。


且不说慈禧太后并未顽固反对变法,就算慈禧太后阻挠了变法,古代帝王以孝治天下,如果光绪帝贸然杀掉慈禧太后,必然会引得朝野震动。皇帝贵为一国之主竟然弑杀嫡母,必然引得亲贵大臣群起而攻之,光绪帝能保得住皇位就是怪事了。


最后,这个计划走漏了风声,被慈禧太后得知,慈禧太后果断决定动手。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下令,软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主要成员。康有为提前得知消息,脚底抹油溜了,却让自己的弟弟康广仁留下来整理藏书,导致康广仁没来得及逃跑,不幸被捕。


大忽悠康有为跑了,盛怒之中的慈禧太后要发泄自己的愤怒,就下令让康广仁弟代兄责,押往菜市口斩首。可怜的康广仁,就这样被哥哥坑得丢了性命,成了戊戌六君子之一。


已经逃走的康有为得知弟弟的死讯,虚伪地流下了眼泪,哀叹父母把弟弟托付给自己,自己却没能照顾好他。其实,在当时的乱局下,康有为无非是爱惜自己的藏书胜过弟弟,否则又怎能让弟弟在那种情况下留下来整理藏书?


康有为在美国芝加哥的照片



05


除了在政治上不靠谱,在道德上大忽悠也假得可怕。


变法失败后,为了获得日本的支持,康有为提出了一个“中日合邦”的设想,提议推翻现有封建统治,由自己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挑选百名外国顾问,全面接管中国的政治、军事、财政、外交等等一系列的国家大权。


伊藤博文与康有为共商的“中日合邦”计划书


康有为的提议,可以说是卖国求荣。一旦实行,中国必定走向亡国的道路。幸好清廷没有再次被他忽悠,直接拒绝,康有为自此失宠,避居海外。


避居海外的康有为,过得也非常潇洒。


光绪帝被康有为忽悠得被软禁,康大忽悠却拿着伪造的光绪皇帝的“衣带诏”,以营救皇帝的名义大肆敛财,收了南洋华侨很多钱。


  • 康有为及家人朋友在苏格兰阿伯丁女子学校的合影(中间端坐者是康有为,其左边是女儿康同璧,康同璧身后是其丈夫罗昌)


有钱,自然是要享受生活的。


康圣人用筹集的钱,在欧洲买了一个风景迷人的小岛,在那里住了好几年。被他忽悠的富商们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就这么被康圣人挥霍掉了。


康有为一直提倡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但自己却娶了六房太太。直到1919年,康有为都已经是62岁的老头子了,还看上了19岁的船家女张光,强行纳为第六房太太。康有为的子女们都深以为耻。


值得一提的是康有为56岁时娶的第四房小妾,是个年轻的日本女人。却不料这个日本女人和康有为的长子私通并怀上了孩子,康有为大怒。真是让人感慨康圣人“教子有方”,家风一脉相承啊!


康有为晚年身着清廷的官服与妻妾子女在一起


1927年,这位欺世盗名的大忽悠,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病死于青岛。章太炎送他的一副对联最能够概括他的一生: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在历史上,像康有为这样的大忽悠又何止一个?民众的蒙昧无知,君主的浮躁轻信,都给了这类大忽悠生存的空间。然而,一个有一个亡国破家的惨痛例子告诉我们,一定要警惕大忽悠!



欢迎大家加入【史海钩沉阅古今】群组,建立更深度的阅读链接。


希望加群的朋友请首先添加编辑的个人微信,向编辑发送“史海钩沉”添加申请,稍后,她会邀请您进入群聊的。

 本期编辑:董倩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史海钩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