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用马桶保卫炮台,湘军将领看到西方轮船吓到吐血,洋务运动之所以能够发生,就是战争的刺激……

2017-09-09 精典悅讀周刊

本期编辑:董倩



一场波及全国的洋务运动之所以能够发生,除了思想启蒙之外,当然还有急迫的现实原因,这就是战争的刺激。


先看中外战争。


清军与洋人交手屡吃大亏。令清廷震惊的是,洋人依靠船坚炮利,往往以很少兵力,就能击溃上万乃至数万清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当然,清军失败,还有腐败愚昧等原因,但是西方军队船坚炮利,确是制胜重要因素。



在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仅数千人及舰船四十余艘,就攻陷浙江定海、宁波、镇海、江苏镇江,还拿下了广州、上海。在战争中,守卫广州的清朝名将杨芳,竟下令搜集民间马桶,放在几个木筏上,漂向洋面,以保卫海边炮台。杨芳把这叫“以邪制邪”,结果当然无效。当时就有人写诗讽刺说:“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城中。”


在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两国仅十几艘军舰,就攻占了天津。1860年,英法联军仅万把人,再度攻占天津,甚至攻占了帝国首都北京。清军骁将僧格林沁的骑兵,挥舞马刀在天津附近与英法联军的枪炮激战,岂是对手?


双方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使清朝官员谈洋色变。曾任直隶(含河北、河南、山东地区)总督、钦差大臣的琦善就曾经说:“夷船不来则已,夷船若来,则天津海口断不能守。”



太平天国后期,当湘军节节胜利之时,湘军将领胡林翼在长江边上突然看到西方轮船在江水中逆流而上,“迅如奔马,疾如飘风”,当即“变色不语,勒马回营,中途呕血,几至堕马。 ” 这个情景,生动地说明了清朝官员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面前的惊恐。再看国内战争。太平军也了解洋枪洋炮的厉害,大量购买西方军火。萧一山的《清代通史》载,1862年 4月,上海一家洋行供给太平军步枪3046支,野炮 705门,火药 484桶,子弹 18000发。1862年,李秀成率大军解救天京之围,以炮火轰击湘军:


“洋枪洋炮子密如雨,兼有开花炸炮打入营中,惊心动魄。”事后,曾国藩的弟弟、湘军将领曾国荃写信给郭嵩焘(曾任皇室秘书、广东巡抚),介绍太平军武器情况:“贼之火器精利于我百倍之多,又无日不以开花大炮打垒内,洋枪队多至两万杆。”


内外战争压力,逼着清廷迈开洋务步伐。


李鸿章在 1862年率领淮军来到上海,刚与外国军队接触,就做出了判断:“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他推崇洋人“战守攻具,天下无敌”,遂“坚意要学西人”,力主“我军唯有多用西洋军火以制之”。


向西方购置军火的事,当然早就陆续进行了。从 1862年起,清政府还聘请西方军官训练清军。在此前后,又有“借师助剿”。先是,1860年 5月,上海、江浙一带官绅慑于太平军威力,出钱请西方军队保护地方,攻击太平军,这就有了英国人华尔的洋枪队。华尔死后,英国派戈登前来扩充这支军队,改编为“常胜军”,另外还有法国人控制的“常捷军”等。这些外国军事组织后来被李鸿章、左宗棠解散。



1863年,清政府向英国购买了一支由 7艘军舰组成的舰队,以便从水路进攻天京。因其司令为英国军官阿斯本,故名“阿斯本舰队”。英国想借机控制整个中国海军,迫使清政府同意让英国人出任清朝海军大臣,让阿斯本出任清朝海军总司令,引起双方争执,最终由曾国藩和李鸿章出面,前后共花了 160多万两银子,将这支舰队遣散,而清政府却一无所得。


以上事实说明,洋务运动的兴起,确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相关,不容回避;但是洋务运动发展起来之后,取得划时代进步,也不能否认。


农民起义反抗腐败暴政固然可歌可泣,但太平天国本身也存在诸多严重弊端。李时岳指出:“农民不能创建新社会”,这是实事求是的评价。近来史学界就此展开诸多研究,不再赘述。


总之,洋务派镇压农民起义,手上沾满鲜血,是刽子手;但他们努力推进工业化,与顽固派展开一波又一波激烈斗争,艰难推动中国进步,又成为改革者。这就是历史的迂回和曲折。如果以为改革者必须全身透明、毫无瑕疵,那并不是事实发生了错误,而是我们自己的观念近乎幼稚。对于复杂的历史,采取非黑即白的情绪化或片面的态度,很难接近历史的真相。



欢迎大家加入【史海钩沉阅古今】群组,建立更深度的阅读链接。


希望加群的朋友请首先添加编辑的个人微信,向编辑发送“史海钩沉”添加申请,稍后,她会邀请您进入群聊的。


 本期编辑:董倩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史海钩沉】



热文推荐点击即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