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揭秘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2017-09-27 精典悅讀周刊

本期编辑:董倩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建造完毕,1974年8月交付海军服役,引起世界震惊。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为什么要研制核潜艇?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是怎样研制成功的?


辽宁葫芦岛核潜艇制造厂——渤海造船厂旧照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决策纪实


  1964年10月,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然而,我们依然面临着来自海上的巨大核威胁,党中央、毛泽东果断决策:研制中国自己的核潜艇!构筑中国战略核力量的坚实屏障。于是,上至元帅、科学家,下至工人、潜艇水兵,都投身到了这一可歌可泣的伟大工程中。


  事实已经证明,中国人民就是在缺乏外国技术资料,没有用一件外国材料和设备的情况下,完全靠自力更生设计制造出优于世界同类第一代水平的核潜艇。



一、1958年6月底,毛泽东圈阅批准了中国研制导弹核潜艇的报告。“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研项目在中国大地秘密展开。


  1954年1月美国“核潜艇下水,随后,苏联、法国、英国也相继拥有了自己的核潜艇。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大国的中国怎么办,中国何时能够拥有自己的核潜艇?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新中国领导人挂在心头的一件大事。


  早在1953年2月,毛主席在乘军舰沿长江考察时,应海军将士们的请求,挥毫为5艘舰艇写下了内容相同的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题词。在三天三夜的航行中,毛泽东在不断地思索。他时刻把海军的建设放在心上,特别强调抓科学研究和尖端技术。他说,“现在不搞,将来就来不及,赶不上了”。


  1955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钻研的……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又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


  1958年6月,随着我国第一座实验型原子能反应堆开始运转,一直萦绕在主管国防科技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心头的一个想法终于成熟了:中国要研制自己的导弹核潜艇!


  6月27日,聂荣臻元帅亲自起草了一份绝密报告——《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核潜艇的报告》。这个报告一送上去,当即就得到了批准。从此,研制导弹核潜艇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科研项目,在中国大地上秘密拉开了序幕。

  


二、赫鲁晓夫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你们搞不了;花钱太多,你们不要搞;我们有了,你们就有了;我们可以组织联合舰队。对此,毛泽东愤然指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中国人自己研制导弹核潜艇,在很多人看来,真可谓是“天方夜谭”。因为在这之前,中国的常规潜艇还处于襁褓之中。在连常规潜艇都不能自主研制的情况下,上马研制导弹核潜艇,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中国核潜艇研制计划刚刚提出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间,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聂帅当初提出计划时考虑的措施之一。


  1958年10月,中国海军政委苏振华率代表团访苏,达成了从苏联引进部分海军装备的协议,并于1959年2月4日正式签订。这就是著名的《二四协定》。根据协定,苏联方面向我方提供了常规潜艇的技术资料和设备,派遣专家帮助中国制造,让中国代表团成员参观了列宁号原子破冰船和几种舰艇等。尽管苏方对校潜艇的技术资料十分保密,不肯吐露实质性的内容,但还是回答了一些关于核反应堆方面的枝节问题。


  赫鲁晓夫之所以对中国还比较友好,是因为当时苏联领导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比较激烈,赫鲁晓夫为稳定自己的地位,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支持。


  1958年7月31日至8月3日赫鲁晓夫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会谈中,赫鲁晓夫出人意料地要求中国政府同意苏方提出的“关于建立联合舰队与在中国沿海建立长波台的建议”。赫的这一意图控制中国的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


  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借口当时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日内瓦谈判关于禁止试验核武器的协议,提出中断对中国的若干重要援助项目,以施加压力。


  9月30日,赫鲁晓夫率苏联党政代表团再次来华访问,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


  当然,赫鲁晓夫这次到中国来,决不单单是参加新中国的十周年庆典活动,他是抱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继续要求中国同意苏方在中国大连建立联合舰队与在中国沿海建立长波台的问题。果然,在苏联代表团到达当天的会谈中,赫鲁晓夫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会谈的场面是这样的:


  赫鲁晓夫:毛泽东同志,我们关于建立这个联合舰队的建议,不知道你们做了进一步考虑没有?


  毛泽东:不行。这个建议,我们早就答复过你们了。


  赫鲁晓夫:那,关于在你们这里设立长波电台的事呢?


  毛泽东:不行。我不想谈论这件事。


  赫鲁晓夫:毛泽东同志,我们将给你们建电台的钱,对我们来说,电台属于谁无所谓的,只要我们能用它同我们的潜艇保持联络,我们甚至愿意把电台送给你们——我们只希望尽快建台。


  赫鲁晓夫:我们的舰队在太平洋游弋,我们的主要基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我们最好能达成一项协议,使我们的潜艇能在你们的国家里有一个基地,以保障加油、修理和舰员上彼岸休假……


  毛泽东:我最后再说一遍,不行!赫鲁晓夫同志!


  双方沉默了片刻后,性情较为急躁的赫鲁晓夫又重复了上面的话。不过这一切都打动不了毛泽东,他挥了挥手,说出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想法:我们不想让你们到这儿来,过去英国和其他外国人占领我国多年,我们再也不会让任何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使用我国的领土。


  会谈中,中方提出希望苏方不要中断1957年10月15日由聂荣臻、陈赓、宋任穷代表中国政府和苏联政府代表团在莫斯科签订的苏联在火箭和航空等技术方面援助中国协定中所规定的项目,并再次提出核潜艇技术问题。


  赫鲁晓夫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你们搞不了,花钱太多,你们不要搞;苏联有了核潜艇,你们就有了,我们可以组建联合舰队。


  10月1日这天,赫鲁晓夫应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同中国领导人检阅游行队伍。他指着正在天安门前通过的民兵方队说:“这,将是核导弹下的一堆肉。”接着他阴沉着脸告诉毛泽东,苏联准备撤走所有援华专家。


  话说到这个份上,由苏联援建核潜艇之事不用再提。毛泽东愤然指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成了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勇当先,拼命搞出中国核潜艇的源源不竭的动力。


  赫鲁晓夫离开中国后,中苏关系开始全面紧张。到1962年,苏联从我国撤走了全部原子能专家。全面依靠前苏联技术的原子弹研制工作遭到了致命的打击。而此时,中国大地上又发生了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从而使整个经济建设处于最困难时期。


  根据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聂荣臻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国防尖端技术问题,根据当时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状况,确定国防科研工作“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的方针,把研制原子弹、氢弹放在第一位,其他项目都要重新进行调整以缩短战线。


三、形势所迫,核潜艇项目暂时下马




  根据“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的方针,海军与有关工业部门一起分析了海军装备建设面临的矛盾和形势,大家认为,在当时科研力量不足和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海军要集中力量仿制改进几种型号的常规舰艇,核潜艇的研制工作,本着少花钱、少用人的原则,集中力量进行几项技术复杂、周期长的关键项目研究,其他项目暂时停止。


  当海军和二机部将这一意见上报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审批了这个报告,决定先集中力量搞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潜艇项目先暂时下马。


  核潜艇工程下马后何去何从?1963年3月,中央专委决定,在国民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保留一个由50多人组成的核动力研究室,继续从事核动力装置和艇总体等关键项目的研究,为国民经济恢复之后完成设计试制核潜艇作技术上的准备。


  50的多人队伍,承担庞大的核潜艇工程,显然力不从心。但是以总工程师彭士禄为首的核动力研究室已经很满足了,他们坚信核潜艇工程还会有重新上马的一天。他们边学边干,为核潜艇工程作理论上的准备。


四、核潜艇项目重新上马该从哪着手?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地发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仿制改进的鱼雷快艇、导弹快艇、猎潜艇和中型常规动力潜艇也相继取得成功。这标志着全面进行核潜艇研制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1965年3月20日,中央专委批准核潜艇工程重新上马。我国的核潜艇工程重新上马之时,世界主要军事大国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已经研制出来并装备海军部队,此时我们的核潜艇工程该从哪里着手?


  第二、六机械部经反复论证建议,核潜艇研制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第二步再研制导弹核潜艇。


  中央专委发布通知明确研制核潜艇的三项原则:一是认真执行大力协同的方针;二是立足于国内,从现实出发,分两步走,先研制反潜鱼雷核潜艇,于1972年下水试航,再搞导弹核潜艇;三是第一艘核潜艇既是试验艇,又要在主要战术技术性能上力求配套,可以作为战斗艇交付使用。


  为此,成立了负责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的719所。毕业于苏联海军捷尔任斯基高级工程学院的夏桐担任719所所长。719所刚组建时只有50万经费,距概算的700万相差甚多。可是,719所的研制人员凭着对核潜艇事业的执著,边组建,边工作,围绕着结构强度、流体动力、鱼雷发射、导弹潜射、水声设备、潜艇空气再生与净化、惯性导航等项目开展了鱼雷核潜艇方案论证。


  根据719所的研究论证,确定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为声自导的反潜核潜艇。核潜艇制造厂也在紧张建设中。1968年11月23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开工建造。


五、建造1∶1核潜艇模型



  核潜艇技术研制极为复杂,全艇设备、仪表、附件达2600多项,4.6万多台件,电缆总长90余公里,管道总长30余公里。不仅要研制紧凑可靠的艇用核动力装置,选好适于水下高速航行的艇体线型,而且要装备保障艇员长期水下工作和生活的空调、空气再生、净化系统、水下导航定位系统、远距离隐蔽通信系统、水下远程警戒、搜索、侦察、通信、目标定位的综合声纳系统,以及与潜艇的作战使命相适应的反潜鱼雷武器系统。


  60年代和70年代我国的生产工艺比较落后,要想将这么复杂的工程一次研制建造成功,要想在核潜艇有限的耐压壳内布置数以万计的设备、仪表、附件,并通过管道、电缆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困难极大。


  怎样解决这个难题?719所的设计人员和核潜艇制造厂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办法,建造一个1∶1的核潜艇模型。两家密切协同,用一年多时间建造了一个1∶1全尺寸钢木模型。


  有了这个全尺寸模型,设计、安装人员和部队使用人员通过现场设计、模拟安装、模拟操作,反复推敲,不断调整,发现和解决了大量安装、维修、操纵等方面的问题,确定了全艇设备、仪表的布置,管路、电缆的走向及耐压艇体上1000多个开孔位置,保证了总体施工设计的一次成功。



六、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建造成功



  核潜艇的心脏是动力装置。为了研制核潜艇的动力装置,核潜艇工程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提出,先搞一个陆上模拟、定型,再原样复制到核潜艇上去。这个建议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最后,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元帅拍板,为了核动力潜艇一次建造成功,必须建立陆上模式堆。


  根据毛泽东的批示,解放军派出大批部队支援陆上核反应堆试验场的基本建设。到1969年下半年,共有上万军民云集西南某地,建设核潜艇陆上模式堆。


  1970年4月,数万台设备、数不清的零件联在了一起,一个庞大、复杂、精密的核动力系统建成了。5月1日,陆上模式堆开始试车。至此,核潜艇研制已经基本通过了设计、安装、调试、操作四道关,就剩下最关键的试验关了。


  1970年12月26日,人们特意选择了毛泽东生日这一天,把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送下水。


  1971年4月,核潜艇开始进行系泊试验。9月初,核潜艇完成码头系泊试验。


  1972年6月,核潜艇计划进行水下发射试验导弹模型弹。


  1972年8月15日,在经过一系列缜密细致的检验和测试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首次驶向试验海区,开始进行航行试验。

 

  到1973年4月,共出海试验20余航次,核反应堆运行了数千小时,主机运行了数百小时,累计航行几千海里,完成了绝大部分试验项目。整个海上试验表明,中国自行研制的潜艇核动力装置是成功的。


  1974年1至4月,第一艘核潜艇继续进行检验性航行试验,试验证明,运行情况良好。至此,核潜艇可以交付部队使用了。


  1974年“八一建军节”,经过连续试验后,中央军委将这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它就是服役于北海舰队的091型“汉级”(北约组织命名)核动力攻击型潜艇。


  中国第一艘反潜核潜艇研制成功后,又于1981年春研制成功第一艘导弹核潜艇,并于1983年8月加入海军的战斗序列。


  为了真正检验中国核潜艇的战斗能力,1985年11月25日至1986年2月28,“长征号”核潜艇出海进行最大自持力考核试验,航程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周,长航时间超过了美国“海神”号,其中大部分时间为水下航行,最长一次水下连续航行25昼夜,经受了被称为“水下长征”的考验。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史海钩沉】



欢迎大家加入【史海钩沉阅古今】群组,建立更深度的阅读链接。


希望加群的朋友请首先添加编辑的个人微信,向编辑发送“史海钩沉”添加申请,稍后,她会邀请您进入群聊的。


 本期编辑:董倩

热文推荐点击即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