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负面舆情迅速扩散的几大表现!

2016-06-21 清博研究院 清博舆情


舆情报告定制及合作请联系:185-1911-0232

网络舆论生态的演变,让微博、微信、知乎、论坛等场所早已成为舆情发起中心,其中微博因短快精的特点和庞大的活跃用户群体成为舆情多发场地。从近些年的舆情规律来看,负面舆情的迅速扩散已经呈现出比较稳定的表征,本文通过对信息源、网络大V、媒体、舆情应对及网民等五方面来进行分析与总结。

信息源

事件掐头去尾

负面舆情发生后,部分网民通过发布掐头去尾的文字,在事件描述中,抹去对自己不利的信息,营造出受害者的形象,夸大涉事单位或涉事者的破坏性及危害性,来获取网民的同情与舆论的聚焦。较为典型的是,部分城管打人事件中,舆情爆发之初,多由城管暴力伤人引发舆论愤怒,调查后却发现,是小贩动手在先城管反击在后。@甘肃公安交警 曾发博称,“网络上的文字与图像未必就是真相,掐头去尾断章取义的片段先打个问号为好,真相不会缺席。”


视频移花接木

视频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制作简单,随机性、突发性强等特征,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视频已经成为一种浸入生活场景的方式。在某些重大舆情事件中,视频成为左右舆情的重要证据。近期涉警舆情多发,个别网民便翻出多年前的旧视频移花接木,意图引导舆论。6月13日,微博认证用户@椒江叶Sir便发博称,“广东清远的交警视频又被拿出来传播说警察打人,这事去年4月的。”


弱势标签引发同情

设置标签引发网民同情,引导舆论对舆情的热议,是将负面舆情扩大化的表现之一,雷洋事件中,“人大硕士”、“新晋父亲”、“青年学者”、“涉嫌嫖娼”、“暴力执法”等标签,将雷洋形象标签化的同时也将事件本身标签化,极大地调动了包括网络大V在内的网民的参与情绪,促使舆情迅速发酵。


形象固化导致认知偏离

网民对城管的极端负面印象,与其长期在微博上被爆出的负面事件不无关系,舆情一旦涉及城管、警察,便会影响整个群体形象,还会被固化,并导致网民认知偏离,形成对涉事群体的共同偏见。微博网民@JWPHOENIX 如此形容这一现象,“贴标签是人类书面斗争发展至今的一个高度简化形态。当你将对方的形象扭曲、固化,你就不必再面对一个鲜活的人类以及他多变的话语,而只需对一种已经盖棺定论的陈腐思想表示出不屑,再兀自宣告己方的胜利即可。”


通过故事隐喻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负面舆情,在网民窥私心理的影响下,不仅情节更易吸引舆论目光,而且具有较强的代入感,赢得同理心后,网民便随手将负面舆情转发扩散。江苏民警张际勇死亡一事中,其妻子通过图文微博介绍了张际勇生前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以及无法面对女儿对父亲的思念与追问,加上张际勇溺水而亡的“惨烈”死状和扑朔迷离的故事剧情,隐喻她对此案的质疑,瞬间激发网民同情心和好奇心,将舆情激化。


网络大V

夸大事实,制造社会假象

夸大事实,制造社会假象,是部分网络大V舆情失范的主要表现。一方面,部分网络大V擅于运用夸张口吻描述事件,吸引网民眼球。另一方面,擅于在自己不熟悉,但粉丝较为关注的领域发表夸张言论,以迎合粉丝喜好和巩固自身地位。夸大的事实和社会假象不仅会加重舆论场上负面舆情的比例,还会扰乱舆论场秩序,危害性较大。


情绪化表达让舆情升温

部分网络大V为获得舆论认同感,在强烈的被关注心态驱使下,面对部分公共事件时,若缺乏理智和思考,忽略事件原貌,发布极具情绪化的言论(由于网民对意见领袖内心持有一定的认同感,因此在观点上容易形成舆论附和),从而让情绪化在公共事件的传播中占领要地,更易让舆情升温。


打着“求辟谣”旗号扩散舆情

2013年5月7日,微信公号“IBTimes中文网”发文《环时:“大V”成网络谣言重要中继站》,称“部分网络大V以‘求辟谣’、‘求证’方式故意扩散谣言”。网络大V因其粉丝基数和专业知识,在微博舆论场拥有话语权及强大影响力,他们的随意转发,可能会导致粉丝不明真相地盲目关注、评论,导致负面舆情信息及部分谣言的传播扩散。


媒体

媒体松懈调查环节易出虚假新闻

部分媒体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时效性,争夺首发新闻,在未查明事实真相前匆忙报道,极易产生虚假新闻,误导民众,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媒体公信力,还会对涉事人或涉事单位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安徽丢肾事件中”,@新安晚报 因首发报道此事成为众矢之的,微博大号@千钧客、@白衣山猫 两人频频发文要求@新安晚报 道歉,对其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少许媒体报道“迎合民粹”引发舆论暴力

近期,主流媒体中出现了少许涉民粹倾向报道,引发了部分网络名人的关注,这种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网民与相关部门的矛盾,成为负面舆情扩散的推手。“拥堵费”成为热议话题后,新华社发文《治堵靠“限”,治霾靠“吹”,未来或将又多一样,收费》,少数大V认为其是“民粹情绪发泄”,而@尹鸿、@陈有西、@司马南 等人则在此之前便曾质疑媒体发布涉民粹情绪言论的行为。


媒体“加料”助推舆论小高峰

“网民爆料—大V转发—媒体跟进—官方回应”是目前突发新闻的主要网络传播模式,而作为“无冕之王”的媒体记者拥有比普通网民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媒介接近权,更容易获取新信息给本已消退的舆情重新“加料”,激发二次舆情。“深圳警察查验身份证”一事本已平息,6月14日,微信公号“山东卫视调查”发布了“事发前监控曝光:双方在马路上拉扯35秒”相关信息,经澎湃新闻、凤凰网、光明网等媒体转发后,让本已进入衰退期的舆论迅速回温,深圳警察的执法行为再次引发热议。


部分媒体记者发布偏离常识言论

部分媒体记者由于不善思考或缺乏科学常识,发出一些偏离常识的言论,不仅影响舆论秩序,可能还会无意间挑起群体矛盾。曾任外交学院院长的吴建民去世后,舆论场中有摄影记者提出“一,机场应小型化,靠近城区。二,交出3000米以下低空”两个观点,一时间舆论哗然,网络名人均发声评论,@老辣陈香:“消费名人之死。”


自媒体引燃负面舆情导火索

UGC时代,自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不可估量。相比主流媒体,自媒体的利益关系较为简单,对负面事件的扩散也有着一定的先天优势,加上自媒体对媒介技术、传播技巧的精准把握和运用,自媒体文章往往能瞬间引爆负面舆情,改变舆论风向。魏则西事件中,公号“有槽”发文《一个死在百度和部队医院之手的年轻人》,瞬间将此事引爆,一天之内该文刷爆朋友圈,后随着多平台的扩散,舆情开始进入舆论中心,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并触发了有关部门的介入调查。


舆情应对

预判不足,激发二次舆情

面对网络舆情环境瞬息万变及舆情的突发性,相关部门要有提前预判的能力,能预见哪些事件会牵涉到网民的敏感神经。2015年广东河源民众聚集抵制电厂扩建一事中,便是相关单位在舆情潜伏期预判不足,忽略了当地网民民意的表达,加上部分人传谣造谣,最终造成的突发性群体事件,形成了网上网下联动的舆情爆发态势。


信息发布不对称  陷入被动地位

相关部门发布信息不对称是推动负面舆情扩散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漠视舆情发展,消极对待民众关切;回应速度过慢,回应内容少而单一;信息传播范围有限,网民获取信息不全。负面事件传播中,涉事部门回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信息发布不对称不仅会催生负面舆情的繁殖,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导致网民猜忌,将自身陷入被动地位。微博大号@菉葭苍苍 曾表示“在谁都不能掌控公众舆论的环境下,政府及时解读政策、表明立场、说明情况、澄清误解可以防止舆论的进一步扩散,阻止舆情的发生或是发酵。”


网民

群体教育程度或影响思考和判断


网民群体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他们对突发事件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若群体受教育程度低,或容易导致负面舆情被盲目刷屏和极端化。《焦点访谈》栏目曾谈到,谣言和盲从会让舆论走向偏激和极端,让社会失衡。果壳网CEO@姬十三 曾表示在辟谣力量中“网民的独立思考能力很重要,不盲从,不盲目转发”。


联想认同被情绪化绑架

负面舆情发生后,爆料者的标签化和故事渲染手法加上网民的联想代入,常常使网民与当事人形成价值共识,为其站队。在信息不充足的情况下,网民选择性形成错误认知和情绪化宣泄,甚至与其他网民聚合,共同质疑涉事部门或涉事人员。近期涉警舆情中,便有部分网民发表较为极端的言论,非议警方群体,是典型的被情绪化绑架的表现。


人肉搜索再次刷黑负面形象

负面舆情中,部分网民热衷于挖掘涉事者背后的信息,进而衍生出“人肉搜索”这种特殊产物。人肉搜索的结果可能除个人信息外,还包括涉事者之前的负面言行。“深圳警察事件”的人肉结果中,特别强调了涉事警察多年前的生活作风问题,与事件情节不谋而合,引发了众多网民的声讨。此种“加料”信息不仅再次刷黑了涉事人的负面形象,还助长了负面舆情的升温。


-[THE END]-



北京清博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新媒体大数据权威平台,世界互联网大会网络公益发起单位,现为国内最重要的舆情报告和软件供应商之一,国内制定各类互联网、新媒体、大数据排行榜的权威机构。


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国资委、教育部等都是清博的媒介联系单位。


清博大数据拥有超过三百万微信粉丝的社交矩阵。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万达集团、海尔集团等单位,腾讯、阿里、百度、新浪、网易、搜狐、凤凰、今日头条、一点资讯、VIVA畅读等互联网公司均有深度合作。 


主要产品和服务有清博指数、清博舆情、清博管家、清博广告、清博学院。企业使命是做全球大数据生态系统的智能服务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