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学上,没师父带,乡村公益人怎么长起来?

郑聪 SRI农村发展研究 2019-08-25

最近和几位做农村工作的公益伙伴吃饭,大家基本都在考虑转行。坦白讲,这挺让人难过。TA们说,自己刚二十多岁,薪酬不足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最难接受的,是对个人成长和工作意义的迷茫。


这似乎是行业常态。


去年,为了消解这样的无力感,SRI和一众伙伴成立了乡村发展工作共学微信群。谈及对群组的期待和加入的原因,1/5的伙伴都提到了“理论和实践”——


对共学的期望,就是想找些既有踏实深入实践、又有扎实理论的人一起进行学习和探讨;


知道该群的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想来学习和交流;


期待理论、实践都能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6年社区工作,实践的教训和经验多、困惑多,接受的支持培训少、理论能力差,故给自己时间专门学习解惑;


现在大家有理论学习的分享,也有工作感悟与困惑的交流,就是我期待的……


伙伴们在“理论、实践”层面精进和融合的诉求,恰恰反映了二者不深入和割裂的现状。原因可能是多样的,从浅层来说,支持体系的不完善,让青年人只能孤独地野生野长。大多数年轻的乡村公益人既没有受过社会工作、发展学等相关学科的系统训练,工作之后,又缺乏可以带一带自己的领路人。


而深入来看,就算是科班出身的工作者也有困惑。不少人都感觉,学校里教的是普适性的原则和方法,而现实太复杂,到了工作环境中,那些所谓的专业知识几乎不适用。[1] 而少数有机会跟着老前辈工作的伙伴,虽有导师指点,但因未曾经历过系统训练,缺乏前辈所拥有的共学网络和体制内外的支持系统,也有着自己的成长烦恼。


那么,理想的乡村公益人成长路径应该是怎样的?或者,至少可以是怎样的?


在此,我们不妨先借鉴下社会工作者的培养经验。类别两者的合理性在于:社会工作与乡村发展工作在本质上的相似,包括对人所在情景的理解,对人所拥有潜能的相信,对资源整合的重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和对社会公义的追求等。(吴水丽,2013)此外,目前已有很多社工机构在乡村开展工作,也有学者结合两者,提出了“农村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工作者”的概念。(张和清,2008;杨团,2015)


图1. 香港社会工作者成长路径,本文作者制图


如图1所示,一个关心社会问题的青年人,首先是在高校接受学士学位教育,初步习得专业的工作理念和手法,也学着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批判性思考等通识素养。同时,在高年级时到服务机构中实习,在做中学。[2] 之后,投入到工作中,不断实践,向自己学、向服务对象学、接受机构领导、顾问或其他有经验的专业人士的督导。同时,借助专业人员共同体(注册局、协会、工会等)提供的培训机会来持续成长。[3]


工作几年后,如果觉得单纯的行动中反思已不足够,还可以选择返回高校深造,修读硕士课程。[4]一方面,继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从专业、行业、社会发展的高度,用更加系统的思维来看待自己的日常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人在这个阶段已经成为了机构的中层,或者至少是一个团队的领导,因此,也需要借进修的机会求得管理能力的进步。


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工作者可以重回一线开展实务工作,也可以继续修读博士课程。无论走哪条路,只要有丰厚的实践经验或有扎实的学术功底,都可以进入高校任教,为专业知识体系添砖加瓦,为行业培育新人。


合理推断,如有上述支持系统存在,虽然不能完全解决实践者所面临的问题,但至少,大家对个人成长的预期会明朗一些。


只是看到这里,诸位恐怕会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叹来。乡村公益工作发展较缓,实务工作者、研究者和教育者数量远远不足,想要建立起上述支持体系,至少需要一代人的光景。2014年底年终总结时,我曾写下这样的话:“愿我们这一代公益人始终有勇气,不放弃对实践智慧的追求,不丧失等待的信心。”


那个时候真是觉得,事物发展自有其规律,强求不得,唯有静候。


如今,两年过去,我似乎又乐观了一些,觉得快速的成长也是可能的。产生积极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看到了以下两点学习条件——


有资料

2016年,SRI访谈了多位乡村发展领域的前辈,搜集了书单,组织了研讨会,搭建了共学微信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行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智慧和经验,只是因为整理和传播的不足,这些知识才散见各处,难被便捷获取和有效利用。


图2. 乡村发展领域老牌机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协会(CBIK)的资料库


图3. 陕西妇研会宁陕灾后重建及社区发展项目经验梳理,SRI及妇研会共同撰写中


有同道

乡村发展领域最早的一批前辈大多回到了高校或已退休,领域内虽有一批中青年可以承上启下,但相比青年人的学习需求,引路人还远远不够。怎么办?同辈相互砥砺或是出路。过去半年,一个无灌水、无广告、无表情包、不到过年没红包的共学微信群,能聚集百人并开展严肃讨论,它的持续运营本身就是一份可行性评估报告。


目前共学的载体是简单的微信群,未来,形式还可以扩展,比如邮件组,以更加适应深度讨论的需要。


图4. 国际发展领域的知识社群,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Development (KM4Dev)的邮件组讨论


或者是维基百科,以适应共创内容、系统学习的需要。


图5. 关注开放教育、青年成长、乡村发展的“第三教育工作室”的维基页面,“未来教育家工作坊”


或是一个知识网站,汇集了乡村发展领域的各种资料,包括:书籍、案例、工具等,还可能包括在线的课程和论坛功能。


图6. 英国的公益组织知识平台NCVO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Voluntary Organisations) 


有研习的资料和同道,快速的成长就有了更多可能。而之所以追求“快”,并不是对速度和规模本身有什么执着,只是不忍看到生命能量的浪费——不论是村里的农人还是NGO里的年轻人。唐君毅先生曾寄语青年人——


青年朋友们,你可曾在自然的纯洁外,时时拂拭你心灵上的灰尘?


你可曾在自然的不怕压力,反抗权威,推倒阻碍外,真正求培植你自己之力量,而深植其根于历史文化之土壤,以吸收地下养料与泉水?


你可曾在自然的正义感之外,细细去思维什么是人间社会最高的正义,真正求实现此正义而百折不回?


你除了凭你个人之力,以实现你之抱负志愿,以向光明外,你可曾发奋求师友相勉或尚友古人,以扩大你之胸量,提高你之志气,而看见更大的光明?


这些都赖你自觉的努力,而不能只恃你青年的天德。


值此青年节之际,与诸位共勉。

勤实践、勤思考、勤对话、勤书写。

趁青春,结队向前行。 [5]



注释

[1] 专业教育的失灵,根植于“科技理性”(Technical Rationality)的传统,对此的分析及“行动中反映”(Reflection-in-Action)解决方案的提出,舍恩(Donald A. Schön)在《反映的实践者》一书中有系统论述。

[2] 示例可参见,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学士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 http://www.socialwork.hku.hk/programme/bsw/

[3] 示例可参见,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注册社会工作者自愿持续专业发展计划https://www.swrb.org.hk/cpd/tc/Index.asp

[4] 按照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的定义,学位教育也是专业发展计划的一部分。为了凸显与短期的培训、工作坊、讲座等学习形式的不同,在图1中单独列出,便于理解。

[5] 出自唐君毅先生曾执教的新亚书院校歌,钱穆先生作词http://www.na.cuhk.edu.hk/zh-hk/aboutnewasia/anthem-zhhk.aspx


参考资料

  1. 第三教育工作室. [在线资源] 地址: . [获取时间: 2017年5月]

  2.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Development (KM4Dev). [在线资源] . [获取时间: 2017年5月]

  3. 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Voluntary Organisations (NCVO). [在线资源] . [获取时间: 2017年5月]

  4. 唐君毅 (2015)青年与学问. 第二版. 台北: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5. 未来教育家工作坊维基页面. (2016) [在线资源] 地址: . [获取时间: 2017年5月]

  6. 吴水丽.(2013) 社会工作的本质及社工服务机构的管理. 在广东省社会师联合会,社会工作本色与本土——广东社工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未刊稿)

  7. 张和清. (主编.) (2008) 农村社会工作.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8.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协会(CBIK). (2015) 项目研究报告. [在线资源] 地址: .

  9. 杨团.(2015) 乡村社工. [在线资源] . 地址: . [获取时间: 2017年5月]


阅读更多请点击:

欢迎加入乡村公益人成长部落│提升工作专业性

13位前辈访谈录新鲜面世:探寻发展工作的本质与力量

如何识别潜在的合作社带头人

NGO的陪伴如何变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