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7年7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净空法师:太上感應篇讲记(第156集)

2016-11-01 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314ntdt5j&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太上感應篇  (第一五六集)  2000/2/9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9-012-0156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感應篇》第八十八節,文也只有八個字:

  【賞罰不平。逸樂過節。】

  這是說兩樁事情。註解裡面說得很好,「失輕失重」,失就是過失,這是講『賞罰』,說「略錯一分,便是不平」,賞罰要拿到很公平,確實是一樁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它的標準,在世法裡面這是法律,在佛法裡面這是戒律。可是執法的人,不僅要懂得法,還要明理,還要通情,所以是情、理、法這三樁事情,你都能看得很透徹,才能做得圓滿。否則的話,很不容易做得圓滿,稍稍有差錯,這就是不公平。不公平,下面這幾句話就說得很嚴重了,「公道不存,人心弗服」,人心不服;「非特無以旌功懲罪,且反足積怨招禍矣」,這一句話說得很重,說的是事實。

  我們看看古今中外的歷史,特別是朝代的興替,國家的存亡,在這個時候特別明顯。在上位的人「賞罰不平」,所以激起民怨,最後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小是一個家庭,一個小團體,今天說公司行號、商店的老闆,對於你的員工獎懲,如果做到非常公平,下屬員工必定對你心悅誠服,能為你效忠,為你盡力;如果賞罰不平,憑著自己的好惡,以這個標準來做獎懲,人心就不服,到最後一定是眾叛親離。所以無論事業的大小、久暫,要把這樁事情做好是相當不容易的,這是大學問。不但是學問,而且還要有豐富的閱歷,我們平常處事待人接物,這一點不能夠不認真的去學習,佛法在弘法利生也不能離開這個原則。

  可是現在的世道比古時候艱難多了,古時候的人都有機緣接受過聖賢的教育,今天所謂是人文教育,讀書明理。換句話說,他對於一切人情事理,比較通達,比較客觀,人與人之相處容易融洽。現代的社會不然,人文、倫理、德行的教育,可以說是全面的廢除,我們大家接受的是西方功利主義的教育,所以對於人情很薄、很淡,不但對外人,就是自己父子兄弟也非常淡薄,在現代社會我們看到太多太多了。譬如為爭奪遺產,遺產分配不公,鬧到法庭裡面,這些事情我們常常聽到,常常見到。這在古時候很難看到的,現在變成正常,常常能夠見得到。這在古時候講,這是大不孝、大不敬,現在的人哪裡懂得?出家人的道場,老和尚圓寂了,也留下了一些產業,這些他的徒弟們也互相不能容忍,彼此爭奪,也鬧到法庭,這在過去歷史上沒聽說過的。兄弟爭財產,歷史上還偶爾有之,出家人爭這個,在歷史上沒有,可是在今天,我們也常常聽到,也常常看到,這是非常非常不幸。人心不平,累積的怨恨,發作就是禍害,所以這是我們不能不留意的,不能不小心謹慎去對待的。

  下面一句『逸樂過節』,這是講享樂。人,哪一個人不求享受?「樂」是人之大欲、欲望。小註裡頭也註得好,它引用《禮記.曲禮》的一句話說,「禮曰,樂不可極,欲不可縱」,這是聖賢人的教誨,享樂一定要有節制,不可以過分;過分怎麼樣?樂極生悲,那個效果是相反的,所以一定要懂得節制。欲,人有欲望,欲不可以縱,不可以放任,放任害就來了。下面它又引用《國語》兩句話,「民勞則思善,逸則思淫,是不欲人逸也」,這兩句話也說得好。民勞,勞是勞苦,生活過得太苦了,他就回心轉意向善,勸善很容易接受。為什麼?他有吃過苦的經驗。所以現在這個社會,特別是所謂已開放的國家地區,勸善非常艱難,他不肯接受,他每天的生活過得很自在,過得很快樂。所以在未開化的這些地區、半開化的地區,人民生活很苦,生活很艱難,勸他斷惡修善,他能聽得進去。為什麼?所說的正是他現實的遭遇,他想想有道理,所以能夠聽從。為什麼佛陀的教誨,在世界上開發中的國家,我們去宣揚很難收到效果,道理在此地。一般生活比較貧困地區的反而容易接受。這正是古人所謂的,已經開發的地區樂極生悲,貧困地區是苦盡甘來,不是沒有道理。

  所以佛說法他很有技巧,先說果後說因,因為果是你現在所受的,一講你立刻就能體會到。所以佛說法他的原則講「苦集滅道」,然後再給你分析,苦從哪裡來的?你就能聽得進去。反過來今天像歐美開發中的國家,你給他講苦,他體會不到,他覺得他生活很自在、很幸福,他聽不進去。像這些地方,我們出家的法師,在外面講經說法,法要說得契機,對於這些地方不能不留意。所以對於富貴人,我們對他說法,要勸他積德修善,因為這個對他輕而易舉的,他有這個能力,多做好事,多幫助一些苦難的人,多布施恩德,這個說法就比較容易契機。說明福、樂的由來,你今天享福,你今天有財富、有地位,過去生中修這些因,這一生得的果報;可是果報是享得盡的,如果不繼續修,你享盡就沒有了。對於這些受苦難的人,我們遇到了,首先要展開救濟的行動,他缺衣缺食,我們首先要幫助他,然後慢慢再教導他,如何改變生活的品質,如何提升自己,這個樣子教化,就能夠收到好的效果。

  此地它也引用《孟子》一句話說,「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所說的非常之深刻,跟佛法講的不謀而合。我們一生修福,修福不要享福,福報到什麼時候享?死於安樂,這是真有智慧、真有聰明,福報在臨終時候享。臨終時候享的是什麼福?什麼樂?臨終沒有病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到哪裡去,這是真的福報。如果在平常一生當中把福報享盡,臨終的時候糊裡糊塗死去,去到哪裡自己不知道,這就是佛法講的墮三途。一般人死了以後來生能得人身,走的時候瑞相都很好,神志清楚,不迷惑顛倒。積功累德能生天的,臨終的時候都有天樂來迎接,我們在古人讀書筆記裡面看到很多,那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念佛往生,有佛菩薩來迎接。去年年初,今年二000年,應該算前年了,一九九八年,新加坡有一位林醫生往生,年歲也不是很大,虔誠的佛教徒,一生行醫為病人服務,他創辦了一個「觀音救苦會」,他做會長。臨終的時候,跟李木源居士說想跟我見一面,那時候體力不行了。李居士告訴我。我說不必他來,我去看他好了。我送他念珠、送他佛像,大概我跟他見面一個多星期之後,他就走了,走的時候瑞相希有。有一些助念同修在他身邊,最後他說:「我看到一片金光。」最後講「我看不見你們了,我只看到一片金光。」安詳自在的往生了。

  一生當中,所謂是「生於憂患」,這個憂患不是為自己,是為社會、為眾生、為人民服務,唯恐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夠好,認真努力把服務的工作做好,臨終必定得安樂。所以孟子這句話是經驗之談,這個道理很深,我們要細心去揣摩,好好的來學習。只有這是真實的福報,你一生所享的不見得是真實的,臨終走的時候手忙腳亂,迷惑顛倒,那叫真正可惜,這一生空過了。



高僧大德推荐网址: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http://www.amtb.org.tw/

宣化上人万佛城:http://www.drbachinese.org/

般若文海:http://boruo.goodweb.cn/index.asp

佛弟子:www.fodizi.com

免费请经书网址:http://www.fodizi.net/fojiaoxinxi/737.html

佛学视频网:http://www.fxsp.org/category/index33.html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http://www.sxjyqqw.org/

●华藏卫星电视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