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师资能力提升工作坊(第一期)成功举办

 



  2019年11月3日,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在学术会堂706会议室举办了“国际商务专业师资能力提升工作坊(第一期)­——基于国际商务和新兴市场教与学研究之经验分享”,此次工作坊邀请了英国雷丁大学亨利商学院教授刘毅鹏作为主讲嘉宾,本次活动是面向校内外的公益师资培训,旨在结合领先的国际经验,探索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合在新时期我国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急需的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并促进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单位的交流与经验分享。工作坊由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教授主持,来自本校和全国其他院校的教师50余人参加。


会场


培训开始前,张晓涛院长首先进行了致辞。他代表学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此次工作坊的筹办背景、宗旨与过程。他结合国际商务专业发展现状与教育部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精神,分析了目前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人才培养与中国发展实际不匹配、大类招生学生如何进行专业分流、按国际贸易学术硕士的培养方式来培养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教师能力提升供给侧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等。他提出,未来学院学科建设中要努力做到“三去一降一补”:去非优势专业,集中力量办优势专业;去水课,打造金课;去除教授不上课现象;降下身段做好教师职业,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补学科发展的短板,持续改进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不足。为此,学院举办本次工作坊,邀请刘毅鹏教授为国际商务学科教育工作者答疑解惑。


张晓涛院长致辞

 

本次主讲嘉宾为英国雷丁大学亨利商学院刘毅鹏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教授为多元化创新与跨国并购(亚太)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曾任英国伯明翰大学创业与区域经济系研究主任。获德国曼海姆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欧盟高级管理教育研究所特邀教授,丹麦奥胡斯大学访问教授,欧洲商务研究所中国区主任。多次担任国际管理学会分论坛主席,包括美国管理学会、欧洲管理学会、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中国走向全球化峰会”。研究领域为国际人才流动和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战略和跨国并购。学术成果发表在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T 50), Journal of WorldBusiness,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Resource Management 等管理学期刊。任多个国际著名SSCI期刊特刊主编。

刘毅鹏教授培训围绕五个教学模块加以展开,分别为:1. Overview of IB research and teaching(国际商务研究与教学概述); 2.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IB modules 1(国际商务模块的内容与结构1); 3.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IB modules 2(国际商务模块的内容与结构2);4. Teaching case(案例研究与教学); 5. SSCI publication(SSCI论文的发表)。


刘毅鹏教授讲课

 

在第一模块中,刘教授主要从国际商务的学科背景、核心理论与概念、发展趋势与英国国际商务教育经验等方面,对国际商务研究与教学的特点进行了介绍。首先,刘教授借用“金字塔”的比喻,提出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教学的侧重点要有所不同。本科生的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授,研究生及相关专业人士侧重于技能的训练,而对于高级管理者的培养则侧重于思维方式。正因为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不同,因此要设计合适的课程因材施教。刘教授与各位学员探讨了国际商务这门学科的综合性背景。国际商务是一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相关学问交叉的学科,理论与实践并重。从一个角度来看,相关专业出身的老师都可以从事国际商务相关的教育工作;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国际商务属于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目,就要求老师也要具备多元化视角,这样才能全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刘教授引入了国际商务学科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并着重介绍了目前学术领域研究中比较热门的新兴市场部分。在这个富有挑战性的时代,不确定性已经成为了时代主题,新兴市场的发展也对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形成挑战。通过学习研究新兴市场,在极具变化形态的新兴市场中,掌握其背后的规律,帮助学生了解新兴市场的机会、风险和挑战,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其在参与“一带一路”伟大构想中抓住机遇,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目前英国有15所学校开设了“国际商务+新兴市场”项目,开展关于国际商务+新兴市场的研究与教学。此类项目对学生和师资均存在一些挑战。对学生而言,要合理使用教学案例,将案例教学与理论相结合,国际商务的时效性强,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时事新闻,将新情境加入案例,使知识更加适应环境,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动性。对教师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广度与深度如何平衡的问题,刘教授给出的建议是“先广后深”循序渐进的进阶模式,在最初阶段先开阔学生的视野,然后逐渐深入,擅长不同领域的老师要团队作战,互相配合。刘教授为大家介绍了英国国际商务硕士的培养经验,目前雷丁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有意识平衡广度与深度,设置必修课以提升广度,通过选修课来提升深度。在国际商务同一专业的基础上,又通过选择不同的选修课区分方向。在课程设计上,英国重视质量控制,通过采用外部评审体系,由外校老师作为考官对课程进行评价。从课程设置到教学,从考试到成绩,考官可以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审批,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在第二模块中,刘教授主要从跨国公司、全球化趋势、新兴市场和公司三个方面,讲述了国际商务的内容和结构。首先,在跨国公司这一部分,刘教授通过引用高水平的国际商务文献,介绍了跨国公司的类型及其子公司的组织结构,通过对不同跨国公司子公司组织形式的研究和比较,总结出当前跨国公司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继而引出HQ-Subsidiary relationships理论,即:应当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子公司的知识流动、人力资源的培训、金融和原材料等资源的分配和对长期战略的日常管理上。其次,在企业进入模式选择方面,刘教授运用一个外资医院进入中国的例子,引出了对社会企业和政策逻辑的分析,并介绍了一个新的定义:混合组织,研究得出社会企业有任务和潜力给个人、组织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积极效应,同时也和社会福利与经济政策形成紧密的联系。作为一个混合组织,应该同时着眼于经济和社会目标,在此基础上,影响企业选择进入模式的逻辑为:政府逻辑、经济逻辑与社会逻辑。再次,在全球化趋势和新兴市场部分,刘教授首先通过介绍跨国公司的全球发展趋势,即从西方跨国公司为主到新兴市场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引入GE公司全球战略的转变,用详实的数据和严密的逻辑分析了新兴市场现在何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在全球化趋势中如何应对新兴市场的瞬息万变,告诉我们抓住不确定信息,才是把握机会发展全球化的关键。最后,刘教授使用经典案例,为我们进一步解释了新兴市场反向创新这一概念。传统的创新模式是指本部开发新产品,输出到欠发达的地区,产品由总部流向分部。反向创新是指分部具有特殊性,根据当地特殊性开发产品,不仅解决当地的问题,还可以流向总部乃至全球。反向创新能使成本大大降低,并且能够解决新兴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问题,因为新兴市场具有强大的能量,所以这是我国可以发挥的优势。

在第三模块中,刘教授从国际创业、全球化企业、国际人才流动和区域发展、海归人才创业和制度变化四个方面讲述了国际商务的内容和结构。他首先展示了一个视频片段,视频介绍了几个医疗设施行业天生全球化企业的发展史,由此引出案例,并提出了问题:是什么促使了天生全球化企业的产生?在场的各位老师积极讨论,在讨论和问答中,刘教授逐步将自己独特的案例研究方法和授课方式呈现出来,使大家受益匪浅。刘教授接着通过对其主编的《Entrepreneurshipand talent management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Global Returnees》一书的介绍,从全球人才流动管理和创业学的视角讲述了中国及全球在这两个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中国企业成长和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立、中国企业走出去等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业给出建议。刘教授还讲解了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Triple Helix(三螺旋理论),认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三个因素为:产业、大学、政府。他分享了自己在国际人才流动方面的研究,基于三螺旋理论,以苏州、无锡为例提出了“大学能力”的概念,并分析如何界定“大学能力”以及怎样提升“大学能力”。以苏州模式与无锡模式为案例,引发对我国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并使三螺旋理论得到补充与升级。由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与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要求,我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刘教授对此建议,人才全球的流动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海归人才创业能够帮助中国国际化,国际人才流动与区域经济有一定的联系,全球人才流动有利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转型。

在第四模块中,刘教授讲授了如何写作和讲解教学案例。他首先将教学型案例与研究型案例的出发点进行对比,指出教学型案例的特征:教学型案例是教学的方法、手段和工具,是通过提供现实相关的信息,模拟复杂的制定战略决策相关的商业环境,让学生进行情景想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从而进行决策分析。这一模式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有所收获,从而提高教学表现,实现教学目标。在进行案例选择方面,刘教授给出的建议是:可以不拘泥于时效性,因为即便是陈旧的案例,其涉及的问题也可能仍然具有普适性、实用性,可以进行升华。其次,刘教授讲述了老师如何写案例。为了提高案例与课程的衔接性,鼓励老师自己写案例。在写案例时,一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和需要向学生传递的理论知识,不局限于具体的形式,但是因为教学对象的特定化,需要注意案例的可读性、故事性。二是有选择地提供已知信息,包括公司面临的内部、外部基本环境,必要时提供相关支持性数据,并对信息进行结构化安排,与关注点相关的可以作为重点信息,与关注点无关的可以作为案例背景信息。三是案例最好以问题为结尾,引导学生做更深的思考。此外,在向企业收集数据时,要有一个大致框架,以免信息过于分散,采访用语要避免过于学术化。再次,刘教授还对教师如何讲案例进行了分享。案例是以参与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具体形式是在老师对大方向的引导下,学生综合已有信息进行讨论,得出结论。这也就要求老师和学生都要进行课前准备,对学生而言,要提前对案例有所了解,并鼓励小组进行讨论;对老师而言,由于学生群可能不一样,学生的背景、关注点也就不一样,所以不管是自己写的还是从案例库选取的案例,都要对总体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考虑各种可能性。讲解案例对于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案例教学要针对学生和老师的准备情况进行调整。在进行课堂讨论或辩论时,可以采用点名形式,先让学生复述案例大致情况,然后让学生进行环境、面临挑战等的分析,提出自己的判断并说明判断的原因和考虑因素。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要在尊重多样化思考的情况下,有自己的大致框架,有方向的进行引导,因为案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学员们专注听课


在提问环节,张晓涛院长提出,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国内的教学环境和西方有一定差异,中国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不高,国内老师如何实施案例教学?针对这一问题,刘教授给出建议:首先找到学生的兴趣点,然后鼓励学生自由组建团队,并进行内部团队建设,角色分工,构建团队意识。引入组间竞争机制,之后再提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在学生进行初步阅读和内部讨论后,让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展示,展示过程中队员互相补充,最后再引导学生集体思考。马光明老师提出,向企业调研获取一手数据存在困难,应如何克服?刘教授提出通过向企业进行调研,为研究提供依据的同时,还要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引发企业高层对企业运营的深层思考,在此基础上实现“双赢”,各取所需。

在第五模块中,刘教授讲述了国际商务领域SSCI期刊发表的相关问题。他提出三点关于投期刊的建议:一是关注所投稿期刊的写作风格以及细节问题,最好是关注期刊最近几年的文章风格;二是被拒稿的文章改投其他期刊时需根据期刊风格变换而适当修改自己的文章;三是重视编辑的意见,因为在文章审稿过程中,编辑是决定文章是否通过的决定性人物,而评审人的意见则可以适当沟通,但一定要注意沟通方式。刘教授认为投期刊需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应惧怕修改文章,收到修改意见时往往有较大希望投稿成功。其次,刘教授讲述了论文如何选题这一关键问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从文献出发,比如通过文献发现有矛盾的地方或者理论空隙,从而针对此进行研究;二是从现象出发,比如说这个现象很有趣,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现在的管理科学也会关注解决社会问题,比如气候变暖、人口老龄化等,这些选题也比较有趣。确定选题后,则需要决定研究方法。刘教授认为研究方法没有好坏之分,而是适不适合,应根据自己研究的问题来确定研究方法。对于定量研究问题,这是在验证假设,所以目的是验证;对于定性研究,其出发点一般是现有理论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所以需要构建一个新的理论。刘教授还提出,期刊对于定性研究方法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定性研究相对于定量研究来说,没有明确的标准,评审人对于定性研究的文章没有很明确的判断,因此一般来说审稿周期相对较长。刘教授还讲述了如何让自己的文章有一定的贡献。科学的最基本目标就是理论,经济属于社会科学,所以贡献点主要来自于理论贡献。而理论很重要的一点是研究背景,因为任何理论都有前提假设,任何理论都有边界适用条件。假设可以对前提假设或对边界条件做出挑战或改善,这就是理论贡献。现在研究中并不需要做出很大的理论贡献,因为这种理论毕竟很少。由于大的理论有一个落地过程,也就是应用层面,刘教授建议大家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去思考,去构建自己的理论,从而突出文章的贡献点。

最后,刘教授对讲授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在大家热烈的讨论和掌声中结束了此次讲授。

张晓涛院长最后进行了总结,他代表全体参加培训的学员对刘毅鹏教授致以诚挚的感谢,他指出,此次工作坊带来的教师能力提升远远不限于国际商务专业领域,是一场有广度和深度的师资素质能力和科研能力训练营,大家收获颇丰,既有思维上的提升,也有逻辑认知上的改善,还有很多能够直接落地在实际教学中的方法,教学和研究的方法是有共性的,这些知识、思维方法和逻辑既能运用到国际商务的教学中去,也可以运用到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去。教育部文件要求,要让本科生忙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完善过程评价制度,加强一流本科教育,我们要通过学习实践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追求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与互动性,大力推进先进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刘教授的案例教学、案例研究以及高水准的发表,案例内容立足中国、研究范式接轨国际范式,向国际学术界讲述国际贸易与国际商务领域的中国故事、中国模式、中国智慧,为广大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坚定“四个自信”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张晓涛院长指出,凡事始于构思,成于细节,在今后的教学与研究中,我们要更好地关注细节,不好的地方继续完善,好的地方做到更好,教学相长,不断进步。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未来会继续组织“好课”,与全国各地的高校共同分享优秀的教学资源,共同建设好国际商务相关学科,做好新时代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为国家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国际化优秀人才!


合影留念


本次国际商务专业师资能力提升工作坊,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都给予了各位学员深刻的启迪,大家反响热烈。多位学员表示,本次培训干货满满,自己在国际商务专业的课堂上有很多困惑,在刘教授的精心讲授下都得到了解答。培训同时引发了各位老师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国际商务这门学科建设的深刻思考,大家对于如何培养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国际商务人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更加明确的方向。


                   

         

撰稿:李博、黄诗棋

   黄湘、邓雪婷

编辑与初审:王峰

二审:李瑞琴

终审:张晓涛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