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觉醒年代》之温江番外篇

金温江 2021-05-06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让我们向青春致敬
 

前不久完结的热血剧《觉醒年代》
你看了吗?
自开播以来,评分一路走高
剧中生动的镜头语言,细致鲜活的人物群像
对各种“历史名场面”的完美还原
让人心潮澎湃,意犹未尽
 

《觉醒年代》剧照,毛泽东怀抱《新青年》雨中奔跑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
中国有一群青年
像一道闪电划破夜空
给社会带去了新希望
名之“新青年”
 

陈延年和陈乔年两兄弟就义,被网友称为“最好哭场面”

他们敢于为真理和正义而战
挺起脊梁,朝气蓬勃
不畏黑暗,勇敢发声他们为了民族和自由
在昏暗中竭力传递着光明
他们让我们在硝烟弥漫的年代
看到了青年的力量
 

《觉醒年代》首次全景式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和历史画卷,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凭借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鲁迅等个性鲜活的人物“圈粉”观众...


《觉醒年代》完结后
网友纷纷催更续集
于是 @共青团中央
贴出一张海报
表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
 


除了“续集”
小金还要和你一起追番外篇!
《觉醒年代》中
还有一位虽然没有镜头
但多次被提到的温江人
他就是

王光祈

五四时期著名社会活动家

王光祈生于温江,是20世纪初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音乐学家、中国现代音乐理论奠基人,曾受到革命先烈李大钊的高度称赞。王光祈纪念馆展出了王光祈生平一些重要著述和学者评论。 


温江人对“王光祈”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光祈音乐节”“光祈童声合唱团”
“王光祈纪念馆”...
那么,王光祈和《觉醒年代》
又有哪些故事呢?
跟着@温江史志 一起来看看吧
 



第18集,李大钊提议在办好《新青年》的同时,创办《少年中国》杂志,与《新青年》相衔接。


《少年中国》是五四时期重要社团少年中国学会总会的会刊。王光祈是少年中国学会的第一个倡议者。1919年7月1日,王光祈、曾琦、李大钊、周太玄、雷宝菁、陈愚生、张尚龄7人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总会在北京正式成立,王光祈被选为学会执行部主任。1919年7月1日,五四运动两个月后,按照筹备会的计划,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回回营陈宅召开成立大会,王光祈任大会主席并发言。根据王光祈、李大钊等人的提议,学会宗旨确定为:“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由于王光祈在筹备期间做出的巨大贡献,他被一致推举为学会执行部主任,总理对内对外一切事务。



这是五四中国最早的青年社团
被蔡元培赞誉为“最有希望之团体”
这个组织
都聚集了一群什么样的少年英雄?
 
在学会成立之时,他们从政治改革转向思想改造,从思想文化入手,先打社会基础,通过培育根基来达到创造“少年中国”的理想。王光祈在《少年中国之创造》一文中写道:“我们要改造中国,便应该先从中国少年下手,有了新少年,然后‘少年中国’的运动才能成功。”这一取向和当时的时代思潮若合符节,因而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 少年中国学会成立后,迅速成为五四时期影响最大、分布最广、持续时间也最长的全国性青年社团。蔡元培就曾经说过:“现在各种集会中,我觉得最有希望的是少年中国学会。”这可以说代表了时人对少年中国学会的普遍看法。


少年中国学会尽管人数不算太多
其鼎盛时期有会员107人
但可谓精英荟萃,名士云集
可以说,当年“中国少年精英,尽数在此"了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
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中曾是闪耀的“明星”
 
这群人中最出色的那一群,后来成了共产党人的有:毛泽东、李大钊、恽代英、邓中夏、高君宇、刘仁静、赵世炎、张闻天,“中共一大”四分之一的代表囊括其中;国民党方面,除了先为共产党,后为国民党的周佛海,还有杨亮工(官至考试院院长)、吴保丰(官至教育部次长),沈怡(官至南京市长);以及后来青年党的核心成员左舜生、李璜、陈启天;更有科学、教育、文化界的名流:朱自清、宗白华、田汉、张申府、许德珩、李人、方东美、舒新城、杨钟健、康白情;甚至还有40年代的中国“船王”卢作孚。 学会出版了《少年中国》月刊和《少年世界》,分别由李大钊和邓中夏任主要负责人。《少年中国》从1919年7月15日创刊,至1925年7月,共出4卷12期。《少年中国》注重文化运动,阐发学理,纯粹科学,除刊载会员的一些自然科学、哲学、文学论文,还有会员通讯,讨论学会方针。《少年中国》月刊行销网络通达九省,与《新青年》、《新潮》成三足鼎立之势,一时洛阳纸贵。 《少年世界》由南京分会编辑,田汉、黄仲苏任编辑,张闻天、沈泽民校勘印刷,黄仲苏催稿。1920年1月创刊,同年12月终刊,共出11期。《少年世界》则注重实际调查,叙述事实,应用科学,除记载国内学校、工厂、农村的一些实际调查材料外,还介绍了苏联、国际工人运动、留法勤工俭学的情况。




第20集及第25集,陈延年两次提到王光祈及他倡导的工读互助团对青年的影响。 


学会创立后
除了会员之间展开轰轰烈烈的主义之争外
更迫不及待地将各种主义
拿来实践于中国这个大舞台
其中一场社会试验是工读互助团
 
1919年12月4日,王光祈在北京《晨报》发表《城市中的新生活》,正式提出了“工读互助团”的名称,并征求同志:“凡愿为此种生活者请先见示。”文章登出后两三天内,王光祈就收到了数十封来信,一星期后,外省也陆续有人联系。募捐方面的情况也是异常的顺利,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都表示支持,愿意作募捐的发起人,并各自捐款(陈独秀30元,胡适20元,李大钊10元)。一时间,工读互助团声名大振。结果不到半月功夫,捐款已达到将近1300元,大大超过了计划的1000元。 12月24日,在王光祈、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周作人、高一涵、罗家伦等17人发起下,北京工读互助团率先成立,有团员30多人,主要成员有何孟雄、施存统、俞秀松、罗汉、李实、缪伯英、刘伯庄等。按照王光祈的规划,30多人分成三个组:第一组13人,设在北大附近;第二组11人,设在北京师范学校附近;第三组“全由女子组织”,设在女子高等师范附近,也有十多人。这些小组以办俭洁食堂、洗衣局、石印局、平民补习学校,乃至织毛巾、袜子,制作四川腌肉、火腿、香肠等为“勤工”的内容,工余则“按照指定的科目、时间往北大上课”。 工读互助团成立后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1920年1月15日,蔡元培在《少年中国》上专门著文《工学互助团的大希望》,高度评价了工读互助团:“我觉得最有希望的是少年中国学会。因为他的言论,他的举动,都质实得很,没有一点浮动与夸张的态度。”“要是本着这个宗旨推行起来,不但中国青年求学问题有法解决,就是全中国最重大问题,全世界最重大问题,也不难解决,这真是大有希望的。” 继北京之后,各地的工读互助团运动也纷纷展开。上海的工读互助团于1920年3月初成立,列名发起人的共有26人,除陈独秀、王光祈外,还有“少中”会友宗白华、左舜生、康白情、毛泽东。5月,在上海的毛泽东和彭璜、张文亮几个人在民厚南里租了几间房子,实验过工读互助的生活。他们共同做工,共同读书,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毛泽东担任洗衣服和送报纸的工作。6月,旅沪的湖南学生又组织了“沪滨工读互助团”。在这一年里,武昌、南京、天津、广州、扬州也都成立了工读互助团。 但好景不长,毛泽东在尝试了互助工读一个月后,便很快察觉这种团体生活中难以克服的弊端。6月7日,他写信告诉北京的黎锦熙:“工读团殊无把握,决将发起者停止。”而此时的北京工读互助团也和他们一样陷入了经济紧张、人心涣散的窘境,尽管同人勉力支持,但不久也不得不解散。仅半年时间,轰轰烈烈的工读互助运动就烟消云散了。 这是一场在无政府主义影响下的社会试验,其宗旨在于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场现在看来不无幼稚的试验活动,其兴盛时期竟也搞得风起云涌,轰动一时。当然,它的失败是无可避免的。正如《觉醒年代》剧中李大钊先生所言,“互助论”的理论根本就不是一种科学的理论。正因为这场试验的失败,进一步分化,或坚固了这一群人各自的信仰和主义,最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共产主义。从这一点上来看,北大工读互助社对于中国革命进程促进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言,也是极具积极贡献的...

如今我们已然享受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
走在通往美好的繁华大道
从今天起,跟青春来个约定
做一个平凡温暖、独一无二的自己
 祝你有梦为马,随处可栖!
只要心不老去青春永无止境!
 

温江融媒体中心

来源/温江史志 山人


长按二维码加入“金温江福利群”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