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北大旁听生轶事

2014-03-22 佚名 水煮历史

在老北大,旁听是种传统,曾造就了很多旁听名人。屈指随便一数,都可数出一大堆在北大旁听过的名人来。毛泽东、华罗庚、沈从文、丁玲、成舍我、冯雪峰、柔石等等,都曾在北大旁听学习过。


北大的正门是位于颐和园路上的“校友门”,俗称西门,是老北大校友于1926年集资修建的,威武的石狮后伫立着三开朱漆宫门,上面悬着毛泽东亲笔书写的“北京大学”牌匾。


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之事,第一次来到北京。经杨昌济介绍,于9月底到李大钊任主任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当了助理员。为毛泽东结识名流学者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这里,他认识了许多著名的新文化运动人物,如张国焘、傅斯年、罗家伦等。

  

工作之余,毛泽东便到北京大学去旁听,并加入北大的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在李大钊的帮助下,开始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思想上受到了颇深的影响。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离开北京。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的采访时,曾谈到他在北大的岁月。他说:“我参加了哲学会和新闻学会,为的是能够在北大旁听。在新闻学会里,我认识了一些同学,例如陈公博,他现在在南京做大官;谭平山,他后来参加了共产党,以后又变成所谓‘第三党’的一员;还有邵飘萍。特别是邵,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的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1926年他被张作霖杀害。”


“我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时,还遇见张国焘、康白情和段锡朋(现在在南京当教育部次长)。我在这里还遇见而且爱上杨开慧。她是我以前伦理教师杨昌济的女儿。在我青年时代杨昌济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后来又在北京成为我一位真挚的朋友。”


毛泽东还谈过当时在北大旁听时,因经济紧张,条件比较差,住在一个叫做三眼井的地方,同七个人合住一间屋子。挤在炕上睡觉时,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每逢翻身,都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但如每个北大旁听的人一样,苦中有着乐。

曾创办“世界”报系的一代报人成舍我,因没有中学文凭不能报考北大,便给蔡元培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万言长信,后来蔡元培亲自准许他以同等学历报考旁听生,有机会开始“东斋吃饭,西斋洗脸”的旁听生涯。

还有刘半农也曾是老北大旁听生的一员。因蔡元培欣赏他的学问,聘请他到北大当预科教授。当时的北大对旁听生有很多的优惠政策,比如规定旁听生如果第一学年的成绩平均在八十分以上,可以改为正式生,如果这一年都不缺课,还可以加全勤分。在这种背景下,刘半农被 聘请到北大当预科教授也就不足为奇。但后来胡适瞧不起刘半农,觉得他没有学历,当教授不称职,让刘半农一气之下,跑去法国拿个了博士文凭回来。
 
沈从文是北大庞大的“旁听大军”中的佼佼者,也是在北大旁听后成为文学大师的。1923年的夏季只有20岁的沈从文从湘西跑到了北大做了旁听生。在此之前,他几乎从未接受过正规的现代学校教育,他那时的最高学历是小学,几乎没念过书,13岁便开始独立讨生活。沈从文大部分的知识都是自学得来的。他曾自述自己的早年生活是:“做过许多年补充兵,做过短期正兵,做过三年司书,以至当流氓。”

在北大旁听时,两块钱的报考费也是从他人那借来的,因他基础太差而名落孙山。主考官同情他,破例把两块钱报考费退还给了他。当时北大的旁听生的实际数量甚至超过正式生,所以并不妨碍沈从文继续在北大求学,后来同刘半农一样,成为北大的教授中的一员。

沈从文一生中在大学里待的时间,大约有16年,其中在北大(包括西联大时期)的时间便有12年,与北大的关系可谓深矣。

沈从文在北大,旁听过国文课、历史课、哲学课、日文课等,最常去旁听的是日文课,因为那时他的朋友丁玲、胡也频都在梦想着去日本留学。有一次,沈从文假冒正式生坐进考场,居然考及格,还得了三角五分钱奖金!

要历数海纳百川的北大的旁听名人,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蔡元培所说,大学应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学府,包罗万象的北大成就了一批旁听生,也因这些旁听名人而更名声在外。


本文选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