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水煮日报第368期:严复为何推崇强人

2016-04-19 持之 水煮历史



天演论


1


1897年,严复的《天演论》在天津的《国闻汇编》刊出。产生了巨大反响,康有为见此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当时许多人以《天演论》中语为子弟取名。曹聚仁后来说,“胡适那样皖南山谷中的孩子,他为什么以‘适’为名,即从《天演论》的‘适者生存’而来。陈炯明原名陈竞存,即从《天演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语而来。鲁迅说他的世界观,就是赫胥黎替他开拓出来的……优胜劣败的自然律太可怕了。”



沈葆桢


2


1866年,船政大臣沈葆桢在福州马江学堂招生,学生衣食全由学堂供给,每月还可以领四两纹银津贴。当时富家子弟以科举为重,都不投考。严复因家室贫寒,其母决定让严复报名。入学考题是《大孝终身慕父母论》,严复写出了一篇文情并茂的文章,沈葆桢大为激赏,以第一名录取严复。



李泽厚


3


李泽厚认为,与当时其他思想家相比,严复有突出的语言优势。在他译书之前,中国人读到的“西学”,大体是《汽机问答》、《格致汇编》、《泰西新史揽要》之类。人们费尽心思也难以从中揣摩出西方何以富强。严复第一个把西方经典完整带进了中国。故而目空一切如康有为,也不得不承认严复“中国西学第一”。



严复


4


民国刚建立时,严复就认为民众程度不足、共和时机未到,“天下仍需定于专制”。他更觉得“今日最难问题”是如何脱离共和。“自吾观之,则今日中国需有秦政、魏武、管仲、商君及类乎此之政治家,庶几有济”。国运飘摇之际最需要的是强人,名义上或许不好听,却能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此语若对众宣扬,必为人人所唾骂。”

 


5


关于严复名列筹安会六君子一事,严停云在《吾祖严复的一生》中叙述道:民国四年,袁世凯想当皇帝,祖父无意支持他。虽然心里认为在各方面条件都未配合的情况下,国家不宜立刻转向民主。袁氏屡求未得应允,忿然说:就算严复是圣人化身,我也不敢再用他了。杨度组织筹安会,强行取巧盗名;又派军警监视着祖父。老人家身陷机阱,一筹莫展。梁启超写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袁氏令夏寿田送了四万圆,请祖父反驳,也被拒绝了。虽然如此,祖父仍深以当时不曾立时登报声明自己是被盗名而自责不已。事实上,祖父和袁氏相识近三十年,友情的羁绊,不欲使对方过分难堪的中国人厚道作风,又以老病之躯不能乘夜潜逃出京等等,都是使他不能从心的因素。



袁世凯 


6


严复与袁世凯是旧识。袁氏总督直隶时,屡次请他做幕僚而不得。后来袁氏被清廷免职,议论蜂起,只有严复为他辩护,称赞他的才干“一时无两”。袁氏不免有所动,成为民国元首之后,聘请严复执掌京师大学堂,担任总统府顾问、参政院参政及宪法起草委员。后来欧战发生,严复曾将外国报刊上的消息社论摘要译成中文,作为袁氏的“参考消息”。严复评价袁世凯褒中带贬,说他固是一时之杰,可惜“无科学知识,无世界眼光,又过欲以人从己,不欲以己从人;一切用人行政,未能任法而不任情也”。有意味的是,袁世凯撤销帝制当回总统后,独立各省坚持要他退位,严复却不赞成,并说这并不是出于私情,而是以国家为重,“项城此时去,则天下必乱。”



黎元洪像


7


袁世凯病逝,黎元洪取而代之。时人称赞他是忠厚长者,足可平乱息争。严复却说黎道德有余强力不足,君子治国未必不会失败。他相信马基雅维利之法,“今日政治惟一要义,其对外能强,其对内能治;所用方法则皆其次。……孟子谓‘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虽得天下不为’。此自极端高论,殆非世界所

能有。”



严复


8


严复对民间社会的“迷信”不甚反对,更反对别人动辄斥人迷信。他在家信中说:“至于迷信一事,吾今亦说与汝曹知之;须知世间一切宗教,自释、老以下,乃至耶、回、犹太、火教、婆罗门,一一皆有迷信;其中可疑之点,不一而足。即言孔子,纯用世法,似无迷信可言矣。而及言鬼神丧祭,以伦理学Logic言,亦有不通之处。但若一概不信,则立地咸Matedalism,最下乘法,此其不可一也。又人生阅历,实有许多不可纯以科学通者,更不敢将幽冥之端,一既抹杀。迷信者言其必如是,固差;不迷信者言其必不如是,亦无证据。故哲学大师如赫胥黎,斯宾塞诸公,皆于此事谓之Unknowable,而自称为Agnostic。盖人生智识,至此而穷,不得不置其事于不论不议之列,而各行心之所安而已。故汝等此后,于此等事,总以少谈为佳,亦不必自矜高明,动辄斥人迷信也。”

 


9


严复在家信中对亲人提到佛经与佛学,说:“……可知老病固无地可期舒适耳。然尚勉强写得 金刚经一部,以资汝亡过嫡母冥福。每读至佛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如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等语,辄叹佛氏象数,宗旨超绝恒识,谤者辟者,徒尔为耳。”



10


严复谈及自己译书时,说道:“步步如上水船,用尽力气,不离旧处;遇理解奥衍之处,非三易稿,殆不可读。而书出以示同辈,尚以艰辛而言,设其轻心掉之,真无一字懂得矣。”胡适称赞其:“严复的译书,有几种《天演论》、《群己权界论》、《群学肄言》,在原文本有文学价值,他的译本,在古文史也应该占一个很高的地位。”严复翻译过程中始终使用古文,比如铸造了一对“拓都”与“么匿”的译词,严复在《译余赘言》中进行了解释,“大抵万物莫不有总有分,总曰‘拓都’,译言‘全体’;分曰‘么匿’,译言‘单位’。笔,拓都也;毫,么匿也。饭,拓都也;粒,么匿也。国,拓都也;民,么匿也。社会之变相无穷,而一一基于小己之品质”。如果没有解释,对这两个词的意思是很难理解的,其实“么匿”一词源于unit,而“拓都”即total,当时这两个词在日译中多称为“团体”(或社会)与“个人”(或单位)。“拓都”与“么匿”在民初已很罕见了。郭沫若曾回忆,民初天津军医学校的复试中,有一道叫做“拓都与么匿”的国文题,让他觉得莫名其妙。



11


1910年,严复为归葬亡妻王氏,令长子严璩监造坟墓为夫妻合葬之地,严复亲手书写了“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之墓碑与“惟适之安”的横屏立于墓前。“惟适之安”出自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12


严复一生有些非常矛盾、有趣的现象,比如他以古文来开民智;他批评吸食鸦片,自己却无法戒除;他提倡自由、民主、平等等新的价值,却实践多妻制、反对婚姻自由;他鼓吹科学,又相信命定、占卜、果报、鬼神等。这些看似矛盾的行为与理念奇妙地结合在一起,黄克武教授认为,“一方面显示严复内心矛盾、彷徨,但是另一方面也使他走出一条温和渐进的‘中间路线’———既批评固守传统而不知变通,又反对激烈反传统的革命理念。”

 


13


1905年春,严复与孙中山曾在伦敦会面,两人有以下对话。严复说,“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之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孙中山大不以为然:“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14


严复长子严璩1874年出生,早年留学英国,曾三度出任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抗战时期,滞留上海的严璩年近七旬,有严重的哮喘,经济陷入困窘。汉奸与日本人轮番劝说他出任伪财政部长,严璩誓死不从。1942年冬,严璩在饥寒交迫中辞世。

 


15


严复长孙严以侨1920年出生于福州,解放前加入共产党。1950年初,严以侨受组织派遣偷渡到台湾,1953年被捕,关到“火烧岛”,或许由于是严复之孙等原因,未被杀害。1961年获释后从事教育工作,1974年病逝于台北。台湾作家李敖这样评价严复家族:“我总觉得严氏一门,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好的家传资料。”



16


李克强曾透露,自己在插队时读过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考察福建时,他专门到访严复故居。李克强说,严复学贯中西,是第一批“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向国人翻译介绍西学,启蒙了几代中国人,同时又“葆有一颗纯正的中国心”,“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严复”。



阅读推荐:

新编最简中国史,好玩又好记!

陈伯达和江青的明争暗斗

一门三院士:梁启超幼子梁思礼逝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