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军中的男神,西路军领袖,兵败祁连,流亡13年,文革中自杀

2017-01-11 水煮君整理 水煮历史

关注「水煮历史」  淘尽千古风流


水煮历史


陈昌浩


对于经历过红军长征的士兵来说,这却是个一度声名显赫,令人敬仰的传奇人物。


中国现代历史教科书里,在讲述红军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一节时,曾经提及一个人:陈昌浩。



陈昌浩


陈昌浩是谁?对于很多不熟悉党史的人来说,这无疑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对于经历过红军长征的士兵来说,这却是个一度声名显赫,令人敬仰的传奇人物。


陈昌浩是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苏区党政军的三大巨头之一(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曾任红四方面军的总政委,是长征时期最大一支红军主力部队的主帅。他的座下拥有一大批以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吒风云的人物:如徐向前、李先念、徐海东、许世友、陈锡联、洪学智、秦基伟、张震、刘华清等,这些曾一度执掌中国军政大权的首脑人物,昔日只是陈昌浩部下的一些连排长而已。




陈昌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真正称得上大起大落的悲剧人物。西路军全军覆灭后,这位曾统率千军万马驰骋沙场、立下赫赫战功的红军统帅,从此便在中国革命的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渐渐为历史的烟尘所湮没。


一位曾经是陈昌浩警卫团士兵的将军,当提及令他敬畏的“首长”时,满怀深情地说:“他是我们的恩师和带路人”。原红四方面军干部何福圣回忆往事时说:“我同四方面军的官兵一样,对陈昌浩一直怀有复杂的感情。虽然他在回到延安时政治生命基本结束了,虽然他自杀已30多年了,可是,我必须说,他是我们老战士心中永远的军神!”


1.“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


1906年9月18日,陈昌浩出生于武汉市汉阳县戴家庄,早年入武昌大学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9月,作为共青团员的陈昌浩,被派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不得不与已怀胎数月的妻子刘秀贞离别。动身前,陈昌浩为妻子腹中的孩子取名“洋生”(陈祖涛),意为“父亲留洋之际出生”。



陈昌浩在苏联留学时的照片


当他进入“中大”时,张闻天这时已经毕业留校任教。次年9月,张闻天又考入红色教授学院,并参加共产国际东方部的工作。1929年夏秋之季,发生在中山大学的那一场派别斗争,使这一对“同学加师生”的友情更加密切。


 当时,陈昌浩担任团支部局书记。按组织原则,团支部局应受党支部局领导,但在清除布哈林分子的斗争中,团支部局办公室的负责人居然与党支部局办公室对着干。团的领导人中有人公开批评党支部局,认为党支部局执行了布哈林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而党支部局领导人则认为他们执行了一条“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路线。双方的辩论斗争极其尖锐激烈。


这种情况下,陈昌浩对团支部局的领导几乎失去作用,但他却坚定地站在党支部局一边,与党支部局领导保持一致,维护了党的组织原则,并与张闻天(洛甫)、秦邦宪(博古)、王稼祥、杨尚昆、沈泽民、张琴秋以及徐以新(注:时为共青团员,因其观点比较动摇,所以被称之为“半个”)等人结合在一起,成为红极一时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出国留学这三年,陈昌浩与张闻天两人之间有了这样一段难解难分的历史之缘。


2.善战的骁将与极“左”的“肃反”


1930年11月,经共产国际批准,陈昌浩结束在莫斯科三年的留学生涯,回到上海。1931年4月,受中共中央派遣,由周恩来亲自委托顾顺章,安排陈昌浩跟随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张国焘化装成商人,从上海杨树浦码头乘船前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兼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共青团鄂豫皖中央分局(少共特委)书记。同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成立,由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在“党指挥枪”的原则下,陈昌浩成为这支劲旅的直接指挥者,时年仅25岁。


虽然贵为一军统帅,陈昌浩却常常亲历战阵,在黄安(今红安)之战中更是勇冠全军。1934年12月22日上午打黄安时,红军把国民党69师围得水泄不通。黄安守敌一度到了拆毁民房当柴烧、杀鼠宰猫作口粮的境地。围城40天后,红军向黄安城发起了总攻。


战斗刚刚打响,随着一阵轰鸣声,湛蓝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由北向南快速移动的白点,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是一架飞机,机身上印着“列宁号”三个红色的大字。


“列宁号”飞越我军阵地后,开始在黄安城上空盘旋。这个战斗很有意思,这是红军第一次进行空战。对方做梦也没想到红军也会有飞机,他们纷纷从工事里跑出来,向着“自己”的飞机招手,睁大眼睛等待着它向自己的阵地空投粮食、弹药以及补给品。谁知弹药、粮食没有空投下来,砸到头上的却是一枚接一枚冒着烟的手榴弹,这才如梦方醒。


在飞机上扔手榴弹的正是年方27岁的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当初缴获国民党的飞机时,连同飞行员也俘虏了,经过一番思想工作后,飞行员罗文光虽然同意开飞机攻打敌方,当时大家都没有把握,飞机就他开,他开上天去了谁指挥谁?他开跑了回不来了怎么办?必须得有人上飞机监视他。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一幕。


在川北苏区的时候,高大英俊的陈昌浩在部属心目中的形象更是威风凛凛。他的战友们回忆:“进城出城,他总是一马当先,身上披着一件缴获来的川军将领的外黑内红的斗篷,随着坐骑的颠簸随风起伏,就像一只矫健的雄鹰。后面跟着一大帮英武剽悍的警卫员,全骑着高头大马,背着20响盒子炮。头上颗颗红星闪烁,马蹄在水泥大街上迸出鼓点般的响声,引得许多人追逐观看。”


然而,陈昌浩在屡立战功的同时,负面历史也不断出现。接任红四军政委后,陈昌浩开始在部队中搞“肃反”,他将红四军12师师长许继慎、11师师长周维炯抓了起来,经由张国焘亲自审问,加以杀害,制造了一大批冤假错案,这次“肃反”被称为白雀园“大肃反”。


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录《历史的回顾》中指出:“白雀园‘大肃反’,是鄂豫皖根据地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一页,将近三个月的‘肃反’,肃掉了两千五百以上的红军指战员,十之六七的团以上干部被逮捕、杀害,极大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


陈昌浩在红四军的“肃反”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5年后,陈昌浩曾对这段历史作了沉痛总结:“‘左’倾路线指导下的‘左’的肃反政策,也给鄂豫皖苏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左’的肃反政策伤害了很多革命干部,使军队工作、地方工作受到不可补救的损失。这也是鄂豫皖根据地没有能够巩固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3.长征路上的“密电事件”


陈昌浩后半生的坎坷命运与“密电”事件紧密相连,而密电的要害之处,就在“以武力解决之”这几个字上,毫无疑问,“密电”事件成了红一、四方面军分裂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1935年6月下旬,红一、四方面军在夹金山北麓的懋功达维桥会师。当时中央红军经过长征,仅剩下2万多人,而第四方面军尚有8万多人,且武器精良,装备整齐。这时手握重兵的张国焘野心膨胀,与中共中央的分歧与斗争加剧。


张国焘与中央就红军会师后南下还是北上产生了分歧,张国焘提出要南下川北;而毛泽东则提出北上陕甘,还有一个就是张国焘作为妥协而提出的西进新疆的方案(这埋下了西路军悲剧的伏笔)。


不久,为解决统一指挥问题,中央军委增选张国焘为军委副主席,陈昌浩、徐向前为军委委员。可是,7月18日,在张国焘授意下,陈昌浩致电中央,建议让张国焘担任军委主席,朱德改任前敌总指挥,大有“逼宫”之势。为维护两军团结,中央军委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不久,军委决定成立前敌总指挥部,由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并为陈、徐二人颁发了金质红星奖章。8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沙窝会议,增选陈昌浩、徐向前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并任命陈昌浩为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会后,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组编为左、右路军,共同北上:左路军由张国焘、朱德、刘伯承率领;右路军由陈昌浩、徐向前率领,中央机关和毛泽东等随右路军行动。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陈昌浩是张国焘的坚定支持者。而实际上,陈昌浩对张国焘并非一直支持,也不是在所有问题上都支持张国焘。比如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在许多重要的军事决策上,陈昌浩是支持总指挥徐向前而反对张国焘的。


8月20日,中央政治局继续在毛儿盖举行会议,讨论战略方针和夏洮战役的作战行动问题。毛泽东在会议上说:根据中央关于创造川陕甘根据地的方针,红军北进夏河地区后,有两个行动方向,一是东向陕西,一是西出青海。我的意见,主力应向东,向陕甘边界发展,而不应向黄河以西。他认为红军北出后,应以洮河流域为基础建立根据地。这一地区,背靠草地,川敌不易过来。临近青海的回民区,党的民族政策得当,回民不至于反对我们。如东进受阻,以黄河以西作战略退路,也是好的。


陈昌浩的态度十分坚定,他表示完全同意毛泽东的发言,并且主张快速北进,集结最大兵力,向东突击,以实现中央的既定方针,毛泽东很高兴,还在在会上特地表扬了陈昌浩的发言。


毛儿盖会议改变了夏洮战役计划的具体部署,变右路军为北进主力。为争取张国焘共同北上,毛泽东找到陈昌浩和徐向前,希望能说服张国焘。三人于是共同致电张国焘,后来陈、徐二人亦数次致电张国焘,力陈北上理由。但张国焘仍然执意南下。


中央要求张国焘率部“北上”,而张国焘则意欲“挥师南下”。据记载:1935年9月10日,张国焘拍发了一份密电给陈昌浩,指示陈昌浩劝毛泽东及其中央与其一并南下,“如他们不听劝告,应监视其行动。若坚持北进,则应开展党内斗争,彻底解决之。”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所谓“密电事件”。这份电报流露出的“杀机”是显而易见的。不少人认为,毛泽东与陈昌浩的嫌隙,就是出在这里。    


当时的“左路军”参谋长叶剑英,截获此电报后,立即连夜策马飞奔,前往毛泽东驻地密报。毛泽东看后大惊失色,当夜即率中央及所属部队迅速撤离“险境”。毛泽东后来写下“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赞扬叶剑英每逢大事,机敏过人,立场坚定。


就是这样的一份密电,直接导致了红一与红四分道扬镳,毛泽东对这封密电更是坚信不疑,“密电事件”也为陈昌浩日后不得复出埋下了伏笔。


但是对于这封密电,陈昌浩则坚持表示自己从未看见过,徐向前在晚年口述回忆录中,详细叙述了中央和张国焘争论和斗争的过程,9月8日收到南下电令,并由陈昌浩报告了中央的情况,并不知道还有另外的“武力解决”中央的“密电”。而“密电”所谓的始作俑者张国焘,无论在其叛党前的检讨中和晚年写的回忆录中,均未承认有此“密电”。


多年来,一些当时的四方面军将士和党史研究者亦发表公开谈话和文章,也都断然否认“密电”的存在。另一方面,密电的主要见证人叶剑英元帅,生前一直坚持密电事件的真实性。”《叶剑英在非常时期》这本书里写道:“1971年8月,毛为解决林彪而南巡‘吹风’时谈到:‘张国焘搞分裂,发个电报给陈昌浩、徐向前,里面说,要坚决南下,否则就要彻底解决。当时叶剑英同志当参谋长,他把这个电报先给了我,没有给陈昌浩、徐向前,我们才走了的,不然就当俘虏了。叶剑英在这个关键时刻是有功劳的,所以你们应当尊重他。’


争论双方都言之凿凿,事件真相更是扑溯迷离。


4.兵败祁连,亡命湖北



西路军到达新疆的成员回到延安后合影


1935年9月15日,张国焘发布《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率左路军再次过草地南下。10月5日,张国焘公开在四川卓木碉另立“中央”,贬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中共中央北方局”。而此时,陈昌浩不得已认同张国焘另立“中央”的反党行为,率右路军南下。由于路线、方针的根本性错误,红四方面军的“大举南进”很快失败,总兵力由8万锐减到4万左右。


1936年初,红四方面军被迫撤至四川甘孜地区,在这里,陈昌浩和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张琴秋结为伉俪。不久,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共组中共中央西北局,陈昌浩当选为委员。在贺龙、任弼时、朱德、刘伯承深入细致的工作下,经历南下失败的陈昌浩改变了对张国焘的态度,决心压张国焘再次北上。6月6日,在共产国际代表张浩的努力下,加上陈昌浩等老部下的“倒戈”、“哗变”(张国焘语),张国焘不得不取消伪“中央”。7月初,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8月到达甘肃南部。


红军一、二、四方面军经过长征,1936年的10月在黄河以东的甘肃会宁城下会师。会宁会师的第二天,党中央发布《十月作战纲领》(即“宁夏战役计划”)。


那时的宁夏地域广阔,与外蒙古相交接。如果红军先取宁夏,后取甘西(甘肃西部),就可以从外蒙古及新疆两个方向连通苏联,获取战略物资,解决红军长久以来谋求的战略靠背问题。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红四方面军的三十军、九军、五军,以及红四方面军总部、直属部队大约两万多人,1936年10月24日至30日渡过黄河,先北进一条山地区,后又西进河西走廊。这时,河东红军主力和河西部队的联系已被快速赶来的国民党部队切断。


就这样,西路军走上一条坎坷路,西路军兵败祁连更是陈昌浩人生中最大的一个转折点。


1937元旦这一天,五军一举拿下了高台县城。高台一带粮食较多,陈、徐决定部队略作补充休整,然后继续向西打通国际通道,并向中央请求让4军、31军也过河配合完成任务。然而西路军向西打了几天,刚刚进入到临泽、高台一带,5日,中央又突然来电叫停命令陈、徐放弃西进,就在临泽、高台一带创建根据地。在电报中,中央拒绝了陈、徐要求4军、31军过迅过黄河配合作战的请求,并命令他们就地站稳脚跟后,迅速向东扩展根据地。


与此同时,陈徐还收到了张国焘本人发来的电报。张电指出,“中央对西路军的指示是一贯正确的,如果还有因为过去认为中央不正确,而残留着对领导的怀疑,是不应有的。应当在部队中,特别在干部中,提高中央和军委的威信。”


作为巳经失去军队指挥权的红军总政委,张国焘在西路军过河之后,很少以个人的名义给陈昌浩和徐向前下达指示,对于西路军的一切指令,都是以军委主席团的名义下达的。就在西路军与中央的意见出现分歧时,张国焘忽然以个人的名义来电,而且提到了过去的政治问题,其分量之重,陈、徐二人自然掂量得出来。事情到了这种地步,陈、徐只得放弃个人意见,无条件服从,命令部队就地坚持。


西路军停在临泽、高台不动,数万马家军蜂拥而至。就在西路军和马家军激战的时候,毛泽东率中央机关进入延安,而西安事变中被挟持的蒋介石也平安回到南京,并立即将陪送的张学良关押起来。西安和陕北的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为了配合与南京的谈判,中央遂第4次电令西路军东进。可是,马步芳巳集中重兵在东面拼命拦击,西路军连日苦战后,最后,剩下的一万余人又被迫后退到了倪家营子。而近10万马家军随即将有着大小40多个村囤的倪家营子团团包围,双方展开了一场血战,西路军将士以寡敌众,无日不战,顽强据守。战争持续了一个星期以后,西路军伤亡惨重,弹尽粮绝,而马家军的增援部队还在源源不断地开上来。


为避免全军覆没,心急如焚的陈、徐电告中央,汇报西路军现存力量与所处危急处境,并请求速派4军、31军过河增援。然而,他俩等来的却是中央以书记处和军委主席团的双重名义,给西路军领导人的一封措辞严厉的电报,电报中还提及了他们过去犯下的政治错误,这给了陈、徐二人当头一棒,但是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就地死守绝无出路,坚守倪家营子40余天后,陈、徐只好下令部队杀出倪家营子,向祁连山方向突围。


与此同时,中央决定由张国焘出面,来教育和影响西路军的领导人,3月4日,中央与张国焘分别给陈、徐发电,严厉批评西路军领导人没有汲取南下教训,以至造成目前危险的处境,并非中央指挥失当,而完全是你们自己的责任。


毛泽东在亲拟的电文中尖锐地指出:“你们(对)过去所犯的政治错误,究竟有何种程度的认识?何种程度的自我批评与何种程度的转变呢?我们认为你们今后的胜利与对过去政治错误的正确认识与彻底转变是有关系的,你们认为是否如此呢?”


陈、徐接到这两份电报,心情难以言状……


1937年3月14日,西路军退到甘肃省一座叫石窝的山上,巳不足3000人。


在寒风凛冽,连树也没有一棵的石窝山头上,陈昌浩主持召开了西路军军政委员会最后一次会议。会议决定:1、将现有兵力编为3个支队分头突围,然后就地坚持打游击;2、陈、徐首长离队回陕北向中央报告。


就在石窝山上,西路军给中央发出了最后一分电报,内容有二,一是汇报石窝会议作出的两项决定,二是明确表示不接受中央和张国焘3月4日来电对西路军领导人的批评,强调西路军一直是执行中央路线的,没有重复过去南下时所犯的政治错误,是坚决按照中央指示行动的,请求中央重新估计客观事实,对西路军作出正确评价。


西路军数千幸存者侥幸逃脱,他们以后成为新组建的由邓小平刘伯承指挥的“第一野战军”的骨干,而陈昌浩和徐向前均靠化装行乞才脱离危难。


陈昌浩在西路军失败后赋诗一首:《兵败抒怀》


壮志匡神州,拔剑扫妖氛;

勇士战场死,祁连葬英魂。

全军沉血海,敢顾家与身?

痛悼诸战友,长风万里行。

耿耿怀大义,凛凛报国心;

不求垂青史,愿作铺路尘。

悲愤碎肝胆,革命倍艰辛;

抬头望宇宙,歌罢泪纷纷。


作为一位政治家及军队中的高级将领,人生最大的悲叹莫过于最后没有归队,没有在抗日战场发挥作用。西路军兵败后剩下不多人员化整为零分散突围,陈昌浩、徐向前二人带着卫兵在突围时曾经歇脚在一个叫大马营的村子中,一个叫但复三的郎中让他们留宿。正巧,但复三是陈昌浩的湖北老乡,高烧不退的陈昌浩实在不能行动了,再者也怕连累同生共死的徐向前,而徐向前也因操山西口音担心暴露,于是陈昌浩便住下来养病。两位生死与共的战友就此一别。徐向前给陈昌浩留下了3名卫兵和一包银元,带着其余的卫兵上了路。徐向前沿着祁连山的戈壁滩昼夜兼程,在平凉,他遇到了由刘伯承、张浩率领的援西军的前哨——耿飙的部队,顺利回到延安。


此后,陈昌浩人生的轨迹与自己的老搭档徐向前迥然相异,他俩再一次相见时,徐向前巳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参谋长,而陈昌浩还在为中央到底会安排他干什么工作而忐忑不安,这恐怕是两人分手时所无法料到的。


5.重回组织,难逃批判




1937年,陈昌浩辗转到家乡武汉后又回陕北,期间他曾打算在革命老区湖北英山县建立一支抗日武装,情形却不容乐观,当地的反动武装非常嚣张,陈昌浩感到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这时的陈昌浩思念亲人的心情更加强烈,于是给他在汉阳老家的亲友写了一封信,约他们见面。9月初,在汉口,与阔别10年的老母和妻子刘秀贞及两个儿子见过面后,陈昌浩了却了这桩心事,然后赶赴陕北,回到延安。


中央此时正在延安开展对张国焘路线的清算,西路军的失败已与张国焘路线联系在一起,批判国焘路线的运动如火如荼,身为红四军张国焘手下的二号人物,陈昌浩自然是脱不了干系。当他回到延安时,自上而下反张国焘路线的斗争已经过去5个多月了,自己也被列入“极少数国焘路线的坚决支持者”的队伍中。


陈昌浩以西路军最高统帅的身份承担了全部的责任,先后写出了两份《关于西路军失败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写道:“由于我长期执行与助长国焘路线,由于我自己本身右倾机会主义与军阀主义的错误……西路军政治路线的错误,由我个人负责。”陈昌浩违心地将西路军的失败与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不恰当地联系在一起。


检讨西路军失败教训的活动告一段落后,陈昌浩被安排到学校担任马列政治课教员,曾经显赫一时的红四军领导者一下子降为一个普通科长。


对于西路军兵败的原因,陈云后来回忆说:“西路军打通国际路线,是党中央、毛主席过草地以前就决定的。当时,共产国际也愿意援助,200百门炮都准备好了,我亲眼看见的。西路军的行动不是执行张国焘的路线。西路军的失败也不是因为张国焘路线,而主要是对当地民族情绪、对马家军估计不足。”


在历经几十年的岁月沉淀后,陈云的看法无疑是中肯的。放掉了历史包袱和个人恩怨再回顾那段历史的时候,得出的结论无疑更接近历史的事实。把西路军兵败归因于中央决策,抑或是执行了张国焘的逃跑主义路线,都不免失之偏颇。徐向前在其回忆录中暗示,陈昌浩的责任只是在于,由于担心再犯“路线错误”,未能及时反抗中央军委的指挥,而是逆来顺受、惟命令是听,从而遭到以剽悍的回民为主体的“马家军”的围歼。


6.回国后厄运连连


西路军两万人马兵败,是陈昌浩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31岁的他从原先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红四方面军总政委,变成一名在讲坛上慷慨激昂的特殊教员。两年后,也就是1939年,中央批准他以治疗胃病的名义飞往苏联,但这一去再要回来却又是望穿秋水。


十多年的漂泊异国生活中,陈昌浩和一个叫格兰娜的苏联女人结了婚,但是他回国的愿望始终是那样强烈,他曾经写了无数的信,希望回国。他甚至让儿子替自己写信给当时苏联的二把手马林科夫,希望能够放他火锅,但是等来的答复却是没有中共中央的调令,他们也不能放陈昌浩走。



1950年,陈祖涛与父亲陈昌浩在莫斯科合影。


1952年,陈昌浩终于回到了祖国,刘少奇在车站迎接了他。回来以后给了他一个职务,中央马列学院的副教务长,相当于一个处级干部。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成立了编译局,主要是翻译马列着作、毛泽东着作。


生活似乎安定下来了,可每次面对昔日的老朋友、老搭档、老将军,陈昌浩还是感觉充满愧疚。“我对不起你们,西路军,我的过错,我的责任,使这么多人牺牲了”。这位当年的红四方面军总政委已不复当年的锐利,他踏踏实实埋头于着述,但是文革的风暴再一次让他的生活掀起巨浪。


迎接他的是“红卫兵”、“造反派”们无休止地揪斗,他们要他交代是怎么反毛主席的,拳打脚踢。他亲眼目击彭德怀、徐向前等元帅被戴高帽挂牌游街的景象,又风闻李立三“自杀”及其他的俄国夫人格兰娜的被捕,知道自己也厄运难逃,1967年7月30日深夜,万念俱灰的他在公寓里吞下了大把安眠药,离开了令他深感痛苦和困惑不解的世界。这年,他61岁。他的尸体被秘密火化后抛弃于荒野。


直到今天,北京八宝山公墓的墓穴里,还只有一个空空如也的骨灰盒。



扫码关注





水煮历史



水煮历史

ID:shz100_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简介 打捞麻辣鲜活的历史细节。



推荐阅读



【揭秘】红军西路军生还高级将领沉浮录


出于战友情谊,上世纪50年代,徐向前曾邀请陈昌浩夫妇和在红四方面军工作过的一些老同志,在徐向前的寓所里聚会。陈昌浩像一个落魄之人,低着头,弯着腰……


红四方面军怎样演变为朱德嫡系


最危险的一件事情,是刘伯承与红五、九军团的一批人密谋了兵变,试图杀掉张国焘或把他抓起来。刘伯承做好兵变的计划后,找了个借口向朱德请示,


刘亚洲笔下的毛刘周


这段时间他只做一件事:学习《毛泽东选集》。他没日没夜地捧着那本书在读。他以前读它时,意得志满,底气十足。戴着老花镜,慈祥得象奶奶,白发梳理得滑溜溜。






点击“阅读原文”  , 一起听《汉字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