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次反“围剿”中的林彪

2017-04-07 作者:舒云 水煮历史

1930年6月,林彪升任红军主力红四军军长。几个月后,国民党十万大军开始对中央苏区第一次大规模“围剿”。时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的毛泽东提出“诱敌深入”的方针。11月5日,未满23岁的林彪率红四军东渡赣江,向根据地中心实行战略转移。


“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许多红军战士对反“围剿”心里没底,林彪决定作一次战前动员。他站在打谷场上,深入浅出地说:我们现在集合兵力回到自己的“家”门口来打这一仗,是因为我们熟悉这里,老百姓又拥护我们。敌人对这里倒是很陌生,我们把白军引到山沟里来,牵着敌人跟着我们转,把它像蛇一样,拉得很长。在适当的时候我们猛地一回头,把敌人切成几段,像獾子吃蛇一样,一段一段地把敌人吃掉……


12月28日,国民党军中将师长张辉瓒率第18师孤军东进。机会来了,林彪指挥红四军直扑龙冈以北的上固。12月29日,林彪接到情报,龙冈发现张辉瓒师,他立即下令:“上固无敌,敌在龙冈,望全军将士奋起精神消灭之。”部队正在行军,为了尽快把改变行军路线的命令传达下去,林彪让参谋把这个简短的命令抄在门板上,竖在部队必经的三岔路口。这实际上是一个动员令,敌人就在眼前,谁走得快谁就能抓到更多敌人。


龙冈四面高山,中间是一条狭长的山谷,最窄处仅150米,是打伏击的好地方。林彪将龙冈辟为第一次反“围剿”的主战场,指挥红四军全歼敌人9000余。张辉瓒见大势已去,换上士兵服,躲进茅草丛中。林彪下令仔细搜山,活捉了张辉瓒,这是红军第一次俘虏国民党军的高级将官。


第一次反“围剿”仅用时5天,红军诱敌深入,首战告捷,创造了4万红军粉碎10万国民党正规军“围剿”的奇迹。特别是林彪指挥的龙冈大捷,是游击战转向运动战的第一个战略性战役,毛泽东将它写入《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并赋诗:“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1931年4月1日,蒋介石坐镇南昌,何应钦任前线指挥,国民党军20万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分四路开始第二次“围剿”。红军经过3个月整训,士气高涨。林彪率红四军冒着大雨,连续打了富田、白砂、中村、广昌、建宁,五战五胜,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毛泽东再次赋诗:“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7月1日,蒋介石亲自担任第三次“围剿”军总司令,调集23个师又3个旅共30万人,从东、北、西三面进攻中央苏区,同时出动飞机侦察轰炸。红军仅3万余人,而且分散在闽西,远离老根据地,毛泽东制定“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的磨盘战术。林彪率红四军从福建西部大迂回,绕过整个根据地南部,连续十余天长途行军,千里回师到赣南的瑞金、兴国,再创三战三捷。两个半月中,红一方面军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歼灭国民党军17个团共3万余人,粉碎第三次“围剿”。


11月初,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林彪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他挂帅的红四军获得“英勇冲锋”的大红锦旗。



第四次反“围剿”中的“战争魔鬼”


1932年3月12日,红军整编成红一、三、五军团。林彪担任红一军团军团长,3月30日东征漳州。这是红军历史上远离根据地的一次重要行动。4月,红一军团取得漳州战役的胜利,占领了漳州,歼敌第49师大部。在漳州,红军缴获了一座设备完好的小型兵工厂和两架飞机。这是红军第一次缴获飞机,林彪围着飞机不停地观看,并拉着聂荣臻与飞机合影。5月1日,林彪、聂荣臻坐上飞机,到厦门上空散发传单。


1933年2月6日,蒋介石亲自兼任江西省“剿匪”总司令,在南昌设立行营。指令陈诚率12个师16万人为中路军,编成三路纵队“分进合击”,开始了气势汹汹的第四次“围剿”。


红军开始第四次反“围剿”前,毛泽东被迫离开,由朱德、周恩来指挥。林彪任红一方面军左翼总指挥,这是他首次指挥大兵团作战。林彪、聂荣臻多次建议,目前形势下不能分兵,被朱德、周恩来采纳。2月27日,情报显示,敌人两个师进到宜黄南部的黄陂地区。本来按上级命令,红一军团是在宜黄附近打遭遇战的,但林彪考虑敌人遭到打击,可能会缩回去,所以他连夜集中优势兵力,在磨罗嶂一带的峡谷里,布下一个大伏击圈。


天还没有亮,林彪就来到蛟湖以北的红11师指挥所听取汇报,指示要把敌人放进来打。这天早上雾很大,林彪在山上不能直接观察敌情,他就摊开地图研究。这时小龙坪方向传来急促的枪声,林彪说:“糟了,打早了!”原来红9师一个连与敌先头部队遭遇,就抢占山头打起来。林彪严令他们马上撤退,以免暴露红军的意图。红9师那个连迅速撤下来。


敌先头团从指挥所前经过,参谋请示打不打,林彪说,等辎重部队”。敌辎重部队过去了,林彪说,“等护卫团”。直到敌人全部进入“口袋”,林彪才下总攻令。伏击战持续到3月1日,红军以较少伤亡打了一个空前未有的大胜仗,一举歼灭国民党军主力第52、59师,以及一个旅加辎重部队,击毙敌旅团长、师参谋长各一名,俘虏了敌52师师长李明、敌59师师长陈时骥。


1952年,由聂荣臻主持,根据史料整理黄陂、大龙坪附近战斗胜利过程的战斗详报,全过程总结了号称“中国工农红军史上最光荣最伟大的第一战”,林彪阅后同意并署名。1964年,罗瑞卿向林彪汇报工作时,听林彪谈到,第四次反“围剿”把遭遇战连夜改为伏击战,这才集中优势兵力,加上天时地利人和,才打了个空前未有的大胜仗,活捉了敌人两个师长。毛泽东听罗瑞卿讲后,在很多场合都说过,1965年12月上海会议上,毛泽东再一次说起:我到现在才知道,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是因为战场指挥员林彪改了当时统帅部的命令。


第四次反“围剿”红一方面军7万余人,抗击敌人40余万,以弱胜强,歼敌近3个师,俘敌万余。总参谋长刘伯承高度评价了红一军团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的作战,说红一军团在决战方面作用很大。蒋介石在给参谋总长陈诚手谕中说,这是他“有生以来的隐痛”“此乃本年来未有之惨事”,称林彪是“战争魔鬼”。国民党各大报刊悬赏10万元缉拿林彪首级。


第五次反“围剿”多次上书


1933年8月15日,中革军委电令:红一军团第14师和4个独立团正式组成中央军,林彪任司令员,聂荣臻任政治委员,在吉水、永丰、新淦、乐安、宜黄之间活动,以配合东方军行动。8月31日,林彪、聂荣臻指挥中央军主力向乌江圩敌人发动猛攻,激战4小时,全歼敌第80师第238旅两个团。这是第五次反“围剿”前红军取得的最后一个胜利。


9月25日,蒋介石在美、英、德、意等国大量财物的支持下,集中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蒋介石总结了前四次“围剿”失败的教训,在战略上采取持久战,依托堡垒,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中央苏区,然后寻找红军主力决战,达到消灭红军,摧毁苏区的目的。如果红军仍以运动战为主,大踏步进退,还是能取胜的。而临时中央推行军事冒险主义,命令红军以堡垒对堡垒。两个月后,又推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命令红军实行阵地战、堡垒战。永安成为中央苏区保卫战的第一线战场。林彪连续6次上书中央军委,明确反对博古、李德的教条主义指挥和战术原则,力主从实际出发,用机动灵活的诱敌深入、运动战的战法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1934年2月10日,林彪、聂荣臻致电中革军委,反映红一军团在建宁西北的守备阵地防线太宽,处处设防,处处薄弱,工事不坚固,又缺乏弹药,容易被敌人突破,突破后工事又会为敌人所用。建议不要处处修工事,力求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5天后,红一军团在凤翔峰打仗,又一次吃了堡垒的亏。林彪、聂荣臻一天两次致电中革军委:“须尽量避免这样的战斗,在距敌人半天或一天行程处隐蔽,在敌前进时于敌之运动中和初到时消灭之。”


中革军委复电认为,这个建议在原则上是对的,但又同时警告红一军团坚决服从命令。2月24日,林彪、聂荣臻再次给中革军委电报,不同意“堡垒对堡垒”的战术,直言对作战原则的建议,但不被理睬。


4月3日,林彪以《关于五次反“围剿”之战术问题》为题,连夜给中革军委写了一封长信。信中重申了他和聂荣臻在电报中的意见,对中革军委指挥上的缺点提出批评。林彪直言军委对作战的指挥有不少缺点,最大的缺点是决心迟缓,以致失了不少可以取胜的机会。林彪的信长达8000多字,明确而具体地向中革军委提出意见,这在当时党和红军高级领导人中并不多见。但博古、李德置林彪等人的建议于脑后,不顾红军连续作战减员很大,下达保卫广昌的作战命令,红军9个师一字摆开80里,同敌人拼阵地战,以保卫红军的战略要地广昌。4月28日,打了18天硬拼仗,红军主力伤亡5500余人,终因实力悬殊,被迫从广昌全线撤退。


5月4日,林彪打算写个短电报,讲讲对大罗山、广昌等战斗的意见,没想到气愤之下停不住笔,又成了一封长信。林彪在信中陈述了进行运动战的可行性。5月中旬,林彪与到前线来的李德当面辩论。李德建议林彪为《革命与战争》写一篇文章,阐明他的思想。林彪不顾中革军委必须无条件服从的三令五申,决定澄清李德所谓的“短促突击”。他把运动战的作战要则列为26条,同时结合对中革军委指挥作战上的失误进行批评。李德指示中革军委属下的《革命与战争》编辑部将林彪文章作某些修改后刊出。


5月20日,林彪、聂荣臻致电朱德,主张运动战,反对“短促突击”。但不管林彪怎样措辞激烈,怎样一而再、再而三,李德仍指挥中央红军节节防御,屡战屡败。


自作主张两战温坊获得大胜


1934年7月13日,林彪致电朱德、周恩来,建议将红一军团主力后移,引诱敌人冒进。如果按照林彪的战法,五次反“围剿”未必会输,红军也未必非要长征。但中革军委命令部队进入永安抗击敌人。在国民党军的步步进逼中,中央苏区在堡垒对堡垒中越打越小,仅存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宁化、长汀等狭小地区。


8月21日,红一军团主力与敌9师、83师在永安小陶矮岭一带展开激烈战斗,坚持了一天半左右。林彪发现敌欲决战的企图后,迅速率主力部队脱离战场,向江西开拔,接着投入连城、温坊战斗。林彪、聂荣臻因地制宜,调整战术,两次取得温坊战斗的胜果。这是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红军在保卫中央苏区一年的苦战中获得的最大战果。


温坊打完之后,林彪奉命写了一篇介绍经验的文章,刊登在中央《红色中华报》和总政治部的《红星报》上。温坊战斗获胜是林彪抵制中革军委的错误指挥取得的,这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唯一的胜仗。林彪说:“我们的战士一夜不睡做了一个碉堡,敌人一炮就打翻了。而敌人的堡垒,我们要用牙去咬去啃。”“多少次险恶的战斗,只差一点我们就要同归于尽。好多次我们司令部投入了混战的漩涡,不但在我们的前方是敌人,在我们的左右后方也发现了敌人。”


毛泽东作为第五次反“围剿”的旁观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红军主力无疑地应该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去,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此计不用,第五次‘围剿’就不能打破,福建人民政府也只好倒台。到打了一年之久的时候,虽已不利于出浙江,但还可以向另一方向改取战略进攻,即以主力向湖南前进,不是经湖南向贵州,而是向湖南中部前进,调动江西敌人至湖南而消灭之。此计又不用,打破第五次反‘围剿’的希望就最后断绝,剩下长征一条路了。”


(作者系文史学者)


来源:《党史纵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